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途》故事發(fā)生在元金換代、金國將亡之時,金國國史編修元好問之友白華將幼子白樸托付于他。國破之后,元白二人身陷囹圄、流放山東。十年后,北方初定,二人重獲自由。不料,白樸之父卻在此時傳書索子,元好問雖心中不舍,但于情于理應當將其送還父親身邊。于是,元好問帶著白樸踏上歸途。一路行來,國破家亡、親人離散的痛楚縈繞心頭,前途漫漫、危機四伏的感受驅(qū)之不散。白樸因和元好問相伴十載,情同父子,不愿離別;而元好問為了白樸的安全、成長和未來,不停地以“亡母之心愿”“生父之期盼”“修史之兇險”為由,一再勸說白樸歸家。然而在勸說的過程中,元好問從最初的決絕開始動搖,最終在白樸的哭訴中頓悟:孩子已經(jīng)在風雨中長大,他有自己的人生選擇,歸途不是終點,而是追逐夢想的征途。前路漫漫,心之所向,他下定決心,和白樸攜手同行……
在閱讀史料后可以看出,元好問所處的時代正是金亡元興的時期,面對“國破家亡”,他不愿俯身屈膝,被流放魯?shù)?,作為囚犯關押數(shù)年。彼時時局動蕩、朝代更替,面對元朝的勸降,元好問展現(xiàn)出作為金國臣民最大的忠誠與氣節(jié)。蒙古滅金,伴隨的是對金國文化的銷毀和對愛國人士的屠殺,元好問的這份忠誠更加讓人肅然起敬??v觀史料,元好問一生命運坎坷,天興二年,蒙古軍圍汴京,元好問被圍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wèi)州后逃往歸德府。金亡后,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并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他痛心金國的淪亡,抱著“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的愛國信念,晚年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
昆曲是與中國古代文人氣質(zhì)相契合的藝術,有著“文人戲”的評價,但以昆曲的形式演繹元好問是第一次,對我也是很大的挑戰(zhàn)。在閱讀史料中,我慢慢尋找出一個心中的元好問,他在歷史中的位置,和他所帶給我們的啟發(fā),樹立起我對于元好問在舞臺上的解讀和呈現(xiàn)。在創(chuàng)排這部《歸途》和開始塑造人物的時候,我首先找到一個傳統(tǒng)戲曲中的形象作為表演定位。就像小孩練習走路,先要找到一個依靠,然后慢慢更多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更富足,小孩的身體越強壯,才可以離開依靠,走起來,跑起來,跳起來,完全變成一個真正的自己。這就需要尋找傳統(tǒng)戲的借鑒,其中之一便是《牧羊記·望鄉(xiāng)》中的蘇武,同樣是被關押,同樣是歷經(jīng)滄桑,更同樣是內(nèi)心懷有一顆愛國之心。但不同的是人物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愛國的方式不一樣。找到借鑒還需要找到元好問真正的內(nèi)心,就需要學習他的詩詞。在元好問的詩詞中,最著名的就是這首《摸魚兒·雁丘詞》: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響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這是元好問在16歲的時候?qū)懴碌拿梢娝粌H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更有細膩的情感。他是一個有愛、懂愛的人。我需要在他更多的文學詩句中去尋找他、了解他、深入他。心中有愛,是元好問的一個性格特征,對于要送的這個對象白樸,是另一種愛的表現(xiàn),是在舍與不舍中撕扯,為了他的人生,元好問要舍,可是養(yǎng)育了那么多年的孩子,情感戰(zhàn)勝了一切,也使人在理智與非理智之間焦灼。這樣就塑造出了劇中元好問的兩面性:非理智的一面。他對白樸是小心呵護,百般寵愛,事先為他考慮。理智的一面。面對危險,元好問又是非要趕白樸走,以使他免于面對危險。面對疑惑不解的白樸,元好問刻意表現(xiàn)出一種冷酷,這樣的冷酷中又包含深沉強烈的父愛,掩飾著元好問內(nèi)心深處的艱難和傷感。這是元好問兩面性,也是張力極大的兩面性,是人物戲劇的表現(xiàn),也是一位真實父親的情感。一切的表演都在于生活。只有生活,才可以與觀眾共鳴。
元好問心中更為宏大的情懷是愛國,為金國修史,保存文化火種是他的信念和理想支柱。因此,元好問失去了他的愛人和女兒時,他依然能堅持活下來,在牢獄中存留生的希望,這“生”不是貪生,而是他還沒有完成他的責任,他對于理想的追求,那便是他心中最輝煌的“以詩存史”的人生最高理想。他的身體和情感已經(jīng)千瘡百孔,但是他的精神卻是熠熠生輝。這點也是在人物塑造中要重點突出的。在表演中,現(xiàn)實中的元好問是蒼老的、無精打采的。但是說到詩和史的時候,是無比高大和精神飽滿的,是發(fā)光的。
