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岷江千里風(fēng)光畫卷里,被宋代文學(xué)家范成大譽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巖,如一顆明珠熠熠生輝。
成都平原以南的岷江水道,是古代進出封閉的四川盆地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水上通道。在眉山至樂山的青神縣江段,有一座被宋代文學(xué)家范成大譽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巖山,如一顆明珠熠熠生輝。
蘇東坡喚魚聯(lián)姻
中巖山中有一座舊名為“慈姥廟”的中巖寺,始建于唐代。《蜀中名勝記》載:“(青神)縣之名勝在乎三巖。三巖者,上巖、中巖、下巖也。今惟稱中巖焉?!敝袔r有上、中、下三寺。如今的下寺建筑,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重建,但不失古樸典雅。流經(jīng)下寺的岷江,水面十分寬闊,在浩渺的煙波里,隱隱可見處處亂石、片片沙灘,白浪滔滔的岷江水鋪陳在整個天際線上。
北宋淳熙四年(1177年),陸游送范成大離川還朝,在中巖下寺碼頭惜別,留下“送我彌旬未忍回,可憐蕭索把離杯。不辭更宿中巖下,投老余年豈再來”的詩句。明正德十年(1515年),楊慎回京都途中,在中巖下寺泊舟觀景,寫下“夜泊中巖下,扁舟對萬峰,一星高岸火,幾杵上方鐘。水落灘聲急,云低雨意濃。何人吹鐵笛,潭下惱魚龍”的詩篇。
穿過下寺正殿一側(cè)的偏門,走過橫額書有“中巖勝境”的石牌坊,上山途中,竹樹朦朧,曲徑通幽,石壁上草木蓊郁。行不久,便可見一潭碧水,這名為“喚魚池”的清幽之處,正是蘇軾初戀生發(fā)的地方。
北宋時期,青神縣鄉(xiāng)貢進士王方有一愛女名為王弗,容貌秀麗,知書識禮。王方有意將女兒許配給當?shù)刈钣胁湃A的青年,遍邀文人學(xué)士,在中巖以為此潭征名為題公開選婿。蘇軾在中巖讀書期間,經(jīng)常到潭邊拍掌戲魚,其所題的“喚魚池”既不過雅,也不落俗,又恰好與王弗在閨房中自題的“喚魚池”不謀而合,韻成雙璧。王弗本就欽慕蘇軾的才華和瀟灑,遂歡喜有加。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16歲的王弗嫁給了19歲的蘇軾。
傳說當年蘇軾親筆題寫的“喚魚池”三個大字,鐫刻在譚邊的丹巖之上,傳頌著“喚魚聯(lián)姻”的千古佳話。豈料王弗27歲便去世了,只余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斷腸嗟嘆。
陸游《劍南詩稿》云:“喚魚譚在眉山中巖,客至撫掌,魚輒群出?!泵耖g也盛傳游人臨潭拍手,潭內(nèi)魚兒就會跳躍而出。筆者實地親測,潭內(nèi)的錦鯉魚群果然循掌聲游往岸邊,且隨掌聲節(jié)奏的加快,魚群竟應(yīng)聲加速游來。
“喚魚池”崖壁上鐫刻有“中巖”二字,每字一米見方,題款“建炎元年九月三日河南邵伯溫書”,字跡雖已漫漶,但勉強可辨。邵伯溫,河南洛陽人,北宋宣和末年(1125年)出知果州(今四川南充),由此全家入蜀,靖康初年(1126年)擢提點成都路刑獄(官署駐嘉州,即今四川樂山)。樂山大佛旁一米見方的“彌勒大像”四字,也是邵伯溫所題。
黃庭堅玉泉揮毫
過“喚魚池”沿山道行約兩百米,便是橫額書有“中巖勝境”的古石牌坊。這座坊身苔痕累累的牌坊,一側(cè)臨懸崖,一側(cè)倚絕壁,是中巖中寺和下寺的交界處。牌坊前后依石鑿有與真虎一般大的石虎各一只,兩虎虎頭相對,分別稱為上山虎、下山虎。這是一處早于宋代的遺跡,能遺存至今,與一次民間糾紛有關(guān)。
北宋年間,中、下兩寺僧人為爭香火而械斗,縣官昏庸,認為兩寺不和乃因“神虎”相懟,判令毀虎求和。眾僧循言,先擊毀了上山虎,正要搗毀下山虎時,恰逢蘇軾途經(jīng)此處,盡力勸解,下山虎得以幸免,可惜上山虎只見輪廓了。
