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設計教學活動,提升教學效果。在設計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從理解作品、表達交流、審美感悟這幾個視角入手,設計教學活動。在選擇教學工具時,要選擇數(shù)字化的測評工具、互動工具、融合工具。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批注式、任務式、項目式等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科學選擇評價方式,合理使用評價工具,妥善運用評價語言,注重鼓勵學生,激發(fā)學習積極性?!苯虒W評一體化是一種教育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學習、評價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設計教學活動。這樣的課堂才更符合學生的成長需要,有助于他們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基于成長需求,切入教學評一體化的視角
1.自主探究,感知語言內涵
教師要在評價中考慮語文課堂教授的是什么,語文課程需要提升學生哪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然后選擇與之有關的教學切入點。語文教學要求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所以教師可以評價學生是否在閱讀中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若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則要提供學習支架,引導他們自主探究。
結合《荷花》,筆者讓學生說說如何理解作者將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在評價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只能說出:“荷花很美,好像畫?!钡菂s并未詳細分析“活”字。結合評論情況,筆者調整了教學方法??紤]到小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豐富,故此,筆者選擇了“翻轉課堂”法。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現(xiàn)荷花搖曳生姿的狀態(tài),然后讓學生對照課文,找出作品中有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這一點。然后,在課件中提出問題:用動畫的形式,能將畫作“活”起來,那么,通過文字,又該如何體現(xiàn)出“活”,這使得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探究。如有一名學生認為作者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展現(xiàn)出“活”;也有學生認為作者將“我”比喻成“荷花”,給荷花賦予了生命,體現(xiàn)出了“活”。這樣調整教學,便激發(fā)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在評價中,教師要觀察學生是否能把握住詞句的內涵,并思考選擇什么教學方法可以提升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2.主動參與,樂于表達觀點
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形成個體語言經驗,讓他們能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故此,教師要將“表達能力”作為教學評一體化的視角之一,給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討論的主題,讓他們在特定情境中討論。若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強,則教師要分析其問題是什么,并找到提升其表達能力的方法。
在教授《白鵝》后,筆者安排學生圍繞“我的動物朋友”這個主題,展開互動討論。筆者則觀察他們的表達情況,進行評價。此時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學生參與討論的主動性不足。筆者與這些學生交流后,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種原因。一部分學生由于沒有飼養(yǎng)過小動物,所以缺乏生活經驗,不知道該說什么。對于這些學生,筆者建議他們利用互聯(lián)網輔助搜集資料,還提議讓他們去動物園觀察動物。這樣,便使得他們補充了交流素材,其參與積極性也更強。還有一部分學生缺乏表達能力,不愿意與之交流。對這些學生,筆者建議他們采用“先模仿,再原創(chuàng)”的表達方式。讓他們先從《白鵝》中選擇典型句子,體會其中的妙處,然后再模仿其寫作手法,自主表達。如有一名學生發(fā)現(xiàn)“引吭大叫、傲然、架子十足”等能體現(xiàn)鵝的高傲。他在自主表達時也試著尋找有針對性的詞語。通過評價,教師可以看到學生是否樂于表達觀點,能否有條理、有針對性、生動形象地表達觀點。若發(fā)現(xiàn)學生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則要調整教學策略,加以引導,以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表達中。
3.情感態(tài)度,發(fā)展審美志趣
在《標準》中提到:“涵養(yǎng)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故此,教師要以情感態(tài)度作為切入點,指導學生參與審美賞析和創(chuàng)作活動,并評價分析,看看學生自己的審美趣味是否有所提升。
