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
- 松遼盆地梨樹斷陷嫩江組孢粉記錄及古氣候特征
50000 引言孢粉是植物的生殖細胞,其產量高,細胞壁易于保存,孢粉研究常做作為恢復古環(huán)境的一種重要手段[1]。不同植物群落會隨著不同的氣候發(fā)生改變,因此可以利用植物孢粉化石具有親緣關系的現(xiàn)生植物生長習性,來反映和恢復晚白堊世古氣候演化機制[2]。晚白堊世時期氣候素有“泛熱帶”之稱[3],當時赤道地區(qū)海水平均溫度比現(xiàn)今高8~10 ℃[4]。松遼盆地更是蘊含著上白堊統(tǒng)嫩江組沉積時期最大的湖侵事件[5],對其古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前人對嫩江組古氣候和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23年5期2023-11-29
- 浙江慶元百山祖地區(q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323800]孢粉(孢子和花粉)具有體積小、產量高、外壁耐腐蝕等特點,是重建古氣候、恢復古環(huán)境的重要指標(孔昭宸 等,2018)?,F(xiàn)代孢粉研究為利用地層孢粉定量重建古環(huán)境、古氣候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陳輝 等,2004),其與周圍植被的關系是孢粉學研究的重點(李圓圓 等,2016)。中國現(xiàn)代孢粉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宋之琛,2009),目前研究區(qū)域覆蓋了中國多個氣候帶和植被帶,從氣候帶上看,不僅有熱帶和亞熱帶(Xiao et al., 2011; Luo
熱帶地理 2023年11期2023-11-18
- 華南亞熱帶武夷山地區(qū)垂直植被帶表土孢粉散布規(guī)律
定量重建研究中,孢粉分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不同植物孢粉在產量、傳播途徑、散布能力、搬運方式、沉降速率和保存條件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從而導致孢粉組合中的孢粉種類數(shù)量、種類的含量(某種孢粉類型數(shù)目與孢粉總數(shù)的比值)與實際植被中該植物的數(shù)量和比例不一定完全一致,即孢粉與植被-氣候之間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導致利用化石孢粉定量重建古氣候、古環(huán)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Mauri et al.,2015)。因此正確解釋現(xiàn)代孢粉與植被-氣候之間的關系,不僅是準確分析和
熱帶地理 2023年6期2023-07-13
- 遼西金羊盆地SZK01井北票組孢粉組合及其地質意義
最好方法,而運用孢粉地層學方法解決盆地內鉆井揭露的地層與盆緣露頭區(qū)地層對比問題,則是古生物地層學方法中最便捷的手段之一。遼西地區(qū)北票組的孢粉組合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4-6]。蒲榮干等[4]在研究南票雙塔溝H07 孔和H09 孔“北票組”孢粉組合時,認為南票雙塔溝“北票組”孢粉組合層位高于北票盆地標準的北票組孢粉組合,其時代為中侏羅世,應屬于海房溝組孢粉組合。蒲榮干等[5]通過研究遼西喀左楊樹溝北票組建立了Marattisporites-Osmunda
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 2022年6期2022-12-03
- 魯西汶東凹陷晚更新世以來孢粉記錄及環(huán)境意義
成為熱點。其中,孢粉以其質輕量多,各沉積地層中均可保存的特點,成為古環(huán)境恢復的重要手段,應用廣泛[1-4]。近幾十年以來,國內外研究人員通過孢粉分析方法,對第四紀以來古氣候古環(huán)境演變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趙辰辰等[5]選取中國陸地第四紀時期(2.5 Ma 以來)的48 篇孢粉記錄資料作為研究對象,對孢粉組成結果進行再分析,探討了孢粉中記錄的第四紀氣候演化信息,指出1Ma以來整體氣候波動頻繁。胡云壯等[6]通過華北地區(qū)北部LN1鉆孔的121個高質量孢粉數(shù)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11-25
- 華南亞熱帶中部山地垂直植被帶表土孢粉散布規(guī)律與氣候相關性
510080)孢粉分析是古生態(tài)與古氣候定量重建當中最可靠的指標之一,已在第四紀古環(huán)境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Zhang et al.,2016;Lu et al.,2019)。然而,準確建立現(xiàn)代孢粉與植被之間的定量關系,是利用化石孢粉組合定量恢復古生態(tài)與古氣候的前提條件,由于不同植物的孢粉在花粉產量、傳播方式、沉積過程、保存條件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地層當中化石孢粉百分比含量或濃度值不一定能準確反映其當時植被群落的組成情況,導致利用地層化石孢粉解譯和重建古氣候
熱帶地理 2022年10期2022-11-05
- 準噶爾盆地郝家溝剖面三疊紀—侏羅紀之交孢粉組合與古氣候*
觀植物化石證據(jù)、孢粉證據(jù)和分子生物標志物(Williford et al.,2014),都指示了該時期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區(qū)域氣候以及植被群落顯著改變。全球多處典型剖面都曾有該時期地層中蕨類孢子含量驟增的報道(Schootbrugge et al.,2009;Li et al.,2020),其中也包括本文所研究的郝家溝剖面(盧遠征等,2009)。后來鄧勝徽等(2013)對該剖面植物化石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該區(qū)域植物的一定規(guī)模的滅絕現(xiàn)象。近年來有學者根
地質科學 2022年4期2022-11-02
-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早中侏羅世延安組孢粉化石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