過石牌坊繼續(xù)前行,道旁一龕龕石窟出現(xiàn)在眼前。這是中巖寺的千佛長廊,雕刻的佛像數(shù)量之多,史稱如“恒河沙數(shù)”。這些佛像均為唐代所刻,歷代香客居士多聚此禮佛祈禱。如今佛像大多殘損,但仍不失千秋瑰寶的藝術(shù)魅力。
千佛長廊盡頭左上方,是一列高數(shù)十米的危巖絕壁。巖頂臨懸崖處有一巖窟,窟內(nèi)有一塊長7米、寬3.5米的懸空石臺,臺形如床,上有一凹形人臥跡。此處傳為唐代無盡禪師跏跌入定之地,世稱“仙人床”?!妒裰忻麆儆洝份d:“此地懸崖峭壁,上刻千佛,石覆如屋,中有臥仙之跡?!彼坪跏菫榱撕嫱小跋扇舜病钡氖嵑颓f嚴,在它下面的峭壁兩旁分別設(shè)有石龕,其內(nèi)造像各有476尊和1200尊。更為引人注目的是其相鄰龕“凈土變”內(nèi)的造像,構(gòu)建出西方極樂世界之境。
千佛長廊一端的玉泉巖,巖穴如屋,泉出東西兩側(cè),成太極、雙龍二池。明代熊相《中巖記》稱:“巖覆如屋,泉出巖之東西,兩石龍吞吐之。噴若濺珠,殊可愛。”《蜀中名勝記》載:“巖又半,為流杯池,一曰太極池?!币罁?jù)太極圖修鑿而成的流杯池古跡,在我國尚不多見。巖穴內(nèi)儒、釋、道造像并存,雕刻精美,其內(nèi)“巡城圖”為罕見的唐代淺線雕。歷代文人墨客在此題詠,留下眾多詩刻,故玉泉巖有“中巖碑林”之稱。
流杯池是北宋元符年間謫居戎州(今四川宜賓)的黃庭堅根據(jù)王羲之“曲水流觴”的意境,效仿蘭亭風(fēng)雅利用天然石谷人工開鑿而成。黃庭堅曾在青神客居約三個月,其間經(jīng)常受邀游覽中巖。玉泉巖是其中巖之游每次必到之處,他曾在酒醉時揮毫寫下《玉泉銘》,且刊石以紀。宜賓的流杯池公園遺存有當年黃庭堅首創(chuàng)的流杯池,成都望江樓公園也有仿古的流杯池。中巖的流杯池呈盤蛇狀,與呈蛇行狀的宜賓流杯池有所不同。
伏虎石密布石刻
中巖的伏虎石,是當年蘇軾夫婦、黃庭堅、陸游等文人雅士經(jīng)常吟詩填詞之處。伏虎石是一座高八九米、看似搖搖欲墜的巨石,石前有一小石橋橫臥溪壑之上,名曰“虎橋”?!妒裰忻麆儆洝份d:“唐無盡禪師伏虎在石筍下,所謂‘伏虎臺’也?!毕鄠饔幸蝗眨瑹o盡禪師正在靜心參佛,忽然風(fēng)撼山林,一只猛虎在石筍峰下追撲兩名孩童。危急之時,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飛身掀起巨石,將猛虎鎮(zhèn)壓。后人將這個故事勒石紀念,這塊巨石從此被喚作“伏虎石”。
巨石下雕塑有一只蜷臥的小石虎,石壁上題刻有明代余青野書寫的“伏虎”二字。巨石壁上的“中巖”擘窠大字,為南宋政和年間高陵人李時題書。巨石的其他位置密布歷代文人的題詠石刻,字體各異,集書法草、篆、行、隸、楷諸體。
中巖的中寺地處景區(qū)主峰慈姥峰下,內(nèi)有山門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藥師殿,建筑巍峨莊嚴。山門石坊上題有“景德禪院”四字,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主席趙樸初所書。
過中寺一路蜿蜒向上,便來到著名的石筍三峰腳下。這三根拔地而起、高近20米的巨石呈“品”字形排列,猶如天外來客。穿過前兩石之間只見一線天的窄縫,拾級而上有一個觀景平臺,當年的中巖上寺便在這里依峭壁而建。名為垂拱寺的上寺建于唐代,如今地面建筑已不存。
清嘉慶《眉州屬志》云:“巖有三石筍鼎峙,宋蘇東坡嘗讀書于此。”石筍三峰的巖壁之間密布歷代題刻,仿佛在憑吊古寺的興衰。其中的“古中巖”“身心了了”“石筍”“玉柱插漢”題刻尤其值得觀賞和品味。
沿著石筍三峰后陡險的石階而上,便到達中巖最高峰。途中的絕壁上鐫刻有“翠微”二字,每字直徑近3米。峰頂原有翠微亭、玉皇樓,分別寓意所在之地縹緲、高遠。峰頂既有曲徑可徘徊,有雅亭可凝思,亦有佛寺可洗心,有高閣可望遠。極目遠眺,岷江似練,翠峰如簇,天光云影,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中巖因蘇軾而聲名鵲起,又因歷代文人士大夫留下的詩文和滿山題刻而譽滿西南,不愧為“川南第一山”(陸游語)、“西川林泉最佳處”(范成大語)。
馬恒健,人文地理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