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說“曾”

2024-10-18 00:00:00黃錦前
文物春秋 2024年4期

【關(guān)鍵詞】曾;鼄;同源字;徽記符號;文化印記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重大招標(biāo)項目“考古學(xué)視野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研究”(22VL002)、中國歷史研究院“蘭臺青年學(xué)者計劃”項目(2022LTQN605)資助成果

1970年代末,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發(fā)現(xiàn)了震驚中外的曾侯乙墓,引起學(xué)界關(guān)于“曾國之謎”的熱烈討論,曾國從此成為學(xué)界關(guān)注的話題。近年有關(guān)曾國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討論持續(xù)升溫,有關(guān)曾國的研究已成為近年歷史考古學(xué)界乃至整個人文社科領(lǐng)域的熱門話題。憑借新的考古材料,尤其是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的發(fā)掘,揭開了早期曾國的神秘面紗,有關(guān)曾國始封、族姓、族源、早期曾都及疆域等問題基本清楚,“曾國之謎”已不再是謎。

曾國因何而稱“曾”,也是一個饒有興味而值得探究的問題。

將隨州文峰塔M1出土的曾侯與編鐘[4]銘“伯適上庸,佐佑文武,撻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逝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庇淮夷,臨有江夏”,與葉家山M111出土犺簋(M111∶67)[5]銘“犺作剌考南公寶尊彝”及陜西岐山出土太保玉戈(《銘圖》19764)[6]373—374,[7]銘“六月丙寅,王在豐,命太保省南國,帥漢,誕殷南。命曾侯辟,用鼄走百人”合觀,可知曾國系周成王封南公于今隨州一帶所立[8],首任曾侯南公系周文王子。因此,曾之得名應(yīng)系沿襲商代曾之名號,系殷周革命后殷商之曾滅亡或遷徙后,周人在其故地漢水流域重新封立的宗親。類似者如同在南土今湖北隨州一帶的姞姓鄂國,于周厲王時因鄂侯馭方作亂而被王師翦滅(事見于禹鼎,集成5.2833、2834),周人在其西北不遠(yuǎn)處今河南南陽夏餉鋪一帶重新分封姬姓宗親建立鄂國[9—13]。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M169出土妳加編鐘[14,15]銘曰:“伯舌受命,帥禹之堵,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孫子,穆之元子,之邦于曾”,其中的“之邦于曾”,與克罍[16]、克盉[16],[17]二一銘“命克侯于燕”,沬司土疑簋(集成7.4059)[17]三〇銘“王來伐商邑,誕命康侯鄙于衛(wèi)”,疏公簋[18],[19]111—113銘“王命唐伯侯于晉”,以及宜侯夨簋(集成8.4320)[17]一一八銘“王命虞侯夨曰:遷侯于宜”,銘文格式皆近同,“曾”為地名,系由殷商時期作為國族名的曾而來。

雖然商代的曾與西周早期的曾在方位上大體一致,“曾”字寫法也相同,但二者并不屬同一個曾國,也不是商周更替之后曾又接受了周王朝的封號那么簡單①。同樣,商周時期位于今隨州一帶的姞姓鄂國與西周和春秋時期位于今南陽的姬姓鄂國,大體方位一致,“噩”字寫法也相同,但和之前的姞姓鄂國截然不同,也只是襲其名號而已。

但殷、周之曾因何而得名,問題仍懸而未決。出土的古文字資料,或能為此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的證據(jù)。

1978年發(fā)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一件曾侯乙三戈戟(N.209,集成17.11172)[20],銘作

曾侯乙作持用戟。曾。在上戈內(nèi)后部陰刻一龍形圖案構(gòu)成的徽記符號(圖一,1),一般認(rèn)為即“曾”字[21],可信。

曾侯乙的年代為戰(zhàn)國早期前段,下限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其去世之時。這一時期的銅器銘文中,作為族氏標(biāo)記的徽記符號已很少見,戈銘出現(xiàn)這種以龍形圖案構(gòu)成的徽記符號,應(yīng)有其特殊用意。考慮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南方地區(qū)銅器銘文中頗為流行鳥蟲書文字的情況,將這種圖案化的徽記符號視作鳥蟲書,其實(shí)也未嘗不可。