0018)引 言孢粉化石可以直接體現(xiàn)古植被的豐度、種類、形態(tài)和存在時間[1],指示地質年代,同時對古氣候重建與預測未來氣候有著重要的意義[2-4]。鄂爾多斯盆地西緣地區(qū)含有豐富的油氣藏、煤炭和鈾礦等礦產資源[5-7],受控于溫度與降水,這些資源的富集與古氣候關系密切[8],但是關于西緣沖斷帶的古植物與古氣候研究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綜合利用在鄂爾多斯盆地西緣沖斷帶南部的銀探2井獲得的孢粉化石數(shù)據(jù),結合銀探2井的測井風化指數(shù)與地層元素Mg與Ca的質量分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5期2022-10-08
- 青海喇家遺址的孢粉分析及古環(huán)境對生業(yè)方式的可能影響*
,主要依據(jù)遺址的孢粉分析。孢粉分析作為植物考古微體遺存研究的一種分析手段,也作為環(huán)境考古研究的重要研究技術,不僅揭示遺址使用時期的植被、氣候演化過程,而且為遺址周邊植物資源的復原、為本區(qū)史前文化人地關系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青海喇家遺址考古現(xiàn)場二、材料及研究方法(一)孢粉樣品的采集喇家遺址的孢粉分析只對齊家文化時期穩(wěn)定環(huán)境下堆積的沉積物進行了孢粉分析。眾所周知,洪積層是在非穩(wěn)定條件下堆積而形成,喇家遺址的特大洪水,將老地層和新地層侵蝕并搬運,快速堆積成新老
農業(yè)考古 2022年3期2022-07-06
- 全新世西風模態(tài)下中亞干旱區(qū)孢粉類型多樣性變化特征
——以阿爾泰山為例
其中,地質記錄中孢粉是最為豐富的古生態(tài)學記錄,可以提供過去植物存在和分布的證據(jù),是開展古植物多樣性研究非常有效的材料之一[6]。位于中亞干旱區(qū)的天山-阿爾泰山,是世界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之一。近年來,該區(qū)域增溫幅度遠超全球平均水平,使得極端氣候事件出現(xiàn)的頻次增加。該結果對干旱區(qū)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導致樹木生長下降和死亡[7-9]。最新預測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面臨顯著增溫和干旱的氣候特點,使得該區(qū)植被棲息地破碎,且導致未來全球變化對該區(qū)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演
干旱區(qū)研究 2022年3期2022-06-08
- 巧家盆地第四紀孢粉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
]、石筍[2]、孢粉[3-4]等角度出發(fā),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但基于超深厚層取樣困難,對巧家盆地或西南地區(qū)古氣候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地質時代,而對該區(qū)第四紀連續(xù)沉積剖面的古氣候研究相對缺乏。在干熱河谷的研究上,則多以高原隆升[5]、季風運動[6]、植被[7]、黃土[8-9]、孢粉[10]、動物化石[10]、階地[11]、元素和礦物[12]等為載體,研究西南地區(qū)干熱河谷形成的地質年代,但存在極大的爭議,在時間尺度上跨越了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巧家盆地內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2年3期2022-06-07
- 海拉爾盆地Hong-5井早白堊世孢粉組合及其地質意義
Q)。海拉爾盆地孢粉地層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1]。此后陸續(xù)有學者對海拉爾盆地塔木蘭溝組(J2-3tm)[2]、銅缽廟組(K1t)[3-6]、南屯組(K1n)[5,7-8]、大磨拐河組(K1d)[1,3-5,9-14]、伊敏組(K1y)[1,3-5,15-17]、青元崗組(K2q)[3-5]和呼查山組(N2h)[3-5]的孢粉組合特征進行研究。上述各巖石地層單元孢粉組合研究成果,為海拉爾盆地內井間地層劃分對比及與鄰區(qū)地層對比,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地層學依
中國煤炭地質 2022年2期2022-04-06
- 安徽省池州地區(qū)距今3萬年以來古植被演替過程及晚全新世人類活動的影響*
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孢粉是第四紀古環(huán)境與古氣候定量重建中的重要研究指標之一,前人根據(jù)孢粉數(shù)據(jù)探討了古氣候演變過程,例如蘇北盆地的孢粉分析與深海氧同位素曲線進行對比,推測出該地區(qū)的6 次冷事件,可能對應于Heinrich 事件[1];根據(jù)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全新世孢粉數(shù)據(jù)推斷該地區(qū)植被與氣候的演變過程:早全新世階段,植被特征以亞熱帶闊葉落葉混交林或者針闊葉混交林為特征;中全新世階段,氣候溫暖潮濕,植被繁茂;晚全新世階段以來,氣候溫涼濕潤,植被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 2022年1期2022-02-12
- 柴達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紀孢粉特征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
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進行分析,恢復盆地植被類型和環(huán)境演化過程,進而探討高原構造隆升和全球氣候變化對盆地古環(huán)境的影響。結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紀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較為常見,旱生植物發(fā)育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達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體新近紀屬于半干旱—干旱氣候,古環(huán)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強度以及全球氣候影響顯著:下油砂山組環(huán)境為亞熱帶森林,上油砂山組環(huán)境為溫帶森林—草原,獅子溝組環(huán)境轉變?yōu)楹疁貛Р菰牖哪?。該時期環(huán)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
