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由陜西省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發(fā)掘的馬營鎮(zhèn)旭光墓地的工作現場,考古人員在清理一座編號為M4的西周時期墓葬。
按照田野工作守則,墓葬清理應先從墓主頭部開始,先用手鏟鏟去上部的土,然后用小刷子慢慢地清理細節(jié)部分,讓頭骨漸漸顯露出來,再沿著頭骨向下逐步清理。
按照以往的經驗,有如此多隨葬品的西周墓里,墓主人胸前應該有串飾隨葬。歲月無情,原本連接串飾的繩子早已朽化,細小的珠子散落在泥土中,清理須更加細致小心。慢慢地,紅色和綠色的珠子顯露出來,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發(fā)掘出的珠子不能直接提取,要先拍照記錄具體位置后再編號,將同一單位的器物放入塑封袋并寫好標簽。除了玉珠、瑪瑙和綠松石,還有較多的白色陶珠,這些珠子大都是常見的管珠狀或桶形珠。與往常不同的是,綠色的珠子里還夾雜著藍色的珠子,有的呈半透明狀,質地輕盈,表面光滑,也不見綠松石上的瓷化紋路,似乎不是天然制品。更奇怪的是,這0rFtgRzsyQP0vUhGLx6/2RKq4kXRxyUu88hCLjDjr1I=些形狀較為一致的藍綠珠子中間,夾雜著一個“異類”——藍色異形珠。
這顆異形珠整體呈天藍色,明顯不是綠松石的樣子,形狀也不是常見的鼓狀或柱狀,而是在一個圓鼓的主體上有3個圓形凸起,將整顆珠子塑造成了一個不圓不方的異形。這顆奇怪的珠子材質非金非玉,形狀也特異,甚至不是自然產物,其來源不禁令人疑惑起來。
金烏西沉,M4的發(fā)掘也近尾聲,越來越多的器物被清理出來。金箔、銅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甚至還有漆器,不過漆木已經腐朽,曾經裝飾在漆器上的蚌飾散落在泥土中,白色的蚌殼襯著褐色泥土里的紅色漆痕,似乎在引人遐想那3 000年前的堂皇。隨著最后一個蚌殼裝入塑封袋,M4的清理工作終于結束了。從隨葬品可以判斷,M4的墓主一定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是姬姓周人的可能性很大。墓里的金箔似乎是受到了草原文化的影響,說明墓主所屬的部族和外部有溝通,并受其影響。那么,那顆藍色異形珠會不會也是外來產品?是什么材質?產地又是哪里呢?
在這里,不得不提到料珠——費昂斯的制造工藝。
費昂斯,最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現在古埃及,是由石英砂、石灰石和助燃劑等混合在一起燒制而成的。由于燒制溫度不高,其表面只有少量的玻璃釉層,內部為少量玻璃態(tài)物質將石英晶體連接在一起。料珠的胎體均由石英砂組成,因而區(qū)別其類別的關鍵點就在于燒制時使用的助燃劑。在古埃及存在大量的助燃劑——天然泡堿,其中含有較多的鈉。因而,古埃及的玻璃制品呈現出高鈉低鉀的特點。
故宮博物院與寶雞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選取了M4出土的部分料珠的碎片,將樣品經過處理后,使用掃描電鏡分析料珠樣品斷面高倍數下顯微結構,用X射線熒光光譜儀分析其元素組成。
通過電子顯微鏡分析其結構,可以看到M4料珠樣品為內部疏松、外部所謂藍綠色釉層較致密的二層結構。而能譜圖顯示,該料珠的化學成分除了石英砂里的硅,主要為鈉,顯然料珠為高鈉費昂斯。
古埃及的釉砂制作方法主要有3種——直接施釉法、滲透法和風干法。
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的背散射模式觀察玻璃的內部結構,M4料珠樣品的斷面顯微結構符合古埃及風干法上釉的料珠特點,這種制作方法是古埃及費昂斯的主要制作工藝。因而,M4料珠無論從元素組成還是上hDUSJuy+C3VUUaO+lNCk1BGmzkjE0AO225o+V/tUXGY=釉工藝判斷,都為舶來品,與它同出且明顯不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藍色異形珠自然也應為古埃及制造,其“身份”實為“蜻蜓眼”。
“蜻蜓眼”是在珠體上制造出以眼睛圖案或形狀作為裝飾的玻璃珠,其最早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現在古埃及,并在地中海周邊廣泛流行。“蜻蜓眼”之所以出現在古埃及,是因為古埃及人相信這樣的“眼珠”可以吸收來自惡人第一次注視時的強大力量,從而保護佩戴者的安全。
過去認為,中國境內最早的一顆“蜻蜓眼”玻璃珠來自新疆輪臺群巴克墓地,年代為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在山西、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現了一批春秋末期的“蜻蜓眼”。戰(zhàn)國中期以后,“蜻蜓眼”更是以楚國為中心,廣泛分布于中國南北14個省,直到秦以后逐漸銷聲匿跡。
寶雞旭光墓地的時代在西周早期,比新疆輪臺群巴克墓地的年代更早。因此,寶雞旭光墓地出土的“蜻蜓眼”才是目前我國發(fā)現的最早的“蜻蜓眼”,表明了早在3 000年前的西周早期,寶雞的先民就與埃及有文化、經濟上的交流。
古埃及的費昂斯因使用天然泡堿做助燃劑,為高鈉玻璃,而中國缺少這樣的天然堿,使用草木灰或硝石做助燃劑,這樣生產出的費昂斯就含有更多的鉀而非鈉。鈉、鉀兩個元素誰占主導,就成了判別費昂斯產地的重要標準。
我國的費昂斯最早出現在西周早中期的北方地區(qū),目前境內最早的費昂斯出自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前1900—前1500),因為出現時間晚于西方,且目前發(fā)現的最早的費昂斯為古埃及的高鈉類型,所以普遍認為我國的費昂斯受到了古埃及的影響。但西周中期,我國已出現了高鉀費昂斯,發(fā)展至戰(zhàn)國時期,我國出現了獨有的鉛鋇費昂斯和鉀鈣費昂斯,甚至“蜻蜓眼”也能獨立制造了。
事實上,國產費昂斯的出現時間甚至可能更早,西周早期的寶雞魚國墓地出土的料珠經檢測含有很高的鉀和銅,甚至還含有微量的鉛,這似乎預示著早在西周早期就有自產的費昂斯制品了。巧合的是,M4的斷代也為西周早期,這表明西周早期的寶雞地區(qū)既有產自古埃及的費昂斯,又有國產的高鉀費昂斯。由此可見,地處中原、西南、西北交會點的寶雞,自古就是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之地。
文章來源: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責任編輯: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