無獨(dú)有偶,2011年隨州葉家山曾國墓地第一次發(fā)掘中,M27出土一件伯生盉(M27∶15)[22,23],年代為西周早期,康王前后。銘作

伯生作彝。曾。

M27一般認(rèn)為系M28墓主曾侯之夫人墓。盉的作器者“伯生”即曾侯伯生,系曾侯諫長子,第二代曾侯,M28的墓主[24]。盉銘末所具之“曾”,與曾侯乙戟上戈內(nèi)后部的“曾”一樣,系徽記標(biāo)識,銘文格式亦近同。所不同者,一系符號(圖形文字)一系文字而已。以文字作為族氏徽記標(biāo)識者,銅器銘文中屢見。

曾侯乙三戈戟的徽記符號,若細(xì)加分析,其實(shí)是由兩組龍的圖案構(gòu)成:上、下各系一組對龍,上部對龍筆畫稍粗肥,下部筆畫則較細(xì)膩、略復(fù)雜,整體構(gòu)形與上部對龍近同,四條龍兩兩相對,中間置一“十”字形(圖一,2)。整幅圖案表達(dá)的是什么動物的形象或者說其寓意是什么呢?結(jié)合有關(guān)古文字資料,我們認(rèn)為,該圖形所摹繪的其實(shí)就是鼄,實(shí)即“鼄”字的美術(shù)化、圖案化,字應(yīng)釋作“鼄”。

對照可知,曾侯乙三戈戟上的徽記符號應(yīng)分析為從“屮”、從“黽”,釋作“鼄”。其所從之“屮”類化成“十”字形,位置也有所改變,四條龍兩兩相對,構(gòu)成“黽”部分,寫法稍微有些特殊,但基本構(gòu)件仍存,立意較顯明。

與曾侯乙三戈戟的徽記符號“曾”相對照,其共性和延續(xù)性顯明,唯后者系符號或圖畫(圖形文字),前者系文字,筆畫化程度更高??梢娨笊虝r期曾人即以“鼄”即“曾”作為族氏徽記標(biāo)識。

葉家山M27所出曾伯生盉的“曾”字作

上述曾侯乙三戈戟的徽記符號系“曾”字,從銘文內(nèi)容及文例等角度看均無疑義,據(jù)字形構(gòu)件分析,該字應(yīng)釋作“鼄”。是以“鼄”“曾”本系一字之分化,為同源字。另外,“曾”為精母蒸部字,“鼄”系端母侯部,古音也不算很遠(yuǎn)(聲為鄰紐)。

作為國族名的“曾”,實(shí)由“鼄”分化而來,故曾侯乙三戈戟銘文以圖形文字“鼄”(“曾”)作為徽記符號,并有意識地將鼄的形狀改造為龍形,以與殷商時代的“鼄”即“曾”相區(qū)別。

上揭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陜西岐山出土的太保玉戈,年代為周初成王前期[38]。戈銘“六月丙寅,王在豐,命太保省南國,帥漢,誕殷南。命曾侯辟,用鼄走百人”,其中“曾”[6]374字原篆作

此字又見于中觶(集成12.6514)銘“王錫中馬自曾侯四”,分別作

可視作一個整體或一字。該字可分析為從“甾”、鼄省聲?!包}”系端母侯部字,“甾”為莊母之部字,二者音近,因此二“曾”所從之字實(shí)為雙聲字,即“鼄”字之異體。太保玉戈及中觶銘中“曾”字系在其基礎(chǔ)上增從“阜”、“攴”而成,從古文字構(gòu)形的角度看,該字應(yīng)即“鼄”字之異體。

太保玉戈銘下文“用鼄走百人”的“鼄”字作

與上述寫法不同,應(yīng)系姬姓曾人為與殷商曾人相區(qū)別而有意增繁所致?!霸睘榫刚舨孔?,與“甾”(莊母之部)聲紐同為齒音,韻部互為對轉(zhuǎn),古音亦近。古書中有“繒”“緇”二字互假的例證,如《爾雅·釋天》“緇廣充幅長尋曰旐”,《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何休注引“緇”作“繒”。因此,從文字學(xué)角度看,將太保玉戈及中觶銘中“曾”字所從之字釋作“鼄”即“曾”,應(yīng)無問題。

