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高原的雪山巍峨壯麗,腳下垃圾遍地。這曾是109國道沿線觀景臺附近的真實面貌。
n2020年8月,河南小伙武相宏在109國道可可西里段青海格爾木和唐古拉山之間折返了一次,歷時40多天,撿拾了1噸多的垃圾,其中僅塑料瓶就有8000多個。
n2024年6月,武相宏又來到了格爾木。他發(fā)現,109國道以前隨處可見的垃圾堆不見了,只能零星看到一些包裝袋,不少游客自備垃圾袋,不讓垃圾落地高原。
n這是一個美麗的改變。改變的背后,不只是高原上垃圾的量變,更是人們對生態(tài)保護理念的質變。
n1994年,“環(huán)保衛(wèi)士”索南達杰因保護藏羚羊不被盜獵而犧牲。當時,在長江源從事探險考察的楊欣受索南達杰影響,用3年時間建立了可可西里第一個自然保護站,走上了一條公益道路。
n在多方努力下,盜獵藏羚羊的槍聲停了。冰山退縮、水源地被污染等高原生態(tài)問題被提上新議程。其中一個顯著問題是,高原垃圾不斷產生而當地無力妥善處理。
n2001年起,楊欣創(chuàng)立的公益組織“綠色江河”連續(xù)多年在青藏高原長江源地區(qū)開展垃圾調查項目,其中包括109國道青海格爾木到唐古拉山口450公里沿線。
n所謂垃圾調查,是志愿者沿公路撿拾目之所及的垃圾,再集中對垃圾進行分類、記錄數據,最后打包處理。2013年調查發(fā)現,當年公路兩側收集的垃圾多達16萬件,其中塑料飲料瓶6.3萬個,易拉罐4.4萬個,塑料袋及其他塑料包裝2.6萬只。除了金屬垃圾以外,其他幾乎都是食品、飲料包裝及其他生活物品包裝,占調查垃圾總數的97%。這些垃圾主要來自卡車司機和游客。
nn寒梅是志愿者隨隊醫(yī)生。她記得,一些質地輕薄的垃圾被風一吹就向著可可西里深處飄去,遠方還能看到廢棄的汽車?!斑@是曾經盜獵、挖礦的人留下的。”楊欣告訴寒梅。
n109國道沿線是“中華水塔”三江源,直接關聯著全國人民的飲水問題,國道也經過可可西里,這是草原精靈們的家。
n處置垃圾,刻不容緩。
n起初,寒梅并不知道什么是“生態(tài)保護”。在和老同學索南達杰的聊天中,寒梅才漸漸了解到什么是環(huán)保。索南達杰犧牲后,寒梅的家從一個老友歇腳的地方成了反盜獵隊員們上下山的“中繼陣地”。
n“我想把他的事業(yè)繼續(xù)下去?!焙犯嬖V隊員們。
n2000年前后,寒梅以向導兼隨隊醫(yī)生的身份加入“綠色江河”。
n當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高反增加了志愿者的工作難度。除了高反,志愿者還需要面對加速產生的垃圾。在高原上,一個行政村的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公里,垃圾的收集、運輸成本極高。
n過去,高原傳統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垃圾很少。但現在情況變了。數據顯示,十多年前,格爾木市區(qū)日產垃圾達到164.5噸/天,而實際送往垃圾場處理的垃圾僅為100噸/天,剩余的垃圾均被隨意傾倒、堆放在高原之上,而且有了越來越多需要經過專業(yè)處理的塑料垃圾。
n單靠這幾個人撿拾要撿到何時呢?寒梅那時想。
n青藏高原地區(qū)垃圾分類、回收、轉運、處理的體系建設彼時未被重視?!跋虢o他們助力。僅僅靠著公益組織里的人力,太單薄了。”寒梅說。
n在一波一波人的努力下,109國道沿線乃至整個長江源的垃圾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n2013年前后,青海當地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應對嚴重的垃圾問題。比如,從格爾木市郊到拉薩的109國道沿線青海區(qū)域內建立了6個集中收集、運輸垃圾的“綠色驛站”,對自駕車游客進行環(huán)保宣傳。