圍繞《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筆者設計了審美創(chuàng)作類作業(yè),要求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美的風景,將其描述下來。在寫作中要試著借鑒《富饒的西沙群島》的手法,靈活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只是堆砌好詞好句,并沒有融入自己的情感。為了讓學生寫出情景交融的作品,筆者設計了“一景多寫”的探究活動。該活動要求學生圍繞相同的風景創(chuàng)作幾段不同的文字,試著融入不同的情感。如同樣是寫“秋日落葉”,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悲秋之情、暢快之情。例如,有一名學生寫了:“落葉飄零,它用干枯的身體宣示冬天即將來臨”,用以展現(xiàn)悲秋之情。還有一名學生用“秋風掃落葉,仿佛也掃干凈了我的愁情”表達暢快之情。通過這“一景多寫”的活動,學生認識到在寫景時可以將情感融入進去,展現(xiàn)自己的審美情趣。通過調整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審美體驗,增強其運用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二、契合數(shù)字時代,豐富教學評一體化的工具
1.測評工具,搜集學習數(shù)據
在數(shù)字時代,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轉化成評價工具,并用于教學評活動中。利用數(shù)字化測評工具,可以將學生日常學習、交流中的各種數(shù)據都轉化成學習數(shù)據,整合起來。這樣能提升測評效果。
教授《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作品時,筆者組織學生誦讀詩歌,體會古詩詞的韻味,并自主搜索、總結歸納介紹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詩歌。為了更好地測評,筆者選擇了信息化測評工具。利用語音信息,可以了解學生如何誦讀這些詩歌,清楚地聽到他們如何斷句,如何調整音量、節(jié)奏,是否融入情感。這樣便能評價他們的誦讀感悟情況。對比學生自編的各種表格,可以看到學生閱讀了哪些古詩詞,這些作品是否與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還能了解學生是否能抓住這些詩歌的關鍵詞,讓表格更有條理性。利用微信留言信息,可以看到學生在搜索作品、賞析古詩詞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
利用信息化測評工具,師生可以將課堂教學中的隨堂練習、學習筆記、口語表達的內容等都作為學習數(shù)據記錄下來。這樣便能豐富數(shù)據內容,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評價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
2.互動工具,碰撞思維火花
互動工具指的是微信、微博、貼吧等互動交流類的網絡工具。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工具組織學生參與自評和互評活動,讓他們提升理性思考和辯證分析的能力。同時,教師也要認真分析學生的互動評價情況,若發(fā)現(xiàn)學生的評價角度有問題,觀點有錯誤,則要及時引導,糾正他們的想法。
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后,筆者安排學生創(chuàng)作游記類散文,并將作品發(fā)送到網絡上,通過網絡打分和網絡留言的方式進行互助評價。筆者則對學生的互評進行再評價,提出指導意見,幫助他們內化評價標準。如針對同一篇文章,有一名學生認為本文內容翔實,詳細地介紹了該景區(qū)的全部景物。但是有一名學生卻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該文章如同報流水賬,沒有突出重點。對此,筆者提出問題,讓學生對照《記金華的雙龍洞》,思考在雙龍洞中有各種不同的石鐘乳,但是作者卻并沒有詳細描寫途中所見的每一塊石鐘乳,這是因為什么。這使得學生認識到在寫作時要注意詳略。此后,筆者又提出問題,讓他們互動探討,說說該如何選擇詳寫的景物和略寫的景物,要如何調整寫作順序。通過這番引導,學生不僅探討了此前的矛盾觀點,而且還掌握了調整文章詳略的方法。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不僅需要教師評價學生,也需要學生積極進行自評和互評。利用互聯(lián)網工具能構筑在線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可以分享彼此的觀點,積極展開評價。
3.融合工具,拓展學科資源
融合工具指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多種不同學科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幫助他們找到自評和互評的全新角度。利用融合工具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要綜合運用各個學科的資源,這樣才能提升學習效果。
學習《花鐘》的時候,筆者安排學生拓展閱讀科普讀物,總結生物學知識,并試著模仿課文,創(chuàng)作一篇科普文。在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他們掌握的科學知識不夠豐富,因此缺乏創(chuàng)作資源。于是,筆者引入融合工具,讓學生用互聯(lián)網搜索各種科學知識,并看看其他作者如何創(chuàng)作科普文。二、學生雖然收集了一些科學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整理歸納,并選擇其中的重點,寫成科普文。對此,筆者結合信息技術學科,引入思維導圖,展示如何用思維導圖整理歸納信息。此后安排學生模仿運用思維導圖整理信息。他們可以看到,位于思維導圖中心點的關鍵詞,往往是探究的重點,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將其作為關鍵詞。這樣便將網絡和圖文軟件轉化成了融合工具,有助于學生拓展吸收科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知識。
三、聚焦認知心理,創(chuàng)新教學評一體化的方式
1.批注式,激活批判意識
在設計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一些能激發(fā)他們興趣,提升他們實際能力的教學方式??紤]到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足,批判意識不夠濃厚,教師可以安排批注式活動,讓學生在閱讀的同時用符號或文字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師則可以分析他們的批注內容,看到他們思維的不足之處,并加以引導。
