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是個很普通的詞匯,通常指小孩兒。但在天津話里,卻有點不一樣,除了指小孩兒,還可以特指泥塑的娃娃。
說來有趣,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說法,居然與大名鼎鼎的“媽祖”有關(guān)。媽祖的原型是福建莆田人林默,傳說林默因救助漁民而不幸遇難后“升天”為神,于是成為四海共仰的“航海保護神”——媽祖。宋、元、明、清歷代均有褒封,譬如清代就封她為“天上圣母”。
媽祖是福建人,媽祖信仰自然以福建為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也沿著海岸線與大運河逐漸向北傳播,天津衛(wèi)這個大碼頭,就是北方媽祖文化最為流行的地方,元朝時修建的天后宮,便是祭祀媽祖的宗廟。最初,祭祀媽祖的廟會稱為“娘娘會”或“天后圣會”,清朝時,由于受到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恩賜,又被稱為“皇會”。據(jù)記載:“三月二十三日,俗稱為天后誕辰……神誕之前,每日賽會,光怪陸離,百戲云集,謂之皇會。香船之赴廟燒香者,不遠數(shù)百里而來。”這其中的熱鬧場面,自然可以想見。
媽祖被天津百姓奉為“三津福主”,儼然成了天津的地方保護神。由于天后是女性,所以保佑婦嬰的“子孫娘娘”身份更為當?shù)匕傩账匾暎瑡D女們常常到天后宮里祈子還愿,并衍生出了“拴娃娃”和“洗娃娃”的習俗。
舊時,每逢初一、十五開廟之際,那些婚后未育的婦女便蜂擁而至,到天后宮的媽祖神像前燒三炷香,磕三個頭,許下心愿。然后趁人不備,用事先準備好的紅布條將神座四周擺放的泥塑娃娃瞅準一個,攔腰一系,迅速揣入懷中,扭頭就走,而且一邊走,一邊還輕聲念叨:“好孩子,跟媽媽回家?!边@就是所謂的“拴娃娃”。要是這次祈福靈驗,真的能夠身懷六甲,那些婦人會在嬰兒誕下百日之內(nèi),到天后宮還愿。有趣的是,她們除了焚香禮拜,還要送回三個以上(也有九十九個的說法)泥塑娃娃,放在媽祖神像前,供其他婦女再去“拴”。
當然,也有祈福不靈,依然懷不上孩子的情況。可是泥塑娃娃畢竟是媽祖娘娘恩賜的,進了自己的家門就如同親生一般,號稱“娃娃大哥”。既然“孩子”要年年長大,因此每年要把娃娃大哥送到娃娃鋪去“洗”一次,其實就是再換個大一點的。這就是“洗娃娃”。隨著泥塑娃娃的“長大”,生子的希望與勇氣也就延續(xù)了下來。
“拴娃娃”和“洗娃娃”自然帶有幾分無奈。但隨著這樣的津門習俗深入人心,彩塑業(yè)因此大為興盛,泥塑娃娃被冠以“天津娃娃”之美稱。甚至“娃娃”這個名稱,也逐漸有了與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