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教育在我國教學體系中日益受到重視,贛鄱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江西省本土高校的傳承與教育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探討了贛鄱紅色文化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文化自信中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為本土高校紅色文化教育的改進提供理論依據,也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力量。
贛鄱紅色文化在本土高校傳承與教育的意義
一、助力學生健康成長與成才
學生通過贛鄱紅色文化的學習與理解能夠深入探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及中國共產黨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中孕育的堅強精神和卓越作風。這種深度的歷史洞察不僅讓學生明白民族復興的艱辛歷程,還有助于塑造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為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贛鄱紅色文化中體現的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精神,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啟示意義,激勵學生在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種種挑戰(zhàn)時,能夠展現出積極主動、勇往直前的態(tài)度。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過程能夠培養(yǎng)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能在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為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鋪設堅實的道路。
二、培育學生改革創(chuàng)新與攻堅克難精神
贛鄱紅色文化的精髓深植于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與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之中,為當代大學生塑造了一種面向未來的精神方位和行動指南。特別是在培育學生面對各種挑戰(zhàn)時所需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堅韌精神方面,贛鄱紅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動力。學生通過深入學習和體驗這一文化,能夠深刻領悟到堅守信仰、勇于創(chuàng)新、面對困難勇往直前的重要性。這些精神財富不僅在學術探索和科技革新的征途上激勵著他們不斷突破,更在未來社會的廣闊舞臺上促使學生展現出敢于嘗試、積極參與的品質。這種由內而外的精神力量對個人的全面成長與實現社會價值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為社會的持續(xù)進步和國家的全面發(fā)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展示了贛鄱紅色文化在培養(yǎng)新時代青年方面的深遠影響和實際價值。
三、增強學生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中培養(yǎng)具有強烈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青年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贛鄱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寶貴部分,為此目標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深刻的精神內涵。通過對贛鄱地區(qū)革命歷史的學習和紅色故事的深入了解,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中華民族在追求自由、正義與進步過程中所展現的不屈不撓和無限犧牲的精神。這種深刻的歷史體驗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喚醒學生對于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國家未來的積極思考,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強烈的家國情懷。不僅是對學生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塑造,更是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深度培育。通過這樣的教育過程,學生被鼓勵將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與國家的繁榮昌盛緊密聯系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投身社會,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種以贛鄱紅色文化為載體的教育實踐,深化了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華文化的理解,為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新時代青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贛鄱紅色文化內涵
一、政治自覺:聽黨指揮
政治自覺體現為堅定的政治立場和對黨絕對忠誠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革命中,贛鄱地區(qū)的革命者們以高度的政治自覺踐行聽黨指揮的原則,無論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還是面對復雜的敵情,都能夠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黨的決策和指令。這種政治自覺不僅是贛鄱紅色文化的表現,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當代政治自覺仍然是加強黨的建設、保證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關鍵,對于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順利進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戰(zhàn)斗作風:英勇奮戰(zhàn)
英勇奮戰(zhàn)體現了贛鄱地區(qū)革命先輩們面對困難和危險時的無畏精神和犧牲奉獻的態(tài)度。無論是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還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贛鄱地區(qū)的共產黨員和廣大人民群眾都展現出了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戰(zhàn)斗作風。這種作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在今天,英勇奮戰(zhàn)的精神仍然激勵著我們克服一切困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三、思想品質:求實創(chuàng)新
求實創(chuàng)新反映了革命先輩們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實際情況時,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并不斷探索革命實踐中的新路子。無論是農村根據地的建設,還是在敵占區(qū)的斗爭中,贛鄱地區(qū)的共產黨員都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種求實創(chuàng)新的思想品質使得革命能夠在艱難環(huán)境中生存和發(fā)展,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啟示。這種求實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明標志,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贛鄱紅色文化在本土高校傳承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形式與方法單一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盡管贛鄱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認識和強調,但一些高校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仍舊過度依賴于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這些傳統(tǒng)模式主要包括課堂講授、依賴教科書的學習以及以考試為主要評估手段的方法。雖然這些方法在知識的傳遞上具有一定的效率,但在激發(fā)學生對贛鄱紅色文化深層次理解和個人思考的過程中顯得相對單薄和缺乏效果。特別是這種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習過程中的互動性和體驗性要素,這是贛鄱紅色文化教育尤為需要的。學生在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可能感到學習內容既枯燥又難以引發(fā)共鳴,從而導致其對贛鄱紅色文化的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探索的動力。如此形式化、程序化的教學不僅難以有效傳承贛鄱紅色文化的深厚歷史與精神內涵,也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贛鄱紅色文化的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期待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差距。
