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改革開放初期文藝領導人群體與文學體制的構建

2024-12-09 00:00王雨
紅廣角 2024年5期

【摘 要】改革開放初期,文藝領導人群體是參與構建文學體制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在充分吸收基層文藝界的建議后,文藝領導人群體曾試圖以改革文藝領導機構、頒布新“文藝十條”等方式對文學體制進行宏觀設計,促進文藝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另一方面,在一些具體文學制度的調整上,文藝領導人群體也用力頗多,尤其是以轉變文學批評風氣與引入文學評獎機制為主要內容的評價制度改革在當時產生了極大效用,為文學的重振提供了以點及面式的成功經(jīng)驗。

【關鍵詞】文藝領導人;改革開放;文學體制;評價制度

【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4)05-0060-08

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塑形問題在學界一直頗受重視。目前相關研究或從文藝界的典型刊物入手,指出文學雜志在改革開放初期文壇復蘇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或考察文學會議在闡釋相關政策方面的重要作用,抑或是討論文學組織為文藝繁榮所做的努力等。上述成果大多集中于梳理出一些具體制度及文學生產機制的形成過程,且缺乏整體性觀照,因此很難真正厘清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構建過程中一些貫穿始終的重要線索。因此,本文試圖提出一種視角,即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文藝領導人群體的主動設計,以及他們在諸多具體的文藝事件中著意擴大文藝管理邊界的結果。

對當代文學體制的形成與發(fā)展來說,文藝領導人是重要群體。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重建與調整工作,是通過文藝領導人自身的磨合以及與民間文藝思想交流的方式完成塑形的。因此,文藝領導人群體理應納入學界的觀察視野,并成為分析相關問題的一把重要“鑰匙”?;谏鲜稣J識,本文將從文藝領導人群體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文藝管理活動及調整措施出發(fā),闡釋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構建脈絡問題,并力求還原這一時期中共黨史與文學史內部的豐富性。

一、文藝領導人群體復出與文藝組織重組

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對文藝領域的調整,以及1975年毛澤東對文藝界的整頓,可視為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生成問題上兩個極其重要的源頭。其原因在于當時均“解放”了一批文藝領導人重新出來工作,這為此后文壇的“回春”做了組織上的準備。作為20世紀40年代中共在國統(tǒng)區(qū)的主要負責人之一,周恩來曾全面領導國統(tǒng)區(qū)的紅色文藝事業(yè)。只是后來由于分工的原因,周恩來不再直接領導文藝工作。但這并不意味著周恩來對文藝事業(yè)缺乏關注,例如在“大躍進”后的調整時期,周恩來曾重新?lián)饘ξ乃嚨闹笇Чぷ鳎⒒I劃了一系列試圖糾正文藝工作中過左傾向的重要活動。因此在1971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周恩來適時對文學體制進行糾正,并試圖促成在干校、工廠、農村等地接受教育改造的一批文藝界干部重返北京。據(jù)曾任中國作協(xié)秘書長的張僖回憶:“在周總理的建議下,成立了文化部文聯(lián)各協(xié)會安置辦公室?!睆堎乙苍?972年6月從咸陽干校被調回北京到安置辦公室擔任副主任一職。而后,周恩來又指示成立文化部、文聯(lián)各協(xié)會分配辦公室領導小組,先后安排60余人到新華圖片社、博物館、圖書館等單位任職。盡管在江青等人的阻攔下,此次安置大多是將此前“問題”較輕的一些文藝領導人安排到了其他系統(tǒng),但此舉無疑已經(jīng)為文藝領導人隊伍的重組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75年同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水嶺,主要體現(xiàn)在毛澤東產生了重提“百花齊放”的論斷。1975年7月初與鄧小平談話時,毛澤東提到:“樣板戲太少,而且稍微有點差錯就挨批。百花齊放都沒有了。別人不能提意見,不好。”除此之外,同月14日在與江青的談話中毛澤東再次指出:“黨的文藝政策應該調整一下,一年、兩年、三年,逐步逐步擴大文藝節(jié)目。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對于作家,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如果不是暗藏的有嚴重反革命行為的反革命分子,就要幫助。魯迅那時被攻擊,有胡適、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新月社、國民黨。魯迅在的話,不會贊成把周揚這些人長期關起來。”事實上,這一想法早在上述兩次談話前就已經(jīng)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落實。當年3月,毛澤東批準了《關于專案審查對象處理意見》的請示報告,決定對絕大多數(shù)此前由中央立案審查的人員予以釋放。5月,林默涵、陳荒煤、張光年、周巍峙、趙尋、呂驥、馬彥祥等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擔任領導職務的文藝工作者獲得了自由。7月2日,毛澤東在林默涵的來信中寫下批語,指出周揚一案“似可從寬處理”,這使周揚一案中剩下的“三條漢子”——周揚、夏衍、陽翰笙當月就得到釋放。更為重要的是,為給周揚一案中的干部分配工作做準備,8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朝陽門內大街原文化部宿舍辦了一個學習班,參加的成員包括呂驥、周巍峙等此前在文化部門擔任重要職位的文藝領導人。學習班結束后,上述人員的結論中雖還留有一些“尾巴”,但也都陸續(xù)被分配到文化部門的各個單位中去??梢哉f,如果沒有這兩次對諸多文藝領導人的“解放”,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壇回春不會那么快就到來。

