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分道揚鑣”出自于《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元志……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國都在洛陽,京兆(管理首都的長官)名叫元志。此人生性耿直,素來不肯向達官貴人低頭讓步。有一天,他乘車上街,迎面遇上御史中尉李彪的車子。論官職,他比李彪低。按當時的規(guī)矩,他應(yīng)該首先回避,讓李彪的車子先過去。但是元志不愿這么做,李彪很不高興,當面責備了他。他見李彪生了氣,更不肯讓路。兩人誰也不愿示弱,便到魏孝文帝面前去評理。李彪說自己是皇帝許可乘坐華麗的車子的,一個洛陽的地方長官怎能同御史中尉對抗,不讓路。元志說他是皇帝委派的國都所在地的最高長官,住在洛陽的人,不管是誰,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里面,他怎能給御史中尉讓路呢?魏孝文帝不愿說誰是誰非,想做一個和事佬,說道:“你們不要爭吵,洛陽是我的地方,應(yīng)該分路揚鑣。從現(xiàn)在起,你們就分開路走,各走各的?!眱扇顺隽嘶蕦m,馬上找來尺子,把路量一量,分開了,從此一個走路這邊,一個走路那邊。
鑣,是馬身上的響鈴。揚鑣,指驅(qū)馬前進。后人就用“分路揚鑣”或者“分道揚鑣”來指分路而行?,F(xiàn)在用這個成語則多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
(摘編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