地質論評 2021年6期2021-11-26
- 江淮東部平原晚更新世末植被演替及氣候變化
化的有效途徑,而孢粉具有產量高、易于保存、對植被和氣候反應直接等特點,是恢復古植被、古氣候的重要手段之一[2-5]。中國東部濱海平原地區(qū)是受東亞季風影響顯著的區(qū)域,眾多學者在此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許多研究都集中在該區(qū)域的海侵海退[6-15]方面。江淮東部平原作為蘇北盆地的一部分,自古近紀以來接受連續(xù)沉積,蘊含著豐富的古氣候變化信息,有助于重建區(qū)域古氣候環(huán)境[16-18]。同時,江淮東部平原位于中國東部的南北過渡帶,受東亞季風影響顯著,第四紀以來對氣候變化的響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10-20
- 豫西宜陽上二疊統(tǒng)孫家溝組孢粉組合及其地質意義*
地區(qū)晚二疊世晚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Lueckisporitesvirkkiae-Jugasporitesschaubergeroides組合為代表(歐陽舒和侯靜鵬,1999),表現(xiàn)為: 華夏植物群的主要代表蕨類分子開始衰落,代表晚二疊世的松柏類分子占主體地位,與歐美鎂灰?guī)r統(tǒng)植物群類似;雖然具有二疊紀早期色彩的孢粉分子依舊存在,但含量相當稀少。對地層中孢粉組合的研究,有利于地層時代厘定和古氣候環(huán)境恢復(朱懷誠和歐陽舒,2005;張德軍等,2019)。文中通過對
古地理學報 2021年5期2021-09-30
- 孢粉化石提取和掃描電鏡樣品制備
00260 引言孢粉學(palynology)是研究蕨類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及被子植物花粉的科學,作為地學和生物學的交叉學科發(fā)展迅速[1--2]。孢粉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現(xiàn)代孢粉和化石孢粉。所謂化石孢粉就是當孢子和花粉在孢子囊和花藥中成熟之后,經過風、水或動物等動力飛離植物母體,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土壤變成了巖石,而這些保存在巖石中的孢子和花粉即成為化石孢粉[3]。孢粉產量大、易被搬運、孢粉壁易于保存,因此地球表面孢粉非常豐富,在很多領域有
世界地質 2021年3期2021-09-24
- 大慶長垣南端晚白堊世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古氣候記錄
300170)孢粉組合是中新生代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恢復古植被類型的方法,其原理就是植被類型隨著氣候條件和氣候帶的改變而改變[1]。松遼盆地近50年以來的石油勘探,積累了豐富的孢粉和植物化石資料,諸多學者曾先后對盆地內白堊紀孢粉、植物化石及其組合特征和演化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松遼盆地白堊紀孢粉和植物化石組合[2-8]。同時,前人還根據(jù)孢粉化石對松遼盆地白堊紀的古氣候特征做過總體研究,劃分出不同時期的氣溫帶和植被類型,并對古氣候變化機制作了探
華北地質 2021年2期2021-08-16
- 全新世以來福建寧德地區(qū)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的孢粉記錄
敏感,而其產生的孢粉顆粒能夠普遍保存在沉積物中,是研究古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變遷關系的良好代用指標[7]。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古人類活動的證據(jù)分布表現(xiàn)為自北向南逐漸年輕的格局。例如,福建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是閩東沿海6500~5500 aBP的“殼丘頭文化”,其特征是出現(xiàn)大量的海生貝殼[8]。然而,長江下游更老的上山遺址則出現(xiàn)在11000~8600 aBP[9];之后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9000~7500 aBP出現(xiàn)了小黃山遺址,這是該區(qū)新石器時代早、中期規(guī)模最大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021年3期2021-06-19
- 東海內陸架泥質體遠端表層沉積物孢粉分布規(guī)律及其環(huán)境意義
60710 引言孢粉個體小、傳播廣、易于保存,已經成為獲取氣候環(huán)境變化信息的良好載體,是研究植被和氣候環(huán)境重要的代用指標之一[1-2]。孢粉研究在陸相沉積和海相沉積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3-7]。一般來說,水中的孢粉具有與黏土和細沙相似的運動表現(xiàn),因此可以認為海洋中的孢粉具有與黏土和細沙等較小的沉積顆粒相似的輸運與沉積機制[8],孢粉組合特征不僅能夠反映特定源區(qū)及植被覆蓋情況,而且與特定的沉積環(huán)境相對應。海洋沉積物中的孢粉能夠很好地反映陸緣植被歷史,幫助理解
沉積學報 2021年3期2021-06-17
- 水稻花粉外壁孢粉素合成及運輸相關基因研究進展
用,其主要成分是孢粉素[3]。孢粉素合成和運輸過程十分復雜,涉及多種調控因子共同作用[1],探究相關基因的分子作用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歷來受研究者所關注。1 花粉外壁和孢粉素花粉外壁作為圍繞花粉粒的復雜多層外表面,對雄性生殖發(fā)育至關重要,在花粉粒的正常發(fā)育及抵抗逆境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3]?;ǚ弁獗谟赏獗谕鈱樱⊿exine)和外壁內層(Nexine)組成。外壁外層又包括邊緣的頂蓋層(Tectum)和內部徑向的柱狀層(Bacula)[3]?;ǚ弁?/div>