1976年10月之后,“文藝革命”正式結束,文藝界迎來了新的歷史階段。對于重建國家的文藝管理事業(yè)而言,當時需要的不僅是此前被“打倒”的文藝領導人群體回歸工作崗位,重建文藝組織也迫在眉睫。原因在于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共在文藝界主要實施的是“組織化”管理方針,即“將作家納于一個組織,加以督導和管理,使之成為一股有機力量”。這一模式早已深入到新中國文學體制運作的肌理之中。故而在當時,文藝領導人和文藝工作者對于重建文藝組織一事都表現(xiàn)得非常急切。例如在1977年10月召開的短篇小說座談會上,“山藥蛋派”著名作家馬烽就提議要盡快恢復文學團體。但考慮到時機問題,主持會議的《人民文學》主編張光年未將相關意見寫入內參稿中交予上級領導。是年12月召開的中宣部文藝界座談會上,李準、駱賓基、徐遲、阮章競等人也都提出希望盡快恢復作協(xié)。為此,在12月31日有中宣部部長張平化和文化部部長黃鎮(zhèn)列席的文學會議上,茅盾以中國作協(xié)主席的身份發(fā)言,提出文聯(lián)和相關協(xié)會的恢復問題。最終在1978年1月底,中共中央批示同意中宣部關于恢復文聯(lián)、作協(xié)的報告。但這項工作進行得并不順利,直到1978年底,文聯(lián)及各協(xié)會才真正恢復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狀況。

現(xiàn)在看來,1978年是文學體制的重建及調整工作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一方面,到1978年底,文藝領導人群體大多都已恢復職務,文藝組織的運作也已大致恢復正常,這標志著文學體制有效運作的條件基本達成;另一方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文學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環(huán)境及機會。但問題在于,當時無論是文學會議還是文學批評的組織樣貌,都延續(xù)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所確立的一套運作流程,文學出版事業(yè)的恢復也是以50年代文學期刊的情況為參照,始終未能多邁出一步??梢姡敃r文藝領導層的改革目標僅僅停留于重回50年代,并未進入新的領域。事實上,徘徊中前進、選擇中超越的情況并非只局限于文藝領域。因此,相關改革的真正展開亟待文藝領導人群體的進一步努力。

二、整體性視域下的改革設想:機構改革與文藝立法

積極落實并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藝事業(yè)發(fā)展與經(jīng)濟建設進程相適應,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為界,國內諸多學者將1978—1991年稱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階段。但是在1978—1980年,包括文藝界在內的各個領域在政策調整方面仍著眼于撥亂反正,尚未對涉及體制的相關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為進一步推進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fā)表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鄭重指出:“我們過去發(fā)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如果不堅決改革現(xiàn)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xiàn)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xiàn)。只有對這些弊端進行有計劃、有步驟而又堅決徹底的改革,人民才會信任我們的領導,才會信任黨和社會主義,我們的事業(yè)才有無限的希望?!?/p>

作為文學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領導制度的變革直接關系文學生產繁榮與否。為了充分吸收文藝界的意見,1980年下半年《人民日報》和《文藝報》均開辟專欄,刊登文藝界討論如何改善文藝領導制度的文章,為思考“我們如何領導文藝”這一問題提供來自各方面的聲音。通過分析這些文章,可知此時文藝界的總體訴求頗為一致,即希望文藝領導人能夠克服官僚主義、發(fā)揚民主精神,以真正促進文藝的繁榮發(fā)展。在此基礎之上,基層文藝工作者們又提出了諸多具體的建議,包括繼續(xù)貫徹“雙百”方針、以社會方式進行文藝領導等。在充分吸收上述意見后,文藝領導制度的整體性調整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推進:

(一)文藝領導機構的探索性改革

早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會上周揚作《繼往開來,繁榮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文藝》的報告時,就已經(jīng)提出關于改革文藝領導機構的號召:“文聯(lián)各協(xié)會要在體制、作風各方面都有所改進,要有新的面貌;組織機構要力求精干,工作要富有成效,有聲有色。”因此,改革開放初期有關文聯(lián)和作協(xié)的機構改革問題便成了文藝領導人思考的一個主要問題。此時文藝領導人的調整思路主要在于精簡機構,盡量避免出現(xiàn)組織架構過于復雜的情況。然而,文聯(lián)和作協(xié)管理層對于架構變動的討論并沒有真正落實,原因在于該調整涉及的組織架構問題頗為復雜,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稍不留意就會引起更大的問題。因此從1981年開始,文聯(lián)和作協(xié)的機構改革問題雖然在各次大會上仍被強調,但在現(xiàn)實層面進展不大。這一情況引起了中央的重視。1983年元旦《人民日報》發(fā)表了文化部部長朱穆之的《改革,才能開創(chuàng)文藝工作的新局面》一文,其中提出1983年“尤其要打好機構和體制改革這一硬仗”。1月11日,在全國文聯(lián)工作會議舉行的報告會上朱穆之再次號召:“改革,是開創(chuàng)文藝工作新局面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就能帶動其它方面的工作,這是文藝工作能否迅速發(fā)展的關鍵?!?/p>

從1983年開始,文聯(lián)、作協(xié)的機構改革工作再次納入工作日程。文藝領導部門一方面組織了大量座談會討論機構改革的具體措施,另一方面派出文藝領導和工作人員到各省市文聯(lián)、作協(xié)進行調查,并將地方反映的建議和改革經(jīng)驗刊載在《文藝報》編輯部主辦的內部刊物《文藝情況》上,其中的代表性文章包括《西北地區(qū)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呼聲》《天津市部分作家談專業(yè)作家體制改革》《南充市文聯(lián)堅持走精簡機構的路》《黑龍江專業(yè)作家體制改革見聞》等。從《文藝情況》1984年第9期發(fā)表的總結性文章《中國作家協(xié)會改革工作的情況》可以看出,文藝領導人群體經(jīng)過集中思索及整改嘗試后,領導機構的改革工作至1984年下半年取得初步成效。在變革舊體制方面,通過學習中共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于1984年6月30日發(fā)出的第九號通知等文件,作協(xié)的工作人員均認識到現(xiàn)有體制中“機構臃腫,層次過多,職權不明,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太低”等弊端,并開始在《人民文學》編輯部開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現(xiàn)“精兵(減少冗員);簡政(減少層次);放權(各層有職有權)”。在發(fā)展新的事業(yè)方面,文藝領導層也進行了諸多設計,如《文藝報》增辦周報、《詩刊》創(chuàng)辦“全國青年詩歌刊授學院”、《人民文學》開辦文學函授和文學講座、《小說選刊》增加篇幅等。在上述改革工作的引領下,1984年開始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更為奮進的樣貌。

(二)文藝立法的替代性嘗試

改革開放之初,文藝立法的提議在文藝界有相當高的呼聲,文藝工作者紛紛指出:“由于文藝工作無法可依,致使不論作者還是做具體工作的部門(包括電影制片廠、劇團、出版社、雜志編輯部等等)都有無所適從、動輒得咎的苦處?!爆F(xiàn)在看來,當時基層文藝界之所以提出文藝立法,一方面是要求限制此前文藝領導層過大的權力,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保障“雙百”方針等調整性政策能夠堅決地實行下去。與此同時,諸多文藝領導人自身對這一提議也頗為贊同,夏衍就寫了《文藝上也要搞點法律》一文。但是由于文藝立法一事牽涉過大,在短期內無法落實,所以文藝領導層就有了重拾“文藝八條”的想法,希望暫時起到相當于文藝法的作用?!拔乃嚢藯l”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由周揚、林默涵等人所領導制定的文藝條例,在當時文藝事業(yè)的調整進程中產生過積極作用,頗受歡迎,甚至有人提出要“把它刻到碑上”。1980年前后在各大會議上文藝領導人曾多次發(fā)聲,希望能夠制定出新的“文藝八條”,使之成為一個長時期內文藝工作的管理準則。

