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保證道路工程的線形設計水平,該文從直線長度、圓曲線半徑、超高加寬、回旋線長度等方面分析了平面線形指標的選用,從縱坡坡度、豎曲線半徑等方面分析了縱斷面線形指標的選用,從路拱橫坡、路肩寬度等方面分析了橫斷面線形指標的選用,同時基于運行速度,對某二級公路的線形的安全性進行評價,研究成果可為道路路線設計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 公路工程;設計指標;道路線形;安全評價
中圖分類號 U4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4)19-0041-03
0 引言
道路工程是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組成,其建設里程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交通事故也越來越多,且很多事故都與道路線形不合理有關。道路工程屬于三維線性構(gòu)造物,由平面、縱斷面、橫斷面線形共同組成,任何一種線形不合理都會影響駕駛員的心理、視距等,從而引發(fā)交通事故,同時諸多道路項目在設計時只考慮線形指標是否滿足規(guī)范,而不重視線形的安全性,因此結(jié)合規(guī)范進一步研究道路線形設計指標選用及安全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1 道路線形關鍵設計指標選用
1.1 線形指標類型
道路線形指標選擇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豆缝`活性設計指南》中指出道路線形指標要盡量滿足規(guī)范要求,但也要考慮道路運行條件、周邊環(huán)境、經(jīng)濟成本等制約因素,如果某一線形指標提高需對周邊環(huán)境產(chǎn)生嚴重破壞或耗費較大的成本,則經(jīng)專家論證后線形指標可適當突破規(guī)范[1]。
《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 D20—2017)是我國道路線形設計的強制性準則,其對平面、縱斷面、橫斷面線形有系統(tǒng)的分類,如表1所示:
1.2 平面線形指標選擇
(1)直線長度
直線能以最短距離來連接道路上的兩個控制點,但直線線形缺乏變化,難于與地形相適應,尤其是在山嶺重丘區(qū)的公路,采用直線線形會導致工程量大、對自然環(huán)境破壞大等問題。
當直線長度過長時,會使駕駛員產(chǎn)生心理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超速行駛等問題,根據(jù)相關研究,在不需超車的條件下,車速超過97 km/h持續(xù)3 min就會使駕駛員煩躁。路線線形設計規(guī)范對直線最大長度未給出明確值,僅規(guī)定“直線長度不宜過長”。該文認為直線長度應結(jié)合地形、環(huán)境設置,且不宜超過20V(V為設計速度,單位km/h,下同)。如布線條件受限,必須采用大于20V的長直線,應在沿線增加駕駛警示標志[2]。
同時,相鄰圓曲線以直線徑向相接時,其長度不宜過短,否則會形成“斷臂”曲線,破壞線形的連續(xù)性。當V≥60 km/h時,同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應大于6V,反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應大于2V;當V<60 km/h時,最小直線長度可適當放寬。
(2)圓曲線半徑
各級公路在方向改變的地方都需設計圓曲線,與轉(zhuǎn)角大小無關,車輛經(jīng)過圓曲線時,其運行速度會降低。在小半徑曲線附近,車輛運行速度降低快,事故率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曲線半徑小,使駕駛員視距受限,一旦前方遇到突發(fā)狀況,駕駛員無法及時作出正確反應;另一方面,車輛在小半徑曲線路段受到離心力大,當離心力超過車輛輪胎與路面摩阻力,車輛容易側(cè)翻或滑移。
