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課程思政理念為基礎,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價值理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功能定位,構建高中化學思政元素體系與思政目標體系。認識思政素材的研究視角,分析思政素材資源的類型與來源,明確思政素材資源與思政元素的聯(lián)結關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將原本單一的、孤立的思政元素、思政素材有機融入教學各環(huán)節(jié)中,形成整體的、系統(tǒng)的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實踐路徑,促進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教學,實現(xiàn)知識教育與價值教育、能力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同向同行的目標。
關鍵詞: 高中化學; 課程思政; 元素體系; 目標體系; 素材資源
文章編號: 1005-6629(2024)11-0024-08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B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方位、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是解決“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關鍵[1]。
在知網(wǎng)中,以“課程思政”“化學”為關鍵詞進行篇名檢索,可以檢索到1933篇文獻,相關文獻自2019年來數(shù)量頗豐且逐年上升。但是,在檢索結果中,再加入關鍵詞“高中”進行篇名檢索,則文獻數(shù)量僅有85篇,說明目前對課程思政的研究主體主要集中在高校。如何在高中化學這類基礎自然科學教育學科中開展好學科思政,成為新時代賦予高中化學教師的新挑戰(zhàn)。文獻表明,目前圍繞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實踐與教材思政內容研究兩個方向:如劉熙[2]等以科學家研究物質的歷史脈絡為情境切入思政元素;馮金洪[3]將課程思政與化學思維融合,建構相關的課堂模型;唐熙昱[4]、陳藝[5]等基于課程思政視角提供可參考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案例;黃剛[6]等對教材欄目中的思政內容進行統(tǒng)計對比,幫助一線教師了解教材中的思政素材。雖然上述研究均體現(xiàn)相關的思政元素與思政素材,但較為微觀、單一,缺乏對高中化學思政元素宏觀的、系統(tǒng)的、整體的統(tǒng)攝。對于一線教師來說,梳理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目標體系[7],開發(fā)適切的思政素材與資源,明確思政元素與素材資源的聯(lián)結關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避免“組合式”或“標簽式”將思政元素生硬植入[8],將有利于促成高中化學課程思政教學的系統(tǒng)化、常態(tài)化。筆者為此進行了進一步探索。
1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構建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本身蘊含著化學課程思政的框架與路徑: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反映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化學學科育人的基本要求[9]?;瘜W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是從學科觀念和思維方式視角對化學科學思維的描述,它們構成了化學科學認識?!翱茖W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是對化學科學實踐的表征,“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是對化學科學應用與價值取向的刻畫。從化學科學實踐到化學科學認識,再到化學科學應用,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般過程[10]。
筆者認為,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依據(jù),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價值理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功能定位,構建高中化學的課程思政結構,形成如圖1的化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
2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目標體系建立
以思政元素為內容進行化學教學實踐得到的具體表現(xiàn)結果即可形成相應的思政目標,如表1。
化學科學實踐思政目標(Practice)編碼1,簡稱P1;化學科學認識(Understanding)—世界觀(World View)思政目標編碼1,簡稱UW1,化學科學認識(Understanding)—方法論(Methodology)思政目標編碼1,簡稱UM1;化學科學應用(Application)思政目標編碼1,簡稱A1。
3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元素、思政目標、核心素養(yǎng)關系分析
