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社會背景、風(fēng)俗習(xí)慣的變化,明清時期磁州窯瓷器的器型、裝飾圖案和裝飾技法也相應(yīng)改變。在裝飾圖案上,花草樹木、折枝鮮果、祥禽瑞獸、雞鴨魚鵝、兔馬牛羊、卿士庶人、黃童白叟、名人詩句、吉祥詞語、世俗對聯(lián)等,更添了幾分唯美細(xì)膩;在裝飾技法上,明代磁州窯在傳統(tǒng)的“白地黑花”裝飾風(fēng)格基礎(chǔ)上,延伸出“白地褐彩”裝飾風(fēng)格,其中,花卉紋飾簡潔清晰,構(gòu)圖新穎獨(dú)特、主題突出,強(qiáng)調(diào)圖案的整體感,表達(dá)了吉祥祝福的寓意。
關(guān)鍵詞:磁州窯;明清器物;花卉紋飾
明清磁州窯生產(chǎn)的罐類實(shí)用器,主要包括雞腿罐、八棱罐、瓜棱罐、冬瓜罐、尊式罐、四系(長腹)罐等,制作精巧,形態(tài)各異,有的端莊挺拔、素雅高潔,有的玲瓏嬌小、妙不可言。裝飾圖案類型更加豐富多樣,雖少了宋元時期的豪放粗獷,卻更添了幾分唯美細(xì)膩。在裝飾技法上,明代磁州窯在傳統(tǒng)的“白地黑花”裝飾基礎(chǔ)上,延伸出了“白地褐彩”裝飾風(fēng)格?!昂植省钡某噬粤蠈?shí)際上還是“斑花”料,只是在使用過程中將“斑花”料的濃度進(jìn)行稀釋,這也就意味著釉料中的氧化鐵含量降低。氧化鐵含量高的釉料燒成后呈現(xiàn)的是“黑花”,氧化鐵含量低的釉料燒成后呈現(xiàn)的則是“褐彩”[1]。
明清時期受社會對文人書畫追捧的影響,磁州窯的畫師們順勢而為,緊跟潮流,采用繪、劃、刻、剔等多種裝飾技法,將暗喻壯志少年、社會賢達(dá)、世外隱士、謙謙君子等群體高潔清雅、堅(jiān)貞不屈的品格精神的梅、蘭、竹、菊、牡丹、芍藥、蓮花等植物,裝飾在瓷罐的方寸之間,既起到美化裝飾的效果,又具有美好的寓意[2]。
一、梅花紋罐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作詩詠梅,或詠其風(fēng)韻獨(dú)勝、或嘆其神形俱清、或頌其節(jié)操凝重;文人雅士畫梅,多以斜橫、疏瘦、老枝、怪奇為貴,乃因枝疏則風(fēng)神灑脫、干瘦則骨格清癯、株老則蒼勁古樸、花苞含蓄則厚積薄發(fā)、花朵綻放則凌寒獨(dú)放……梅花高潔清雅、凌寒傲霜的品格精神,備受卿士庶人的喜愛,磁州窯畫師們便把梅花的多種形態(tài)繪于瓷罐上,賦予其各種美好寓意。
1.明代白地褐彩梅花紋罐
圓唇,直口,短直頸,折肩,鼓腹下收,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飾雙環(huán)紋,肩部飾連葉紋,亦稱“富貴不到頭”,空白處繪點(diǎn)綴裝飾紋,腹部對稱繪三朵折枝梅花紋。
2.清代開光白地褐彩梅花紋蓋罐
罐蓋穹頂,直沿,母口。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腹部開光內(nèi)繪折枝紅梅花和蝴蝶主題紋飾。
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罩化妝土罐坯上,用竹木類尖狀工具劃出開光,剔除化妝土至罐坯,凹凸感和顏色對比躍然而出。用“斑花”料于開光內(nèi)繪梅枝,再用稀釋的“斑花”料堆點(diǎn)梅花紋、繪蝴蝶紋,罩上透明釉,晾干后入窯燒制而成?!按巴饷坊ㄈ齼芍Α薄按巴饷坊ń庑θ恕薄巴饷坊ǖ囊饩秤腿欢?/p>
二、蘭花紋罐
蘭花多長在幽僻之處,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較高,花色淡雅,花香清冽。于空谷中綻放的幽蘭,既不艷麗也不張揚(yáng)。將蘭花繪于瓷罐之上,寓意人品如同謙謙君子一般溫潤如玉、高潔端莊。
如清代白地褐彩蘭花紋瓜棱蓋罐(圖1),整體呈瓜棱形,蓋呈瓜棱穹頂,頂部有圓鈕,平沿,子口。蓋罐為圓唇,母口,短直頸,折肩,瓜棱腹,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腹部繪褐彩蘭花紋主題紋飾。
褐彩蘭花紋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罩化妝土罐坯上,用“斑花”料繪蘭葉于罐腹部,再用稀釋的“斑花”料堆點(diǎn)蘭花紋,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只見紅蘭花綻放,花隨風(fēng)舞,為瓷罐增添了空靈之美。
三、竹紋罐
竹子是人們非常喜愛的植物,它四季常青、高拔挺直、寧折不屈的品質(zhì)獨(dú)樹一幟,歷四時而茂盛、臨霜雪而不凋的形象更是讓人驚嘆和欽佩。因此,繪竹子于瓷器之上,寓意人品高風(fēng)亮節(jié)、謙虛淡泊、瀟灑俊逸。
1.清代醬釉(白竹葉)竹紋罐