生物技術通報 2020年12期2020-12-21
- 重慶喀斯特地區(qū)現(xiàn)代花粉組合與植被的關系
,而從古生態(tài)學和孢粉學研究角度來開展的研究還鮮有報道[23-26]。孢子、花粉(簡稱孢粉)是植物的組成部分,因其外壁含有耐高溫、氧化和酸堿腐蝕的孢粉素(C96H22O24),使之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可以很好的保存下來[27];加之其產量大、種類豐富等優(yōu)勢,孢粉已成為最直接、最可信的古環(huán)境和古植被代用指標之一,并在正確認識和恢復過去環(huán)境和植被變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8-32]。但由于孢粉受其自身形態(tài)結構、產量、沉降、傳播、保存以及外部環(huán)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生態(tài)學報 2020年15期2020-09-16
- 楊官寨遺址仰韶文化中晚期古環(huán)境研究
積物磁化率強度、孢粉與碳屑含量等多種方法綜合研究當時人類生存的古環(huán)境,為復原仰韶文化中晚期楊官寨遺址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的關系提供依據(jù)。一、研究基礎楊官寨遺址地處陜西省西安市北部的高陵區(qū)姬家鄉(xiāng)楊官寨村,距涇河與渭河交匯處約4公里的一級階地,南北寬約800、東西長約1000米,面積約80萬平方米。根據(jù)遺址地層出土陶器等考古學文化年代學研究及考古地層放射性碳14測年數(shù)據(jù),綜合認為楊官寨遺址環(huán)壕內最底部的沖積堆積年齡大約距今6000年,屬仰韶文化中期廟底溝文化;灰堆上考古與文物 2020年3期2020-08-17
- 撫順盆地東露天煤礦早始新世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
。保存在地層中的孢粉化石是研究古植被、古環(huán)境和古氣候變化[1--3]的關鍵手段,受到廣泛的應用。始新世是新生代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的地質時期,全球氣候在該時期發(fā)生明顯的波動,特別是發(fā)生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PETM)。PETM事件是發(fā)生在距今大約5 500~4 000萬年前的一次大量溫室氣體被釋放所導致的全球溫度迅速升高的事件[4--5],該事件對新生代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曾產生顯世界地質 2020年1期2020-05-20
- 法醫(yī)孢粉學研究進展及其在法庭科學中的應用
210023)孢粉學是研究植物花粉和孢子(簡稱孢粉)的形態(tài)與分類及其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一門學科。將孢粉學應用于法庭科學領域,使用孢粉的方法解決民事和刑事等相關法律問題,通常稱為“法醫(yī)孢粉學”[1]。孢粉是一種很好的痕量證據(jù),其體積小,易于在物體間轉移,在物體上保持時間長,可以被收集和識別,這些特點滿足了痕量證據(jù)的轉移性、持久性和可檢測性的要求,可以為案件偵破提供有力的調查和關聯(lián)證據(jù)[1]。1959年,關于法醫(yī)孢粉學在刑事案件偵查中的應用首次被報道[2]。法醫(yī)學雜志 2020年3期2020-03-22
- 立地尺度植被重建模型MARCO POLO的應用分析 ——以柴達木盆地為例
321004利用孢粉進行古植被重建是研究過去氣候和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途徑[1]。大流域的古植被重建雖然能夠反映某一特定時期區(qū)域尺度的植被變化,卻很難代表立地尺度的植被特征。近十年來,立地尺度植被定量重建研究發(fā)展迅速,特別是以REVEALS(Regional Estimates of VEgetation Abundance from Large Sites)[2]和LOVE(LOcal Vegetation Estimates)模型[3]應用最為廣泛[4-7]生態(tài)學報 2019年21期2019-12-18
- 司法植物學在證據(jù)科學中的作用
案時間。二、司法孢粉學的應用孢粉是植物在完成自身個體發(fā)育、繁殖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孢粉在時間和空間上比相對應的植物有廣闊的多的分布。孢粉具有微粒性、擴散性、粘附性,是植物的生殖細胞。司法孢粉學是指在案件中通過研究而使用花粉和孢子作為證據(jù)的科學。孢粉幾乎遍布人類群體的自然活動空間,人們隨時可能在不經意間粘帶上花粉和孢子,這是由于孢粉具有細小、易粘附的特點,正是基于這種特性,孢粉往往會在犯罪現(xiàn)場、案犯、被害人、作案工具等客體物上發(fā)現(xiàn),通過對孢粉進行研究鑒定,可以法制博覽 2019年13期2019-12-14
- 柴達木盆地牛東地區(qū)孢粉組合及其地質時代
(見圖1)。2 孢粉化石分布特征2.1 牛1井牛1井井深2 060~2 425 m,共分析樣品9塊,含豐富的孢粉化石,保存完好,孢粉面貌基本一致,選擇統(tǒng)計了上、下2塊樣品,井深分別是2 260~2 270 m、2 420~2 415 m,共計孢粉46屬68種,特征(見圖2)如下:1)蕨類植物花粉(57%~66.1%)高于裸子植物孢子(33.9%~43%)。2)蕨類植物孢子以光面三縫孢子為主,其中Cyathidites(12%~21.6%)含量最高,其次是D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9年5期2019-12-03
- 孢粉在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指示作用及研究進展
的廣泛性,其中的孢粉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信息,在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重演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孢粉可以長期保存在地下[3],又因孢粉形態(tài)多樣,且可指示不同的植物類型[4],從而可以通過孢粉的類型及組合間接對流域的演變歷史及環(huán)境進行重建。如在湖泊環(huán)境重建中,孢粉受到水流及風力的搬運作用而沉積下來,因孢粉種類多、分布廣又能長期保存在水中,又能反應植物母體類型,進而指示流域氣候環(huán)境信息[5-6]。在巴拿馬和哥斯達黎加,Bush[7]等就曾利用現(xiàn)代花粉為基礎,從古化石孢粉中人民珠江 2019年10期2019-11-11