作為起草“文藝八條”時的主要召集者,周揚對于再次制定文藝條例一直頗為上心。1981年7月9日,周揚召集林默涵、張光年、陳荒煤、賀敬之開會,正式商談起草制定新文藝條例的問題。會上周揚談了9個主要問題,在此過程中其余文藝領導人不時插話,形成補充意見。由于周揚提到的一些重大問題在當時的文藝界幾乎無法達成共識,所以會上也有人提出現(xiàn)在制定這樣一個文藝條例的時機尚不成熟。果不其然,不久后為了貫徹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批判,條例的制定工作被暫時擱置。1982年1月8日,周揚找到在中宣部文藝局工作的顧驤,讓其幫助繼續(xù)起草文藝條例。經(jīng)過近半年的思考,周揚此時的想法更加成熟。在此次談話中,周揚系統(tǒng)性地談10條意見,并請顧驤根據(jù)當日所談內容整理出正式的文稿。有感于制定新“文藝十條”的任務非一二人可為,周揚迅速組織了一個起草班子,指定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馮牧負責。但是因形勢的再次變化,這項工作最終由中宣部副部長賀敬之主持,并幾乎更換了全部人馬。在一些具體條例的設定上,賀敬之等人也做了諸多修改。最終在1982年6月召開的文聯(lián)四屆二次全委會上,新“文藝十條”(正式名稱為《關于文藝工作的若干意見》)才正式討論通過并下發(fā)。在形勢復雜的20世紀80年代,新“文藝十條”所發(fā)揮的效用相當有限,未得到較好的貫徹。但是文藝領導人群體在文藝立法方面所作的思考,充分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文藝領域的弊病已有較深認識,并且新“文藝十條”在1984年后諸多文藝管理條例的制定過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

三、以點帶面的經(jīng)驗:轉變文學批評風氣與引入文學評獎機制

對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重建及發(fā)展來說,文藝領導人群體站在宏觀角度對一些整體性問題進行調整,固然會起到直中要害的效果。若再從改良一些具體制度入手,進而以點帶面地革新文藝界的創(chuàng)作風氣,則有助于消除在宏觀設計中容易忽略的一些細節(jié)性問題,而改良文學評價制度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意義的一例。

在1942年5月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指出:“文藝界的主要斗爭方法之一,就是文藝批評?!币虼嗽谛轮袊跗冢乃囶I導人就以文學批評為手段直接引導文藝創(chuàng)作。1980年在《人民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組織的有關改善文藝領導制度的討論中,許多基層文藝工作者強烈要求文藝領導人群體改變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審查裁決制度,并代之以社會方式領導文藝事業(yè)。這一建議具體投射到文學批評制度上,就是要求文藝領導人“把藝術品的評論權交給社會,廣泛開展對文藝作品的自由評論”。因此,改革開放初期對于文學批評制度的整改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面向基層文藝評論者,要求他們解放思想,打破以往批評活動中的條條框框;另一方面則是希望文藝領導人內部能夠摒棄“五子登科”(套框子、抓辮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式的批評,避免粗暴批評對于文藝繁榮局面的傷害。

由此產生的積極作用在《苦戀》事件中有明顯體現(xiàn)。針對當時文壇對《苦戀》的嚴厲批評,周揚、張光年、馮牧等文藝領導人不斷地在一些公開場合反對過度批判《苦戀》。雖然他們也并不認為《苦戀》是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張光年曾在日記中以“不好”二字概括了他對《苦戀》劇本的整體印象。唐達成后來在訪談中也提到,《苦戀》在“藝術上漏洞很多,許多情節(jié)設計站不住……而且,理念的東西太強了……當時反對個人迷信已成共識,但這個片子把復雜的社會歷史現(xiàn)象寓言化了,也就簡單化了,不能真正揭示出這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形成的復雜原因、背景及其嚴重后果。與當時張弦的短篇小說《記憶》相比,就不那么有說服力”。在他們看來,“《苦戀》有錯誤,可以批評”,只是“應該對作家采取幫助的態(tài)度,幫他把電影修改好,而不是對作品采取‘槍斃’的辦法”,“批評應該實事求是”。在1980年5月25日召開的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報告文學、新詩評選發(fā)獎大會上,巴金、張光年和周揚都圍繞如何開展正確的文藝批評這一主題談了看法。巴金在題為《文學的激流永遠奔騰》的講話中指出:“粗暴簡單的辦法,輕蔑指責的態(tài)度,不僅會傷害這些正在成長中的中青年作家,也會直接損害我們的文學藝術事業(yè)。在這方面,我們是有足夠的令人難忘的教訓的?!敝軗P講話的中心思想與巴金大致相同,即號召“批評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要實事求是,與人為善”。相比之下,張光年講話的角度比較獨特,他是以洛陽牡丹花被風雨摧殘一事為例提出自己的愿望:“希望更多的同志向洛陽的園丁和技術人員學習,爭當惜花護花人,努力維護和發(fā)展百花齊放,萬卉爭妍的美好局面?!迸c此同時,在唐達成、張光年等人的努力下,為批判《苦戀》而撰寫的定論文章——《論〈苦戀〉的錯誤傾向》也僅是停留在說理的層面,《苦戀》的作者以及所有相關人員均未被追究責任,這說明文學批評制度的“整肅”功能正在逐漸削弱。