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醬釉及底。腹部繪竹紋主題紋飾,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醬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繪竹竿和竹枝于罐腹部,再用化妝土(白堿)繪竹葉,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醬釉和白竹葉顏色對比強(qiáng)烈,竹枝挺拔,竹葉搖曳,寓意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人品。
2.清代白地黑花竹紋尊式罐
圓唇,盤口,短直頸,溜肩,球形腹下收,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腹部繪竹紋主題紋飾。
白地黑花竹紋裝飾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妝土罐坯上,用“斑花”料繪竹竿、竹枝和竹葉于罐腹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
四、菊花紋罐
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詠菊、畫菊的作品流傳至今,數(shù)不勝數(shù)。菊花在每年百花凋零的秋季盛開,不僅清麗淡雅,而且不畏嚴(yán)寒,寓意真誠的品質(zhì)和不屈的精神,成為文人人格和氣節(jié)的寫照。
如清代醬釉(白)菊花紋罐,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醬釉及底。腹部繪菊花紋主題紋飾,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醬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繪菊枝、菊葉于罐腹部,用化妝土(白堿)繪菊花,再用“斑花”料繪輔助葉紋,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罐體醬釉和白色菊花的顏色對比,突出了罐子的雅潔之美。
五、蕉葉紋罐
在瓷罐上飾蕉葉紋,以清代居多。在漢字中,“葉”諧音“業(yè)”,瓷罐上裝飾蕉葉紋,寓意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1.清代醬釉(白)蕉葉紋罐
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醬釉及底。腹部繪蕉葉紋主題紋飾,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醬釉罐坯上,用“斑花”料繪蕉葉輪廓、莖脈、綬帶及其他輔助裝飾于罐腹部,再用化妝土(白堿)填繪蕉葉內(nèi)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罐體的醬釉和白色蕉葉顏色對比強(qiáng)烈,突出罐的雅潔之美。蕉葉搭配云紋和綬帶紋,寓意“壯志凌云,大業(yè)高升”。
2.清代白地黑花剔蕉葉紋罐
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腹部繪(剔)蕉葉紋主題紋飾。
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妝土罐坯上,用竹木類尖狀工具劃出蕉葉輪廓,剔除化妝土至罐坯,在蕉葉輪廓內(nèi)用“斑花”料繪蕉葉莖脈,輪廓外繪輔助紋飾,凹凸感明顯,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蕉葉搭配綬帶紋,寓意“大業(yè)有成,前程似錦”。
六、蓮花紋罐
蓮花,又稱荷花,自佛教傳入中國后,蓮花便成為佛教的標(biāo)志性符號,因此,佛經(jīng)稱“蓮經(jīng)”、佛座稱“蓮座”、佛寺稱“蓮宇”等。受佛教影響,蓮花成為磁州窯瓷罐的主要紋飾之一[3]。
1.明代白地黑花蓮花紋罐
圓唇,直口,短直頸,溜肩,鼓腹下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飾多道環(huán)紋,肩部飾蓮葉紋,空白處繪點(diǎn)綴裝飾紋,腹部繪三組蓮花紋。
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妝土罐坯上,用“斑花”料在不同的部位根據(jù)需要繪制蓮花紋飾及其他輔助紋飾,用尖狀竹木工具劃出花、葉莖脈,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
2.清代醬釉剔填白蓮花紋罐
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醬釉及底。腹部剔蓮花紋主題紋飾。