在學生閱讀《小英雄雨來》時,筆者組織他們參與批注式閱讀活動。要求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為什么說雨來是一個小英雄,找出能體現(xiàn)雨來英雄氣的具體詞句。筆者在分析學生批注內容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學生只關注到了雨來和敵人對陣的部分,認為這部分內容展現(xiàn)了“英雄氣”,但是卻忽略了“雨來讀書”等不那么激烈的部分。筆者組織學生辯論探討,讓他們說說從“雨來讀書”的部分,能看出一些什么,將這部分去掉,是否還能塑造少年英雄的形象。學生在討論后認識到去掉這部分內容后,雖然也能體現(xiàn)雨來的英雄氣概,但是卻顯得人物性格單一化,加入了這部分,則顯得人物性格更為豐滿。此時再讓學生閱讀自己批注的部分,他們會自主發(fā)現(xiàn)自己忽略了哪部分內容,并加以補充。分析學生的批注,可以看到很多學生的批判意識不夠,分析問題較為簡單。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組織他們參加辯論活動,激活他們的批判意識,讓他們提升思維的深度。
2.任務式,完善知識結構
小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弱,故此,教師要設計任務式探究活動,將重要的知識點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引導學生逐一完成。教師則可以評價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判斷學生在哪方面有欠缺,并重點指導。這樣能幫助他們完善知識結構。
在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習作《我學會了……》時,筆者設計了一系列任務,引導學生逐一完成。任務一:請思考你如何一步步學會做這件事情?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歸納整理學會做某事的順序,筆者會引導他們試著畫出進程圖。這樣能起到思維可視化的作用,幫助學生整理信息。任務二:請思考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詳細說明你是如何克服困難的。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不懂得如何詳細記敘事件,筆者會選擇讓他們用角色扮演法,將整個過程演繹出來。這樣他們自然會注意到此前忽略的細節(jié)。任務三:在學習的過程中,你的心情如何,請記錄自己的心情變化。如果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不懂得該如何抒情,筆者會推薦他們閱讀《我們家的男子漢》等課文,讓他們看看作者如何將敘事和情感表達結合在一起,讓他們模仿借鑒這種寫作手法。通過這三個任務,學生掌握了“有序敘事、詳細描寫、適當抒情”這三個知識點,并能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綜合運用。通過設置任務,教師可以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并調整教學策略。
3.項目式,建立文化自信
小學生常常缺乏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項目,讓他們試著自主確立項目目標,規(guī)劃項目進程,提交項目作品。在點評的過程中,教師既要分析學生是否掌握了相關的語文知識,又要了解他們是否從中得到了啟迪,積累了文化底蘊。
在學生閱讀了《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后,筆者組織他們參加“多彩的民間故事”項目探索活動。筆者分析了學生擬定的項目計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都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閱讀故事上,忽略了探究民間故事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針對這一點,筆者引導學生在項目計劃中加入了“對比分析”的環(huán)節(jié)。在該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學生不僅要閱讀中國民間故事,還要閱讀西方民間故事。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比分析,說說中西方民間故事在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故事內容等方面的異同點。在調整了項目環(huán)節(jié)后,學生將關注的焦點從民間故事表面轉移到了探究故事的思想內涵。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安排學生創(chuàng)作短文,深入分析中國民間故事的特點。教學評一體化理論認為教師要促使學生參與自主學習,以推動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改進。
在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中,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在最終評估中的表現(xiàn),也要關注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情況。教師要將教學評價融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得評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互交織、相互促進。這樣便能使得評價成為一個連續(xù)的、動態(tài)的過程,進而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徐維玲.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實施教學評一體化的路徑[J].天津教育,2023(33).
[2]齊薇.小學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應然價值與設計策略[J].小學語文,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