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并取得諸多成就,同時主流外宣媒體對法治建設成就進行了國際傳播,以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2013年以來《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在宏觀框架層面主要以消息和通訊為主,以及從多元化報道主題來構建法治中國形象,其中涉外法治和公民權類、經(jīng)濟類、反腐類、法治改革類報道主題得到了重點呈現(xiàn);在中觀框架層面主要通過成就敘事、治理敘事、國際法治敘事、輿論敘事的敘事類型來構建法治中國形象;在微觀框架層面以國內(nèi)權威信源為主,通過國家、政黨、人民、法律、權利、體制、改革等高頻詞,以及“問題—解決”模式等話語策略來構建真實可感的法治中國形象。
關鍵詞:國家形象 框架分析 法治中國 國際傳播 法治新聞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此后我國的法治建設得到穩(wěn)步推進,在立法、司法、執(zhí)法各領域取得諸多階段性成果,這為法治中國的國家形象構建奠定了良好的現(xiàn)實基礎。為此,主流外宣媒體積極開展了相應的法治中國形象國際傳播實踐。本研究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日報》法治新聞報道的研究,來探究主流外宣媒體如何構建法治中國形象。本研究在《中國日報》中進行法治新聞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共獲得有關報道3842篇。由于文本量較大,本研究對樣本進行了精簡,在抽樣時采用了固定的時間間隔,以確保樣本選擇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可預測性;在時間序列中,每隔十天進行一次抽樣。通過這一方法共抽取312篇報道樣本,在此基礎上進行人工篩選,最終獲得157篇與法治建設主題相關的新聞報道,本研究將對這些樣本文章進行框架分析,用以呈現(xiàn)主流外宣媒體的法治中國形象國際傳播實踐狀況。本研究以學者臧國仁提出的新聞框架三層次(高、中、低)作為指導,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對《中國日報》法治新聞報道進行框架分析。同時,本研究借鑒趙藝揚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國家形象建構研究中的框架分析成果,結合法治新聞報道的實際特征設立適當?shù)难芯款惸浚罱K從報道體裁和報道主題考察其宏觀框架,從敘事類型考察其中觀框架,從報道信源和話語表述(高頻詞、話語策略)考察其微觀框架。
一、《中國日報》構建法治中國形象的宏觀框架
《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在宏觀層面對法治中國進行構建與呈現(xiàn)時,主要是通過報道體裁和報道主題兩個方面來加以展開。
1.報道體裁充實?!吨袊請蟆返姆ㄖ涡侣剤蟮乐饕韵⒑屯ㄓ崬橹?,分別占比44%(69篇)與42%(66篇),而特寫類報道占比較低,為14%(22篇)。這表明相關報道比較注重時效性,及時報道中國法治進程與取得的成果。相關法律的修改或政策的方向性變化都會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影響,及時地為受眾提供相關信息可以為其決策提供幫助。此外,法治化進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在立法、執(zhí)法、司法多領域內(nèi)的改革進程較快,這就意味著需及時進行報道,以對外展示法治建設的新動態(tài)與新思路,具備與時俱進的特征。《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呈現(xiàn)短篇報道與長篇報道相結合的報道形式,其中以消息與通訊為主的短篇報道占多數(shù)。這一特征決定了新聞的時效性較強,能夠及時地補充、完善法治建設相關信息以保證讀者的認知框架得到持續(xù)更新,將在法治建設中取得的成果第一時間傳播給海外受眾,構建起我國法治建設持續(xù)推進的形象。
2.報道主題多樣?!吨袊請蟆吠ㄟ^法治新聞報道構建法治中國形象時,其報道主題較為多元,這有助于構建出一個立體的、多樣化的國家形象,讓受眾可以從多個角度感受到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其具體報道主題包括涉外法治和公民權類(31篇,占比19.7%)、經(jīng)濟類(28篇,占比17.8%)、反腐類(26篇,占比16.6%)、法治改革類(25篇,占比15.9%)、新興領域類(22篇,占比14%)、香港問題類(18篇,占比11.5%)、其他(7篇,占比4.5%)。在涉外法治和公民權類報道中,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主題和回擊部分外國媒體的不實報道與無端指控。在經(jīng)濟類報道主題中,通常圍繞建立法治市場所做出的努力,包括規(guī)范金融市場、治理營商環(huán)境、優(yōu)化進出口相關政策等。相應報道主要強調(diào)市場的規(guī)范化,突出對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在反腐類報道主題中,集中呈現(xiàn)紀律檢查取得的成果和彰顯嚴厲打擊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決心。在法治改革類報道主題中,呈現(xiàn)了立法方面的創(chuàng)新性努力和相應法律條文的更新等。在新興領域類報道主題中,聚焦環(huán)保、知識產(chǎn)權、數(shù)字科技相關領域的法律完善與實施。在其他的報道主題中,涉及促進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監(jiān)管食品安全等話題。