總之,太保玉戈銘中“鼄”“曾”二字共見,可進(jìn)一步確證作為國族名的“曾”確由“鼄”分化而來;姬姓之曾確系沿襲殷商之鼄(曾)而來,姬姓曾人又有意識地從文字寫法等角度將其與殷商之“鼄(曾)”相區(qū)別。

+1dgQrzrHbhGZOJl2QAQhA==

(2)宜侯夨簋(集成8.4320)[17]一一八:王命虞侯夨曰:遷侯于宜……錫在宜王人十又七姓,錫甸七伯,厥盧□又五十夫,易宜庶人六百又□六夫。

(3)大盂鼎(集成5.2837)[52]:錫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錫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4)師訇簋(集成8.4342):王曰:……錫汝秬鬯一卣、圭瓚、夷訊三百人。

據(jù)上下文,克罍、克盉銘“入土眔厥司”,所納“土眔厥司”,應(yīng)屬燕地所有者。宜侯夨簋銘文明確講所賜之“王人”“庶人”系“在宜王人”“宜庶人”,即屬宜地所有者。同樣,大盂鼎及師訇簋銘也應(yīng)作相應(yīng)理解。

回過頭來再看太保玉戈所謂“用鼄走百人”,實(shí)即以鼄族(地)所司之“走”即仆御一百名賞賜曾侯,命之就封?!包}走百人”與宜侯夨簋“宜王人十又七姓”“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師訇簋“夷訊三百人”相當(dāng),“鼄”與“宜”“夷”、“走”與“王人”“庶人”“訊”語位和語義相當(dāng),“用”與諸銘中的“錫”語位和語義相當(dāng)。“用鼄走百人”,與克罍、克盉“克宅燕,入土眔厥司”、宜侯夨簋“錫在宜王人十又七姓……易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大盂鼎“錫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錫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及師訇簋“錫汝……夷訊三百人”語境、語義及格式皆近同。然則鼄族(地)也應(yīng)類似克罍、克盉的“燕”,宜侯夨簋之“宜”,大盂鼎、師訇簋之“夷”,系國族和地名,結(jié)合當(dāng)時有關(guān)史實(shí)來看,顯然應(yīng)指殷商鼄族(地)之舊部。

總之,古文字字形、銘文內(nèi)容及文例等一系列細(xì)節(jié)的證據(jù)都表明,殷商時期的曾實(shí)即鼄,系以鼄為徽記符號之國族。殷周革命后,周人在殷商曾之故地分封宗親,重新建立曾國,沿襲殷商時期曾之名號,同時對其(鼄)進(jìn)行有意識的改造,在其基礎(chǔ)上形成新的徽記符號(即曾侯乙三戈戟之“曾”)。

周代銅器銘文所見不同時代曾人名字常以從“黽”從“蟲”之字為之,是曾人以鼄即曾為族氏徽記符號的文化印記。

————————

[1]李學(xué)勤.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G]//李學(xué)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6:13—17.

[2]湖北省博物館.漢陽東城垸紗帽山遺址調(diào)查[J].江漢考古,1984(3):12.

[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4(4):3—51.

[5]黃鳳春,胡剛.說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論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的族屬[J].江漢考古,2014(2):50—56.

[6]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3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陳鵬宇.太保玉戈的出土?xí)r地及銘文釋讀[G]//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重點(diǎn)研究基地,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研究與保護(hù)中心.出土文獻(xiàn):十四輯.上海:中西書局,2019:54—63.

[8]黃錦前.曾侯與編鐘銘文讀釋[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7(3):76—89.

[9]崔本信,王偉.南水北調(diào)中線工程南陽夏響鋪鄂國貴族墓地發(fā)掘成果[N].中國文物報,2013-01-04(8).

[10]崔本信,王偉,曾慶碩.河南南陽夏響鋪周代鄂國貴族墓地[G]//國家文物局.2012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60—63.

[11]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M19、M20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9(4):13—23,12.

[12]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M7、M16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9(4):24—35.

[13]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diào)辦公室,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南陽夏餉鋪鄂國墓地M1發(fā)掘簡報[J].江漢考古,2019(4):36—46.

[1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xué)考古文博學(xué)院,隨州市博物館,等.湖北隨州棗樹林墓地2019年發(fā)掘收獲[J].江漢考古,2019(3):3—8.