《歸途》的主要劇情分為三個段落:“祭母”、“夢妻”與“別子”。在舞臺場景中,通過虛與實、真與幻的變化,把元好問和白樸的情感歷程與人生經(jīng)歷清晰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從而實現(xiàn)“還鄉(xiāng)之路”“情感心路”“人生之路”的統(tǒng)一。故事邏輯以一個“情”字貫穿始終。母子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人生中最炙熱、最溫暖、最幸福的三種情感的分別,是何其痛苦,又是主人公必須去面對的,“歸途”是人生要去完成的路,路的盡頭便是人生的離別。表達“人生終須一別”傷感體會。
“祭母”——“作為兒子的白樸尋回關于母親的記憶”
“祭母”的場景發(fā)生在深秋的季節(jié),秋風瑟瑟、落葉紛紛,須發(fā)花白、著裝質(zhì)樸的元好問上場,堅毅的眼神中帶著傷愁。被關押十年后,年老體弱的元好問再一次回到故地,曾經(jīng)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戰(zhàn)爭帶來的物是人非感油然而生。這一趟“歸途”之旅,必然是跌宕起伏、感人肺腑的?!白甙 ?,一聲清脆的悶簾中,少年白樸大步走上舞臺亮相,意氣風發(fā)、精神振奮。白樸的青春年少與元好問的年邁蒼老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樣的對比是生活的必然,是生命的走向。
隨著行路空間的轉(zhuǎn)變,二人來到當年白母與白樸分別的場景,舞臺中上后區(qū)錯落堆放著幾大塊黑色城墻石塊,石塊后有一道剪影城墻,勾勒出荒涼的氛圍,也展現(xiàn)出戰(zhàn)亂、破敗與歲月變遷。這一段講述的是白樸母親之死的真相:元好問告訴白樸,當年汴京城破,百姓四處逃難,在這城墻邊遇到血浸重衫帶小白樸逃難的白母,母親保護著白樸,死前托付元好問救下愛子。
在表演上,這段主要依靠演員“千斤”念白的功力來完成情感的推進。演員之間表演身段上的配合,一層層抽絲剝繭中明白事實真相,喚醒白樸年幼時離別母親這段傷痛的記憶,在這凄涼、破敗的舞臺形象中,體現(xiàn)人類初始最溫暖的,便是最偉大的愛——母愛。這是人類愛的原點,就像一團火苗,最深刻、最親切、最溫暖,永恒地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祭母是整場戲的第一段落,是《歸途》的開始,也是白樸從一個被限制的空間里,真正去認識和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在此找尋回母親的愛是尤為重要的,也是他人生真正的開始。
“夢妻”:“作為丈夫的元好問重溫美好生活”
“夢妻”的場景發(fā)生在殘破的古廟中,外面雷雨交加,幽深、哀婉的聲音綿綿而起,淡淡的煙霧迷蒙而生。迷離、夢幻、悲凄充滿整個舞臺。元好問在破廟中睡著,與妻子在夢中相遇,這是他多少個寒燈長夜、多少次午夜夢回的情景,妻子依然是分別時的樣子,素凈而溫婉,端莊而秀美,元好問已是頭發(fā)胡子花白的老人。當看到妻子的那一刻,元好問心中的千言萬語,突然無從說起,激動的眼淚不住而下,往日的堅強在此刻潰堤,這是他內(nèi)心最脆弱的時刻,也只有和妻子可以訴說他的不舍與痛楚——養(yǎng)育白樸的十年。十年里他細心照料白樸,日當?shù)鶃硪巩攱?,養(yǎng)兒長大卻要送回到他生父那里。人生的痛苦莫過于擁有過又突然地失去,就像他最疼愛的小女兒阿秀,13歲因病去世,此時要再一次失去親人是元好問難以承受卻又不得不承受的!難以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元好問與妻子再一次重溫了人生中最平淡、最溫暖的時刻,自己在燈下看書,妻子唱著搖籃曲抱著阿秀。歷經(jīng)十幾年的戰(zhàn)亂與羈押,哪怕元好問再想回到那一天,也是永遠不可能了。此時此刻的元好問像一個孩子般無聲哭泣,妻子用最柔暖的語氣勸說他放手,孩子長大了,終是要獨自成長的,元好問要去面對、去接受這個事實:為了白樸好,元好問必須把他送回去。舞臺上的情感氛圍是溫暖溫馨的,但元好問的內(nèi)心深處又是極其撕裂和悲愴的。即便元好問內(nèi)心無比痛苦與不舍,最終他還是說服了自己,送白樸回家。
“別子”:“父與子的分別”
在衙役追捕中,元好問與白樸失散,之后在兩人相互苦苦尋找中重逢,在風雨中相擁而泣。漫長的十年關押生活中,相依為命,苦中作樂,元、白兩人的情感早已是不離不棄、骨肉相連,勝似親父子。但在此時元好問知道危險的逼近,他不能連累白樸,不能因為孩子舍不得自己而害他失去生命。元好問的離別,是為了讓白樸的人生可以再次團圓,再次見到自己的親生父親。所以面對白樸幾次的“不愿”“不舍”“不忍”,元好問都毅然決絕地拒絕。為了讓白樸回家,元好問只能說出最殘忍,也是最違心的話!元好問這位老人要再一次地承受骨肉分離之苦。這也是全劇的最高光時刻,體現(xiàn)父愛的偉大,每一位父親為了孩子的幸福都會義無反顧地犧牲自己?!案笎廴缟健边@四個字,承載著多少父親的默默付出,也是此劇最重要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