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面對一些關鍵的選擇時是否有主見,跟小時候父母是否尊重他的感受,培養(yǎng)其同理心息息相關。
同理心又叫共情力,也就是換位思考、情感共鳴的能力,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是不能夠被AI(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能力之一,也是孩子長大以后立足社會的重要能力。同理心會影響到他與父母和同伴的感情交流,對親子關系的質量,長大成人之后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都會產生影響。
大腦前額葉存在一組鏡像神經元,其作用是讓情感識別如同照鏡子一樣:看到別人哭,我們也想哭,看到別人笑,我們也想笑。因為鏡像神經元的存在,雖然某些事情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但我們的大腦會產生相同的腦電波,從而就有了類似的感覺,這是人類天生就有同理心的基礎。為了讓其發(fā)揚光大,父母還需要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
首先,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其實,即便是嗷嗷待哺的嬰兒,也能感受冷熱。再說了,哪怕真的冷,但只要孩子自己覺得不冷,大人就沒必要非給他加衣服,小孩偶爾凍一下是沒關系的。
父母經常會對小男孩說:“你是男子漢大丈夫,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男孩摔倒了,不能哭,因為“男子漢流血流汗,不流淚!”這時候,孩子到底該不該疼、能不能哭?都應該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可以流血流汗,也可以哭。不然他可能會想:“我明明很疼,爸爸媽媽為何說我不該疼、不該哭?難道我的感受是不對的嗎?”小朋友是在不斷跟成年人的互動中慢慢長大的,如果總否認他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就不能確定自己的感受是對是錯了。等他長大成人,父母覺得他應該有自己主見的時候,他反而會像小時候一樣,需要依賴別人來判斷。
其次,讓孩子除了知道可以有自己的感受,還要了解別人也會有他的感受。一頭生活在寒冷北極的小海豹感到很孤獨,長夜漫漫根本無心睡眠,好不容易睡著,都是滿世界找朋友。一天早上醒來,小海豹發(fā)現門外站著北極熊、海獅、海象以及從南極來的小企鵝,大家紛紛想跟它做朋友,它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
給孩子講這個故事并問他:如果你是小海豹,希望哪些朋友陪你玩兒呢?如果你去拜訪小海豹,會怎么陪它玩兒?不妨設想一些相關場景,跟孩子做同理心培養(yǎng)互動,等到他真的跟小伙伴發(fā)生矛盾時,再問他:“你覺得小伙伴此時會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話,能說說為什么跟你發(fā)生矛盾嗎?”
有個幼兒園做了一個培養(yǎng)孩子同理心的游戲。老師讓孩子們(不管男孩女孩)體驗一下媽媽懷寶寶的感受,在他們的上衣里放了一個大皮球。這一天里,不管吃飯、玩耍、上課,孩子們都不能把皮球拿出來。讓孩子感受媽媽懷孕的辛苦,就是一種很好的換位思考游戲,可以讓孩子更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
最后,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除了有意訓練,還需要家長以身作則,不回避孩子的問題和疑惑。比如周末去奶奶家后,孩子垂頭喪氣不開心,家長劈頭就訓:“奶奶那么辛苦給你做好吃的,爺爺還給你買玩具,你怎么這么沒良心!”其實,孩子不開心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害怕爺爺家的狗,或者不愿被逼著吃不喜歡的食物。用大人的思維,想當然地教訓批評孩子,是無法培養(yǎng)孩子的同理心的,要理解并接受孩子的真實感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