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生命哲學家狄爾泰認為:審美體驗在審美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藝術要追求一種對鑒賞者的感動與感染。他強調,體驗對于生命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體驗,人可以為自身創(chuàng)造一個有價值、有意味的世界。
審美體驗具有直接性、主觀性。藝術家用直觀的方式創(chuàng)造和呈現藝術作品,欣賞者也以直觀的方式進行鑒賞,并根據個人獨特的生活體驗生成主觀的藝術審美體驗。同時,審美體驗具有自覺性。創(chuàng)作者樹立典型“類經驗”,欣賞者也不斷受到“類經驗”的感染,自然而然地走向通往與社會、自然、他人溝通的道路。要注意的是,審美體驗具有超越性,高于一般的通識體驗,是個體體驗的一種總結、提煉與升華。與生命有關的經驗是一條活生生的溪流。
古詩詞本來就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特色鮮明,有結構之美,美在格律絕句,詞牌曲調;有音律之美,美在抑揚頓挫,平仄起伏;有表達之美,美在言語獨特靈動,充滿畫面感;有意境之美,美在給予特定之物以特定之情;有情意之美,美在理趣情趣兼而有之?!皩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將體驗美學研究理論應用于古詩詞的教學,能讓學生在審美體驗中高效獲得培養(yǎng)初步審美能力的核心素養(yǎng)。
一、體驗美學理論應用下高年級古詩詞教學的定位
1.古詩詞教學是一種審美體驗
《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詩是詩人內心感受的外在表達。古詩詞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美學風格,詩人用詩意的眼光勘察世界,用詩意的表達傳遞情感。所以古詩詞首先是用來表情達意的。
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楓橋夜泊》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意象美學的集大成者。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中,“月”“烏啼”“漁火”都是思鄉(xiāng)的意象,而這兩句詩營造出來的孤寂清冷之感,頗有明朝張岱《湖心亭看雪》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與世隔絕之感。然而詩人的愁思突然被遠處隱隱約約的鐘聲打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全詩不著一個“思”字,卻把思鄉(xiāng)之情巧妙地落在“客船”上,讓一只小船也承載了思鄉(xiāng)的意象。
教師如何在教學時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極致的審美體驗呢?如果用傳統(tǒng)方法,先解詩題,再讀注釋,關注詩人,理解詩句,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意,這種深夜客船愁思的冷寂之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先關注自身的生活體驗——你有過深夜趕路歸鄉(xiāng)的經歷嗎?漆黑的夜、漫長的路、冷清的街道,只有你們一家人在夜色中奔波。學生有了實際的生活體驗作為抓手,就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張繼的處境中去。教師可以調度教室的燈光、配樂、多媒體畫面等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清冷的夜。這樣的夜晚,身處張繼的位置,身邊空無一人,把學生的目光轉換成與作者同步的觀察目光,他們就能看到這首詩別樣的魅力,認識到古詩中的意象之美。
2.古詩詞教學是一種綜合審美實踐
五年級下冊的課后練習題里出現了“根據古詩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的要求。既有對詩歌內容的把握,又有詩歌描繪情境的再現,在言語的轉換實踐中理解、想象、感受、體會,更凸顯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重新構建獨特的古詩理解體驗的要求。這對于想象畫面和體會情感的要求更加明晰?!袄斫夤旁娫~作品中表達的情感”,不僅要求學生通過想象了解詩人的表達方式,體會詩人創(chuàng)造的意境,還要理解詩人表達的情趣。學生如何從意象體會到情感?自然是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情感就在學生的想象之中。
當然,對于這一學段的學生而言,對古詩詞情感的體會以體驗為主,不光要體驗,還要領會,領會要建立在對古詩詞進行深入思考和發(fā)自內心的真實感受上,更要體會高尚的情懷,認識詩人的品格志向。學生從單篇學習到聯結整合,學習方法從逐字逐句講解到基于問題、借助注釋、查找資料等綜合方法的運用,不難看出,古詩詞教學是一種綜合審美實踐。
二、體驗美學理論應用下高年級古詩詞閱讀與鑒賞教學的策略
1.誦讀代替朗讀,讓學生讀出詩詞之美