罐子上剔填蓮花紋飾,工藝繁雜。首先在施醬釉的罐坯上,用尖狀竹木工具分別劃出蓮花、蓮葉和蓮蓬的輪廓,然后剔除輪廓內(nèi)的醬釉至罐胎坯上,在輪廓內(nèi)填入白色化妝土,之后在罐坯表面繪出花?;蛩莸妊b飾圖案,最后罩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白色的出水蓮花栩栩如生,使瓷罐亦有了亭亭玉立、潔白無瑕的感覺。
在漢字中,“蓮”諧音“廉”,瓷罐上裝飾一莖蓮花,寓意“一品清廉”;蓮花紋搭配一只鷺鷥,寓意“一路清廉”;蓮花搭配篷子,則寓意“連(蓮)生貴子”等。
七、桃紋罐
桃自古以來便象征長壽,兩個桃子或桃紋搭配蝙蝠紋,寓意“福(蝠)壽(桃)雙全”;多個桃子搭配多只蝙蝠,寓意“多福(蝠)多壽(桃)”……
1.清代白地褐彩桃紋瓜棱罐
瓜棱形,圓唇,母口,短直頸,折肩,瓜棱腹,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腹部繪褐彩桃紋主題紋飾(圖2)。
2.清代白地褐彩福壽桃紋蓋罐
罐蓋穹頂,彎沿,母口。罐圓唇,子口內(nèi)斂,短直頸,口頸處無釉,溜肩,腹部下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蓋頂部繪褐彩桃紋,腹部題“福壽”。
褐彩桃紋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妝土罐坯(器蓋)上,用稀釋的“斑花”料繪桃紋主題紋飾于罐腹部(器蓋上),再用“斑花”料繪桃枝、桃葉,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紅潤誘人的桃子在罐子上顯得栩栩如生,給人以喜慶、吉祥的視覺效果。
八、石榴紋罐
石榴紋是中國傳統(tǒng)紋飾圖案之一,石榴狀似球形,果實(shí)之中滿是石榴籽,被視為祥瑞之果。
1.明代白地褐彩石榴紋四系罐
圓唇,直口,短直頸,折肩,頸肩部對稱飾有四個橋形系,瘦長腹,隱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罐口沿雙系之間飾桃葉紋,腹部繪石榴紋等。
磁州窯工匠在施化妝土的罐坯上用稀釋的“斑花”料繪碩大石榴,用“斑花”料繪出石榴花嘴,再繪石榴的枝、葉,在另外兩處繪輔助裝飾,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紅潤誘人的石榴在罐子上活靈活現(xiàn),寓意子孫昌盛、后繼有人。
九、葫蘆紋罐
葫蘆用途廣泛,果實(shí)可食用。成熟后的果實(shí)可作為盛酒器、盛水器,一切兩半還可以制作成舀水、淘米用的瓢。也可供玩賞。
1.清代白地褐彩葫蘆紋瓜棱罐
瓜棱形,圓唇,母口,短直頸,折肩,瓜棱腹,隱圈足。通體施白釉及底。腹部繪褐彩葫蘆紋主題紋飾。
褐彩葫蘆紋是磁州窯工匠在晾好的施化妝土罐坯上,用稀釋的“斑花”料繪葫蘆紋主題紋飾,再用“斑花”料繪綬帶紋和輔助裝飾于罐腹部,罩上透明釉,晾干入窯燒制而成。葫蘆諧音“福祿”,挽上綬帶,寓意“萬(挽)代”,合起來寓意“福祿萬代”。
十、其他花草紋飾
除了上述典型紋飾外,明清時期磁州窯瓷罐上還有許多其他形態(tài)各異的花草紋飾,用不同的裝飾技法表現(xiàn)在瓷罐上,展示了磁州窯裝飾圖案的多樣性。
1.明代白地黑花花卉紋四系罐
圓唇,直口,短直頸,折肩,鼓腹下收,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整體分三組紋飾,以雙環(huán)紋為框架,罐口沿繪連環(huán)紋飾,肩部和腹部繪變形花卉紋和葉紋組合一周,寓意“富貴不到頭”。
2.明代白地黑花花卉紋雞腿罐
圓唇,大口,短直頸,溜肩,鼓腹下收,隱圈足。通體施白釉不及底。雞腿罐的頸肩部為波浪形紋飾,腹部雙面開光,開光內(nèi)繪花卉紋圖案。繪畫以線條勾勒為主,運(yùn)筆飄逸灑脫。腹下部有連續(xù)的線條紋飾,足部有一圈簡單的褐色勾線(圖3)。
總而言之,明代早期磁州窯紋飾在瓷罐上畫面較滿,線條舒展流暢、筆法瀟灑。清代磁州窯紋飾則以雅、秀為主,紋飾簡潔清晰,構(gòu)圖新穎獨(dú)特、主題突出,強(qiáng)調(diào)圖案的整體感,具有濃厚的民間風(fēng)格。
參考文獻(xiàn):
[1]陳堯成,張?bào)戕?磁州窯古陶瓷裝飾技術(shù)成就[J].文物春秋,1997(S1):93-96.
[2]劉敬華,李翠輕,譚浩楠.磁州窯紋飾藝術(shù)[J].大舞臺,2012(03):166-167.
[3]尹梓鑒.淺析中國傳統(tǒng)蓮花紋飾的形式與意味[J].輕紡工業(yè)與技術(shù),2020,49(04):20-22.
作者簡介:
梁艷亭(1978—),女,漢族,河北邯鄲人。大學(xué)本科,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磁州窯瓷器造型、裝飾技法和裝飾紋飾的演變過程及裝飾紋飾的寓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