為了保證行車安全,需控制圓曲線半徑R。R的理論計算公式見式(1):
R≥ V2 127(u+f) (1)
式中:R——圓曲線半徑(m);V——設計速度(km/h);u——超高橫坡(%);f——橫向力系數(shù),取0.5~0.6。
道路線形指標選擇前,設計速度是已知的,故圓曲線最小半徑取決于超高橫坡和橫向力系數(shù),公路上超高橫坡一般取4%、6%、8%、10%,橫向力系數(shù)應小于0.1(駕駛員轉(zhuǎn)彎感受不到曲線存在)。將上述參數(shù)代入式(1),并將計算結(jié)果取整,可得到圓曲線半徑規(guī)范值,如表2所示[3]:
(3)圓曲線超高和加寬
當?shù)缆仿饭皺M坡發(fā)生變化,必須設置超高過渡段,對于沒有中間帶的低等級道路,可將外側(cè)車道繞中心線旋轉(zhuǎn)或繞內(nèi)側(cè)車道邊緣旋轉(zhuǎn);對于有中央分隔帶的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可沿中央分隔帶邊緣旋轉(zhuǎn),如圖1所示。超高過渡宜采用線性過渡方案,并盡量在回旋線全長范圍或某一區(qū)段范圍內(nèi)完成,且縱向漸變率要大于1/330[4]。
對于二級及以下的低等級公路,當圓曲線半徑R≤250 m時應在曲線內(nèi)側(cè)進行加寬。以雙車道道路為例,其加寬可劃分為3類,具體加寬值應結(jié)合道路功能、車輛類型等確定,并滿足以下要求:當二級公路發(fā)揮干線功能時應選用第3類加寬值;當二級公路發(fā)揮集散功能或三級公路選用第3類加寬值(考慮鉸接車)或第2類加寬值(不考慮鉸接車)均可;四級公路或等外路,可選用第1類加寬值。
(4)回旋線長度
道路的直線與圓曲線間或大、小半徑圓曲線間需設計緩和曲線,以實現(xiàn)線形過渡,動態(tài)調(diào)整車輛行駛軌跡。根據(jù)《公路路線設計規(guī)范》(JTG D20—2017),緩和曲線宜選用回旋線,且長度不宜過短,從理論角度來看,道路回旋線長度可利用式(2)計算:
Ls= v 3.6 t (2)
式中:Ls——回旋線長度(m);t——車輛在緩和曲線上的行駛時間,一般取3 s。
當?shù)缆吩O計速度為40 km/h、60 km/h、80 km/h、100 km/h、120 km/h時,代入式(2)可得回旋線的最小長度計算值,取整后即為規(guī)范值,如表3所示:
1.3 縱斷面線形指標選用
(1)縱坡坡度
縱斷面的最小縱坡要能滿足路面排水要求,其取值不宜小于0.3%,且與橫坡合成后的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否則,應對邊溝開展縱坡排水設計。
縱斷面的最大縱坡計算主要是依據(jù)車輛爬坡能力確定,并在高海拔地區(qū)進行適當修正,見式(3)和式(4)[5]:
i=λD?f (3)
D=(f+i)+aδ g (4)
式中:i——最大縱坡(%);λ——海拔修正系數(shù);
f——摩擦力系數(shù);D——動力因子;a——加速度(m/s2);
δ——慣性力系數(shù);g——重力加速,取9.81。
跨徑<30 m的小橋,其縱坡可隨路線縱坡設計,而大中橋的縱坡不宜超過4%。當橋梁處于交通量大的路段或易積雪結(jié)冰路段,縱坡需適當減小,同時隧道段最大縱坡需考慮汽車廢氣排放量,一般不超過3%。
(2)豎曲線半徑
豎曲線是縱斷面線形設計關鍵,可用于緩和縱坡突變,提高行車舒適性和安全性,豎曲線包括凹形豎曲線和凸形豎曲線兩類,宜采用大半徑圓曲線。因此,豎曲線的設計與圓曲線類似,主要控制半徑大小。以凸形豎曲線為例,如果其半徑過小,駕駛員經(jīng)過曲線頂點時會存在視線盲區(qū),并產(chǎn)生“懸空感”,為了保證行車安全,凸形豎曲線的最小半徑要滿足表4所示:
1.4 橫斷面線形指標選用
(1)路拱橫坡
傳統(tǒng)的道路路拱多采用2.0%的雙向橫坡,這對于路面寬度較小的低等級公路排水是有效的,但對于路面較寬的高速公路或一級公路而言,單向排水路徑過長,排水效果有待商榷。鑒于此,該文提出來一種新型路拱設置方式,即在道路縱坡>0.3%時,可在中央分隔帶兩側(cè)各增設一條路拱線,橫坡分別朝向中央分隔帶和路面外側(cè),如圖2所示:
