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意識,并通過多元化的閱讀策略提升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紅色經典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與歷史責任感。然而,傳統(tǒng)單篇教學難以充分挖掘紅色經典課文的教育價值。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通過多篇文本組合,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紅色經典課文的感悟。教師應依據(jù)新課標,利用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打破單篇教學的局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多文本閱讀中碰撞思維,升華情感,讓紅色經典課文在教學中煥發(fā)生機。
在統(tǒng)編教材中,紅色經典課文通常被分散于不同的單元,即便教師有時會組織學生集中學習紅色經典課文,這些課文的內容也多是相互獨立的。面對這一現(xiàn)狀,教師在開展紅色經典課文教學時,應運用整合與聯(lián)結的策略,通過大單元或任務群的形式組織教學,設計多樣化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內涵,幫助他們構建紅色經典課文學習的方法、路徑與經驗,進而樹立革命理想和信念。
例如,五年級下冊的《青山處處埋忠骨》和《軍神》兩篇課文均展現(xiàn)了革命先烈的偉大精神。通過群文閱讀,學生可以對比分析兩篇文章中主人公面對困難時的不同表現(xiàn)和內心活動。在《青山處處埋忠骨》中,毛主席面對兒子犧牲的打擊,仍然堅守原則,表現(xiàn)出超人的胸懷;而《軍神》中的劉伯承在手術過程中忍受著巨大的痛苦,體現(xiàn)了鋼鐵般的意志。通過這種對比閱讀,學生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每篇課文的內涵,還能夠從中提煉出革命先烈的共同品質,如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和堅強的意志等。
紅色經典課文的教學核心在于情感價值的引導與熏陶,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容易過度側重思想教育,忽略了對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將語文課上成了思政課。鑒于此,教師在教學紅色經典課文時,不能依賴簡單的說教和標簽化的教學方式,而應引導學生深入品味紅色經典課文中的字詞和句子,體會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
教師可以將紅色經典課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組合成群文,設置議題“紅色經典課文中的精神傳承”,提出問題“這些課文通過哪些細節(jié)和語言展現(xiàn)了革命精神”,引導學生對以上課文的情感價值進行深入理解。通過對以上三篇課文的分析,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都是通過具體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xiàn)紅色精神的。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作者通過毛主席親自帶頭挖井、鄉(xiāng)親們在井旁立碑的細節(jié),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人民對黨的深厚情感。在《朱德的扁擔》中,作者通過“朱德同志也跟戰(zhàn)士們一塊兒去挑糧……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這一細節(jié)表現(xiàn)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狼牙山五壯士》中,作者通過五位壯士把敵人引上絕路,英勇跳崖的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革命先輩的英勇無畏和視死如歸的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以文本分析為基礎,通過問題設計和任務驅動帶領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從具體可感的故事和真實動人的語言入手領會課文中的革命精神。通過每篇文章里的關鍵句子、詞語,品味人物身上的精神,在對比聯(lián)結中學習人物身上的優(yōu)秀品質。從“文以載道”的視角來看,紅色經典文本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價值觀的載體。通過群文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多文本的對比與聯(lián)系中,挖掘紅色經典背后的精神力量,理解革命先輩的理想與追求。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更在學生心中種下了愛國、奉獻、奮斗、堅韌的種子,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紅色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紅色經典課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它是黨在長期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孕育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紅船精神所體現(xiàn)的勇往直前、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永恒的魅力。語文教育專家錢夢龍老師指出,語文教學的探索永無止境,越深入研究,就越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正所謂“碧波深處有珍奇”。紅色經典課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經典性。每一次閱讀這些課文,師生都會獲得珍貴的體驗。師生真正走進文本,深入探究,一定能在感悟紅色精神的過程中收獲真知。因此,在開展紅色經典課文群文閱讀時,教師必須緊緊抓住紅色精神這一主線。
在構建群文閱讀體系時,教師首先需要對紅色經典課文進行系統(tǒng)的篩選與整合。以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一年級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二年級的《朱德的扁擔》、四年級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等文本,均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將這些文本進行合理組合,形成主題鮮明的群文閱讀單元。例如,圍繞“革命英雄”這一主題,教師可以將《吃水不忘挖井人》與《朱德的扁擔》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對比閱讀,感受不同歷史時期革命英雄的光輝形象和偉大精神。
紅色經典課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在確定群文閱讀策略時,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文本的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策略。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這篇課文如同一部勵志電影,通過周恩來總理的成長經歷,生動地展現(xiàn)了少年立志報國的堅定信念。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聚焦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如周恩來在課堂上那鏗鏘有力的話語、面對列強侵略時眼中閃爍的堅定光芒,以及他刻苦學習、積極求知的身影。這些細節(jié)如同電影鏡頭中的特寫,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的愛國熱情和遠大志向。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深入探討人物的心理活動。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背景下,周恩來為何能如此篤定地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他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掙扎?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各抒己見,有人認為是家庭的熏陶讓他早早樹立了報國理想,有人覺得是目睹國家受辱激發(fā)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總之,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紅色經典課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閱讀資源和思考空間,也為教師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教師采用多種教學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群文閱讀素養(yǎng),學生對紅色經典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教師的閱讀教學理念也得到了更新。未來,教師應進一步探索群文閱讀在教學領域的應用,不斷優(yōu)化教學實踐,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打下基礎。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課題(2021年度第十四期)“統(tǒng)編小學語文‘紅色經典’主題單元‘群文閱讀’實施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21JY14-317]
作者簡介: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深圳路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