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篆刻家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和《印藪》在我國篆刻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文章通過分析深圳博物館館藏的一部《印藪》殘本與顧氏《集古印譜》《印藪》主要版本的異同,判斷深圳博物館藏本為明晚期《印藪》翻刻本,并總結(jié)古代印譜翻刻本的特點和辨析方法。
關(guān)鍵詞:《集古印譜》;《印藪》;顧從德;翻刻本
明隆慶六年(1572),顧從德將個人所藏秦漢古印鈐成《集古印譜》,后因原章鈐印本僅20部,顧氏又于明萬歷三年(1575)以木板摹印刻成《印藪》以廣流傳,這兩部印譜在我國篆刻史上均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筆者參與深圳博物館館藏古籍整理工作,偶然發(fā)現(xiàn)館藏有一部顧氏《印藪》殘本,但此本多有疑點,與傳世顧氏《集古印譜》《印藪》主要版本皆有異同。筆者在仔細(xì)研讀并與此書各版本進行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深圳博物館藏本(以下簡稱深博本)是明晚期以明萬歷三年本《印藪》為底本的翻刻本。通過對深博本的詳細(xì)分析,我們可以總結(jié)明晚期《印藪》翻刻本的特點,助力古代印譜的鑒定與甄別。
一、顧氏《集古印譜》《印藪》及其版本情況
《集古印譜》是明代顧從德所集、王常輯拓的一部古印譜錄,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之古璽印匯錄。顧從德(約1520—?),湖南常德人,字汝修,篆刻收藏家。王常(生卒年不詳),安徽人,字延年,又字幼安,原名羅南斗,為制墨家羅龍文之子。顧從德集家族三世之印,邀請安徽籍制墨名家之后王常合作輯拓,于明隆慶六年鈐印《集古印譜》六卷。該譜共收玉印150余枚、銅印1600余枚,有朱拓本和墨拓本兩種。此譜以秦漢原印蘸朱墨鈐拓成譜,在當(dāng)時文人間引起很大反響。
據(jù)如今上海圖書館所藏明隆慶六年顧氏《集古印譜》全帙本所見,白口,無象鼻,無魚尾,四周單邊。每半頁橫列二排,有四至六枚璽印。首冊扉頁有牌記,內(nèi)容為“古玉印百五十有奇,古銅印千六百有奇……每本白金十兩”,有明隆慶六年沈明臣的《序》、黃姬水的《序》《集古印譜凡例》[1]。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存全帙有上海圖書館顧浩藏本(上圖本)、永嘉謝磊明藏本(謝氏本)、薊縣王紹尊藏本(王氏本);日本橫田実藏本(東博本)、唐長茂藏本(唐氏本)、西泠印社藏張魯庵捐本(西泠本)、浙江省圖書館館藏巢鳳初藏本(浙圖本)、常熟市圖書館鐵琴銅劍樓藏本(常圖本)、松蔭軒藏本(與浙圖本同本異卷)等皆有所缺卷。學(xué)者對顧氏《集古印譜》諸本之間的版本系統(tǒng)梳理如下:第一版本系統(tǒng)——上圖本、東博本→常圖本;第二版本系統(tǒng)——謝氏本;第三版本系統(tǒng)——王氏本、西泠本、浙圖本+松蔭軒本;第四版本系統(tǒng)——唐氏本[2]。
明隆慶六年的《集古印譜》為手拓鈐印本,數(shù)量僅20部,時人爭閱而不得,因此,顧從德于明萬歷三年將該譜木刻刊印,王穉登名其為《印藪》。該譜共六卷,有玉印220余枚、銅印3200余枚。《印藪》系根據(jù)明隆慶六年《集古印譜》原拓本擴充而成,以木板翻摹,每頁橫列二排,有四至六枚印,有釋文,注鈕式,部分官印有附考釋。將手拓鈐印的印譜改為木刻刊行的做法,使古印之美被極大普及。趙宧光云:“及顧氏譜流通遐邇,爾時家至戶到手一編,于是當(dāng)代印家望漢有頂?!盵3]明萬歷三年《印藪》本,白口,無象鼻,無魚尾,四周單邊。黃紙墨格,每頁橫列二排,有四至六枚璽印。前有明萬歷三年王樨登《印藪序》和顧從德《刻集古印譜引》,以及襄陰王沂、京口俞希魯、會稽萍居道士唐愚士、豫章揭汯、鄞縣四明沈明臣、吳縣黃姬水等《序》,另有周伯琦《印譜題辭》及一篇《集古印譜凡例》。該本在上海圖書館、首都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等皆有藏本。
