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分析
孩子黏人行為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原因,并非只有“愛媽媽”“想媽媽”這么簡單。如果深刻的心理原因被家長忽視,容易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要說,孩子黏媽媽天經(jīng)地義,但像我家閨女這種黏法似乎很少見,她該不會有什么問題吧
李姐的女兒今年2歲,取了個溫暖的乳名“粥粥”,但李姐總是叫她“小猴子”,因為她特別黏媽媽,吃飯要抱、走路要抱、睡覺要抱,就連李姐上廁所那幾分鐘,粥粥也不肯放過,只要媽媽鎖門,粥粥就在門外號啕大哭,用腳使勁踢門。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是體外妊娠!”李姐自我解嘲,“這丫頭恨不得長在我身上,跟懷她的時候有啥兩樣?要說,孩子黏媽媽天經(jīng)地義,但像我家閨女這種黏法似乎很少見,她該不會有什么問題吧?”
其實,黏家長的孩子在生活中十分常見。
傅女士是銀行的客戶經(jīng)理,工作繁忙。每個工作日的下午4點半,她會準時接到兒子瓜瓜從家里打來的電話。那是瓜瓜從幼兒園回到家的點兒。如果傅女士正在接待客戶,手機就會響個不停;如果傅女士把手機設(shè)為靜音,手機就會不停地“嗡嗡”振動,很快把電耗光。
“瓜瓜的‘奪命連環(huán)call’害得我無法安心工作,被領(lǐng)導批評了四五回!”傅女士煩惱不堪,“明明有姥姥在家里照顧,瓜瓜卻只顧找我。從幼兒園回到家就跑去抓電話機,我不進門他就不放下電話。這誰受得了??!說出來您可能不信,每天早晨我出門上班都跟做賊似的,躡手躡腳、偷偷摸摸,只敢用手勢和口型與孩子的姥姥交流。要是不小心吵醒了那個小祖宗,我肯定得遲到。我不是不喜歡孩子,但我總不能不上班吧!”
相信不少家長有這樣的煩惱,但愿意探究孩子黏人背后心理秘密的家長卻不多,所以問題難以解決,家長只能忍受煩惱。
研究顯示,孩子的行為都是被心理支配的,黏人這種行為也不例外,背后有深刻的心理原因,并非只有“愛媽媽”“想媽媽”這么簡單。如果深刻的心理原因被家長忽視,容易給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如果家長和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屬于焦慮-矛盾型,孩子就會特別黏人。研究顯示,焦慮-矛盾型依戀關(guān)系,核心是孩子的安全感缺失,而安全感缺失主要是家長的錯誤做法造成的
20世紀60年代,英國發(fā)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經(jīng)過大量實例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依戀理論”。他指出:“嬰幼兒與父母親分離導致的分離焦慮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嬰幼兒會將這種分離體驗視為一種對其快樂的根本性威脅。”
研究顯示,出生6周以內(nèi)的嬰兒基本上不怕陌生人,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是一樣的。1~2歲則是幼兒出現(xiàn)黏人行為最明顯的階段,他們把照顧者(主要是媽媽)視為安全基地,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照顧者身邊。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照顧者的依戀會逐漸加深,并在2歲左右達到分離焦慮的頂峰。
所謂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不愉快等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他的成長過程就是與照顧者逐漸分離的過程。
孩子慢慢長大,會走會跑了,可以和照顧者分離了,漸漸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獨立帶來新奇感的同時,也令孩子感到焦慮,擔心遠離后失去照顧者的愛和關(guān)注,害怕被拋棄。
這樣的焦慮是孩子走向獨立與成熟的第一步。隨著認知能力的增強和語言水平的提高,他們漸漸能夠理解分開與離別的感受,慢慢接受與照顧者的短暫離別,減少分離焦慮。這個階段,被形象地稱為“心理斷乳期”。
鮑比的學生、美國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對依戀理論進行深入研究,認為孩子的分離焦慮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非常明顯。她將嬰幼兒與照顧者的依戀關(guān)系分為三類:
第一,安全型依戀。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孩子知道自己正在被照顧者關(guān)注,甚至照顧者不在時也這樣想,因而比較快樂和自信。
第二,焦慮-矛盾型依戀。照顧者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guān)心和敏感。孩子在照顧者離開后很焦慮,會大哭大鬧,相對陌生的人(比如幼兒園老師)不易使其安靜下來。這樣的孩子特別害怕陌生環(huán)境。
第三,回避型依戀。照顧者不肯花時間陪伴孩子,對孩子的需要不敏感,孩子則對照顧者疏遠、冷漠。當照顧者離開時,孩子不焦慮;當照顧者回來時,孩子也不特別高興。
如果家長和孩子的依戀關(guān)系屬于焦慮-矛盾型,孩子就會特別黏人。研究顯示,焦慮-矛盾型依戀關(guān)系,核心是孩子的安全感缺失,而安全感缺失主要是家長的錯誤做法造成的。
畢女士是一位性格溫柔、對孩子體貼入微的媽媽,女兒糖糖本來并不十分黏人。糖糖8個月大時,畢女士升職為經(jīng)理助理,工作很忙,決定給糖糖斷奶,遭到糖糖的激烈反抗。糖糖的姥姥聽說后,認為斷奶必須果斷,第二天就接走糖糖,強行將母女分開。
媽媽突然不見,而且數(shù)天不露面,糖糖哭鬧不休,夜晚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好像整個世界崩塌了。
為了穩(wěn)住糖糖,姥姥買來許多玩具,又做了糖糖平時愛吃的食物,只為轉(zhuǎn)移糖糖的注意力。糖糖安靜了一些,但不出半小時,又哭著找媽媽。
畢女士見狀,只好把糖糖接回家,好言安慰。不承想,經(jīng)過這一鬧,糖糖變得特別黏人。她死死纏住畢女士,比上文提到的粥粥和瓜瓜有過之而無不及。畢女士苦不堪言。
不難看出,糖糖黏媽媽,是因為強行分離破壞了她心中的安全感,她驚慌失措,以為自己被媽媽拋棄了。如今媽媽現(xiàn)身,她當然會時刻關(guān)注媽媽的行蹤,生怕媽媽再次消失。