- 宿遷市晚第四紀以來孢粉組合特征及其古植被與古氣候意義
0 引言對地層中孢粉記錄進行研究,是恢復古植被、重建古氣候的重要方法,被廣泛的應用于第四紀古氣候與古環(huán)境的分析[1~5]。晚更新世氣候環(huán)境包含了一個完整的間冰期-冰期旋回,這為研究氣候環(huán)境的周期變化規(guī)律和預測未來氣候演變的趨勢提供了極佳模式[6]。宿遷地區(qū)毗鄰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植被對氣候變化較敏感。因此,研究該區(qū)孢粉序列以恢復晚更新世以來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氣候特征,并為該區(qū)的地層劃分提供重要依據(jù);同時,填補了該區(qū)孢粉的研究空白,為中國第四紀晚期孢粉數(shù)據(jù)安徽地質 2019年3期2019-10-30
- 雪冰孢粉記錄研究進展
環(huán)境信息。此外,孢粉作為一種新興的、可靠的代用指標,在全面認識和重建古氣候和環(huán)境變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9]。雪冰孢粉以雪冰中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為研究對象,具有耐腐蝕、易保存等特性[20]。雪冰孢粉研究既結合了雪冰載體的特性,又融入了花粉指標的優(yōu)勢,為氣候重建提供了一種新手段。目前,雪冰孢粉研究按照時間尺度可以分為現(xiàn)代過程和古氣候研究:雪冰孢粉現(xiàn)代過程研究主要關注孢粉源區(qū)與傳播特征、孢粉與氣候關系等方面的內容[19,21],是古氣候重建的基礎[22-2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19年3期2019-05-23
- 孢粉穩(wěn)定同位素研究進展初探
675000)孢粉作為研究古環(huán)境和古氣候的一個重要手段,這主要是因為孢子和花粉具有:產量大沉積后成為化石孢粉的概率很高、孢粉體積小易于傳播、孢粉壁易于保存、不同的孢子和花粉具有特定的外壁結構和萌發(fā)器官易于識別等優(yōu)勢。對孢粉進行研究可以推斷古植被的種類等相關信息,由于不同的植被群落所適應的環(huán)境和氣候是有差異的因而可以根據(jù)孢粉鑒定出的植被類型去反推當時氣候環(huán)境。但孢粉的分析主要是通過對孢粉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鑒別從而區(qū)分出不同的孢粉類別,這樣鑒別的優(yōu)點在于可以宏觀云南化工 2019年10期2019-03-03
- 鄂爾多斯盆地宜川地區(qū)二疊紀孢粉化石組合特征
然氣產層[1]。孢粉化石的研究與石油勘探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是石油勘探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石油鉆探所取的巖心比較小,大化石往往不易發(fā)現(xiàn),而孢粉化石個體微小,數(shù)量眾多,其種類和組合特征常用來判斷地層的沉積環(huán)境和地質時代;同時原油中也可能含有孢粉化石,可以據(jù)其推斷石油運移的路徑,尋找新的油氣藏[2]。1 鄂爾多斯盆地二疊紀沉積演化早二疊世山西期,華北地塊整體抬升。海水從盆地東西兩側開始逐漸退出,對其控制和影響程度也趨于減弱。山西早期,海相沉積特征仍然明顯,由于山東國土資源 2018年11期2018-11-01
- 準噶爾盆地石莫1井中生代孢粉組合及其地層意義
有具三疊紀特征的孢粉組合以及三疊系與侏羅系的界線等,筆者系統(tǒng)采集了石莫1井中生界的微體古生物樣品,并在25塊樣品中獲得了比較豐富的孢粉化石,共計98屬195種(包括未定種),在13塊樣品中獲得了大孢子和疑源類化石,共計5屬9種,其中大孢子4屬7種。根據(jù)化石特征及其所產層位,共建立了5個孢粉組合。通過與國內外孢粉組合的對比,以及對研究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的中生代古植被、古地理和古氣候的分析,為盆地腹部中生界的劃分對比提供依據(jù)。1 地層概況石莫1井自上而下依次鉆揭白堊新疆石油地質 2018年2期2018-04-02
- 基于孢粉數(shù)據(jù)的全新世青藏高原降水定量重建
部造成深刻影響。孢粉在恢復過去氣候和環(huán)境變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F(xiàn)代孢粉數(shù)據(jù)及其與氣候因子相互關系是利用化石孢粉資料進行氣候重建的基礎[3]。在中國,已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孢粉和氣候的定量關系研究[4-7],并廣泛應用于古氣候定量重建[8-10]。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眾多學者將轉換函數(shù)法和現(xiàn)代類比法運用到化石孢粉數(shù)據(jù)重建過去的植被和氣候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果[11-12],這些方法考慮到孢粉與氣候間的非線性關系,從而提高了重建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利用水土保持通報 2018年6期2018-02-13
- 上海師范大學揭示花粉壁孢粉素合成的調控機制
通路能夠正向激活孢粉素合成基因的表達,促進小孢子發(fā)育過程中花粉外壁的快速形成?;ǚ弁獗谕鈱佑?span id="syggg00" class="hl">孢粉素組成。在植物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孢粉素只是在花藥發(fā)育四分體時期合成。在擬南芥中,已報道8個孢粉素合成基因。在此研究中,作者利用與GFP融合基因的轉基因植株,發(fā)現(xiàn)孢粉素合成基因在絨氈層細胞表達。絨氈層MYB家族轉錄因子MS188、MYB103、MYB80直接調控了這些孢粉素合成基因的表達。但是部分基因(CYP704B1、ACOS5、TKPR1和TKPR2)在ms18蔬菜 2018年8期2018-01-16
