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殷墟骨笄的制作工藝流程

2024-10-18 00:00:00韓天樂張良仁
文物春秋 2024年4期

【關鍵詞】商代;殷墟;制骨手工業(yè);骨笄制作流程

【摘要】河南安陽殷墟的制骨作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骨笄坯料、半成品和廢料等,這些遺物上保留了商代制骨工匠留下的加工痕跡。通過對這些加工痕跡的研究,弄清了骨笄加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加工方法,從而復原了骨笄的制作流程,認為殷墟時期骨笄制作已具有較高程度的標準化。

商朝,骨笄是一種常見的束發(fā)用品,上至王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皆可佩戴,骨笄的需求量很大。自192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先后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千件骨笄,數(shù)量僅次于骨鏃[1],比較集中的如婦好墓一次性出土骨笄499件[2],王??贛103出土骨笄100件左右[3],小屯西地出土骨笄282件[4]317。此外,在殷墟發(fā)現(xiàn)的制骨作坊中,骨笄也是主要產品。

迄今為止,殷墟遺址范圍內發(fā)現(xiàn)的制骨作坊有三處,即大司空村、北辛莊和鐵三路制骨作坊。

大司空村制骨作坊位于洹河北岸的大司空村南和東南。在該制骨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制骨“工房”性質的的半地穴房址1座和與制骨活動相關的灰坑12個(包括丟棄制骨垃圾的廢料坑),出土3萬余塊制骨坯料、廢料和半成品,以及加工骨料的銅鋸、鉆、磨石等工具。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使用時代從殷墟文化二期至殷墟文化四期,主要產品有骨笄、骨錐、骨鏃等[4]79—85,[5,6]。

北辛莊制骨作坊位于洹河南岸的北辛莊南300米、孝民屯西約600米處,發(fā)掘面積300余平方米。發(fā)現(xiàn)半地穴式制骨“工房”1座,骨料坑和灰坑多個,出土大量骨料、半成品、骨器和銅鋸、銅刀、石鉆扶手、磨石等制骨工具。估計作坊總面積在45000平方米,時代為殷墟晚期。根據(jù)骨料和半成品推測,骨笄的產量很大,同時也制作骨錐、骨刀和雕花骨塊[4]85—89,[7]。

鐵三路制骨作坊位于薛家莊南,發(fā)掘面積約3450平方米。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了房址、骨料坑、制骨工匠及管理者的墓葬,獲得骨料、廢料、半成品等骨質遺存總計30余噸,以及磨石等制骨工具。推測作坊的總面積至少有17600平方米,從殷墟文化二期沿用到四期,骨笄也是主要產品之一[8]。

關于商代一般骨器的制作問題,此前已有部分學者進行了研究。李志鵬等學者認為骨器的生產鏈包括原料采備、骨器生產、廢料處理、產品分配或交換銷售,其中原料采備涉及骨料的選擇、采集、運輸、交換與儲備,骨器生產則包括坯料預制、粗坯成形、成品完工或半成品細部加工等環(huán)節(jié)[9]。陰瑞雪等學者在介紹西方骨器研究理論時提出骨器制作鏈包括骨料獲取、坯料提取、半成品加工、骨器成型、骨器修補、骨器廢棄[10]。孟憲武等學者認為商代骨器制作要經過選材、脫脂、取材、制坯、成形、磨制拋光等六大環(huán)節(jié)[11]。但對于骨笄的專門研究暫付闕如。

本文將在這些學者研究基礎上,特別注意吸收孟憲武等學者對殷墟一般骨器制作環(huán)節(jié)的劃分,收集殷墟骨笄制作的各種資料,認真觀察骨料上留存的加工痕跡,通過對這些加工痕跡的分析研究,弄清骨笄加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加工方法,從而復原殷墟骨笄的制作流程,進而討論殷墟骨笄制作的標準化問題。

