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清時期貴州的竹資源及竹文化\t

2024-10-20 00:00楊光瓊
貴州文史叢刊 2024年3期

摘 要:貴州有著悠久的種竹歷史,在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明清時期,貴州的種竹規(guī)模、竹屬種類等較之前代又有擴大和增多。這與當(dāng)時驛道、水運交通的改善,人口的增加,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森林資源的減少等有關(guān),也與貴州的地形、氣候、土壤條件和人們對竹資源的需求以及種竹經(jīng)驗的豐富和新品種的引進有關(guān)。豐富的竹資源,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貴州的地名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等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關(guān)鍵詞:明清時期 貴州 竹資源 竹文化

中圖分類號:K248;K24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24)03-0063-11

竹是一種適應(yīng)性很強、速生豐產(chǎn)的植物,在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是竹的原產(chǎn)國,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原始社會時期,當(dāng)?shù)叵让窬烷_始使用竹竿與竹編器物?!对娊?jīng)·小雅·斯干》云:“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1說明在當(dāng)時的中原地區(qū),竹已經(jīng)得到廣泛種植?!墩f文解字》云:“竹,冬生草也。”段玉裁注曰:“云冬生者,竹胎生于冬,且枝葉不凋也?!?對竹的生長時間、周期及特點作了注解。目前學(xué)界對于竹的研究,大多著眼于應(yīng)用科學(xué),以竹的生產(chǎn)、栽培技術(shù)與利用為主,從歷史的視角則更多地關(guān)注中國古代竹文化。貴州作為竹類資源較多的省份,卻鮮有學(xué)者對歷史上貴州的竹類資源和竹文化進行探討。本文通過系統(tǒng)梳理明清時期貴州的歷史文獻資料,對其時貴州的竹資源分布及利用以及對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進行分析。

一、明清時期貴州竹資源的地理分布

貴州氣候溫暖濕潤,降水量充沛,特別有利于植物生長。貴州種竹歷史悠久,范同壽先生研究認(rèn)為:東晉史學(xué)家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卷四中就記載了“竹王者,興于豚水……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3。南朝宋史學(xué)家范曄著《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八十六,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著《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六也有同樣記載,這些史料說明,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竹在貴州就得到廣泛種植。五代至北宋初年,貴陽的名稱叫“黑羊箐”。“箐”是一種方言稱呼,意思是山間的大竹林。到了明清時期,貴州竹子的種植較之前代又有新的變化,呈現(xiàn)出區(qū)域分布更廣、種植規(guī)模更大、種植種類更多等特點,而清代在明代的基礎(chǔ)上又有發(fā)展。

(一)明代貴州竹資源的地理分布狀況

關(guān)于明代貴州竹資源的分布狀況,筆者通過考察六種含有“物產(chǎn)”篇的明代地方志,將有關(guān)竹資源的史料整理如下表:

資料來源:沈癢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明弘治刻本;謝東山修,張道纂:嘉靖《貴州通志》,明嘉靖刻本;洪價修,鐘添纂:嘉靖《思南府志》,明嘉靖刻本;高廷愉纂修:嘉靖《普安州志》,明嘉靖刻本;王耒賢修,許一德纂:萬歷《貴州通志》,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刻本;陳以躍纂修:萬歷《銅仁府志》,明萬歷刻本。

從表一的數(shù)據(jù)可發(fā)現(xiàn),明朝弘治年間貴州產(chǎn)竹地區(qū)的竹屬數(shù)量最少,其中貴州宣慰司和都勻府分布最多,但都只有二種,其馀九個地區(qū)只分布一種。至嘉靖年間,竹屬的數(shù)量和空間分布出現(xiàn)變化,貴州宣慰司竹屬數(shù)量增至十一種,思南府與普安州竹屬為六種,其馀地區(qū)的竹屬也有不小增長。明代貴州竹屬種類最多的時候是萬歷年間,貴陽府的竹屬有十五種,銅仁府有十一種。在萬歷之前沒有記錄竹屬情況的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了相關(guān)記載。

(二)清代貴州竹資源的地理分布狀況

清代貴州地方志中關(guān)于種竹的史料較之明代更為詳實,清代貴州竹資源的分布范圍和竹屬規(guī)模較明代進一步擴增,茲據(jù)清代貴州地方志中關(guān)于種竹的記載,對其時貴州竹資源的具體分布情況列表如下:

從表二可知,相較于明代,清代貴州的竹屬種類及空間分布都呈現(xiàn)出較大變化。首先,從總體上看,竹屬種類呈明顯上升的趨勢。竹屬分布最多的地方是興義府,共有二十七種;松桃廳、仁懷廳分布的竹屬都為十八種,黔南荔波有竹屬十五種。清代貴州分布竹屬較少的地區(qū)有平越州、安順府,其分布的竹屬分別是七種與八種,普安廳、大定府與石阡府分布有九種。

總的來說,明代貴州竹的種類較少,分布也較為散零,未形成大規(guī)模成片生長。到了清代,貴州竹屬數(shù)量不斷增加,區(qū)域間竹的分布也更為集中。貴州竹資源地理分布與當(dāng)?shù)氐乃疅?、土壤等環(huán)境條件、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與人們對竹材的需求等因素息息相關(guān),其中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交通發(fā)達、人口聚居區(qū)域、軍事重地、文教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分布的竹資源較為豐富。比如,明初貴陽稱“貴竹”,明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說:“貴竹,郡產(chǎn)美竹,故名?!?此外,貴州還有遵義府、銅仁府、都勻府、興義府等,均分布有較多的竹資源。

二、明清時期貴州種竹規(guī)模擴大的原因

明清時期貴州種竹規(guī)模較之前擴大的原因,筆者通過查閱相關(guān)史料進行分析。

(一)驛道交通及相關(guān)建筑的用材需求

明朝初年,明太祖強化了對西南地區(qū)的經(jīng)略,在貴州“開一線以通云南”。為了保持內(nèi)地進入云南交通線路的通暢,明廷在貴州各地連通驛道,增加驛站,駐守屯軍。到了明永樂年間,初步形成以貴陽為中心的驛道干線網(wǎng)絡(luò)。同時,還在川黔驛道、湘黔驛道、滇黔驛道三大交通干線的基礎(chǔ)上增加遞鋪。據(jù)史料記載,“明代的驛道總計增加到百馀條,設(shè)驛六十九處、站二十八處、遞運所四處”2。在驛道、驛站修建過程中,除了大量使用木料外,竹料成為使用較多的建筑材料,在木材不足的地方,大多以竹料作為替代。不少驛道上的驛站、橋梁等建筑修建過程中,均需以竹料及竹制工具作為施工支架等建筑輔助材料。隨著驛道交通的發(fā)展,省外移民不斷增多,在民居修建中,大多就地取材,有以石料為主的建筑,有以木料為主的建筑,但在這些建筑的修建過程中,竹料的使用更是不可缺少。在貴州各地的民居之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大量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多以木料制作主體框架,以竹篾織底,石炭粉壁。在明清時期貴州的橋梁中,有明代建橋二百零七座,清代建橋一千二百二十二座1,這些橋梁或用石料,或用木料,但有不少使用竹料架橋,其中的竹架橋、竹索橋就為數(shù)不少。

(二)人口增加與農(nóng)業(yè)等的用材需求

明清時期,貴州的人口規(guī)模較之前代呈較快增長趨勢,“洪武二十六年,貴州(不包括播州,但包括邊六衛(wèi)地區(qū))的人口約為96萬,至崇禎三年則為250萬”2。到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人口在此前的基礎(chǔ)上又有較多增長,“自咸豐元年(1851)達5435590人”3,“宣統(tǒng)三年(1911)已超過了800萬”4。在人口增長的過程中,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墾田拓土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貴州建省至明末,“全省土地開墾已達200萬畝”5,到了清代,“由順治十八年(1661)約1074344畝增至嘉慶十七年(1812)耕地有2766007畝”6。在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在房前屋后、田土四周大量種竹,這種習(xí)慣一直保持下來。同時,貴州民間還大量使用竹料作為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輔助工具。比如,結(jié)合山勢陡峭、田高水低等特點,利用竹筧、筒車提灌。明代學(xué)者長志淳在描寫清平衛(wèi)一帶百姓的生活場景時寫道“藤綠竹屋憑溪石,水引車筒入野田”7,提及了清平衛(wèi)百姓以竹料建房和制作農(nóng)具;永寧州民眾用竹作灌溉工具,“通其節(jié)可作枧,引水灌田”8。竹制農(nóng)具在民族地區(qū)也廣泛使用,《苗疆聞見錄》說:“苗有取水具曰連筒,以大竹為之,接筍斗合,隨山勢上下,吸取澗可溯流數(shù)十丈?!?因此,竹類資源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因人口增長與農(nóng)業(yè)發(fā)展所需的用材缺口。明清時期,隨著外省移民的進入,中原和江南地區(qū)的手工業(yè)技術(shù)得以傳入,且隨人口的增加,手工業(yè)制品需求不斷增加,許多本地民眾從事竹制品的制作,技術(shù)的改進和市場的需求也促進了貴州種竹面積的擴大。

