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廣東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實驗區(qū)實驗校交流活動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以“新教學:用課程思維抓大統(tǒng)小”為主題作報告。
“一課百問,課堂太忙碌”
崔允漷教授擔任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學教師培養(yǎng)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國家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專家組組長。
“課程改革20多年,雖然教材變革、教師觀念更新,公開課也有所變化,但家常課沒變,導致很多教師依然站在昨天的講臺上重復前天的故事?!贝拊蕽t教授團隊對10個省、市的1008節(jié)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公開課視頻進行分析,提煉出“中國義務教育階段語文好課常?!?。
他們發(fā)現(xiàn),40分鐘的一節(jié)課,有33分鐘學生都在聽中學,在“同”學,教師在課堂上處理“異”學的時間很有限,最多7分鐘。而且,從一年級到九年級,語文公開課模式差異不大。
“一課百問——33分鐘問了100個問題,太多太細太瑣碎;課堂太忙碌,思維含量低?!贝拊蕽t直言,“課堂對話、課堂民主質(zhì)量不高,易培養(yǎng)出‘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
“只有課堂,缺乏課程思維”
崔允漷認為,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課程思維”。具體表現(xiàn)為:理論基礎錯誤,重課時、課文、知識點,而非課程教育學;內(nèi)容立場偏差,關注教什么,而非學習結果,即學生只能學會什么;教練考模式不合理,新授課時間越來越短,考試時間越來越多,以為學生是考會的,而非學會的。
“沒有課程,只有教學,猶如沒有樂譜,只管演奏。只有課堂,無關課程,猶如抓小放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贝拊蕽t說。
所謂“抓小放大”就是以“課”為中心,只顧課時、課堂、課文的教學,而忽視支撐著每個課時的單元、學期和學段課程;只顧知識、技能點的傳授,而忽視高階位育人目標的達成。
比如,有的語文教師只關注單篇課文的內(nèi)容教學,不太關注單篇課文所屬的單元、學期、學段課程,導致一離開課文就不知道何為語文、也不知道如何教語文,而學生在語文課上學到的也只是課文內(nèi)容,沒有與語言運用、社會生活、個人發(fā)展等建立必要的關聯(lián)。
新課程需要“抓大統(tǒng)小”的新教學
“新課程的實施要秉承課程思維。”崔允漷指出,課程思維是一種實然思維,要把培養(yǎng)目標變成課程標準,再具體化為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還要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課程思維是一種工程思維,要把社會需求、學科內(nèi)容、學情、課時與資源組建成一個個合理的學習事件或育人產(chǎn)品,在這一過程中,還要追求效率、效果與效益的統(tǒng)一;課程思維也是一種民主思維和開放思維,兒童不只是“專家”的,更是“大家”的,提供給兒童的課程要由“大家”協(xié)商決定,要與社會生活對接。
“學校讓教育專門化,課程讓學校專業(yè)化?!贝拊蕽t表示,課程思維統(tǒng)領下的教學要“抓大統(tǒng)小”,要站在育人的高度統(tǒng)攝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要形成課程事件,讓學習成為一種有目標、有組織、有指導的課程事件;要突出組織學習,單元須有明確的大問題、大任務、大觀念,放大課程的育人潛力。
這意味著,教師備課再也不是從課時、課文、課堂出發(fā),而是從育人目標出發(fā),立足課程標準統(tǒng)籌思考教材、學情、課時與資源等,首先編制一個學期的學科規(guī)劃即學期課程綱要,再來思考一個單元和課時的教學。
在課程內(nèi)容結構化的過程中“抓大統(tǒng)小”,把國家育人“藍圖”轉(zhuǎn)化為學校“施工圖”,從而實現(xiàn)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