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讀思達”教學法,厘清讀、思、達之間是互相聯(lián)動、循環(huán)往復的關系,以此為基礎開發(fā)Scratch編程校本教材,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
【關鍵詞】讀思達 Scratch編程 校本教材
目前,Scratch編程教材大都按照“出示任務—呈現(xiàn)步驟—運行測試”等模塊編寫,過多關注Scratch編程表達,卻忽視Scratch編程閱讀與Scratch編程思考的重要性。為了改變這一不足,筆者以“讀思達”教學法為指導,深入分析“讀”“思”“達”之間的關系,開發(fā)Scratch編程校本課程,將閱讀、思考、表達素養(yǎng)培養(yǎng)有機融入校本案例編寫模塊,引導學生經歷知識與技能的深度加工過程,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思考力、表達力。
一、厘清“讀”“思”“達”關系,明確校本教材建設方向
在Scratch編程教學中,“讀”“思”“達”三者之間,應該是什么關系呢?筆者認為,這三者應是互相聯(lián)動、循環(huán)往復的關系。Scratch校本教材開發(fā)必須尊重這種關系,方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表達三大能力。
1. “讀”“思”聯(lián)動。
“讀”指閱讀,對應信息輸入。在Scratch編程教學中,“讀”的內容應不局限于文字,還包括圖片、聲音、視頻、程序等內容。在看一看、聽一聽等“讀”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進而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及探究問題;當獲取的信息還不夠多、思考還不夠深入時,學生會繼續(xù)關注“讀”的內容,在任務情境、程序結構、配套插圖等內容中捕捉能夠啟發(fā)進一步思考的信息。
2. “思”“達”聯(lián)動。
“思”指思考,對應信息加工。思考源于問題,基于問題的發(fā)現(xiàn)啟發(fā)學生思考并尋求問題的答案。在Scratch編程教學中,“思”更注重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思考。通過深思熟慮,學生在想一想、找一找等“思”的過程中,梳理出解決問題的個性化辦法,在組內進行交流或者畫出程序流程圖;當想得還不夠透徹、尚無法進行個性化表達時,學生會返回“思”的環(huán)節(jié),進一步厘清“要解決什么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Scratch指令塊在哪里”“程序要有什么樣的邏輯結構”“相關參數(shù)要如何設置才會更合理”等疑問,提升思維能力。
3. “達”“讀”聯(lián)動。
“達”指表達,對應信息輸出。在Scratch編程教學中,“達”是最終目標,具體呈現(xiàn)是一段或者幾段能解決問題的程序。在試一試、評一評等“達”的過程中,當程序無法按照要求運行時,學生就會把目光聚焦到“讀”的環(huán)節(jié),通過讀取已有經驗來理解程序邏輯、參數(shù);在反復學習、訓練的編程實踐中,學生及時積累經驗,在遇到類似問題時能盡快找到方法,提升“讀”的能力。
二、基于“讀思達”教學法,設置校本教材編寫模塊
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筆者開發(fā)《跟著貓貓學Scratch編程》校本課程,設置“小小導演—我會建?!帉懗绦颉獎?chuàng)意比拼—我會評價”五大模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將閱讀、思考、表達合理安排入校本課程案例集的每一個模塊中,在凸顯相關模塊培養(yǎng)讀、思、達某方面素養(yǎng)的同時,強化學生其他兩方面素養(yǎng),實現(xiàn)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轉變。筆者以校本教材第7課《貓貓玩頂球》為例,闡述編寫模塊的安排構想。
1. 設置“小小導演”模塊,凸顯學生的閱讀力培養(yǎng)。
將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作為Scratch編程教學情境,能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幫助他們明確學習任務。在每課“小小導演”模塊中,筆者將文字情境設置為130字左右,讓學生在1分鐘的時間里,迅速讀完相關文字,明確學習任務。