顧氏《印藪》成書后,成為眾多印人學(xué)習(xí)取法的對象?!暗诤?nèi)流傳不廣,欣賞者慕而不得,而吳下賈者用木板翻梓,遂失天真”“木刻《印藪》,務(wù)博為勝,殊無簡擇之功,詔人以匠斫為師,盲夫襲之,初刻價重洛陽,贗本盛災(zāi)梨棗”[4],證明當(dāng)時吳地商賈用梨棗木板大量翻刻《印藪》,翻刻的印譜在內(nèi)容上與顧氏在明萬歷三年的初版相同,但在質(zhì)量上有明顯區(qū)別。
顧從德曾言,“印藪”之名為王穉登所取。顧氏出于謙虛,仍使用“集古印譜”之名,因此《印藪》內(nèi)頁上亦有“集古印譜”字樣。在進行版本研究時,要同時對比明隆慶六年本《集古印譜》及明萬歷三年本《印藪》的情況,并詳加分析。
二、深博本的基本情況與版本辨析
深圳博物館所藏《集古印譜》為殘本,余九頁,分別為印譜舊序六頁、璽印三頁,共22枚,分別屬于原書的卷一、卷二。筆者按每半頁梳理璽印內(nèi)容(見表格)。
深博本,白口,無象鼻,無魚尾,四周單邊。從版式上看,與明隆慶六年本、明萬歷三年本相似。與明萬歷三年本相比,同樣有襄陰王沂、京口俞希魯、會稽萍居道士唐愚士、豫章揭汯、鄞縣四明沈明臣、吳縣黃姬水等“印譜舊序”,且版式相同,但缺明萬歷三年王穉登《印藪序》和顧從德《刻集古印譜引》。另外,深博本現(xiàn)存首頁有“印譜舊序”字樣,可知此本不可能是明隆慶六年顧氏《集古印譜》,應(yīng)為明隆慶以后的《印藪》。
《印藪》正文前有周伯琦為楊宗道作小篆《印譜題辭》一篇,全文正文共131字,據(jù)明萬歷三年本,譯文如下:
冒瑞輯班,古制浸微。印以昭信,惟漢可稽。公署私家,各有攸施。鏤玉冾金,鈕別崇卑。摹篆佶屈,體方形奇。鸞翥蛟蟠,六書發(fā)揮。世代因革,晨星依稀。濡朱集譜,觸類可推。千載之跡,指掌于茲。若若累累,想見其時??钭R流傳,彝鼎無幾,好古君子,斯宜究之。鄱周伯溫為楊宗道作并書。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溫,是元代詩文家、書法家,以篆隸真草著名。其篆書肥潤穩(wěn)重,行筆結(jié)構(gòu)殊有隸體。
對比深博本和明萬歷三年本,發(fā)現(xiàn)二者的《印譜題辭》非常相似,但通過仔細(xì)對比,仍可在字體風(fēng)格、個別篆字上發(fā)現(xiàn)區(qū)別,其中一些細(xì)節(jié)提示深博本應(yīng)晚于明萬歷三年本。
明萬歷三年本的《印譜題辭》是典型的小篆字體,展現(xiàn)周伯琦的典型風(fēng)格,字體工整,線條均衡,字體空間結(jié)構(gòu)合理,整體字形偏方正,筆勢規(guī)整圓熟且沉穩(wěn)豐潤。而深博本的《印譜題辭》字體總體仍屬小篆,但書寫時字形有意做出一些古拙變形,并體現(xiàn)一些非篆書技法,比如起筆、收筆時摻用楷書筆法,可以看出筆力與周氏有較大差距。其次,深博本的《印譜題辭》在一些字的具體筆畫上有所訛誤,如“稽”“革”“晨”皆有不符合文字學(xué)的筆畫變形。最后,明萬歷三年本原文中的“若若累累”使用篆書中常用的“重文省略”,即在“若”“累”二字右側(cè)下方以小橫代表該字重復(fù),而深博本只在“累”字后有重文省略,“若”字沒有,下筆者似乎不知篆書此法,甚至未通讀全文,不知漏一“若”字會使上下文無法連貫??梢哉f,就《印譜題辭》看,深博本與明萬歷三年本相比,無論在文字字形、用字準(zhǔn)確程度、書法水平等方面都明顯弱化,實不可能是當(dāng)時顧從德親自主持刻印的明萬歷三年本《印藪》,更像是明晚期書賈翻刻之作(圖1)。