二、《中國日報》構建法治中國形象的中觀框架
中觀框架可以看作研究新聞敘事的框架,即如何呈現(xiàn)法治中國這一主題?!吨袊請蟆返姆ㄖ涡侣勗诰唧w敘事時大體可以分為:成就敘事、治理敘事、輿論敘事、國際法治敘事四類(見表1)。
1.成就敘事。在《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中,以“解決民生問題”“經(jīng)濟領域簡政放權”新聞內(nèi)容為中心的成就敘事是占比最高的敘事類型。《中國日報》通過《最高立法機關為修改污染法鋪平道路》(Top legislature paves way to amend pollution law)、《法治社會必須保障老年人權益》(Rule of law society must safeguard the elderly)、《打開投資大門》(Opening the gates for investment)等法治新聞報道向海外讀者反映了中國法治建設完善了哪些法律、解決了哪些社會問題,展示出中國法治建設的階段性成就。海外讀者可通過相關報道清晰地了解到中國的法治建設的具體進程與詳細成就。簡而言之,《中國日報》向讀者展示了:我國通過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方面完善法治體系,以法治方案處理社會矛盾與問題,另一方面通過落實法律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切實保障公民權利、規(guī)范社會發(fā)展,讓法治建設成果服務人民群眾。
2.治理敘事。在《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中,以“保護知識產(chǎn)權”“打擊貪污腐敗”“規(guī)范執(zhí)法與司法程序” 新聞內(nèi)容為中心的治理敘事占比第二。《中國日報》通過《民法典有助于保護知識產(chǎn)權》(Civil Code to help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全國人大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督工作》(NPC steps up supervisory work of law enforcement)等法治新聞報道反映我國以法治手段治理貪腐等問題。同時,它們還著重體現(xiàn)我國法治程序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明確職責劃分、規(guī)定行事模式,以此保障執(zhí)法過程公正合理。這些法治新聞報道的敘事凸顯出我國治理能力的進步與法治精神的全面落實。
3.輿論敘事。在《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中,以“踐行國際倡議”“回擊抹黑言論”新聞內(nèi)容為中心的輿論敘事占比第三?!吨袊請蟆吠ㄟ^《香港在享受安全法的成果,以造福其居民》(HK enjoying fruits of security law for the well-being of its residents)、《2013年中國在人權方面取得的進展》(Progress in China's human rights in 2013)、《針對性法律將加強濕地保護》(Dedicated law will strengthen preservation of wetland areas)等法治新聞報道向海外受眾展示了我國在環(huán)境保護、人權保護、隱私保護等國際輿論關注領域的切實進步,其中既有響應國際倡議的法治建設成果,也有用法治建設成果回擊西方媒體抹黑中國法治的具體實踐。這一類型的敘事大多是國際受眾高度關注的,在這些領域上塑造法治中國的形象更加具體且親切,也更容易被海外讀者接受。
4.國際法治敘事。以“規(guī)范跨國經(jīng)營”“遵守與維護國際法治”新聞內(nèi)容為中心的國際法治敘事占比第四?!吨袊請蟆吠ㄟ^《呼吁在海外保護商標權利》(Call to protect trademarks abroad)、《旨在解決國際爭端的法律修訂》(Legal revisions aimed at resolving intl disputes)、《新出臺的法律更好保障國家安全》(New law better safeguards national security)等法治新聞報道向海外受眾呈現(xiàn)了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國際視野,其新聞內(nèi)容常常與國際法治與國際事務聯(lián)系緊密,這一敘事類型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踐行合秩序發(fā)展,積極融入國際法治體系的努力。一方面,涉外法治保護國家與個人在海外的利益,尤其是在經(jīng)濟層面上為企業(yè)的進出提供便利,以保障市場與國際接軌、得到國際認可。另一方面,我國在發(fā)展與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出發(fā),積極配合國際法治建設,堅持維護國際法,為國際法治的完善與改革貢獻自己的力量,成為國際法治的積極踐行者與改革者。
三、《中國日報》構建法治中國形象的微觀框架
《中國日報》的法治新聞報道在微觀層面對法治中國進行構建與呈現(xiàn)時主要是通過報道信源和具體話語表述(高頻詞、話語策略)來展開。