一、骨笄的制作流程

大部分殷墟骨笄由笄帽和笄桿兩部分組成,小部分骨笄只有笄桿沒有笄帽。根據(jù)笄帽的有無和特點,本文將殷墟骨笄分為三大類:1.無帽骨笄,形制簡單,只有笄桿部分,如殷墟劉家莊北地M220∶8,笄桿上粗下細,漸收為尖頭(圖一,1)[12];2.活帽骨笄,笄帽可拆卸和替換,如殷墟苗圃KT4③A∶10,骨笄帽呈笠形,笄桿插入笄帽背部凹槽中并通過凹槽兩側的小孔固定(圖一,2)[4]190;3.固定帽骨笄,笄帽與笄桿連為一體,如殷墟小屯B119∶B2389,笄帽呈鳳鳥狀(圖一,3)[13]。三類骨笄的制作流程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下文敘述時相同的地方不再明確說明,不同之處將明確指出并單獨敘述。

(一)選材

制骨原料來自于動物骨骼,一個考古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種類反映了該遺址可獲得的動物資源。從殷墟各期情況來看,哺乳動物中的牛、豬、羊、狗、馬等家畜和野生鹿為殷墟的主要動物資源。大司空村、北辛莊、鐵三路三處作坊遺址均發(fā)現(xiàn)牛、豬、羊、鹿骨。此外,北辛莊制骨作坊還發(fā)現(xiàn)有狗骨和馬骨,鐵三路制骨作坊出有馬骨,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出有狗骨。所選骨骼以這些動物的肢骨為主,也有少量肋骨、下頜骨,以及鹿角。肢骨部位以掌骨、跖骨為主,另外還有肱骨、股骨、橈骨、脛骨,尺骨則較少用作骨原料[8]。

商代制骨工匠選擇原料時要考慮多種因素,如骨器成品需要達到的性能,不同動物、不同部位骨料的特性[14],骨料獲取途徑、供應量和供應的穩(wěn)定性,等等。三處制骨作坊出土骨料中以黃牛骨料占比最大。黃牛既能提供肉食、皮毛、奶制品和制骨原料,又可用以貨運、騎乘的畜力,到殷墟后期,部分遺址出土黃牛的可鑒定標本有超過豬的趨勢,顯示黃牛在家畜中的地位愈加突出[15]。李志鵬通過分析殷墟動物的死亡年齡結構發(fā)現(xiàn),殷墟的養(yǎng)牛、養(yǎng)羊業(yè)以提供肉食為首要目的,制骨原料是次要目的[15]??傊?,牛骨的優(yōu)良特性、殷墟豐富的黃牛數(shù)量和穩(wěn)定的供應是殷墟工匠選擇牛骨作為制骨原料主要來源的重要因素。牛的掌骨和跖骨因形態(tài)規(guī)整、大小適中、骨壁厚實、松質較少等優(yōu)勢成為主要骨料[16,17]。由此可見制骨工匠已相當熟悉各種動物不同部位骨骼的特性。

(二)脫脂

制骨工匠在獲取動物骨骼后,首先要處理尚未完全剔除的肉屑和油脂。孟憲武、謝世平認為現(xiàn)代常用的兩種脫脂方法(1.人工脫脂:將骨原料放在水中煮沸,然后將其埋藏于地下;2.自然脫脂:放在陽光下晾曬)可能也用于商代[11]。宋兆麟在調查海南黎族的制骨手工業(yè)時,也觀察到類似的操作流程[18]。

(三)制坯

坯料是指從動物骨骼上截取下來以備進一步使用的骨料,按殷墟三處制骨作坊出土骨料遺存情況,可分為一級坯料、二級坯料、三級坯料。其中一級坯料指的是截去動物肢骨關節(jié)后留下的骨干部位;二級坯料是一級坯料經過分割、但沒有預成形的坯料;三級坯料指達到了預成形要求,可以加工成形的坯料[19]。前文已述及制作骨笄多選取黃牛的掌骨、跖骨,下文側重分析這類骨骼的加工方式。