(三)森林的減少和對速生品種的用材需求

貴州的水熱條件有利于植物的生長,歷史上的貴州廣布原始森林。隨著歷代統(tǒng)治者對森林的多次大規(guī)模砍伐,到了明清時期,貴州的森林資源不斷減少。據(jù)史料記載:“采木之役,自成祖繕治北京宮殿始。”10明朝初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從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大量采伐原始森林,通過長江及運河運輸,用于建造北京的宮殿、宗廟及陵寢等,后來在貴州又有多次砍伐,萬歷三十六年(1608),明廷在“貴州采辦楠杉大木板枋一萬二千二百九十八根塊”11。 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廷在貴州的采木范圍更廣、時間更為頻繁,據(jù)《趣報勘采遵義地區(qū)楠木疏略》載:“人跡所到,無不焚毀殆盡,且二十年來荒草茂盛,以致佳木凋落,故棟梁之材絕為稀少?!?2這些長時間的砍伐,致使“操斧入山,巨材實少”1。加之明末清初貴州各地戰(zhàn)事頻發(fā),也對森林造成不小的破壞。為了補充森林資源不足和人口增加之所需,從明代至清代,竹這種易生速長的植物成為人們喜歡種植的品種,“凡山皆可封殖,栽松種竹,土石自固”2 。

(四)種竹的經(jīng)驗日漸豐富

明清時期,隨著生產(chǎn)生活對竹資源需求的增加,貴州種竹的面積和區(qū)域進一步增大,在種竹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吸收先進技術(shù),對竹子生長所需的地形、土質(zhì)、溫度、水分和生長時間、采伐周期等都有了足夠的認(rèn)知。這些經(jīng)驗不僅在民間世代相傳,在貴州各地的類書、方志、黃歷中亦有記載。比如,在種竹的時間上,就有“正月栽竹,二月栽木” 3的提示;在種竹方法上,就有“去梢葉,以干馬糞和稀泥肥之”4的記錄;在種竹的土質(zhì)選擇上,就有“竹,下田得水即死”5的說法;在種竹溫度和濕度上,就有“楠竹,喜潤忌濕;金竹,喜潤濕地但過濕則不宜”6的記載。貴州不少歷史文獻中也有關(guān)于種竹的方法,《三農(nóng)紀(jì)》云:“季夏鋤竹園,仲秋鋤竹園?!?這是針對竹子的生長周期總結(jié)出的竹園護理經(jīng)驗,指每年至少需要兩次對竹園中竹苗進行鋤草;還有“竹之滋澤,春發(fā)于枝葉,夏藏于軒,冬歸于根。如冬伐竹,經(jīng)日一裂,自首至尾不得全。盛夏伐之最佳,但于林有損。夏伐竹,則根色紅而鞭皆爛。然要好竹,非盛夏伐之不可。七八月尚可”8等記載,均為當(dāng)時民間對種竹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從明清時期貴州的種竹分布上看,許多地方的種植已由小范圍栽種向規(guī)?;N植轉(zhuǎn)變,這些都與其時種竹經(jīng)驗的豐富和技術(shù)的提升有關(guān)。

(五)外來竹種的引入

明清時期,貴州竹類資料品種日漸豐富,這與外來竹種的引進有關(guān)。據(jù)表一、表二統(tǒng)計可知,明弘治年間貴州所計竹種數(shù)量為八種;嘉靖年間十八種;萬歷年間增至二十三種,將近是弘治年間竹種數(shù)量的四倍。清乾隆年間竹種有二十三種,道光年間增至三十八種,竹種的引入為貴州不同條件的地方栽種適宜的竹種提供了可能。以赤水的楠竹種植為例子,當(dāng)?shù)卦緵]有楠竹這種品種,乾隆年間,黎理泰到貴州后,認(rèn)為赤水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適種楠竹,便從福建引進竹苗,在當(dāng)?shù)卦苑N,《直隸仁懷廳志》記載:“楠竹出后槽9,圍圓二尺馀。廳境向無楠竹。乾隆三十四年,閩人自福建上杭縣攜三竿栽種。今種者漸多。冬筍味美。”10當(dāng)?shù)赜嘘P(guān)史料還記載了黎理泰引種楠竹的一些細(xì)節(jié),黎理泰自福建老家出行時,挖取楠竹幼苗四株,用四個木桶裝滿潤土,把楠竹苗放置桶內(nèi),經(jīng)過長途跋涉,到達貴州。黎理泰在赤水精心培育,最終成活三株。當(dāng)?shù)厝艘婇裰Ω筛叽?,徑口粗厚,長勢極好,紛紛上門求種。黎理泰與當(dāng)?shù)卮迕窈献鳎?jīng)過二十年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此后,黎理泰還與當(dāng)?shù)厣倘艘黄穑_始楠竹原材和制品的貿(mào)易。道光年間,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在《之溪棹歌》里還提到在赤水河流域,楠竹冬筍可與茅臺酒、合江的柑橘相媲美:“茅臺村酒合江柑,小閣疏簾興易酣。獨有葫蘆溪上筍,一冬風(fēng)味舌頭甘。茅臺燒春最香冽,合江佛手柑頗大。葫市一帶多楠竹,冬筍味甘?!?