從化學思政元素體系及思政目標的構建過程可見,化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不是空中樓閣,是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依據(jù),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形成與發(fā)展的?;瘜W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包含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重屬性:能力是知識技能的特殊表征方式;思維是認識和思考世界的方式方法、高水平思維活動的結果可構建為觀念;德育則是學科教學的最終歸指。
因此,化學課程思政元素體系的一級指標概括為綜合素質與科學精神,世界觀與方法論,政治認同與社會責任?!熬C合素質與科學精神”是指學習者通過化學科學實踐實現(xiàn)的能力與素養(yǎng)要求,它不僅包含學生在化學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的實驗技能與素養(yǎng),如實驗安全意識,還包含提出假設、獲取證據(jù)、解釋現(xiàn)象、得出結論等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以及學生將“身心”置于具體實踐活動中的感知覺、情感意志、心智功能等的協(xié)調配合[12],如參與合作、勇于探究、實踐創(chuàng)新、科學精神等品格。
化學是一門從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質,創(chuàng)造物質的學科?;瘜W觀念是指學生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獲得的總觀性認識,體現(xiàn)了個體運用化學思想方法認識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與思維習慣[13]。“世界觀”代表認識物質世界的視角,包含宏觀與微觀、定性與定量、變化與規(guī)律等,如微粒觀、變化觀、守恒觀、辯證觀等體現(xiàn)化學觀念的思政元素。方法論代表研究物質世界的視角,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研究視角包含基本思路“實證+邏輯”和基本方法“模型+實驗”[14]。其中“實證”包含收集證據(jù)做出假設,基于證據(jù)證實或證偽;“邏輯”包含分類、對比、推理與系統(tǒng);“模型”涵蓋實物模型、思維模型、數(shù)學模型等,以上均可歸納為與方法論相關的化學思政元素。
“政治認同與社會責任”是指超越“化學工具論”,將科學對“物”的無限敬仰轉化為對“人”的現(xiàn)實關懷[15],體現(xiàn)了學科的文化性與價值引領,有利于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理解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目標體系,有利于一線教師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將高中化學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常態(tài)化的學科教學。該思政目標體系可視為高中化學學科思政發(fā)展路徑的方向,也可作為開展思政育人的測評依據(jù)。
4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素材資源開發(fā)
若把思政目標比作鹽,單食難以下咽,適切的思政素材則可視為湯水,二者融合美味可口甘之如飴。思政素材可以是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人物事跡、社會事件、科學史案例及最新的學術探索過程。這些素材可以來自教材,但不應局限于教材。如何系統(tǒng)地開發(fā)更加適切、符合新時代課程改革與要求的思政素材,明確思政元素與素材間的耦合關系,值得探索。
4.1 認識思政素材
所謂思政素材,是可以幫助學生達成思政目標的情境素材。研究思政素材,可以從類型、來源、呈現(xiàn)形式三個維度出發(fā),如圖2。
根據(jù)高中化學的學科特點,借鑒新高考化學學科對于情境的分類思路[16],滿足基礎教育改革時代性的要求,可將高中化學思政素材的類型劃分為:日常生活情境、生產(chǎn)環(huán)保情境、學術探索情境、化學史料情境和跨學科情境。日常生活情境常為貼近生活的素材,生產(chǎn)環(huán)保情境常涉及復雜的實際化工生產(chǎn)情況,化學史料情境充分體現(xiàn)科學家研究的歷史脈絡,學術探索情境包含化學學科的新概念、新技術、新方法,跨學科情境則需要學生綜合應用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分析復雜問題。
思政素材的呈現(xiàn)形式應以直觀、具體為佳,與素材發(fā)揮的功能相匹配。思政素材的來源豐富:教材與新課標中教學提示建議的情境素材、新聞媒體的最新科學議題、高考試題、學術文獻,教師還可以通過教育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各級各類精品課以及說播課資源進行思政素材的積累。
4.2 開發(fā)思政素材
思政素材應為課堂教學與思政目標服務。教師只有了解、明確思政素材與思政目標的內在聯(lián)系,才能避免“組合式”或“標簽式”生硬植入思政元素。
新課標、新教材仍是教師日常備課的主要參考。筆者對蘇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以下簡稱“新教材”)與新課標中部分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主題的思政素材進行整理,如表2。
從表2可知,不同類型的思政素材可承載的思政目標有所不同。日常生活類、生產(chǎn)環(huán)保類、化學史料情境主要體現(xiàn)世界觀(UW)、科學精神(P5)、政治認同與社會責任(A1~A4)等思政目標。學術探索類情境往往包含實驗探究與實踐過程,除了能體現(xiàn)科學的世界觀(UW)、方法論(UM),還能體現(xiàn)綜合素質方面(P1~P5)的思政目標。
課標與教材提供的情境素材側重于日常生活類、化學史料類和生產(chǎn)環(huán)保類情境,個別單元有少數(shù)學術探索情境。在課標與教材提供的素材基礎上,教師應主動開發(fā)創(chuàng)設與時俱進的思政素材,補充、拓展適切的學術探索情境,研發(fā)典型的跨學科情境。
5 高中化學課程思政實施案例剖析