深博本前7枚印章為墨印、后15枚印章為紅印,但墨印及紅印書頁紙質(zhì)紙色相同、界格墨色統(tǒng)一。從這22枚璽印上看,深博本與明萬歷三年本有較大差異。以卷首第一個藏印為例,印文為“疢疾除永康休萬寧”,在明萬歷三年本中,“永”“壽”線條流暢,深博本筆畫則線條斷裂、粗細(xì)不勻;明萬歷三年本的“寧”字形較扁平穩(wěn)重,深博本則較瘦長且筆畫凝滯,二者的字形比例及筆畫空間布局明顯不同。從整體上看,明萬歷三年本的“疢疾除永康休萬寧”印各字收筆圓潤肥厚,深博本各字起筆、收筆缺乏變化,收筆時筆鋒較尖,顯得呆板平直(圖2)。
以“平都侯印”為例,深博本與明萬歷三年本兩印的璽印形狀有較大的區(qū)別;明萬歷三年本的筆勢有力穩(wěn)重,而深博本的筆畫轉(zhuǎn)折處平直起角,板滯笨拙。二者在筆畫的粗細(xì)、方圓、流暢度上皆有較大差別(圖3)。
深博本的印章頁次排序亦與明萬歷三年本有差異,明萬歷三年本“王印”后應(yīng)接“君印”,而深博本的同一書頁,前半頁為“王印”、后半頁為“侯印”;明萬歷三年本“侯印”部分的“綏武侯印”所在半頁后為其他“侯印”,而深博本的“綏武侯印”所在半頁后為“晉率善羌佰長”等“佰長”印。
綜合以上分析,深博本與明萬歷三年本內(nèi)容相近,但其序文內(nèi)容的嚴(yán)謹(jǐn)性、書法水平、印璽摹印水準(zhǔn)皆與明萬歷三年本有較大差距,印章頁次也有區(qū)別。深博本很可能是明晚期由書賈以明萬歷三年本為底本,用梨棗木翻刻的紅黑套印本。
三、總結(jié)
我們由此可以總結(jié)印譜翻刻本的一些特點,印譜翻刻本與原印譜在內(nèi)容上基本相同,在板框形制、序跋順序等方面盡量保持與原印譜一致。但是,在手寫體文字內(nèi)容和具體印文上,翻刻本的書法水平、印璽摹印水準(zhǔn)皆與原印譜有所差別,又因許多翻刻本的印文為工匠以梨棗木雕刻印文后摹印而成,往往難以復(fù)刻原印譜璽印的靈動傳神。
除《集古印譜》《印藪》之外,明清時期一些有名的印譜亦存在翻刻的情況。通過對深博本的版本辨析研究,我們可以總結(jié)明清時期印譜翻刻本的鑒定方法。首先,我們要了解原印譜的歷史背景,并對重要版本的流傳過程、版本特征及館藏情況進行梳理。其次,要分析所鑒定的印譜自身的紙墨特點、形制特點、書頁內(nèi)容情況,并與原印譜各重要版本進行對照。研究者需要重點關(guān)注印譜的序言,包括各序言順序、序言落款時間及寫印內(nèi)容在字形書法上的差異,還應(yīng)對印譜各版本的相同璽印進行字形、字體、風(fēng)格上的對比,幫助確定所研究的印譜的明確版本。
參考文獻:
[1]孫向群.關(guān)于上海顧氏《集古印譜》初拓本的考察[C].//俞建良.昆侖堂十年論文集(2001—2011),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457-462.
[2]杜志強.顧氏《集古印譜》之版本再論——以新見松蔭軒珍藏“上聲私印”零冊為契機的推衍[C].//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壬寅秋季雅集大印學(xué)(2)——印學(xué)收藏史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216-230.
[3][明]趙宦光.金一甫印譜序[A]//[明]金光先.金一甫印選[M].萬歷壬子刻鈐印本.
[4][明]朱簡.印品自序[A]//韓天衡編訂.歷代印學(xué)論文選(下)[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451.
作者簡介:
陳嘉雯(1991—),女,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籍版本鑒定、古籍展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