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教材就在進行編著時,將革命文化資源編入到教材中,意在提升語文課程的價值。那么如何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讓教學變得更為有效,讓英雄人物更加立體化、豐滿化,走進學生內(nèi)心呢?筆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探索與研究,采用整合單元情景和任務的方式,把語言文字理解與人物形象體會融合到一起,踐行“文道統(tǒng)一”。
一、把握語文要素 挖掘文本價值
本單元導語引用了林則徐的詩:“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以“責任”為人文主題,聚焦“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編排了精讀課文:《古詩三首》《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清貧》。本單元語文要素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寫作要素是“嘗試運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從讀到寫,緊密相連。因此,我們認真梳理本單元內(nèi)容,對于教材進行一個全方位的理解,不僅要從縱向出發(fā),還要從橫向比較,以單元為教學目標,推進課程教學的開展。
二、聚焦語言文字 展現(xiàn)英雄形象
1.穿越時空,感受愛國詩人的豪言壯語。古詩是語言的貴族,語言精練,但時代久遠,如何穿越時空,還原當時情境,在《從軍行》的公開課上,我是這樣教學的:1.以圖感受景之蒼涼。教者在一陣悠揚蒼茫的塞北羌笛聲中,引導學生一起走進邊塞,仔細觀察這圖片。學生討論總結:1.陰云密布;2.烽煙滾滾使雪山顯得黯然無光;3.蒼涼的景象,心情暗淡。隨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在塞北,寒風呼嘯,戰(zhàn)士們在孤城遙望著關口玉門關,心里想些什么?學生身臨其境:身處戰(zhàn)爭,多么沉重壓抑!尤其到了夜晚,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悲從心來,油然而起。2.想象感受情之豪壯。教者還原歷史,播放唐代戰(zhàn)爭頻繁的視頻,然后提問: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什么?學生匯報:戰(zhàn)爭次數(shù)之多,歷時之久。詩中用一個詞概括:百戰(zhàn)。教師點撥:是啊,面對西域少數(shù)民族的進犯,戰(zhàn)士們答應嗎?引導學生回環(huán)復沓,反復朗讀,再次激發(fā)情感:讀出戰(zhàn)士的決心、悲壯。教者通過一系列的塞北圖片、唐代戰(zhàn)爭視頻、蒼涼的羌笛聲,讓孩子們置身于情景之中,仿佛穿越了時空,對詩文的凝望和對話,感受了愛國詩人的錚錚誓言,撫今追昔,銘記傳承家國情懷。
2.走進情境,觸摸有血有肉的偉人形象。本單元塑造了毛主席、劉伯承、方志敏這些偉大的革命人物形象。比如《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篇文章描寫了毛岸英去世消息在傳遞到主席耳邊后,毛主席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在經(jīng)過痛苦、煎熬以后,最終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異國他鄉(xiāng)。我讓孩子們品讀毛主席的內(nèi)心,引導他們關注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細節(jié),落實單元語文要素。學生們仔細地找出體現(xiàn)毛主席內(nèi)心痛苦煎熬的點點滴滴。只有這樣才能夠拉近學生與“偉人”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原來英雄和我們正常人是一樣的,也是有血有肉,也是有相同情感的,進2Zxayhds/eLO7LtuQ+z6R2oLB9IItAHKRuQ5N+Ka1Mc=而使得學生可以更為有效地理解其中的情感,真正地使英雄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
3.入情朗讀,生發(fā)鮮活的人物情感。例如,在教學《軍神》時,我在教學設計中巧妙地“隱藏”了一些朗讀方法,最突出、最有效的是“詞語替代,角色體驗法”。在劉伯承與沃克的第一次對話中,將該部分中所有“沃克”替換成“我”。還讓學生有角色代入感地讀:“你挺不住可以哼叫?!边@短短的一句話,我讓學生反復讀了好幾遍。引讀、導讀、對比讀,就是為了讓學生讀出沃克醫(yī)生對病人行為震撼后的心疼。真實可感的畫面,具體細微的鏡頭,感人動情的配樂都將師生代入到情境中,所有人都為病人捏把汗,所有人都嚇到不敢看,近距離地感受劉伯承無比驚人的意志,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生發(fā)出對人物的情感。
三、搜集相關資料,盤活人物形象
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所描述的時代與學生相距甚遠,為了彌補革命傳統(tǒng)題材類課文在學生生活、思想、情感上的缺失,背景資料的介入顯得至關重要。比如:課文《清貧》,我課前便讓他們搜集方志敏的資料,和當時時代背景資料。正因為有了課前資料的準備,學生懂得,被捕的方志敏之所以如此堅定和坦然,是因為革命信念支撐著他,此時,教學難點便迎刃而解了。學生較能理解對共產(chǎn)黨人奉獻革命、一心為民的偉大情懷和品格了。正是通過補給史料的方法適時搭建認知橋梁,通過整合多方面資源,使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立體豐滿起來,并組織開一個英雄資料的分享會,拉近學生與英雄之間的距離。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