(六)自然條件的優(yōu)勢

貴州境內(nèi)山嶺縱橫,地勢起伏較大,據(jù)相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貴州“高原山地占全省面積的75.1%,丘陵占23.6%,盆地占地1.3%”2,多分布土層深厚、質(zhì)地疏松的酸性土壤,降水量充足,“一般年降水日170—200天,平均每月降水日10-15天”3。這些都為大規(guī)模種植竹子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歷史上貴州之所以遍布森林和竹林,均得益于地形、土壤、溫度和濕度等優(yōu)勢,這也是明清時期在森林資源減少、用材需求增加的情況下,竹資源得以較快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三、明清時期貴州的竹資源利用

明清時期,隨著竹子種植規(guī)模的擴大,竹資源對人的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對竹資源的利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用作食材

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把竹筍用作食材的記載,尤其是在我國的各大傳統(tǒng)菜系中,均有以竹筍作為原料的菜譜,竹筍制作的菜肴長期以來受到人們喜愛。明清時期,竹筍也是貴州民間食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光緒《黎平府志》記載了不同竹筍的出產(chǎn)季節(jié)、口感及烹飪方法:“竹萌,筍也。冬筍,其味脆嫩甘美,為諸筍之上品??嘀窆S多產(chǎn)古州,必先煮之漉出,苦味乃減。冬竹不甚高,頗堅實,秋月出筍,味亦香美。班竹筍在立夏前后。邊上皆有味,亦佳?!?除了日常食用外,在采收數(shù)量較大時,還使用鹽漬山竹筍、制成筍干等方式延長竹筍的保存時間,用于家庭自用,贈送親友或到集市貿(mào)易。在筍干制作過程中,人們還總結(jié)了許多保存竹筍質(zhì)地、增加竹筍風(fēng)味的經(jīng)驗。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江南里人喜食苦筍,試取嘗之,氣苦不堪于鼻,味苦不可與口。及來黔,黔人冬掘苦筍萌于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初春則不食,惟僰道人食??喙S四十馀日出土寸許,猶甘苦相半?!?這則史料提及貴州與江南地區(qū)處理苦筍的方法不同,貴州民間在處理苦筍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使苦筍的味道由“不可與口”到“味如蜜蔗”。此外,貴州民間還有以竹材制作美食的習(xí)慣,如竹筒飯、竹筒菜、竹筒粑等。以竹筒黃粑為例,就是用竹萚把特殊調(diào)制的糯米飯團捆綁完好放入木甑加火蒸熟,糯米的甜膩與竹香混合在一起,清香可口:“黔菜點名有黃粑,色澤潤黃可油炸。入口甘甜糯又軟,老幼皆宜喜食它。”6