二、學生參與度和興趣低下
在當今信息時代的背景下,新媒體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和學習途徑,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偏好趨向于多樣化和互動化。面對這一變化,如果高等教育機構在進行贛鄱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教學時,繼續(xù)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無疑將難以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期待。這種教育方式可能會被學生視為與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相脫節(jié),缺乏直接的相關性和吸引力,因而難以激發(fā)學生對贛鄱紅色文化深入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學生可能會感到傳授的內容過于古板和脫離時代,形式上也缺乏趣味性和互動性,導致他們對贛鄱紅色文化的學習缺乏積極性,難以主動投入學習過程中。這種情況下教育目標的實現受到了明顯的限制,贛鄱紅色文化的生動性和感染力未能充分發(fā)揮,從而影響了紅色文化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推廣和有效傳承。
三、紅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不足
贛鄱地區(qū)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發(fā)祥地,擁有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包括眾多的歷史遺址、英雄人物故事以及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這些資源本應成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激發(fā)學生愛國情感和革命意識的寶貴資產。目前,在部分本土高校的贛鄱紅色文化教育實踐中面臨著對這些紅色資源開發(fā)利用程度不足的問題。具體而言,對于紅色歷史遺跡的研究、人物事跡的挖掘以及革命精神的傳承還未能達到深入細致的水平,使得相關教學內容往往顯得缺乏創(chuàng)新和生動性,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同時,紅色文化資源在數字化和網絡化方面的開發(fā)也相對滯后,未能有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教育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從而限制了紅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樣性和互動性。這種情況下贛鄱紅色文化的獨特價值和深遠意義未能得到充分體現,進而影響了紅色文化教育的效果,限制了學生在激發(fā)愛國熱情和革命意識方面的潛力發(fā)揮。
加強贛鄱紅色文化在本土高校傳承與教育的對策
一、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形式與方法
采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歷史場景,如長征途中紅軍渡江、南昌起義等,讓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親身體驗這些歷史事件。通過三維立體畫面、環(huán)繞聲效等,學生仿佛置身其中,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當年革命先輩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與此同時,增強現實技術也可以應用于紅色文化教學,將虛擬的文物、場景等信息疊加到現實環(huán)境中,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可以構建虛擬博物館、在線課程等,將贛鄱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實現資源共享和遠程教學。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時隨地學習紅色文化知識,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革命歷史。同時,網絡平臺還可以設置互動環(huán)節(jié),如線上問答、討論區(qū)等,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跨學科的課程設置。從歷史視角深入剖析贛鄱地區(qū)革命斗爭的歷史進程、重大事件和人物貢獻,讓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脈絡。結合當時的文學作品、哲學思想、藝術作品等,使學生領會紅色文化所蘊含的人生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操。例如,可以圍繞長征途中紅軍渡江等重大歷史事件,分別從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角度進行多維度的解讀和探討。在歷史層面,剖析事件的緣起、經過和影響;在文學層面,賞析相關題材的詩歌散文;在哲學領域,探索紅軍精神的思想內核;在藝術范疇,欣賞反映該事件的油畫、雕塑等藝術作品。
實踐與參與相結合。組織學生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紅色文化研究項目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使學生在參與和實踐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激發(fā)學生興趣與積極性
構建互動式學習環(huán)境。通過討論、研討、角色扮演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贛鄱紅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中來。利用社交媒體和在線論壇等平臺,創(chuàng)建贛鄱紅色文化學習交流群,促進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知識分享。
強化教育的情感引導。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背后的情感故事和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通過情感共鳴激發(fā)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熱愛。定期邀請革命老兵、紅色家庭后代等進行現場教學或講座,使學生能夠更直觀、更深刻地理解紅色精神的時代價值。
三、深度挖掘與利用紅色資源
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對贛鄱地區(qū)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研和數字化建檔,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方便教學和研究使用。同時,探索紅色資源與當代文化的創(chuàng)新融合,如紅色文化主題的影視作品、文學作品、藝術展覽等,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和影響力。
加強與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合作。與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門以及非政府組織建立合作機制,共同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項目和活動。利用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資源優(yōu)勢,為高校紅色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和資源支持。
贛鄱紅色文化在本土高校的傳承與教育是一個復雜而富有挑戰(zhàn)的過程,通過上述對策的實施可以有效促進贛鄱紅色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深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更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以及培育和造就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深遠的影響。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類一般項目“贛鄱紅色文化在交互數字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融合應用與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SZZX23089)的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新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