持續(xù)、穩(wěn)定、充滿愛地照顧孩子,讓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是家長的責任。當孩子黏家長時,家長要首先分辨孩子是正常的分離焦慮,還是安全感缺失,如果是后者,必須馬上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以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美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卡明斯認為,嬰幼兒都想通過與家長的肌膚接觸獲得安全感,同時讓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
瑪麗·愛因斯沃斯指出,在嬰兒期沒有與照顧者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guān)系的孩子,一生都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的能力。
面對黏人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1.建立相對固定的生活規(guī)律
家長應該科學規(guī)劃孩子的生活事項,包括喂食、睡眠、排便、娛樂等。相對固定的生活規(guī)律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減輕焦慮和對家長的依賴。
2.家長要保持穩(wěn)定的情緒
如果家長必須與孩子暫時分離,應該提前告知孩子,說清楚因為什么事情要分離、分開多長時間、什么時候回來。跟孩子告別時,家長要放松、愉快、果斷,讓孩子覺得暫時分離不是什么大事。家長要信守承諾,準時回到孩子身邊。如果家長欺騙孩子,孩子會立刻失去安全感。
給孩子斷奶、送孩子入園時,家長要從容、冷靜,不要如臨大敵。家長情緒穩(wěn)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覺得與家長暫時分離是小事一樁,不表示家長不愛他。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也要保持情緒穩(wěn)定,不要把工作中產(chǎn)生的壞情緒帶回家,更不要發(fā)泄在孩子身上,因為家長情緒失控極容易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進而讓孩子變得黏人。
3.給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
家長要抽時間多陪伴孩子,當孩子有需求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回應,即使不能滿足孩子,也要告知緣由,別讓孩子產(chǎn)生被漠視的感覺。
實際上,孩子黏家長可能只是“求關(guān)注”,需要家長密切注視他的一舉一動,最好與他互動。因此,陪伴孩子時,家長不要玩手機,不要心猿意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要知道,孩子年齡雖小,感覺卻十分敏銳,家長不專心,在孩子看來就是隨時可能離去。
孩子想與家長交流時,家長要放下手頭的事,專注地傾聽、耐心地解釋,別讓孩子感覺被敷衍。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和口齒不清,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多交流。
孩子要求參與家庭事務(wù),比如給花澆水、開關(guān)電視,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可以允許孩子嘗試。當孩子感覺自己有價值、很重要,甚至有責任,就會產(chǎn)生獨立意識,自然就不會那么黏人了。
4.多擁抱孩子,多撫摸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卡明斯認為,嬰幼兒都想通過與家長的肌膚接觸獲得安全感,同時讓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
生物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擁抱可以使孩子的大腦分泌催產(chǎn)素、內(nèi)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激素。其中,催產(chǎn)素被稱為“擁抱激素”,有助于增進信任、減輕焦慮;內(nèi)啡肽被稱為“快樂激素”,使人感到放松、舒適,同時也有助于緩解疼痛和改善情緒;多巴胺是一種與愉悅和獎賞有關(guān)的神經(jīng)遞質(zhì),讓孩子有愉悅感和幸福感;血清素是一種調(diào)節(jié)情緒的神經(jīng)遞質(zhì),對心理健康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有家長擔心多抱孩子會寵壞孩子,不利于發(fā)展獨立性,其實不然,家長溫柔的擁抱和撫摸,有助于孩子在內(nèi)心建立安全港,只有建立了安全港,孩子才有可能發(fā)展獨立性和健全的人格。
5.對孩子實施“分離訓練”
如果孩子過度黏人,上述措施難以迅速見效,家長可以根據(jù)孩子的適應程度,實施“分離訓練”。方法如下:
第一步:家長教會孩子認表,讓他對時間有大致的概念。
第二步:家長告訴孩子:“我要上衛(wèi)生間,你在門外自己待5分鐘,我一定會在5分鐘內(nèi)出來陪你?!?分鐘內(nèi),家長要信守承諾,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
第三步:家長告訴孩子:“我要去車里拿手機,你在家等我,我10分鐘內(nèi)一定回來?!?0分鐘內(nèi),家長要信守承諾,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
第四步:家長告訴孩子:“我要去給同事送一份文件,你在家等我,我半小時內(nèi)一定回來?!卑胄r內(nèi),家長要信守承諾,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
依此類推,分離的時間越來越長,孩子的分離焦慮就會越來越弱。
這種訓練的原理是心理學上的脫敏技術(shù),即通過一次次的適應,降低孩子的敏感度。同時,這也是孩子建立對家長的信任感的過程,當孩子完全信任家長,產(chǎn)生了安全感,分離焦慮自然就減弱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