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凸透鏡可以成像。對于焦距一定的凸透鏡,當物距發(fā)生變化時,像的大小、位置、虛實也會隨之變化。而人眼的工作機制,與照相機類似。但是,這只是理想化的模型,真正的成像情況要復雜得多。
對于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既可以通過實驗來總結(jié),也可以采用特殊光線作圖法來探究。特殊光線通常指以下3條光線:平行于主光軸的入射光線,透過凸透鏡后經(jīng)過焦點;經(jīng)過光心的入射光線,透過凸透鏡后方向不變;經(jīng)過焦點的入射光線,透過凸透鏡后平行于主光軸前進(圖1)。
實際上,不同“顏色”的光的偏折程度并不相同。之所以加了個引號,是因為顏色是人的感知,并不是光的客觀存在。此處姑且用我們感知到的“顏色”來描述。
從光的色散實驗可以看出,紅色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從橙色到紫色,偏折程度逐漸增大(圖2)。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光線經(jīng)過透鏡后偏向主光軸。平行于主光軸的白光由空氣進入玻璃,再由玻璃進入空氣,發(fā)生兩次折射(通常作圖時可以只畫一次)。由于各種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紫色光最先與主光軸相交,紅色光最后與主光軸相交。也就是說,對于同一個凸透鏡,各種色光的焦點位置不重合,紫色光的焦距最小,紅色光的焦距最大(圖3)。這就讓照相機拍照時產(chǎn)生了色差,拍出的照片會出現(xiàn)紫邊、綠邊等。
此外,平行于主光軸的平行光線,與光心O的距離有遠有近,通過凸透鏡后并不都通過焦點,離光心O遠的光線會較早聚焦。通常所說的焦點,是指到主光軸和透鏡邊緣距離相等的平行光線相交的點(圖4)。這就讓照相機在拍照時出現(xiàn)了球差,即使對焦完美,也會導致成像模糊或景物變形。中學物理課本中提到的凸透鏡、凹透鏡都是薄透鏡,即厚度與球面半徑相比非常小,如果透鏡的厚度太大,偏差就更大了。
為了盡量如實還原所拍攝的景物,高級的照相機采取了多種措施。比如,選取特殊的光學材料,重新設(shè)計透鏡的表面形狀,給鏡頭鍍膜,采用多個鏡片組合,等等。最終,在底片或傳感器上得到的是景物倒立、縮小的實像(平面的),與實際景物(立體的)相比,無論如何都會有差別。從這個意義上講,照片都是“失真”的。
人眼與照相機類似,但是更加精密(圖5)。
人眼的角膜和晶狀體相當于光學透鏡,改變進入眼睛的光線方向,在視網(wǎng)膜上聚焦為倒立、縮小的實像(實際上,光學信號要通過感光細胞經(jīng)由視神經(jīng)傳送到大腦,最終讓人以“像”的方式感知周圍景物)。
虹膜可以調(diào)節(jié)進入眼睛的光量,相當于照相機的光圈。
睫狀體可以改變晶狀體的厚度,相當于“調(diào)焦”。看遠景時,睫狀體松弛,睫狀小帶收緊,讓晶狀體變薄,焦距變大;看近景時,睫狀體收縮,睫狀小帶放松,晶狀體變厚,焦距減小。這種調(diào)節(jié)會在瞬間自動完成。若用眼過度,“自動調(diào)焦”功能將下降,導致近視或遠視。長時間盯著手機或電腦畫面,還可能導致視疲勞,除了出現(xiàn)眼部癥狀,還會引發(fā)頭痛、肩膀酸痛等。
人們獲得的外部信息,70%以上來自視覺。而人眼和大腦產(chǎn)生的“視覺感受”并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是物體的“像”而已。人眼不能區(qū)分“實像”和“虛像”,而且很多時候還會出現(xiàn)“視錯覺”,所以說“眼見未必為實”。
找一枚凸透鏡(放大鏡、老花鏡都行),關(guān)上門窗,熄燈,只留下一面向光的窗戶。在與窗戶相對的墻上貼張白紙,讓凸透鏡靠近白紙,與窗戶、白紙平行放置。調(diào)節(jié)凸透鏡與白紙之間的距離,會在白紙上看到窗戶倒立、縮小的彩色實像(圖6)。這時,窗戶到凸透鏡的距離必定大于二倍焦距,而白紙到透鏡的距離介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這就是照相機的工作原理。
點燃一支蠟燭,拉上窗簾,調(diào)節(jié)燭焰與凸透鏡、白紙三者之間的距離和高度,直到白紙上出現(xiàn)燭焰倒立、放大的實像,這就是放映機的工作原理。燭焰相當于電影膠片,白紙相當于銀幕,而凸透鏡就相當于放映機的鏡頭。這時,燭焰與凸透鏡的距離必定介于一倍焦距與二倍焦距之間,而白紙到凸透鏡的距離一定大于二倍焦距。
這兩個實驗再次呈現(xiàn)出“哪邊大,哪邊大”的規(guī)律——若物距大于像距,則物體比像大;若像距大于物距,則像比物體大。
(責任編輯: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