1.截取一級坯料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三處制骨作坊發(fā)現(xiàn)了大量黃牛的肢骨端部關節(jié)(圖二)[8]。這些關節(jié)形狀不規(guī)則,且以骨松質為主,在骨器制作中無法使用,故而通常以廢料的形式廣泛存在于制骨作坊。去掉關節(jié)后的骨干部位則作為一級坯料在后續(xù)流程中繼續(xù)加工。

關節(jié)廢料上的痕跡反映了坯料的截取方法。痕跡顯示,制骨工匠根據(jù)骨料的特性選擇了相對固定的鋸切方向,一般從不同側面開始鋸切,至相交處略交錯后再進行折斷。掌骨前側面骨壁呈半圓形,后側面骨壁相對規(guī)整,是制作骨笄的最優(yōu)選擇,為了防止“先鋸切、后折斷”產生的不規(guī)則斷茬破壞后側面骨壁的完整性,在鋸除關節(jié)骨料時一般選擇從掌骨的后側面下鋸,優(yōu)先保證后側骨壁的完整[9]。去除關節(jié)骨料后通常能保留10厘米以上的骨干。

2.截取二、三級坯料

完整肢骨經截斷關節(jié)后保留下來的骨干,可以進一步分割為多件坯料。

根據(jù)制作骨笄類型的不同,分割坯料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無帽骨笄和活帽骨笄的笄桿部分制作方法相似,只是活帽骨笄還須另制笄帽,固定帽骨笄則需要在制坯時預留出笄帽的長度。通常情況下,笄桿的長度為10厘米左右,桿徑不超過0.5厘米。制笄工匠在制作坯料時會多保留一定的長度和寬度,為之后工序的加工留足空間。

鐵三路制骨作坊出土了不同長度、寬度的坯料,據(jù)此可以分析二、三級坯料的截取過程[8]。圖三,2是黃牛掌骨鋸除兩端關節(jié)后的一級坯料,長10.5厘米,寬4厘米左右,可再分割為四件骨笄坯料;圖三,4是掌骨前側面中部的骨干,最長部分10厘米,寬4厘米左右,屬于二級坯料,可再分割為三件骨笄的坯料;圖三,5為掌骨前側面中部的骨干,長11厘米,寬3厘米以上,屬于二級坯料,可再分割為兩件骨笄的坯料;圖三,6、7分別為掌骨前側骨干和掌骨后側骨干,長11厘米,寬度為1~2厘米,屬于三級坯料,可用來制作一件無帽骨笄。同樣,在大司空村制骨作坊,考古工作者也發(fā)現(xiàn)了兩種規(guī)格的長條形坯料,一種長度為4.6~9厘米,另一種長度為10~12厘米,寬度均為2~2.4厘米,或許分別用于制作無帽骨笄和固定帽骨笄。可見制骨工匠在截取坯料時要考慮不同種類骨笄對尺寸的要求,將坯料分割為長5~12厘米不等、寬1~2厘米的三級坯料。

在截取二、三級坯料時,制骨工匠根據(jù)骨骼的形態(tài)和特征,同樣采用較為固定的切割策略。如根據(jù)掌骨、跖骨后側面更平整、前側面略弧的特性,首先截取后側面的骨干,然后再進一步分割,達到預成形要求。前側面的骨干一般是從骨壁背面的縱溝處縱向分割。

除了長條形骨料,殷墟制骨作坊還出土一種長、寬均在2.5厘米左右的方形骨料(圖四)[8],它們應是制作笄帽的坯料,是由肢骨先水平分割為環(huán)狀骨料再縱向分割而成。

綜上,殷墟制骨工匠在截取坯料時有著“因形取料”的意識,針對不同部位骨骼的特性和形態(tài),根據(jù)所要制作骨器的要求,選取相應的鋸切方向,截取固定尺寸的坯料。這種較為固定的、標準化的取料方法和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骨料。