為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的穩(wěn)定和繁榮,文藝領導人群體一方面選擇主動對起到“堵”之作用的文藝批評進行一定程度的放松,另一方面則是從“疏”的角度,創(chuàng)設了一套文學評獎制度,并使之成為領導文學事業(yè)的新手段。文學評獎的提議最初應來自《人民文學》的主編李季。有感于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在思想解放運動中的重要作用,李季提出舉辦全國性短篇小說評獎活動,得到茅盾、巴金、張光年、馮牧等人的支持。在1978年10月20日,《人民文學》發(fā)布《本刊舉辦一九七八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評選啟事》的通知,正式開啟了首屆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評選工作。至1981年前后,各項文體的評獎設計均已初步完成,文學評獎這一全新模式開始融入文學評價體系之中,與文學批評逐步形成合作之勢。

對于文學評獎的制度化問題,文藝領導人內部也存在分歧。在作協(xié)的一次黨組、書記處聯(lián)席會議上,有人提出“評獎不能每年都連著搞,也不必各種門類一齊搞”。但是在周揚、張光年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多次發(fā)聲下,文學評獎的制度性建構迅速完成,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真正落實下來的一項調整文藝領導制度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激勵機制,文學評獎直接引導著文學創(chuàng)作的潮流。這種引導方式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學批評制度不同,它雖然也是一種規(guī)約,但并不會傷害作家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而是從一種正面的角度引導作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受此影響,王蒙、賈平凹、張潔、陸文夫、劉心武等作家在獲獎之后都“確立了自己在當代文學上的位置”,“成為‘文革’后文學界最為活躍的作家,他們的創(chuàng)作給文壇以深刻的影響,并構成這一時代文學成就的一部分”??梢哉f,文學批評的調整和文學評獎的設置,是改革開放初期文藝領導人調整文學領導制度的成功嘗試。這一點在文藝領導人內部也有共識。在第四次作代會上,張光年作了如下發(fā)言:“近幾年來,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作協(xié)各地分會和首都及各地文學期刊的通力合作下,在新聞界、出版界和廣大讀者的熱情支持下,我們抓住文學評論和文學評獎這兩大重要環(huán)節(jié),使之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大有利于推動創(chuàng)作繁榮,大有利于扶持文學新人,大有利于活躍文學全局,也大有利于文學評論的生動開展?!庇纱丝梢?,從改良文學評價這一具體制度入手,文藝領導人群體在文學體制的改良方面成功地做到了以點帶面。

四、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此前遺留下來的歷史慣性,改革開放初期文學體制的塑形尚未與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發(fā)展完全掛鉤,而是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磨合狀態(tài),故而此時文學體制的調整局面是由文藝群體主動打開,再與經(jīng)濟發(fā)展攜手并進。在此過程中,文藝領導人群體充分扮演了引領者的角色,并通過自上而下、由點及面的方式逐步完成了文學體制的改良工作。經(jīng)過幾年的改革積累,當1984年第四次作代會上提出“創(chuàng)作自由”的口號后,文藝界爆發(fā)出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以至于學界親切地將1985年稱為“八五新潮”,甚至有人認為第四次作代會“開啟了‘新時期文學’的新階段”。與此同時,對于文藝領導人群體來說,這一時間點其實也是一次局部的更新?lián)Q代:1985年夏天之后,周揚病重至無法言語;張光年在第四次作代會后也退出領導實職,由唐達成繼續(xù)完成其未竟的工作。因此,對于周揚、張光年這一代文藝領導人來說,他們在1978—1984年開展的文藝領導工作既是對此前文藝體制的一次“修正”,也可以稱得上是他們文藝革命生涯的最后一場重要“戰(zhàn)斗”。

[王雨,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楊宇斌)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CPC i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Wang Yu

Abstract: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the Party in literature and art was an important force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system in the early stag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On one hand, after fully absorbing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grassroots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literature and art tried to design the literary system macroscopically by reforming the literary leadership institutions and promulgating the new “Ten Articles on Literature and Art” ,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undertakings.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adjustment of some specific literary systems, the leadership group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d also made a lot of efforts, especially the reform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mainly included changing the atmosphere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introducing the mechanism of literary awards, which had a great effect at that time, and provided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point to area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literary and art leaders; Reform and opening-up; literar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