如,在《貓貓玩頂球》中,“小小導演”提供159字的頂氣球情境,讓學生閱讀。由于有時間限制,每位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迅速讀懂本課主任務,在閱讀中,學生還會思考,迅速明確角色、背景、任務等關鍵要素,并進一步完善細節(jié);學生還需用筆在“氣球下落”“左右移動”“用身體把氣球頂向空中”“氣球掉在地上,游戲結束”等關鍵詞句下方標注,幫助整理閱讀要點,厘清任務細節(jié);學生還能通過“讀”取自己頂氣球的經歷,思考自己做了哪些動作,分解本課任務。借助“小小導演”,創(chuàng)設合適字數(shù)的真實生活情境文字案例,使學生閱讀力得到強化,“思”與“達”也得到鍛煉。
2. 設置“我會建?!迸c“創(chuàng)意比拼”模塊,凸顯學生的思考力培養(yǎng)。
若學生在確定主任務之后馬上編程,思維容易出現(xiàn)隨意發(fā)散的無序情況。為此,筆者設置“我會建?!蹦K,提供學習支架,引導學生用完成任務表的方式,有序地將主任務分為一個個更容易完成的子任務,強化思維培養(yǎng),彰顯“讀”的成效;設置“創(chuàng)意比拼”模塊,引導學生有序發(fā)散思維,根據(jù)個人差異改編程序,鍛煉創(chuàng)新思維,為個性化表達打好基礎。
如,在“小小導演”模塊之后,筆者出示任務表,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表格分解主任務,即主任務涉及哪些對象、這些對象分別有什么動作、相關動作實現(xiàn)的效果是什么、可能包括哪些指令塊、實現(xiàn)這些子任務的程序結構是什么。為了讓思維更具條理性,學生需不斷返回學習“小小導演”中的任務情境及個人已有生活、編程經驗,并填寫任務單,將自己的思維過程可視化呈現(xiàn)出來,形成為“思”而“讀”、為“達”而“思”的良好局面。在“創(chuàng)意比拼”模塊,按照由易到難的方式,筆者出示“程序背景能否更具個性化”“程序難度能否再提高一些”“運用今天所學,你還想設計什么程序”等提示,讓學生依照個人水平選擇,在拓展思維的過程中實現(xiàn)程序個性化表達。
3. 設置“編寫程序”與“我會評價”模塊,凸顯學生的表達力培養(yǎng)。
表達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認知的輸出,以閱讀和思考為基礎,同樣是對閱讀和思考的檢驗。為此,筆者設置“編寫程序”模塊,讓學生在“我會建?!比蝿諉蔚闹笇?,將閱讀和思考的成果,通過搭建程序、調試優(yōu)化等過程,以“達”檢驗“讀”與“思”的成效;設置“我會評價”模塊,利用PMIQ量表,協(xié)助學生進行反思性評價,提升學生的表達力,進一步夯實“讀”與“思”的基礎。
如,在實現(xiàn)“氣球從上往下落”子任務程序編寫中,個別學生抓住“從上往下”的信息,直接選擇“將Y坐標增加……”指令塊,所以在執(zhí)行程序之后,發(fā)現(xiàn)氣球只是改變縱向的坐標值,未能按照既定設想運行。程序表達失敗,學生只能回到“讀”的過程,繼續(xù)在Scratch2.0左邊的代碼指令塊中找一找,發(fā)現(xiàn)“移動……步”指令塊,猜測其能在角色面向方向上移動相應步數(shù),因此置換“將Y坐標增加……”指令塊并再次調試程序,最終獲得成功。這個過程,是“達”(編寫、調試程序)—“讀”(已有編程經驗)—“思”(想一想)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在“我會評價”模塊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P(plus,我已學懂哪些知識)、M(minus,我還有哪些知識未學懂)、I(interest,我還對哪些知識感興趣想繼續(xù)學習)、Q(questions,我對哪些知識仍然存在疑問)四個方面,以組內說一說(每個人都必須寫一寫、說一說)、班內說一說(隨機抽選)的形式思考本課學習得失,鼓勵學生在“讀”“思”中進一步探究未學懂的知識及感興趣的知識,提升個人表達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曾營小學)
[1]余文森.“讀思達”教學法:學生教材學習的基本范式及主要變式[J].中國教育學刊,2021(07):67-72,77.
[2]余文森.論“讀思達”教學法[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04):50-57.
[3]余文森.論閱讀、思考、表達的教學意義[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8):25-43.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3年開放課題“基于‘讀思達’教學法的小學Scratch校本課程建設研究”(課題編號:KCA20232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