在殷墟制骨作坊發(fā)現(xiàn)了青銅鋸,其中大司空作坊遺址出土3件、北辛莊作坊遺址出土2件,應該是制骨工匠截取坯料的主要工具(圖五)[20]。青銅鋸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骨器制作的效率,是制骨手工業(yè)的一次技術革命[16]。王華等人指出,其他遺址的制骨作坊并未發(fā)現(xiàn)使用銅鋸,推測青銅鋸為安陽殷墟的制骨作坊所壟斷[21]。這也體現(xiàn)出殷墟制骨手工業(yè)的先進性,在當時可能處于領先地位。

(四)成形

坯料制備完成后,其內壁仍包含網狀疏松結構,側面也有棱角尚未去除,需要對坯料進行刮、削、銼、磨等,使之具備骨笄的雛形。

1.笄桿成形

在殷墟制骨作坊常見如圖六的骨笄廢料[8],應是截取笄桿后的剩余廢料:下部為殘存的笄桿,上端有柄,柄長約1.8厘米,寬約1.5厘米,笄桿與柄端之間有一道刻槽,笄桿表面有斜向的細密銼痕,殘存部分骨碴。這些情況說明在制備坯料時制骨工匠常常要預留一部分長度,避免笄桿在加工過程中折斷[8]。

該廢料的加工痕跡反映了笄桿成形的方法。制骨工匠首先從距離柄端一定長度的三級坯料表面刻出凹槽,然后在刻槽下方兩側用工具削出適當大小的笄桿坯料,接著銼磨表面,形成笄桿雛形,最后截取合乎長度要求的第一、二類骨笄的笄桿。

安陽鋼鐵公司焦化廠發(fā)掘區(qū)的灰坑出土了一批骨笄半成品或殘次品,其表面可見鋸銼形成的由左上到右下的銼痕(圖七)[22]171。這種銼痕說明制骨工匠通常左手持坯料,右手持銼。用銼斜向加工,既方便著力,提高效率,也不會將力過度集中于一點而銼斷器物[23]。目前殷墟制骨作坊中尚未發(fā)現(xiàn)銅質銼具。但有學者做了模擬實驗,表明用粗砂磨石加水在骨料上來回銼磨,也可形成類似的斜行細紋,與坯料上遺留的銼痕類似[4]83。

2.固定笄帽成形

鐵三路制骨作坊出土有處于不同加工階段的鳥形笄帽殘件(圖八)[24],可分析其制作程序:第一步,在長方形的鳥形帽坯料兩側邊緣鍥刻深淺、寬窄不等的缺口,左側通常自下而上有一窄、兩寬、一極窄、一窄五道缺口,擬雕成鳥尾、鳥后腦、鳥冠,右側自下而上有一窄、三極窄四道淺缺口,擬雕成鳥爪和鳥嘴;第二步,在坯料表面刻劃交錯陰線紋;第三步,在坯料左側上部的較寬缺口處雕刻出弧狀缺口,突出刻畫鳥冠;第四步,在坯料右側上部刻劃兩道交叉斜線刻畫出鳥冠。與殷墟遺址出土的帶有類似笄帽的骨笄(圖九)[4]191相對比,可見鐵三路制骨作坊出土的這些鳥形笄帽已大致成形,可惜加工過程中折斷后廢棄。

3.活動笄帽成形

活動笄帽正面呈笠形,背面中心部位有一周凸起形成一個凹槽,凹槽兩側有小穿孔,笄桿插入凹槽后,用銷子穿入兩側的小孔固定(圖一〇)[22]96。

鐵三路制骨作坊出土的一批方形坯料、半成品,反映了活動笄帽的制作流程(圖一一)[24]。制骨工匠分別加工方形骨料的正面和背面,使其成形。正面的加工程序:(1)斜鋸方形坯料正面使其呈錐形;(2)切去四角,使其接近圓形;(3)粗磨、精磨正面和邊緣,使之成為圓形。背面的加工程序:(1)在方形坯料的背面鋸切出一個長方塊;(2)鋸切長方塊的兩側使中部成方形凸起;(3)將凸起的方形邊角修磨圓滑,形成圓形底座;(4)在凸起的圓形底座上鉆出孔眼,修磨后形成圓形凹槽;(5)在凹槽兩側各鉆一個穿孔。