古詩詞教學,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單純朗讀,有時候并不能幫助學生破譯詩人隱藏在詩詞中的情感秘密。如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長相思》,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會專注于間隔和停頓,指導學生按照如下方式斷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學生在看到這種斷句方式后,會自覺地把“山一程,水一程”拖長音,讀出一種山水雄渾壯闊的塞外風光之韻,把情感體驗的重點放在山水險惡多歧路上。這種教學方式雖然中規(guī)中矩,但容易忽略詞本身獨特的題材特點——可以歌之。既然是歌,必然有統(tǒng)一的基調。若前文波瀾壯闊,后文如何愁緒萬千?因此教師要關注《長相思》的韻腳。2022年版課標第三學段對古詩詞的學習提出了“注重通過語調、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長相思》詞由“三、七、五”句式組成,每句用韻都是“eng”,在讀的時候要傳遞出一種低沉、郁結的情緒。一程程,一更更,這樣讀才有誦讀的味道。
經典的古詩詞往往包含著詩人獨特的生命體驗和情思,當我們和學生共同學習古詩詞時,這種被保留在歷史中的生命體驗會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發(fā)生碰撞,喚醒學生的自身領悟,從而使學生產生獨特而新穎的審美體驗。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并合理利用這種喚醒功能,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詞時聽到自己的語氣情感,看到詩人留下的凝練文字,體會到詩人的心理波動,最后喚醒自己相似的人生體驗和心靈感悟,在一次次的誦讀中撞擊自己的心靈,喚醒自己的思維。
2.緊扣詩眼,要從字詞的深刻含義出發(fā)
詩眼是一首詩的靈魂,也是全詩最關鍵的字。如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就是詩眼。又如《十五夜望月》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的“落”字就是詩眼。教師在解讀這首詩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時,不妨先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既然秋思“落”入人家,必有“升”的過程。哪個動作會讓秋思“升”入夜空呢?學生會定位到“人盡望”中的“望”字。因為舉頭望月而產生思念,低頭思鄉(xiāng)則思念落下。這樣,學生也就能領會詩句中“落”字的妙處。
3.了解詩人,要從寫作背景出發(fā)
每位教師在執(zhí)教古詩詞時一定不會忽視對詩人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但如何才能避免寫作背景淪為課堂的背景板?我認為從詩人的生平中選取一些容易讓學生找到話題的切入點,更有助于喚醒學生的思維。
(1)挖掘隱藏在古詩詞中的歷史變遷。
2022年版課標給古詩詞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理解內容、想象畫面、體味情感。在五年級“結合借助注釋學習理解古詩詞”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滲透運用背景資料來理解與領悟體會,傳遞知人論世的意識。六年級下冊最后的“古詩詞積累”中列出了十首古詩詞,它們沒有主題,沒有語文要素,甚至不屬于任何一個單元,很多教師選擇講一首、背一首、默寫一首的方式教學。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的審美體驗。其實只要細心串聯,這十首古詩詞也能變成有滋有味的歷史語文聯動課。
杜甫早在他逃出長安遷居蜀中避亂的時候就寫下了《春望》,后來又于公元761年的春天創(chuàng)作了《春夜喜雨》。那一年杜甫51歲,住在今天成都的杜甫草堂。兩年后,他寫下了“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收錄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通過課文中動作、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內心”。那么,如何才能讓語文要素在古詩詞教學中自然落地呢?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例,我們可以先從這首詩中的幾個地名入手。古河南非今河南,今河北亦非古河北。這個知識點看似復雜,但只需要在地圖上逐一定位,便可以知道叛軍動亂禍及多少國土,殃及多少生靈。再看杜甫本人的位置——蜀中杜甫草堂,把“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逐一在地圖上定位,再量一量、算一算,即使以現在的交通工具,可否做到“即穿”和“便向”?學生便不難從這幾個詞語中感受到杜甫急切的心情。那么能體會杜甫的“時光穿梭”里藏著什么心情嗎?原來杜甫的喜悅不僅寫在臉上,也寫在行程里。
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按時間順序串聯這三首詩,先讀《春望》,再讀《春夜喜雨》,最后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可以把《春望》作為課外的拓展資料,用三首詩大致還原一個“安史之亂”從全面內亂爆發(fā)到結束的歷史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歷史小課堂”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根據史實材料學習三首古詩,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杜甫作為個體被裹挾在歷史的洪流中,雖然弱小,也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學生在具備了這些背景知識素養(yǎng)后,再學習古詩時,就能透過詩句內容觸摸到一個活生生的詩人,感受到杜甫逃難時內心的恐懼,感受到春來的希望,感受到收復失地后作者的喜悅之情。