(二)用于貿(mào)易

明清時期,除了從事農(nóng)耕養(yǎng)殖之外,貴州民間還比較注重經(jīng)濟林木的種植,隨著種竹規(guī)模的擴大,不少民眾除了留以自用外,還進行竹材的貿(mào)易活動,從中獲得收益。特別是清代中期以后,竹材貿(mào)易活動較之過去更為增加:“若歲生水竹三百個,筋竹一百個,斑竹五十個,可售錢十千?!?楠竹“可生百馀竿,每竿值錢百馀文,農(nóng)家之生息也。”1隨著驛道交通和水路運輸?shù)母纳?,竹材料及副產(chǎn)品的輸出在此時期也發(fā)展較快。如竹蓀、竹筍等,是其時運往四川、云南、湖廣、廣西和江南地區(qū)的主要農(nóng)副產(chǎn)品,為貴州的種竹百姓和營銷商人增加了收入;同時,貴州的竹材及副產(chǎn)品也受到銷售地區(qū)民眾的喜愛。以冬筍為例,貴州所產(chǎn)的冬筍和加工制品,味道鮮美,極為有名:“冬竹筍生八九月間,中實,產(chǎn)下江永從尤多。土人以火烘之,冬月售賣頗獲利?!痹谥褓Y源豐富的地區(qū),人們還會用竹制作竹紙:“遵義之紙,以竹制者,曰竹紙,皆宜書。”2遵義制作的竹紙,除了在省內(nèi)頗有影響外,還銷售至鄰近省份。綏陽用水竹制作的上等厚水紙,質(zhì)地細(xì)膩柔滑,物美價廉,遠銷四川、云南。據(jù)史料記載:“紙,出大理,而祿勤亦出,然不及黔來之多且佳,故省城用黔紙?!?映證了貴州的竹紙在云南昆明等地銷售超過了當(dāng)?shù)厣a(chǎn)的紙產(chǎn)品。

(三)用于器具制作

明清時期,貴州的驛道和河流運輸較之前代雖有較大發(fā)展,但人們的購買力和交通運輸能力仍然不能完全滿足人口增長和生產(chǎn)所需,加之一些用具經(jīng)過長途運輸,成本增高,有的商販甚至在價格上層層加碼,民眾為降低成本,更多使用本地產(chǎn)品,或就地取材,自己制作。在竹資源較為豐富的遵義府,竹編制品頗為暢銷:“農(nóng)家制曬席、箕簸之類,視斑竹尤堅?!薄按戎?,甚軟??蔀槔K。獲取節(jié)修、膚致者,用為簟笠。”4桐梓多產(chǎn)慈竹,“作篾甚柔,可為繩,利用最大”,編織竹席多用水竹,“水竹,料細(xì)者作簟,價倍慈竹,其用甚廣”。5安順編織的用具種類繁多:“編織篾籃、篾籮、篾筐、篾簍、竹篩、簸箕、撮箕等常用器具?!?貴陽府“刺竹可作筆管;紫竹大者可為椅、轎之屬,小者作煙桿;桃竹可以作杖”7。除了制成生活用具外,還可制成武器,“鐵甲竹極堅硬,可作軍器”8,“刺竹,枝干葉俱有刺如荊棘,苗人取置倉廩及床頭,鼠遭刺則斃”9。由以上史料可知,明清時期貴州生產(chǎn)的竹類用具種類較多,有桌椅、曬席、簸箕、籃筐、篾簍、竹篩、撮箕等。

R+PQ13yjipYMWuqXJzKiPA==(四)用于交通

明清時期,貴州省內(nèi)的交通主要為驛道和河流,但沒有驛道和河流的區(qū)域為數(shù)不少,為解決出行不便的問題,當(dāng)?shù)孛癖姸嘤檬?、木、竹為原料架設(shè)橋梁。在驛道的主干線上,由于人力資源和資金投入較有保障,多以石料建橋。但在邊遠地區(qū),山高路險,人力聚集和資金籌集難度較大,沒有修建石橋的條件,所以多以木、竹為建橋原料:“土人架木鋪竹為墊,儼然層閣?!?0即當(dāng)?shù)匕傩占苣緲驎r,用竹子鋪成墊子,以利通行。有的地方即便處在城鎮(zhèn)不遠處,因貴州財力不足和官府投入較少,也多用木、竹為建橋原料,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載:“白龍洞,在治城西北十五里,崖石玲瓏巧于追琢,駕竹橋其上,人可并行。”1新添衛(wèi)“甕城之河,自出由平伐至于龍里新添之間,合諸山之流,咸以徒涉為艱。舊作浮梁編竹為楗,以雜石絕流而置之者,僅通牲”2。在河流較寬較多的區(qū)域,竹資源的使用數(shù)量也不斷增多,自明代以后,黔東南清水江流域“商賈絡(luò)繹于道,編巨筏放之大江,轉(zhuǎn)運于江淮間者產(chǎn)于此也”3。