在笄帽成形的過程中,鉆孔是關鍵。只有鉆孔大小合適,才能將笄桿與笄帽順利扣合。大司空村制骨作坊出土了三種銅鉆:1.長條形平頂圓尖刃,斷面呈三棱形(圖一二,1);2.長條扁平形聚刃(圖一二,2);3.長條形圓尖刃,斷面呈三棱形(圖一二,3)[20]。三種銅鉆的刃寬在0.18~0.5厘米之間,或許是為應用于不同大小、深淺的鉆孔。

(五)打磨拋光

骨笄成形后需要進一步磨制和拋光。磨制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器物放在磨石上磨,另一種是用磨具壓在器物上磨。磨制工具主要為礪石,分粗砂礪石和細砂礪石兩種,砂粒越細,磨出的骨器越平整光滑。出土礪石上出現(xiàn)的U形或V形條狀溝槽,應該是骨笄等器物在其上長期摩擦所致(圖一三)[4]394。磨制之后還需要拋光,使其更加光滑美觀,推測拋光可能需要使用動物皮革或植物果實等[19]。

二、殷墟制笄工藝的標準化

殷墟三處制骨作坊的沿用時間大約從殷墟二期至四期。發(fā)掘者推測大司空村作坊遺址面積為1萬余平方米,北辛莊作坊遺址面積45000平方米,鐵三路作坊遺址面積17600平方米。僅鐵三路2006年發(fā)掘區(qū)的2400平方米范圍內就出土了32噸骨料,據(jù)此推算,此處制骨作坊內用于制作骨器的牛的個體數(shù)可以達到113667頭,以作坊沿用時間換算,一天至少有兩頭牛用于制骨,推算其骨制品日產量為75件,在作坊沿用時間內的總產量達400多萬件[24]。這還僅僅是鐵三路一處作坊的生產規(guī)模,據(jù)此可以想象整個殷墟制骨作坊的制骨規(guī)模和骨笄生產規(guī)模。殷墟制骨作坊中骨笄產量規(guī)模大、生產時間長,為其制笄工藝成熟完善創(chuàng)造了條件。

殷墟骨笄生產流程反映了制笄工藝的標準化。選材方面,殷墟工匠對于制骨原料的選取有著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要求。黃牛骨因其充足、穩(wěn)定的供應成為制笄最主要的原料,以掌骨、跖骨為主的肢骨是主要選擇部位,這與其形態(tài)和生物學特性密切相關。制坯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制笄手工業(yè)較高的標準化。從三處制骨作坊出土遺物來看,制笄工匠頭腦中有統(tǒng)一的模板,知道每一步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白鍪裁础斌w現(xiàn)在工匠們熟悉每一個步驟的預期骨料形態(tài),運用統(tǒng)一的加工流程,形成固定的坯料形狀和尺寸,使得各生產階段內的坯料、廢料相似程度都較高。“怎么做”體現(xiàn)在骨笄的制作痕跡所反映的固定加工方式和步驟上。在截取坯料的過程中,從骨骼什么部位、從什么方向下鋸都是統(tǒng)一的。這種截料方式順應了動物骨骼的自然形態(tài),優(yōu)先截取最適宜制笄的部位,在省工省力的同時也可以防止骨料崩壞和原料浪費。標準化的制坯流程保證了骨料最大化利用。成形環(huán)節(jié)也體現(xiàn)了制笄的標準化,作坊中大量骨笄廢料的發(fā)現(xiàn)表明笄桿成形有著相同的工藝流程,而出土的固定笄帽廢品和活動笄帽的制作痕跡則表明它們處于不同加工步驟,反映了規(guī)范有序的笄帽加工流程。在最后的打磨拋光環(huán)節(jié),粗細程度不同的礪石應用于粗磨和精磨的不同階段,體現(xiàn)了工匠選取工具時具有針對性。

