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傳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往往局限于課堂之中,學生難以真正領悟詩詞的意境與美感?!叭n程”視角下的古詩詞教學,旨在將古詩詞學習與其他學科和生活實際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p>
“全課程”理念源于霍爾特和尼爾等教育家的思想,強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多元智能培養(yǎng)。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學生在不同領域都具備不同程度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等。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合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一、課前鋪墊,“蓄勢待發(fā),水靜深遠”
1.音樂引導,旋律輕吟夢影
選擇適合《出塞》意境的古典音樂,如古琴曲《陽關三疊》。利用晨讀10分鐘,教師和學生手牽手形成一個“晨圈”,播放古琴曲《陽關三疊》。音樂播放完畢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聽到這段音樂時,你們腦海中浮現出了哪些畫面?”“這段音樂讓你們想起了什么?”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出塞》中士兵保家衛(wèi)國豪情壯志的情感聯(lián)系。
2.舞蹈引入,步履輕舞詩境
保持“晨圈”的隊形,教師或者學生設計一段簡單的舞蹈動作,模擬古代將士出征和送別時的場景。
個別學生示范舞蹈動作,注重表現詩歌中的情景。例如,可以通過簡單的手勢和腳步動作表現將士告別和出征時的情形。大家保持“晨圈”的隊形進行角色模仿,如將士或送別者。
“晨圈”舞蹈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在“晨圈”中感受到的詩歌意境,并討論如何通過鏗鏘有力的動作體會士兵在邊塞的艱苦生活和在戰(zhàn)斗中的堅強、勇敢。
3.美術展示,畫卷抒懷詩意
在此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簡要介紹王昌齡及其《出塞》的歷史背景。然后,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繪畫主題,如邊塞風光或將士出征,合作創(chuàng)作《出塞》畫卷。完成作品后,小組展示成果,并由代表講解創(chuàng)作過程、靈感來源及與《出塞》詩意的聯(lián)系,其他同學可以提問并互動。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對作品投票或評分,設立“最佳創(chuàng)意獎”和“最具藝術感獎”等多個獎項,評選出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將展示在教室或學校走廊,并邀請其他班級的學生和家長參觀,擴大活動影響力。
布朗等提出的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應該發(fā)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實際的活動和任務,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古詩詞教學中,通過將詩詞學習與音樂、舞蹈、美術等實際活動相結合,學生能夠更深入地體會詩詞的意境和情感。
二、課中教學,“動靜相宜,如詩如畫”
1.朗讀感悟,韻律悠揚心聲
有了之前的各種鋪墊,我們將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段如詩如畫的朗讀之旅。教師用充滿感情的朗讀示范,讓每一句詩句在空氣中翩翩起舞。細膩的聲調,如同春風拂過大地,撫慰心靈;激昂的語調,如同戰(zhàn)馬奔騰,激發(fā)熱血。通過這樣的朗讀,詩句中的悲愁、壯麗和希望仿佛在眼前展現,詩句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流淌著濃濃的情感。
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部分詩句進行朗讀。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詩句的情感和意境,賦予朗讀不同的情感色彩,或如清晨的朝露,輕柔細膩;或如黃昏的戰(zhàn)鼓,激烈有力。每組學生將用不同的聲音、語調和節(jié)奏,讓《出塞》的韻律在教室中回蕩,感受詩句中的每一份深情與震撼。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討論:“在朗讀過程中,你們體會到了詩中的哪種情感?”“哪些詞句讓你們心潮澎湃?”通過分享個人的體驗,學生將共同探討《出塞》中流露的深沉情感與壯麗景象,讓每個人都能在這段詩意的旅程中,找到自己的感動與領悟。
皮亞杰和維果茨基的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通過與環(huán)境的互動和自身的主動建構來理解知識。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生通過與教師、同伴和學習材料的互動,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全課程”視角下的古詩詞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主動建構對詩詞的理解。
2.數學探究,詩律節(jié)奏之美
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出塞》的詩歌結構,詳細解釋詩句中的對仗和韻律特點。通過表1展示詩句的音節(jié)數和押韻規(guī)律,讓學生看到詩歌的音韻美是如何通過對稱和規(guī)則展現出來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詩歌的韻律美感如何與數學規(guī)律相結合。例如,討論詩句的對仗是否符合數學中的對稱原則,押韻的規(guī)律如何反映數學中的模式和重復。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將理解如何通過數學視角欣賞和解讀詩歌的藝術美,同時感受到數學和文學的奇妙融合。
3.品格啟迪,情操培養(yǎng)心源
古代詩歌不僅僅是藝術表達的載體,還蘊含了豐富的道德和文化觀念。《出塞》中的“龍城飛將”象征忠誠與無畏,而“胡馬度陰山”則反映了詩人對離別的深情與歷史的思考。通過前期各種活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中的道德觀念和文化價值??梢宰屛覀冊诿媾R挑戰(zhàn)時更有勇氣,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善待他人。
學生學會了如何將《出塞》中的道德觀念轉化為個人行動,以古人的品格為鏡,照亮我們的人生旅途。通過這次詩意的探討和理論知識的結合,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古詩的文化深度,也在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品格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三、課后延伸,“余音繞梁,久久不息”
1.社會實踐,探訪文化古跡
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文化遺址,如古代戰(zhàn)場遺址、博物館等,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代邊塞的歷史背景。安排學生在參觀過程中進行觀察、記錄,并撰寫參觀心得。教師組織學生分享心得,討論古代邊塞的生活和戰(zhàn)斗,比如:“唐代邊塞的主要地理特征是什么?”“氣候條件對將士們的生活和戰(zhàn)斗有哪些影響?”通過這些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探索,并將這些體驗與《出塞》的詩意相結合,深化對詩歌背景的理解。
2.家校合作,詩詞伴隨生活
教師可與家長合作,營造詩意的家庭學習環(huán)境。家長可陪孩子閱讀古詩詞,組織家庭朗誦會,并鼓勵孩子在生活中運用所學詩歌。例如,在節(jié)日慶祝時背誦相關詩歌,或在旅行中背誦描寫風景的古詩詞。通過這種方式,讓古詩詞學習超越課堂,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強他們的詩詞感知和應用能力。
“全課程”視角下的古詩詞教學不僅關注學生對詩歌內容的掌握,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通過融合音樂、舞蹈、美術、數學和歷史等學科,我們?yōu)閷W生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學習體驗,使他們在古詩詞學習中獲得了更多的樂趣與成長。我們將繼續(xù)探索和實踐“全課程”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p>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南城商務區(qū)北部學校)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