(2)路肩寬度
合理的路肩寬度能供車輛緊急停車、避險,體現(xiàn)出了寬容性設計理念,相關研究表明:硬路肩寬度增加會提高行車安全性,但當硬路肩寬度超過某一臨界值后,行車安全性基本不再變化。在道路線形設計時,應結(jié)合設計速度、道路功能等確定硬路肩寬度,具體要求如下:對于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干線功能),硬路肩宜取3.0 m;對于一級公路(集散功能)和二級公路,硬路肩宜取1.5 m或0.75 m;對于三級公路和四級公路,可不設計硬路肩。
2 道路線形安全性評價
研究對象為某省內(nèi)的國道項目,其路線全長32.5 km,設計標準為二級公路,設計速度為60 km/h,設計荷載為公路-Ⅱ級,橫斷面為雙車道,寬8.5 m,設置2%的雙向橫坡,路面為瀝青路面。該道路是省內(nèi)交通網(wǎng)的重要規(guī)劃之一,沿線存在多處自然保護區(qū)和村鎮(zhèn),建設用地緊張,征地拆遷困難,為打造示范性道路工程,在確定路線設計方案后,擬從線形指標和線形協(xié)調(diào)性兩方面開展安全性評價。
2.1 線形設計指標評價
利用緯地道路軟件V8.0導出了該道路的關鍵線形指標,并將其與規(guī)范值進行對比,見表5:
2.2 線形協(xié)調(diào)性評價
車輛在道路上的運行速度不一定等于設計速度,線形設計指標可能不適用,從而導致安全事故,根據(jù)《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guī)范》(JTG B05—2015),可將路線按縱坡、圓曲線半徑劃分為若干個評價單元(平直、平曲線、縱坡、彎坡組合等),并基于運行速度預測結(jié)果來評價路線安全性。當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差值絕對值|ΔV85|小于20 km/h,線形安全性好;反之,線形安全性不良,需繼續(xù)優(yōu)化線形指標或設置警示標志。
以該公路的彎坡組合路段為例,不同路段的運行速度見圖3:
該公路在A~E路段的運行速度均大于設計速度,其與設計速度的差值分別為5 km/h、0 km/h、6 km/h、2 km/h、10 km/h,均小于20 km/h,說明線形安全性好。
3 結(jié)論
該文主要依據(jù)現(xiàn)行路線設計規(guī)范研究了道路線形指標的選用方法及安全性評價方法,研究成果表明:第一,道路平面線形中的直線長度和圓曲線不宜過大或過小,并需結(jié)合等級、功能等選擇合理的超高旋轉(zhuǎn)軸和加寬類別。第二,道路縱斷面最小坡度不宜小于0.3%,最大縱坡宜結(jié)合車輛爬坡能力確定,且豎曲線半徑不宜過小。第三,在公路路面較寬、且縱坡>0.3%時,可通過增設路拱線優(yōu)化橫坡,以提高道路排水效果。第四,道路線形安全性可基于線形指標和運行速度進行評價,并將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的差值控制在20 km/h內(nèi)。
參考文獻
[1]李剛,林海晶.高速公路路線設計指標及安全性評價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22(5):29-31.
[2]張爍,郎君,鞠永高.山區(qū)公路長隧道路段安全評價及線形優(yōu)化研究[J].公路與汽運,2020(3):42-45.
[3]梁士帥.基于運行速度與車路耦合的彎坡路段線形安全研究[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8.
[4]甘辛欣,王磊,王更,等.我國干線公路線形設計中的安全性評價研究[J].河南科技,2017(11):135-137.
[5]劉巖,楊洋.基于道路三維線形指標的安全評價研究[J].現(xiàn)代交通技術(shù),2014(2):53-56+71.
收稿日期:2024-03-29
作者簡介:劉勤勤(1990—),女,本科,工程師,從事道路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