筆者遵循“現(xiàn)象—工具—技術—觀念”的分析流程,盡可能復原殷墟骨笄“選材→脫脂→制坯→成形→完工”整個制作流程,深入認識殷墟工匠生產骨笄的工藝和技術。殷墟工匠制作骨笄的流程表現(xiàn)出了他們對動物骨骼特性的科學認識、對骨器成品的嚴格要求以及對原材料的規(guī)范利用。他們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模式化的取料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骨料,熟練運用刀、鋸、鉆、磨石等工具完成骨笄制作的全過程,這個流程體現(xiàn)出了殷墟制笄手工業(yè)已經具有較高程度的標準化。

————————

[1]陳翔.殷墟甲骨及骨角牙蚌器概述[M]//何毓靈,李志鵬.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29—61.

[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08.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王??诖迥系?009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2(12).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發(fā)掘報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一九五五年秋安陽小屯殷墟的發(fā)掘[J].考古學報,1958(3).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豫北紗廠地點2011—2014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9(3).

[7]李陽.殷墟北辛莊村商代遺存考察[C]//朱愛芹.安陽歷史文物考古論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67—69.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鐵三路殷墟文化時期制骨作坊遺址[J].考古,2015(8).

[9]李志鵬,何毓靈,江雨德.殷墟晚商制骨作坊與制骨手工業(yè)的研究回顧與再探討[G]//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三代考古:四.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471—484.

[10]陰瑞雪,欒豐實,魯可.技術視角下西方骨器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東南文化,2021(5).

[11]孟憲武,謝世平.殷商制骨[J].殷都學刊,2006(3).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殷墟劉家莊北地2010—2011年發(fā)掘簡報[J].考古,2012(12).

[13]李濟.笄形八類及其紋飾之演變[G]//“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507.

[14]胡玉君.周原遺址云塘制骨作坊之制骨工藝的研究[J].殷都學刊,2020(2).

[15]李志鵬.殷墟動物遺存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

[16]馬蕭林.近十年中國骨器研究綜述[J].中原文物,2018(2).

[17]許晶晶,周金波,乙海琳.江蘇東臺開莊遺址制骨手工業(yè)試析[J].東南文化,2021(3).

[18]宋兆麟.黎族的制骨工藝[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4(2).

[19]陳國梁,李志鵬.二里頭遺址制骨遺存的考察[J].考古,2016(5).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94.

[21]WANG H,CAMBELL R,F(xiàn)ANG H,et al. Smallscale Bone Working in A Complex Economy:The Daxinzhuang Worked Bone Assemblage[J].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2022,66.

[22]何毓靈,李志鵬.殷墟出土骨角牙蚌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3]馬蕭林,魏興濤,侯彥峰.三門峽李家窯遺址出土骨料研究[J].文物,2015(6).

[24]CAMPBELL B R,LI Z,HE Y,et al. Consumption, Exchange and Production at the Great Settlement Shang:Boneworking at Tiesanlu, Anyang[J / OL]. Antiquity,2011,85.[2023-11-01]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antiquity / article / consumption-exchange-and-production-at-thegreat-settlement -shang -boneworking-at-tiesanlu-anyang / 0C0CAEE8AACD146B48F4854A9BA29B7E.

〔責任編輯:李琳〕

凤凰县| 集安市| 绿春县| 科尔| 五指山市| 宁波市| 涞水县| 荃湾区| 且末县| 公安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平山县| 武宁县| 竹山县| 潼关县| 沁源县| 大余县| 汕尾市| 江北区| 桂平市| 昌宁县| 玛纳斯县| 河曲县| 巨鹿县| 宣化县| 嵩明县| 德州市| 通辽市| 得荣县| 胶州市| 富川| 岳阳县| 呼伦贝尔市| 牡丹江市| 额敏县| 文成县| 大同市| 济阳县| 宁明县| 治多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