[15]郭長江,李曉楊,凡國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J].江漢考古,2019(3):9—19.

[16]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隊.北京琉璃河1193號大墓發(fā)掘簡報[J].考古,1990(1):25.

[17]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中國青銅器全集:第6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9]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M].合肥: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15.

[20]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264,268,270.

[21]李天虹.曾字圖徽考[J].江漢考古,1991(4):87.

[2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1(11):28,51.

[23]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博物館.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220,221.

[24]黃錦前.西周早期曾侯世系與葉家山三座大墓的年代和墓主[G]//黃錦前.曾國銅器銘文探賾.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20:241—257.

[25]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3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6]蔡運(yùn)章.洛陽北窯西周墓青銅器銘文簡論[J].文物,1996(7):54—69.

[27]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208,圖一〇八-1.

[28]劉雨,汪濤.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64.

[29]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2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0]寶雞市考古隊,扶風(fēng)縣博物館.陜西扶風(fēng)縣新發(fā)現(xiàn)一批西周青銅器[J].考古與文物,2007(4):9,圖二四.

[31]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扶風(fēng)縣博物館.陜西扶風(fēng)五郡西村西周青銅器窖藏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7(8):19,圖三一.

[32]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3]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5]劉釗.古文字構(gòu)形學(xué)[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45.

[36]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M].北京:線裝書局,2009:62—64.

[37]周忠兵.釋甲骨文中的“餗”[G]//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20—29.

[38]李學(xué)勤.太保玉戈與江漢的開發(fā)[G]//楚文化研究會.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5—10.

[39]朱鳳瀚.士山盤銘文初釋[J].中國歷史文物,2002(1):4—7.

[40]黃錦前.黽壺蓋的年代與國別[G]//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三輯.長沙:岳麓書社,2017:180—186.

[4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國青銅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42]湖北省博物館.湖北京山發(fā)現(xiàn)曾國銅器[J].文物,1972(2):47—53,圖十三.

[43]黃錦前.曾卿事季宣簋考釋[G]//劉玉堂.楚學(xué)論叢:第七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8:10—18.

[44]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1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0—115.

[45]湖北省博物館.湖北出土文物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3.

[46]張昌平.曾國青銅器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86.

[47]徐錫臺,李自智.太保玉戈銘補(bǔ)釋[J].考古與文物,1993(3):73—75.

[48]龐懷靖.跋太保玉戈:兼論召公奭的有關(guān)問題[J].考古與文物,1986(1):70—72.

[49]黃浚.鄴中片羽三集:二冊[M].北京琉璃廠通古齋,1942:卷下·二十七.

[50]故宮博物院.故宮青銅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166.

[51]陳佩芬.夏商周青銅器研究:西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63—365.

[52]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shù)分類全集:中國青銅器全集:第5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二五.

〔責(zé)任編輯:成彩虹〕

————————

①不少學(xué)者認(rèn)為西周的曾系商代的曾之沿襲,是商周更替之后曾又接受了周王朝的封號,如李伯謙,見《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筆談》(《文物》2011年第11期)。

————————

①有關(guān)“黽”“萬”及從“黽”、從“萬”之字字形,可參看董蓮池的《新金文編》(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803、1858—1875、2043—2053頁)和高明、涂白奎的《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964、965、1416、1417頁)。

————————

①此句文字改釋及重新斷讀詳參拙文《曾伯克父諸器析論》(出自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編《出土文獻(xiàn)研究》第18輯,中西書局,2019年,第44—63頁)。

②見http://weibo.com/rongzhaizhubing?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惠来县| 六枝特区| 武穴市| 拉萨市| 冕宁县| 重庆市| 湖口县| 永修县| 石河子市| 曲阳县| 时尚| 莒南县| 和政县| 台北县| 根河市| 淮滨县| 云阳县| 巴中市| 双桥区| 延安市| 新绛县| 永济市| 庆城县| 南溪县| 慈溪市| 津南区| 定陶县| 隆林| 新密市| 德钦县| 翼城县| 周口市| 姚安县| 新乐市| 绥芬河市| 舟曲县| 沁源县| 盘锦市| 石家庄市| 本溪市|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