“歷史小課堂”后,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寫一寫《我眼中的杜甫》,結合杜甫生平、歷史背景及杜甫的作品,讓學生暢所欲“寫”。
(2)關注隱藏在古詩詞中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統(tǒng)節(jié)日流傳至今,是維系古人與今人、海內外同胞的共同紐帶??梢酝ㄟ^對比古人怎樣過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哪些傳統(tǒng)習俗被保留至今,哪些傳統(tǒng)習俗被曲解,喚醒學生的認知。如《乞巧》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乞巧的由來和時間后,我引導學生討論如今熱門的“中國情人節(jié)——七夕”,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如下問題:“七夕真的是情人節(jié)嗎?七夕作為一個日期能當作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名稱嗎?跟七夕一樣被生造出來,被扭曲的節(jié)日有慶祝的意義嗎?”學生討論得十分激烈,都能積極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這種思維的碰撞和感悟,啟發(fā)了學生的批判思維,使學生獲得了獨特而新穎的審美體驗。
4.拓展“超文本”, 以同類詩歌角度出發(fā)
2022年版課標強調教學中要整合教學內容,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可以圍繞一個目標,選擇幾篇古詩詞設計成一個任務群。同一主題的古詩詞可以組成“群詩閱讀”,如表達羈旅愁緒、濟世安民、故人惜別、勤學苦讀、四季之美、修身治國、壯麗河山、邊塞風情、反戰(zhàn)惜民等主題的相關古詩詞。比較它們的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就可以認識到同一文學體裁下文化的多樣性,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
同一作者不同年代的古詩文也可以組成群文閱讀,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蘇軾、陸游等都有多篇作品入選語文教材。以杜甫為例,教材共收錄了他的5首詩歌,分別是《絕句》(一)、《絕句》(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畔獨步尋花》、《春夜喜雨》,在教學時可以串聯一個詩人的所有入選作品,從詩人不同年齡的作品可看出作者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境,體會寫作風格的變化,還可以了解到歷史的演變,從而讓學生獲得獨一無二的閱讀審美體驗。
同一時代或同一背景的古詩詞也可以組成群文。我們可以把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示兒》和林升的《題臨安邸》、岳飛的《滿江紅》作為課外拓展閱讀材料一起出示給學生學習。先學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從“遺民淚盡胡塵里”了解屈辱的靖康之恥,國家領土被異族侵占,百姓流離失所,生靈涂炭。幸存下來的人民日夜盼望著北宋王師收復失地,可換來的卻是年復一年的失望。為什么朝廷不出兵?是沒有良將,還是沒有忠勇之士?都不是,竟然只是統(tǒng)治階層貪生怕死,南宋皇室為求自保,連太后、先皇都可以拋棄,用無數后宮女眷的生命換取自己的茍且偷生,由此激發(fā)學生對南宋統(tǒng)治者不愿收復祖國山河的激憤之情。再出示《題臨安邸》,讓學生了解到統(tǒng)治階層自我麻痹醉生夢死,不顧人民的渴求,貪圖眼前享樂,更直觀地理解詩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憤懣無奈。最后學習陸游的臨終絕筆《示兒》,引導學生誦讀,體會陸游有生之年“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內心傷痛,但即使生命走到終點,詩人也不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夙愿。即使現實如此冰冷殘酷,愛國志士們也不曾放棄最后一絲希望,岳飛要“待從頭,收拾舊山河”,體現著一種身死骨猶立的悲壯。把這四首詩詞聯系起來讀,可以更立體地了解歷史背景,更深入地體會作者強烈的民族感情。
最后,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對比思考。杜甫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品嘗到了收復失地的喜悅與自豪,陸游和林升品嘗到的是什么感受呢?狂喜對應著的不是大悲,而是極度失望后的痛楚。林升不能直抒胸臆地追問統(tǒng)治者,只能把千言萬語化作“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辛辣諷刺。學生在充分咀嚼體會詩人內心世界后,才能更真切地理解拳拳愛國之心。
美學大師朱光潛說過:“人須要有生趣才有生機。生機是在生活中所領略到的快樂,生機是生活發(fā)揚所需要的力量。”這句話用在古詩詞群文閱讀教學上也是一樣的道理。詩是古代的詩,人是古代的人,但詩人和古詩詞傳遞的情感卻是當下的、鮮活的。古詩詞群文閱讀的最終目的是讓詩人的情感落地生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未來世界建立紐帶。在這里,就是要引導與培養(yǎng)有中國心和民族魂的學生,成就學生的詩意人生?!?/p>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東城第八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