- 萊州灣沿岸GK138孔孢粉組合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
沿岸GK138孔孢粉組合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趙秀麗1,章磊1,張祥玉1,李守軍1,徐華2,張卓2,陳宇慧1,王麗麗1(1.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省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產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590; 2.山東省地質調查院,山東 濟南 250013)通過對渤海萊州灣GK138鉆孔的79個沉積物樣品中孢粉定量統(tǒng)計分析,在34個樣品中發(fā)現(xiàn)豐富的孢粉,共統(tǒng)計孢粉5 757粒,鑒定為83個屬種,自下而上劃分為7個孢粉組合帶,組合帶Ⅰ(66.00~70.80 m):P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年1期2018-01-02
- 孢粉數(shù)據(jù)定量重建全新世古氣候的方法綜述
610059)孢粉含量由于具有較高的氣候重建精度和捕捉較小幅度氣候變化信息的潛力的意義(魏金輝等,2013),在重建古氣候方面,國內外具有較多嘗試且效果良好。目前,利用全新世孢粉結合精準的測年數(shù)據(jù)進行古氣候重建的方法有多種。孢粉對古氣候重建的方法也經歷了孢粉定性-半定量-定量的發(fā)展過程,隨著孢粉定量重建古氣候發(fā)展和應用,使得可以對不同地區(qū)不同年代的古氣候參數(shù)得到量化有效估計和計算。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孢粉定量重建古氣候陸續(xù)引入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時代農機 2017年12期2017-04-02
- 邢臺紫山西斷裂控制性鉆孔第四紀孢粉組合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演變
控制性鉆孔第四紀孢粉組合及其古氣候環(huán)境演變呂國軍1, 劉志輝1, 張 合1, 陳建強2(1.河北省地震局,石家莊 050011; 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100083)通過對邢臺紫山西斷裂控制性鉆孔中孢粉樣品化驗分析,依據(jù)主要孢粉類型組合和成分含量變化,結合控制性鉆孔揭露的地層剖面巖芯的巖性、巖相、層序和熱釋光測年數(shù)據(jù)等綜合分析,劃分出5個孢粉組合帶,并根據(jù)這5個孢粉組合帶孢粉特征,進一步得到邢臺地區(qū)第四紀以來古氣候特征及其變化過程??刂菩糟@孔;孢粉;邢臺華北地震科學 2017年1期2017-04-01
- 臨汾盆地晚第四紀地層劃分與新構造運動分析①
孔剖面中269件孢粉樣品的孢粉組合進行分帶討論,結合9個光釋光樣品和12個電子自旋共振樣品的年齡測試結果,認為該控制性鉆孔記錄了379 ka B.P.以來的沉積地層,其中埋深0~0.4 m屬于全新統(tǒng),0.4~80.8 m屬于上更新統(tǒng)(孢粉記錄揭示出相對干燥寒冷的古氣候特征,終末期氣候轉暖,降水增多),埋深80.8 m以下屬于中更新統(tǒng)(代表了溫暖潮濕的古氣候特征)。晚更新世以來平均沉降速率為0.64 mm/a,遠高于臨汾盆地第四紀平均斷陷速率,表明晚更新世以地震工程學報 2016年4期2016-09-13
- 遼東凹陷南部孔店組孢粉藻類沉積特征及環(huán)境研究
東凹陷南部孔店組孢粉藻類沉積特征及環(huán)境研究方旭蕾1,2楊 飛3王琳霖1,2李 強4(1.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武漢 430100; 2. 長江大學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武漢 430100;3. 長江大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 武漢 430100; 4.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 300452)摘要:根據(jù)沉積巖內孢粉藻類的沉積特征可以還原地層沉積時期的古環(huán)境。以LD17-1-1Z井為例,通過分析孔店組41塊巖屑樣品的孢重慶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6-17
- 94–9 ka察爾汗鹽湖的氣候環(huán)境演化過程
蒸發(fā)量因子,結合孢粉、粒度、沉積物中石鹽含量等環(huán)境代用指標,分析討論察爾汗鹽湖晚更新世湖泊波動與環(huán)境變化過程。結果表明:察爾汗古湖在晚更新世經歷多次淡化期和咸化期,94–52 ka期間察爾汗古湖為微咸水-半咸水湖,湖泊入湖徑流量較大,湖區(qū)植被為草原/荒漠草原植被;約52 ka各指標均反映了察爾汗古湖環(huán)境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湖泊入湖徑流量減小,蒸發(fā)量增加,湖泊由咸水湖退縮演化為鹽湖,湖區(qū)植被由草原/荒漠草原演替為荒漠草原/荒漠。34–24 ka期間察爾汗鹽湖入湖地球學報 2016年2期2016-04-26
- 川中地區(qū)龍王廟組洞穴充填物特征及油氣地質意義
洞穴充填物巖性、孢粉化石、主元素、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分析,結合區(qū)域構造演化資料,探討了川中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組大型洞穴的形成時期和充填過程。洞穴充填泥中孢粉化石時代為石炭紀—早白堊世,泥質巖具有高B含量、低Sr/Ba、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差別大的元素地化特征。認為龍王廟組洞穴主要形成于石炭紀—早二疊世古隆起大規(guī)模隆升暴露期,為風化殼喀斯特作用和順層喀斯特作用疊加形成的,并經歷了石炭紀—早二疊世的沉積充填和潛流攜帶古隆起高部位物質充填,及中生代—新生代構造活動期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4-20
- 內蒙古錫林浩特地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特征與氣候變遷
