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能力,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活動。打開語文教學思路,語文課堂其實也可以從從容容,語文活動定會豐富多彩。要做到這些,語文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比绾蝿?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每個單元提示可以是一個突破口,研讀每單元的單元提示,整合單元教學,在班上踐行語文主題學習,選點突破展開單篇課文教學,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一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在日常教學中恰當融入閱讀教學、寫作訓練、語文活動。
換句話說,就是語文教學時間不變,語文內容加碼。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大量閱讀,廣泛開展語文活動,有效進行作文訓練?如何整合單元教學?單篇選點教學如何讓語文課容量更豐富?
一、整合與單篇文章相關的一類文章
比如,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有《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散文,按照傳統(tǒng)教學課時安排,上完這三篇文章需要10~12課時,大概兩個星期。但是在語文教學整合思維指引下,教師可以為這一單元安排多達十篇文章,而課時可以基本不變。比如配合《空山鳥語》《海濱仲夏夜》等8篇文章“一起讀”。九上第一單元前三篇是詩歌,單元提示說,閱讀這些作品,我們可以領略作者的情思,觸摸時代的脈搏,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品讀詩中意象、領悟詩中情感,可以是詩歌學習的選點,我還選擇了汪國真、泰戈爾、席慕蓉等詩人的系列詩歌,讓學生朗讀、背誦。在朗讀背誦中,學生領悟了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哲思美,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有時候,有些東西,我們無需細講,它會在學生的閱讀中無聲地浸潤。
二、圍繞文章文體豐富課堂教學
八下演講單元提示指出,跟隨演講者,走入演講現場,去感受他們不同的風格,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yǎng),在此基礎上,學習撰寫演講稿,舉辦演講比賽。教學中,我綜合整理本單元四篇文章,讓盡可能多的學生選擇四篇文章中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上臺演講,這是口語交際活動。演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四篇演講稿風格各異,有的說出了力量感,有的說出了幽默感,有的說出了新鮮感,歸結起來,所有的演講者均口中有乾坤?!蹲詈笠淮沃v演》運用設問句、反復句和排比句,讓演講干脆利落,擲地有聲。王選說自己是一個過時的科學家,有時候去賣狗皮膏藥,招搖撞騙,獲得了太多的掌聲笑聲。聞一多的演講,說出了群眾想說卻不敢說、不會說、不能說的話,給了大家精神力量。學習演講單元,我沒有帶領學生過多品析文章,就是讓學生自主閱讀,并配合演講活動,讓學生對演講稿有了具體感受,再指導演講稿的寫作,并撰寫以“珍愛生命”為主題的演講稿,開展“珍愛生命”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學生寫得好,講得也好。
三、圍繞文章中的人物開展閱讀活動
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之前,我讓學生閱讀《水滸傳》中與楊志相關的情節(jié),了解人物的經歷、性格,再來學習課文,有趣而且高效。這可以算是閱讀積累吧。由此拓展,讓學生研究《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以“我說水滸人物”為主題,開展閱讀分享活動。學生評說哪個水滸人物,便自主研讀與哪個人物相關的章回,研讀后,形成文字,在全班分享、點評,這次活動打開了學生名著閱讀的一扇窗。
為評點水滸人物,有的學生查閱了很多權威資料,對人物的評點有根有據;有的學生的評點,光看標題就讓人嘆服——《燕青最是自在人》《英雄末路——我眼中的林沖》;有的學生對比評點水滸人物,信手拈來,“魯智深嫉惡如仇,但并非像黑旋風李逵那樣不分青紅皂白;他雖不及吳用的足智多謀,不及林沖的謹慎機敏,也比不得宋江的忠誠忠孝,但他身上卻似乎有種說不清楚的人格魅力。他的初心從未改變”;有的學生的點評融入自己真摯的情感,“無論做人做鬼,他都會忠于宋江,一如他的名號‘黑旋風’,來也快,去也快,只剩那留在原地的,無限憂思、懷念與悵惘。他成了那深藍天空中的一顆明星,與眾不同,在宇宙里長眠”;有的學生的點評,思想獨到,“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林沖的性格偏于謹慎保守,他注定安于現狀,不喜大開大合。這樣一位個性鮮明的梁山好漢,在歷史的天空中飄蕩;這樣一位苦難深重的末路英雄,在偉岸的梁山之巔,站成了不朽的豐碑”。
一個個精彩的水滸人物評點,讓水滸人物住進了學生的心里,讓經典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這樣的分享觸動了班上的每個學生,他們躍躍欲試要談自己的感受,開心地點評同學的分享。學生們的點評,讓我看到了這樣的閱讀活動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樣圍繞文章中的人物開展閱讀活動,意義非凡。
四、抓住寫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
八上的《白楊禮贊》是托物言志寫作訓練的范本,這篇文章價值可以定在寫作,對學生進行托物言志類文章的寫作訓練。教學中,在朗讀中品析托物言志文如何“托物”,即對物的描寫;在朗讀中領悟如何“言志”,即文章的議論抒情。這樣先學一篇,再讀一類,如《蟬》《貝殼》《牽?;ā贰镀压ⅰ贰短禊Z》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托物言志文,學生讀得多了,托物言志類文章就具體可感了。最后悟一點,讓學生學寫托物言志類文章,這是進行寫作訓練。
五、根據小說節(jié)選內容進行拓展
學習九上《三顧茅廬》,學生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三十六至三十八回,了解故事來龍去脈,讓學生從閱讀中領會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謙卑地請諸葛亮。學生在閱讀中明白,劉備有政治上稱霸一方、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但是,他的軍事實踐常常是一敗涂地、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常常處于寄人籬下的狼狽境地,動不動就被驅趕。但是,劉備的野心從未稍改,他意識到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必須有特殊的謀略、特殊的人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上臺演讀《三顧茅廬》,人物形象拿捏得相當好,演讀的幾組學生,都贏得了陣陣熱烈的掌聲。這是在閱讀拓展中,用經典浸潤學生的心靈。
六、短短的詩詞蘊藏無窮力量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是豪放之詞,讀其豪放,品其豪放,醉在其中。我班學生熟讀了梁衡的《把欄桿拍遍》,明白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yè),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辛棄疾一人。臨死前臥在病榻,仍含淚高呼“殺賊!殺賊”的,是辛棄疾。課堂上播放的辛棄疾悲壯一生的視頻,讓我們似乎看到了仰天長嘆“可憐白發(fā)生”的辛棄疾。走近作者,走近作者情感深處,為品詞悟情蓄足了勢。在“選擇詞中喜歡的一個句子,描繪其畫面,用精辟的語言批注閱讀感受”這一活動中,學生的語言文字讓我看到了他們思想的深度。這可能就是點醒,也就是點撥、喚醒的力量吧。
這樣的拓展,是學生能力的拓展,喚醒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拓展,喚醒了學生的情感,也就喚醒了他們筆下的文字。這與單元提示中“注意把握古詩文的意蘊,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夠運用歷史眼光審視作品的當代意義”是契合的。
這樣的學習不是“大燴菜”,而是以單元為統(tǒng)領,根據單元主題、單元提示進行精選、整合,有舍有得,扎實有效;整合讓每一節(jié)課有讀有悟,讀寫結合,容量倍增;整合讓課堂少了煩瑣的分析,變得簡單輕松。這樣的整合就篇目看,有整個單元文章整合,有課內課外資源拓展,有單篇課文選點突破;就內容看,有寫作專項訓練,有演講活動開展,有名著閱讀延伸等等。
總而言之,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理念,站在單元整體的高度,認真研讀教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放眼世界、豐富情感,真正學會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