(五)用于建筑

明清時期,貴州的不少山區(qū)“多瘴癘,山有毒草沙虱蝮虵”4,潮濕使癢毒加重,在找不到有效藥物治療的情況下,人們開始總結(jié)經(jīng)驗,認(rèn)為這些地方的房屋不適合全部封閉,于是選用竹料鋪地和作為隔墻,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防潮性,有利于疾病康復(fù)。有的地方看中了竹子結(jié)構(gòu)強度較高、結(jié)實耐用等特點,選用竹材建造房屋。有的地方則使用木、竹混用的辦法建造民居。比如,在木、竹資源較為豐富的黔東南黎平一帶,就有這種習(xí)俗,“其所居屋,用竹為閣,或板木為□”5。興義等地“郡人以之鋪地,或以格屋,或以代天花板”6。臨近廣西等地的民居受其影響,“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墻,墻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馀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7。貴陽府等地由于受其時的戰(zhàn)爭影響,“貴陽百戰(zhàn)之后廬室蕩冺,民乃編竹覆茅以居”8。如前所述,大量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筑中,多以木料為框架,以竹篾織底,石炭粉壁。

四、明清時期貴州的竹文化

(一)竹對貴州地名文化的影響

歷史上貴州的地名命名,有不少與竹有關(guān)。有的以當(dāng)?shù)刂駥偌拥赜蚓坝^的方式命名。以貴陽為例,貴陽從先秦時期至清代的名稱為:“牂州、矩州、黑羊箐、貴州、順元城、宣慰司城、貴州等處長官司、貴陽府、貴竹長官司、貴筑縣等。”9貴陽在宋代曾被稱為黑羊箐,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開寶八年(975),宋景陽逐烏蠻于黑羊箐”,“箐”寓意著“山中茂密竹林”。經(jīng)相關(guān)學(xué)者研究,矩州之“矩”音訛變?yōu)椤百F”,貴竹之“竹”音訛變?yōu)椤爸荨?,故后來稱“貴州”。因貴州有桂竹而設(shè)貴竹長官司,后又衍生為“貴筑”。貴陽簡稱“筑”,“筑”的稱謂直接來源于“竹”10。道光《貴陽府志》就記載了貴陽府許多以竹命名的地名,詳見表三。

貴州地名中與竹有關(guān)的命名不少。首先,從自然地理命名和人文建筑命名的分類來看,貴州竹文化景觀涉及山、坡、巖、坪、坳、壩、林、溝、水、溪、河、塘、江、樓、亭、園、書院、寺、祠、庵、井、關(guān)、鋪、寨、窩、堡、屯、村等地名,涵蓋山川江河、郵傳關(guān)口、宅署寺觀、村寨堡卡等古代常見的地理景觀與人文建筑。其次,在山川河澤等多種自然通名中,與當(dāng)?shù)刂駥儆嘘P(guān)的命名方式為:“荊竹、金竹、苦竹、南竹”加自然通名“山、林、壩、坪、箐、洞、灣、井”。

(二)竹對貴州民族文化的影響

明清時期,竹影響到貴州各民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遵義的苗族同胞喜歡用竹作裝飾,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婦人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發(fā)髻于后。竹筒三寸,斜穿其耳,貴者飾以珠珰。”1在黔北的仡佬族聚居區(qū),有重要節(jié)日時,會用竹器作祭具:“每歲以秋收畢日為歲首,殺牛祭祀,以竹器盛食、牛角飲?!?

在貴州各民族的樂器中,有竹笛、竹簫、蘆笙等。以蘆笙為例,蘆笙是貴州苗、侗、瑤等少數(shù)民族常用的傳統(tǒng)樂器,《黔書》記載:“蘆笙,釋名曰笙生也。象吳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以受簧,是為匏笙?!?竹是制作蘆笙的重要材料,乾隆《玉屏縣志》記載,蘆笙的制作方式為“用紫竹為之,十有七管而植管匏中,各施以簧管端,參差如鳳翼”4。每逢節(jié)慶日,苗族同胞就會在蘆笙場上舉辦蘆笙會,開展蘆笙歌舞,斗牛賽馬、爬山射箭、篝火舞等活動?!疤隆笔琴F州民族地區(qū)青年男女的擇偶活動,“跳月者,及春月而跳舞求偶也?!涓改父髀首优?,擇佳地而為跳月之會。父母群處于平原之上,子與子左,女與女右,分列于原隰之下。原之上相宴樂,……原之下男則椎髻,……執(zhí)蘆笙,……女亦植雞羽于髻如男,尺簪寸環(huán),衫襟袖領(lǐng),悉錦為緣”。另外,女方還會手持繡籠,“繡籠者,編竹為之,飾以繪,即彩球是也……笙節(jié)參差與為縹緲而相赴吹且歌,手則翔矣,足則揚矣;睞轉(zhuǎn)肢回,首旋神蕩矣”5。黔中地區(qū)還有“吹蘆笙群聚跳舞命曰作戛”1的習(xí)俗??滴酢肚瓡酚涊d“跳月”時的情景,廣順州的花苗每年孟春時節(jié)男女跳月,且“終日不倦”2,仁懷一帶的仡佬族在喪葬儀式上跳“踩堂”舞時,還要吹蘆笙、打錢竿、舞彩刀。