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特征與氣候變遷■賈曉青 周長紅 張學斌(天津市地質調查研究院天津300191)通過對錫林浩特地區(qū)剖面進行詳細巖石學研究,并進行14C測年、孢粉組合等研究,初步劃分了該地區(qū)中更新世以來的孢粉組合,探討了中更新世以來的氣候變遷。錫林浩特中更新世孢粉氣候變遷內蒙古高原作為北方干旱區(qū)與半干旱-半濕潤區(qū)的過渡地帶,成為研究環(huán)境演變的重點區(qū)域之一。近年學者對渾善達克沙地[1]、克什克騰旗[2]等地區(qū)的古氣候進行深入研究,取得豐富成果,但是對錫林地球 2016年8期2016-04-14
- 廣東丹霞山長老峰表土孢粉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廣東丹霞山表土孢粉的研究,是首次將孢粉學應用到丹霞地貌的研究領域。選取中國丹霞地貌地中最具典型最的代表地,也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廣東丹霞山作為案例研究,重點探討廣東丹霞山長老峰表土孢粉在不同丹霞坡面上的空間散布規(guī)律,特別關注珍稀瀕危保護植被(科、屬層面上)的花粉源及其在不同丹霞坡面上的空間散布規(guī)律,研究內容具有獨特性、普遍性和實用性。鑒于由中國人命名的丹霞地貌這個地貌名詞,目前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接受,故本項目研究還具有國際對比與交流的價值。關鍵詞:丹環(huán)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1期2016-02-27
- 基于孢粉組合研究古氣候變化特征 ——以秦皇島市為例
00049)基于孢粉組合研究古氣候變化特征 ——以秦皇島市為例■裘琳1陳建強2李巖峰3(1安徽省地質測繪技術院 安徽 合肥230022;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100083;3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 北京100049)第四紀地史中,冰川的消長與氣候的變化會對植物界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可以利用研究孢粉的手段來恢復此前的古氣候。本文通過對秦皇島市控制性標準孔的孢粉組合分析,劃分出三個孢粉帶,六個孢粉亞帶孢粉組合,其中孢粉帶Ⅰ、Ⅱ了反映了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干燥的地球 2016年12期2016-02-05
- 地質學
其中所產早二疊世孢粉化石與早二疊世大規(guī)模冰川消退期事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該套孢粉組合中除Parasaccites obscurus,P. cf. radiplicatus,Plicatipollenites indicus等岡瓦納型分子,其余皆為亞安加拉區(qū)常見的雙囊具肋花粉Striatoabieites,Hamiapollenites和單氣囊花粉Cordaitina等分子。初步研究表明,在早二疊世岡瓦納北緣和亞安加拉區(qū)共有某些植物類群的可能性是極大的,甚至拉中國學術期刊文摘 2015年19期2015-11-01
- 南海東部ZSQD225柱狀樣的孢粉記錄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
沉積物中較豐富的孢粉,在恢復周邊陸地古植被、古氣候,為海陸氣候演變的相互對比提供依據(jù)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開展了深海大洋沉積和鉆孔巖芯中孢粉的調查和研究,王開發(fā)等(1987a;1987b;1990;1993)先后對東海、黃海、渤海、南海的柱狀剖面樣品和海底表層沉積物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孢粉研究。許多學者對南海第四紀孢粉做了大量的工作(雷作淇等,1990;孫湘君等,2001;羅運利等,2005,2007;袁金紅等,2005;王曉梅等,2007地質學刊 2015年1期2015-04-11
- 孢粉指標在我國海岸帶古氣候、古海面變化中的應用現(xiàn)狀
240)0 引言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簡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周山富等,2007)。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稱為種子植物,蕨類植物和苔蘚植物被稱為孢子植物。在自然界中,植物對生存環(huán)境的反應極為敏感,反之,孢粉組合可以反映其植被群落和氣候環(huán)境。隨著對全球變化研究的深入,采用不同手段獲取高分辨率古環(huán)境信息,其中孢粉由于其個體小、傳播廣、易于保存而成為比較容易獲取的信息分析載體,作為古植被直接代用指標和古氣候間接代用指標日益受到重視。但由于孢粉的產量、傳播、散布、搬運、地質學刊 2015年4期2015-04-11
- 山東二疊系石盒子組孢粉特征及古氣候意義
各段進行采樣,經孢粉分析、鑒定和統(tǒng)計,共發(fā)現(xiàn)46屬62種及部分未定種,根據(jù)孢粉化石的縱向分布規(guī)律及其含量變化,自下而上建立三個孢粉組合:Ⅰ. Apiculatisporites—Gul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 (黑山段);Ⅱ. Patellisporites—Densosporites—Florinites (萬山段、奎山段);Ⅲ. Anapiculatisporites—Cordaitina (孝婦河段)。孢粉組合特征表明,地質論評 2014年4期2014-09-11
- 植物孢粉的研究方法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
10023)植物孢粉的研究方法在司法鑒定中的應用朱紅慧(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南京210023)植物孢粉,是指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屬于“孢粉學”的研究范疇。植物孢粉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密切地伴隨著人類的各種活動,容易與多種訴訟活動發(fā)生聯(lián)系而成為證據(jù)。在實際案件中,植物孢粉的利用率很低,反映人們對植物孢粉研究成果及其作用認識不夠,缺乏對司法孢粉檢驗技術的相關研究。為此,對植物孢粉的形態(tài)檢驗方法、孢子花粉壁的構造和紋飾檢驗方法、地層中植物孢粉的提取方法進行了分析;湖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4年6期2014-04-05
