羽光
我不同意陳繼良同志認為“二十五歲以上青年人,就比較普遍存在安閑思想”的看法。我想用兩個現(xiàn)成的事例來說明。上海徐匯區(qū)有個二十七歲的家庭婦女吳佩芳,為了響應(yīng)黨的號召,克服重重困難,受盡冷嘲熱諷,白手起家辦起了里弄民校,她沒有分文工資報酬,卻為入學(xué)的孩子們洗臟衣、理發(fā)、倒馬桶。把家長堅決要送去勞動教養(yǎng)的頑童,求情留下來親自教育,費盡心血終于教好了孩子。在有些人看來:吳佩芳是不懂安閑“自找麻煩”的“蠢人”。但她卻感到十分快樂。難道能說:“安閑是人之常情嗎?”也許吳佩芳究竟還是青年。上海控江新村欽食商店,每當清晨四點鐘開門時,就有一位老人自動幫忙,拉風(fēng)箱,做大餅,什么都干;一天是這樣,一月是這樣,一年仍是這樣:從1957年到今天,數(shù)年如一日堅持義務(wù)勞動。這老人原來是上海鍋爐廠退休工人。論年齡已六十三歲了,論工作,已退休,論物質(zhì)報酬,一年不拿一分錢。為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大家都在這么忙,我卻坐在家里吃安閑飯,這口閑飯我可吃不了?!庇终f“社會主義是要大家好,我有一分熱,就發(fā)一分光,只要我能活一天,就為社會主義干一天,你別看這拉風(fēng)箱是小事,人民也少不了它?。∥以谶@兒拉風(fēng)箱和在鍋爐廠一樣都是為社會主義加油!”這是樸素的真理,閃著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光芒。
從這二位“自找麻煩,不愛安閑”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階級不同世界觀的人,對“安閑”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有著資產(chǎn)階級思想意識的人,往往把“平靜”看成“幸?!?,把“安逸”看成最大的“享受”,當然更談不上“將困難帶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別人”了。而老工人和吳佩芳的精神卻代表了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他們把“安閑”看成苦惱和恥辱,把勞動和斗爭看成最大幸福,他們不計報酬,忘我勞動,把給別人的方便與快樂,看作自己的最大幸福。他們把多為人類造福而進行緊張的斗爭,看成是人之常情。所以老工人雖然工作退休了,可是思想永不退休,如常青的松樹,永葆其美妙的青春。我們每一個革命青年應(yīng)該堅決拋棄資產(chǎn)階級“安閑”的人之常情,樹立無產(chǎn)階級緊張戰(zhàn)斗的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