(三)竹對貴州歷史文化的影響

明朝正德年間,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驛時,因當(dāng)?shù)囟嘀瘢煲灾衩ぷ?,寫下《君子亭記》:“竹有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不愧于吾亭?!?嘉靖時期,知府李文敏到貴州任職,他喜歡在房前屋后種竹,據(jù)史料記載:“井亭凡一間,在府后堂蓮池東畔。嘉靖元年,知府李文敏建。旁后插柳栽竹。每夏日公馀退食,則綠陰交映,清風(fēng)徐來,亦郡齋之勝地。”4貴州的文獻史料中,有不少以竹命名的文集或者以竹為描寫對象的詩文,如明代學(xué)者楊彝所撰的《貴竹集》,易貴所撰的《竹泉文集》,清代潘馴所撰的《瘦竹亭文集》等?!顿F州歷代詩選》中收集有晚清時期在貴州先后擔(dān)任安順和興義知府、卸任后居住貴陽的孫竹雅創(chuàng)作的一些與竹有關(guān)的詩詞,其在描寫荊竹時云:“春風(fēng)新長碧瑯玕,蒼佩從琤玉幾竿”;在描寫貴州的方竹時云:“屹屹圶棱未許磨,更以高節(jié)聳危柯”;在描寫貴州的風(fēng)竹時云77ae378a13741685a012939cf45f535263c03649dfb345d401470d6dd6dd5eaf:“蕭疏匪易密尤難,斧劈巖窩挺數(shù)竿”;在描寫貴州的露竹時云:“新篁嬌小倍婀娜,苔石濃青似點螺。”5

五、結(jié)語

中國是竹子的原產(chǎn)國,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遺址中,當(dāng)?shù)叵让窬烷_始使用竹竿與竹編器物。貴州的種竹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竹子在貴州就得到廣泛種植。明清時期,由于驛道和水運交通的改善、人口的增加、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新品種的引入以及種植技術(shù)的改進,貴州的種竹規(guī)模在前代的基礎(chǔ)上又有新的擴大,呈現(xiàn)出種植面積擴大、分布更廣、品種更多等特點,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以及貴州的地名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學(xué)界對貴州竹資源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筆者在此基礎(chǔ)上查閱相關(guān)史料,對歷史上貴州的竹資源及竹文化進行分析研究,以期對學(xué)界的深入研究提供幫助。

Bamboo Resources and Bamboo Culture in G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Yang Guangqiong

Abstract: Guizhou has a long history of planting bamboo, which i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cale and species of bamboo in Guizhou were expanded and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generations. This was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post roads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the reduc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It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topography, climate, soil conditions and people 's demand for bamboo resources in Guizhou, as well as the rich experience of planting bamboo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varieties. Rich bamboo resourc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 's production and life, as well as Guizhou 's place name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ical culture.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Guizhou ; Bamboo resources ;Bamboo culture

責(zé)任編輯:石 峰

作者簡介:楊光瓊,女,1999年生,貴州遵義人,貴州師范大學(xué)2022級中國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史。

1 程俊英校注:《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63頁。

2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五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頁。

3 范同壽:《貴州歷史筆記(上)》,貴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5頁。

1 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一《貴州宣慰司上》,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9頁。

2 范同壽:《貴州歷史筆記(下)》,貴州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8~119頁。

1 李德洙、梁庭望主編:《中國民族百科全書 》第十一冊,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559頁。

2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281頁。

3 《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76頁。

4 《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72頁。

5 《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87頁。

6 潘治富:《中國人口(貴州分冊)》,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頁。

7 《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編輯委員會:《貴州六百年經(jīng)濟史》,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105頁。

8 黃培杰纂修:道光《永寧州志》卷五《食貨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四十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07頁。

9 徐家干:《苗疆聞見錄》不分卷,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604頁。

10 夏鶴鳴、廖國平主編:《貴州航運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頁。

11 《明神宗實錄》卷四四三,萬歷三十六年二月戊午,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8419頁。

12 《仁懷文獻輯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頁。

1 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第六冊卷四二七《張毅敏集》,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661頁。

2 張敬增、趙頃霖主編:《河南林業(yè)生態(tài)》,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頁。

3 黎平縣林業(yè)局編:《黎平林業(yè)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頁。

4 毋伯平:民國《爐山物產(chǎn)志稿》第二門《植物》第六類《竹木》,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六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589頁。