- 廈門灣—九龍江口地區(qū)MIS 4以來孢粉組合特征及古氣候意義*
區(qū)晚更新世以來的孢粉主要以里白屬、栲屬、櫟屬、松屬、山毛櫸屬、水龍骨科、禾本科、蕨屬等為主[2-4, 8-10]。例如:楊焦文對龍海下倉九龍江口平原SI孔及其他幾個孔進行分析結果,認為九龍江口平原地區(qū)全新世氣候從早到晚的變化順序為:溫暖略濕—溫暖略干—熱濕—暖熱略干—暖熱濕潤[2];于永芬等根據(jù)廈門港灣12個第四紀剖面沉積物的孢粉分析結果劃分出3個孢粉帶,探討了古氣候演化過程:晚更新世晚期至早全新世氣候為溫涼干燥;中全新世氣候特征為濕潤暖熱,是冰后期全新世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中英文) 2014年6期2014-03-23
- 南極普里茲灣海域表層沉積物孢粉分布特征及其來源分析
變化的重要地區(qū)。孢粉分析通過獨特的視角對地質歷史上物種的散播、植物群落和生物群系的起源、發(fā)展和進化以及植被對氣候的響應等生態(tài)過程進行了描述,是研究全球變化的有利手段。然而,只有精確定義孢粉源區(qū)、確切了解孢粉的傳播動力和途徑才能正確解釋地層中的孢粉組合。但是,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形態(tài)和密度的花粉在海洋沉積物中有著不同的分布格局[1],南極海域沉積物中更是存在較多再沉積孢粉[2],使得該區(qū)花粉分布的控制因素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我們選取了中國第24次南極科學考察時在普里極地研究 2014年1期2014-03-08
- 準噶爾盆地中央坳陷早侏羅世孢粉組合與古氣候
道灣組和三工河組孢粉化石的分析,建立了兩個孢粉組合,分析了孢粉組合的時代,并對準噶爾盆地中央坳陷的地層進行了詳細劃分和對比,恢復其早侏羅世古地理和古氣候,為盆地石油地質綜合評價和找尋油氣聚集規(guī)律提供地層學依據(jù)[2].圖1 準噶爾盆地中央坳陷征1井位置圖Fig.1 Sketch map showing location of the Zheng 1well in the central depression,Junggar Basin1 孢粉組合及時代討論對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10-29
- 烏蘭蓋盆地高日罕地區(qū)晚第四紀沉積物特征及其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
熱釋光年齡測定和孢粉分析,研究了晚第四紀沉積物堆積序列、成因、形成時代及其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1 自然地理與地質概況烏蘭蓋盆地位于內蒙古高原的東北部,盆地東南部為大興安嶺南段余脈,西北部為低山丘陵。盆地總體走向為北東向,長軸長約200 km,短軸長約70 km。盆地內主要發(fā)育內流水系,發(fā)源于盆地東南部山區(qū)的河流,自東南向西北流動,最終由于蒸發(fā)和下滲在盆地中部消失。盆地內的主要河流自西南向東北依次為巴拉嘎爾郭勒、高日罕郭勒和彥吉嘎郭勒。烏蘭蓋盆地地處中緯度內陸吉林地質 2013年2期2013-01-25
- 中國南方丘陵區(qū)不同母巖型紅土表土孢粉組合特征研究——以贛南地區(qū)為例
的研究,國外表土孢粉研究包括亞洲地區(qū)[1]、歐洲地區(qū)[2]、拉美地區(qū)[3]、大洋洲[4]、非洲地區(qū)[5]、北美地區(qū)[6];國內有關表土孢粉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7-12],研究區(qū)域集中主要集中在我國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區(qū),所以表土孢粉工作也主要在上述地區(qū)開展,對廣闊的亞熱帶地區(qū)表土孢粉研究相對較少[13-17],而亞熱帶地區(qū)孢粉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qū),南方紅土發(fā)育區(qū)表土孢粉組合研究尚屬少數(shù)。本文研究不同母巖型紅土表土孢粉的組合特征,有助于了解紅土區(qū)植被的變化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6期2012-10-10
- 東營凹陷沙河街組四段孢粉相特征及其生烴潛力
凹陷沙河街組四段孢粉相特征及其生烴潛力張淼1,陳清華1,徐金鯉2(1.中國石油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山東青島266555;2.中石化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山東東營257015)根據(jù)東營凹陷3個鉆孔取心井沙河街組四段(Es4)烴源巖樣品經過全封閉的孢粉學處理,探索沉積有機質的垂向變化,對深層沉積環(huán)境演變及生烴潛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東營凹陷Es4烴源巖自下而上可識別出3個孢粉相和兩個亞相,孢粉相分別以木質組織、微粒狀無定型和海綿狀無定型優(yōu)勢為特征,亞相以中國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年6期2011-09-28
- 冀中坳陷饒陽凹陷中北部古近紀沙河街組古生態(tài)分析
1 研究區(qū)位置及孢粉鉆孔井位Fig.1 Location of Study Area and Position of Palynological Drilling Well沙河街組在饒陽凹陷中北部分布廣泛,且厚度較大,是該區(qū)古近系的主力儲層和生油層。按地層年代的早晚,沙河街組自下而上概述如下。沙四段:地層厚度變化較大,高陽、雁翎、任丘等地區(qū)沒有沉積,馬西洼槽和任西洼槽等低洼區(qū)較厚,下部以塊狀砂礫巖夾紫紅、灰色泥巖、火山巖沉積為主,上部為大段灰色泥巖夾褐色泥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 2011年4期2011-02-07
- 重慶喀斯特地區(qū)現(xiàn)代花粉組合與植被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