1.報道信源。為追求簡潔和時效性,《中國日報》相關報道多為通訊和消息,較短的文本導致單一信源成為主要模式,在157篇報道中僅有13篇新聞報道采用了多個信源,在報道信源中其數(shù)量排序從高到低分別是中國官方、中國媒體、中國專家、外國專家、外國媒體、外國官方(如圖1)。中國官方信源的使用次數(shù)最高,占比65.3%。官方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領導人在講話中強調(diào)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關于各領域法治建設的探討,有關部門宣布新政策的起草、實施、執(zhí)行效果等。這類信源有國家為其背書,具有較好的權威性,所以其大量出現(xiàn)能夠保證報道信息符合事實且得到權威認證。中國媒體和中國專家的信源各自占比15.3%。中國專家多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分析目前法治體系所存在的漏洞并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中國媒體起到輿論監(jiān)督作用,主要曝光一些現(xiàn)存的法律漏洞或爭議案件的判罰。外國信源(外國專家占比2.9%、外國媒體占比1.2%、外國官方占比0%)共4.1%,這是因為《中國日報》在法治中國形象建構的過程中主要是“自塑”,因此對外國信源的使用較少。
2.高頻詞。筆者借助語料庫檢索及分析程序對157篇樣本數(shù)據(jù)進行了詞頻分析。統(tǒng)計過程中,將具有不同變位形式的同一詞語頻次進行累計合并,記錄為詞匯原型。冠詞、介詞等虛詞也不計入統(tǒng)計范圍內(nèi)。最終得到報道中出現(xiàn)頻次最高的20個關鍵詞(見表2),在高頻詞中,“country”“party”“people”“government”等主語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這反映出法治建設的主體是黨、國家、政府與人民,在法治體系中各自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l(fā)aw”“right”“committee”“rule”等法律相關詞匯的高頻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相關報道覆蓋了法治體系的完整鏈路,包括對立法、司法、執(zhí)法三大領域的報道。另外,香港問題、國際關系、經(jīng)濟與發(fā)展、涉外法治等高頻詞也在法治中國形象構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3.話語策略?!吨袊請蟆吠ㄟ^不同類型的敘事框架來構建和呈現(xiàn)法治中國形象時,其微觀層面的實踐工具是新聞話語。在其新聞話語實踐中,特定的話語策略有助于將法治中國形象構建得更加立體。在成果敘事的報道中,常使用的話語策略是“問題—解決”模式。例如,《中國證監(jiān)會精簡權力以遏制腐敗》(CSRC streamlines powers to check corruption)這篇報道指出中國證監(jiān)會權力過大(過度行政控制和干預)容易帶來腐敗的問題,并聚焦于如何通過法治手段解決現(xiàn)存問題,即精簡中國證監(jiān)會的監(jiān)管權力,以減少機構內(nèi)的濫用權力和腐敗。在治理敘事的報道中,常見的話語表述是對目前在黨內(nèi)或司法程序內(nèi)存在的問題與案件的詳細情況進行通報,經(jīng)常包括貪污腐敗涉及的財產(chǎn)數(shù)額、官員職務等信息。例如,在《反腐敗立法修訂正在進行中》(Overhaul of anti-graft legislation on the way)的報道中介紹了紀律檢查委員會在徹查貪腐案件行動中取得的成果,并且強調(diào)反腐行動應更加制度化,且在配套法律框架下持續(xù)進行,如“反腐敗法引入國家立法,以構建更好的預防和懲罰體系”。在國際法治敘事類型的報道中,其話語策略是聚焦于我國所制定的政策或涉外法治建設對自身利益與國際社會秩序的積極影響。例如,在《對外開放政策空間廣闊》(Ample policy room seen for opening-up)一文中提到中國有足夠的政策空間采取各種開放措施,促進貿(mào)易和投資便利化和自由化,其舉措之一就涉及達到國際標準的法治化營商環(huán)境的營造。在輿論敘事的報道中,其話語策略是論述我國法治實踐在國內(nèi)和國際層面上造成的影響來回應國際輿論。例如,在《愛國者帶領香港走向繁榮》(Patriots running HK to bring prosperity)一文中表述為:“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將確保特區(qū)政府的順利運作,消除分裂分子、顛覆分子和激進本土主義者在外國干涉者的要求下誤導人民的空間?!边@一話語切實表達了國家對香港選舉制度的完善所帶來正面積極作用,有力回擊了西方媒體對“香港問題”的種種不實指控,擊碎了西方的“輿論陷阱”。
(作者單位:楊石華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鄒智珉倫敦國王學院)
本文系2022年度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重大委托課題“中國法治文化國際傳播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SFB10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藏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
[2]趙藝揚.框架理論視域下《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研究——以2013—2017年“一帶一路”報道為例[J].云南社會科學,2018(05).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