5 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shù)校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2年版,第259頁。

6 蔡仁輝纂修:民國《岑鞏縣志》卷九《物產(chǎn)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六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77頁。

7 張宗法著,鄒介正等校釋:《三農(nóng)紀(jì)校釋》卷三《月令》,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9年版,第138、143頁。

8 徐光敏撰,石聲漢校注:《農(nóng)政全書校注》卷三十九《種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0頁。

9 按,后槽即今赤水葫市鎮(zhèn)。

10 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卷十五《物產(chǎn)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42頁。

1 貴州省文史研究館編:《貴州竹枝詞集》,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0頁。

2 夏鶴鳴、廖國平主編:《貴州航運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

3 夏鶴鳴、廖國平主編:《貴州航運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第2頁。

4 俞渭修,陳瑜纂:光緒《黎平府志》(一)卷三下《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72頁。

5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十七《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70頁。

6 吳茂釗、張乃恒:《黔菜傳說》,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頁。

7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十七《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82頁。

1 俞渭修,陳瑜纂:光緒《黎平府志》(一) 卷三下《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80頁。

2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十七《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75頁。

3 檀萃輯,宋文熙、李東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卷五《志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頁。

4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十七《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83頁。

5 李世祚修,猶海龍等纂:民國《桐梓縣志》卷十《食貨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59頁。

6 常恩修,鄒漢勛、吳寅邦纂:咸豐《安順府志》卷十七《物產(chǎn)》,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四十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17頁。

7 周作楫修,蕭琯等纂:道光《貴陽府志》卷四十七《食貨略》,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十三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60頁。

8 陳熙晉纂修:道光《仁懷直隸廳志》卷十五《物產(chǎn)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九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42頁。

9 鄒漢勛修,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卷四十三《物產(chǎn)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八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20頁。

10 徐霞客著,朱惠榮、李興和譯注:《徐霞客游記》(三),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614頁。

1 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一《貴州宣慰司上》,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2頁。

2 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一《新添衛(wèi)》,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26頁。

3 愛必達著,杜文鐸等點校:《黔南識略》卷二十一《黎平府》,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頁。

4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二○《風(fēng)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25頁。

5 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七《黎平府》,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76頁。

6 鄒漢勛修,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卷四十三《物產(chǎn)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八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20頁。

7 沈日霖:《粵西鎖記》,張泓:《古今游記叢鈔》第一冊,中華書局1924年版,第94頁。

8 鄂爾泰等修,靖道謨、杜詮纂:乾隆《貴州通志》卷四十三《藝文》,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五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270頁。

9 謝紅生主編:《貴陽地名故事5》,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頁。

10 謝紅生主編:《貴陽地名故事5》,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頁。

1 平翰等修,鄭珍、莫友芝纂:道光《遵義府志》(一)卷二○《風(fēng)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三十二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425頁。

2 沈庠修,趙瓚纂: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卷十二《平越衛(wèi)》,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一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134頁。

3 田雯著,羅書勤等點校:《黔書》卷下,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3頁。

4 趙沁修,田榕纂:乾隆《玉屏縣志》卷四《學(xué)校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四十七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60頁。

5 鄒漢勛修,朱逢甲纂:咸豐《興義府志》卷四十一《風(fēng)土志》,黃家服、段志洪主編:《中國地方志集成·貴州府縣志輯》第二十八冊,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87~388頁。

1 田雯著,羅書勤等點校:《黔書》卷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頁。

2 田雯著,羅書勤等點校:《黔書》卷上,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頁。

3 王陽明著,陳恕編校:《王陽明全集(叁)》,中國書店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頁。

4 謝東山刪正,張道編集,張祥光、林建曾、王堯禮點校:嘉靖《貴州通志》第二冊卷八《宮室》,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42頁。

5 貴州歷代詩文選編輯委員會編:《貴州歷代詩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1~353頁。

广平县| 乐安县| 襄城县| 沅陵县| 娄烦县| 苗栗县| 翁牛特旗| 揭东县| 清水河县| 德令哈市| 宜阳县| 宾川县| 库伦旗| 梨树县| 吉林省| 公主岭市| 根河市| 酉阳| 清水县| 隆昌县| 松滋市| 公主岭市| 都安| 广宁县| 淮安市| 页游| 平原县| 南宫市| 定安县| 新干县| 米脂县| 吉安县| 康马县| 黄浦区| 乐至县| 吉木乃县| 乌审旗| 青川县| 德阳市| 襄樊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