筆者通過提煉思政素材與思政目標聯(lián)結要素:所處的學習認知環(huán)節(jié)、承載的思政目標、所屬的素材類型、達成思政目標的方式,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實施路徑,為一線教師整體把握、系統(tǒng)實施日常課程思政提供參考(見圖3、圖4)。
5.1 制定教學目標,明確思政目標
首先,根據(jù)課標、教材、學情制定教學目標??筛鶕?jù)教學目標所處的學習認知環(huán)節(jié)(化學科學實踐、化學科學認識、化學科學應用)提煉思政元素,明確思政目標。思政目標應圍繞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中應包含思政目標,兩者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筆者以蘇教版普通高中《化學(必修第一冊)》專題3第三單元“海洋化學資源的綜合利用”中的“從海水中提取溴碘”為例,依據(jù)課標、教材、學情確定單元教學目標與課時教學目標,根據(jù)教學目標所處的學習認知環(huán)節(jié)提煉思政元素,明確思政目標,如表3。
5.2 開發(fā)思政素材,選擇達成方式與教學策略
根據(jù)制定的教學目標,開發(fā)合適的思政素材類型,設計具體的問題與學習任務,選擇適切的達成方式與教學策略。以“從海水中提取溴碘”的教學設計為例,如表4。
5.3 設計觀察量表,評價思政目標的達成情況
結合相應的思政目標制定具體的評價目標,設計觀察量表或相應的試題定性或定量地評價學生思政目標的達成效果。以“從海水中提取溴碘”的部分思政評價量表為例,如表5。
6 結語
當前,“課程思政”的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但高中化學課程思政的實施仍存在一些問題。只有整體理解高中化學思政目標體系,明確思政目標與思政素材的聯(lián)結要素,才能厘清對課程思政的“迷思”,避免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脫節(jié),實現(xiàn)由傳統(tǒng)的外爍型課程思政思維方式向內生型思維方式轉變[18]。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的理念是協(xié)同育人,課程思政的結構是立體多元,課程思政的方法是有機融入。教師需要轉變思維方式,改變將思政元素空降到課程教學的做法,更需要發(fā)揮智慧挖掘課程本身固有的思政元素與思政價值,選取不同類型的思政素材,結合具體的學習任務,通過不同方式與策略達成,方可實現(xiàn)知識傳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的多元統(tǒng)一,最終實現(xiàn)課程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14.
[2]劉熙, 楚剛輝. 基于HPS的高中化學課程思政探索實踐——以《苯》為例[J]. 廣州化工, 2022, (1): 118~121.
[3]馮金洪. 課程思政視角下化學思維型課堂的建構——以“乙醇”的教學為例[J].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22, (3): 74~79.
[4]唐熙昱, 張潔. 基于課程思政理念下“乙醛”的教學設計案例[J]. 教育教學論壇, 2022, (46): 113~116.
[5][11]陳藝, 馬丹妮, 楊麗瓊. “課程思政”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探究——以《氯氣的實驗室制備》為例[J]. 云南化工, 2021, (5): 183~185.
[6]黃剛, 許燕紅. 新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中思政教育內容的比較[J]. 化學教育(中英文), 2022, 43(19): 13~20.
[7][8][15]吳新建, 張賢金. 厚植學科教師政治底蘊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思政建設——以化學學科為例[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2, (10): 117~121.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修訂)[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10]鄭長龍. 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化學教學設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 11~12.
[12]黃恭福, 鄒海龍. 科學實踐: “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核心素養(yǎng)的意蘊[J]. 化學教學, 2020, (10): 7~11.
[13]畢華林, 盧巍. 化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其教學價值[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1, (6): 3~6.
[14]戴雨濛, 吳新建, 張賢金. 基于“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的對話教學評析——以“乙烯與加成反應”教學為例[J]. 化學教學, 2019, (7): 51~54.
[16]單旭峰.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化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J]. 中國考試, 2019, (12): 45~51.
[17]姜曉明. 基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化學教學設計——以蘇教版必修一《溴、碘的提取》為例[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 2012, (2): 40~42.
[18]李輝, 王丹. 內生育德: 課程思政建設德基本遵循[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 (2): 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