n政府主導、民間力量輔助的形式逐漸運轉起來。青海當地政府部門增派了負責109國道環(huán)衛(wèi)工作的生態(tài)管護員。大約在2015年,格爾木人王興香成為生態(tài)管護班的一員,負責109國道格爾木至昆侖山口路段的環(huán)衛(wèi)工作。
n“當時的垃圾問題,可以用滿目瘡痍來形容。一只可容200斤垃圾的袋子,生態(tài)管護員一人一天可以裝滿七八十只。”王興香說。十幾名生態(tài)管護員負責160公里的路段,他們幾乎每天都要上山撿拾垃圾,一天要覆蓋40公里左右的路段。
n王興香和隊員們雖然大多是土生土長的高原人,但碰到工作強度大的日子,還是會出現缺氧、乏力等高原反應。王興香說:“如果對高原沒有感情,真的很難堅持?!?/p>n
作為郵政公司的攬投員,卡車司機賀生元在109國道跑車多年。
n賀生元回憶,卡車司機們都有在跑車時喝功能性飲料提神的習慣,為了搶時間,“我們很少停車,搖下半塊玻璃,就扔出去。這是一個習慣,當時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和其他司機的行為對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
nn有一次,在昆侖泉驛站點位,賀生元看到有志愿者在撿拾垃圾,也有志愿者在向游客介紹環(huán)保理念,邀請返回格爾木的游客們帶上一小袋垃圾。這樣的情況還出現在109國道沿路其他驛站。
n“叔叔,您要不要也支持我們一下?”一名志愿者問賀生元。
n“不就是一袋垃圾嗎?”賀生元一口答應了。
n賀生元也記不清,自己何時發(fā)生了改變。一次,當他打開車窗準備丟棄垃圾時,他下意識地縮回手?!爸驹刚邠炖?,很辛苦,也很危險?!蓖蟮娜兆永?,他每周都會幫志愿者帶上一袋垃圾,送到位于格爾木西郊的驛站。
n曾經,搭車的同事問賀生元,裝袋垃圾有償嗎?他脫口而出:“環(huán)保就是我們每個人多做那么一點嘛?!?/p>n
同事若有所思。賀生元看到,這個曾經吃完水果習慣把果皮往外扔的同事,默默地把之后產生的垃圾塞進了垃圾袋里。
n賀生元發(fā)現,這幾年來,109國道沿線的垃圾變少了,路面和路邊變得干凈了。他說:“我想換一換工作節(jié)奏,找個假期深度體驗一下志愿者們的工作,太有意義了。”
n傍晚,賀生元給“綠色江河”格爾木驛站站長魏常亮打了電話,約定了幫志愿者清運垃圾的碰面時間。
n在格爾木驛站附近,有一處貨車司機的休息點。如今的休息點配備了大型的垃圾收集箱,很多司機已經習慣了在跑車時自備垃圾袋,等到了下一個休息點再進行處理。
n完成了一天工作的王興香正從昆侖山口往格爾木方向下山。這兩年,生態(tài)管護員一人一天在公路上撿拾垃圾只需要三四十只垃圾袋來裝,垃圾縮量了。他們的工作已經從把垃圾處理轉變?yōu)楸3止氛麧?。“這幾年,咱們的109國道變干凈了?!蓖跖d香說。
n當地政府正在109國道沿線籌建更多的垃圾回收站,分散運輸壓力,降本增效。多年前,由公益組織發(fā)起的垃圾調查,如今主體慢慢轉變。
n寒梅趁著晚飯時間,到格爾木驛站看望新到的志愿者,給他們科普高海拔地區(qū)的健康知識。
n武相宏駕駛著小卡車奔波在109國道上,“自己曾經認識的志愿者朋友可能都不在那些點位了,但我還想看看他們做得怎么樣了”。
n楊欣因工作途經格爾木驛站,他順道進去坐坐,志愿者們立即圍上去聊天。
n“環(huán)保是一條射線,有起點,沒有終點。”楊欣淡淡地說了一句。
n夕陽盡染昆侖山,也灑在變了樣的109國道上。
n(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