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8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離開蒙化府(巍山),從北門出發(fā),過演武場,向北循東山,走上通往迷渡(彌渡)、洱海(祥云)的山間古道。徐霞客此行將跟隨馬幫翻越隆慶關,順山而下,一路沿山峽而行,經(jīng)石佛哨、桃園哨到達彌渡,再經(jīng)祥云前往賓川雞足山。
徐霞客所走過的從巍山到彌渡的古道稱為彌蒙古道,是兩地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蒙古道從彌渡縣城起,經(jīng)新城、羅摩衙鋪(今龍門邑)進入蒙化箐,經(jīng)桃園哨、石佛哨、翻越隆慶關到達巍山,山道崎嶇,道路險峻,有著“四十五里箐,三十五里坡”之稱。千百年來,山間古道悠然的馬幫鈴響,伴隨著人來人往,承擔著兩地交流往來的重任。400多年前,徐霞客也將自己的腳印深深地印到了這條古道上。去年初秋的一天,我們慕名踏上這條繁榮了數(shù)百年,而今雖漸漸沉寂卻魅力依舊的山間小路,一償跟著霞客游彌蒙古道的心愿。
從下關出發(fā),車行楚大高速,先至彌渡。彌渡有著“白國故地、西漢舊郡、十賧沃壤、六詔咽喉”的美稱,是通往滇西和滇西北的交通要沖,清溪道、彌蒙古道、開南古道三條重要驛道從彌渡境內(nèi)通過。云南驛的古道經(jīng)彌渡翻越定西嶺到達趙州、大理;從彌渡經(jīng)彌蒙古道可至巍山,過犀牛渡至云縣、鳳慶、昌寧、騰沖到達緬甸;經(jīng)彌渡密祉則走定邊(南澗)、開南(景東)從車里(西雙版納)前往緬甸。
我們從彌渡前往與巍山一山之隔的西山,順盤山公路到達石佛哨村。石佛哨村是石甲村村委會所在地,一個彝族聚居的小山村。哨,即為崗哨。彌蒙古道從這里經(jīng)過,曾經(jīng)的居民多為哨戶,擔負著維護驛道安全的重要職責。當年,徐霞客從巍山到彌渡途經(jīng)石佛哨,稍作停留,吃了一頓午飯。如今的石佛哨村,就是一個古樸安靜的彝族村莊。村落依山而建,層層疊疊的屋檐錯落有致,靜靜地依偎在群山環(huán)抱中的山坡上。行走間,不經(jīng)意就路過一棵棵百年樹齡的古樹名木。眼前一個個古舊的院落里,土基院墻黑瓦頂,房前屋后枝繁葉茂的核桃樹、老梨樹無一不在訴說這里的歲月悠長。而不遠處一座座窗明幾凈的新式樓房也彰顯著古老村莊如今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行走在村中,硬化的水泥道路與土坯墻相映成趣。院墻上的藤蔓、樹枝爭先恐后地探出腦袋,和雞鳴狗吠一起,仿佛在歡迎一眾遠道而來的客人。村民們對外來之客也見怪不怪,有的還主動熱情地為我們指引通往古道的方向。他們的先輩應該都是哨戶,不用耕種田地,卻承擔著管理哨所的重任,負責傳遞信息,維護道路安全,為確保驛道通暢而奔走于古道之上。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也見證著古道的繁榮和興衰。
我們從村中穿過,從山腰下坡至山箐底,順著潺潺溪流,古道向大山深處延伸而去。我們一行古道探訪者也如當年徐霞客一般“曲折行峽中,隨水而出,或東或北?!辈煌氖牵煜伎褪菑墓诺雷叱?,而我們是走入。跟著歡騰的溪水,我們進入的是一個滿眼蒼翠的世界。在我們眼中賞心悅目的綠意盎然,在富有山野生活經(jīng)驗的行家眼里卻是一座動植物的寶庫。同行的老師傅不斷地指點我們:“看,這是雞刺根,秋天成熟后燉雞燉豬腳可好吃了!這是野山竹,割下曬干變個顏色,就是我們?nèi)粘K玫闹駫咧?!”哦,怪不得那么眼熟!還有那棵老板栗樹,枝繁葉茂下已隱藏著累累碩果,豐收指日可待。他還一路叮囑,那一蓬蓬的大蕁麻,千萬不要碰到,否則它們的“熱辣”讓人招架不住!不過不要緊,彌渡的一道蕁麻湯會讓這些令人恐懼的植物變廢為寶。只可惜,現(xiàn)在的我們還是對這些野蠻生長的蕁麻無可奈何,只有敬而遠之,小心翼翼地避過。
跟著奔涌的小溪逆流而上,不時遇到一兩位村民從山間滿載而歸,見我們好奇,他們也大方地打開背袋展示收獲,各種各樣的野生菌菇引來一陣陣艷羨和驚呼。除了野生菌,還有各式各樣的中草藥,金剛藤、青風藤、血風藤、夏枯草、虎掌草、金銀花……數(shù)不勝數(shù),這山間真是個寶庫,就看人們能不能慧眼識珠。
山箐深處,我們告別小溪,順山勢而上,古道的石板路在這里漸漸顯現(xiàn)。曾經(jīng)排列有序的石板路終究抵不過歲月風霜年深日久的消磨和侵蝕,仿佛人類老態(tài)龍鐘的牙床,在時光的侵蝕中漸漸松弛歪倒,彰顯著錯落有致又搖搖欲墜的滄桑,一開口就是滿腹的厚重和悲涼。逶迤盤旋的古道引導我們走進茂密的松林,此時的林間格外靜謐,除了不時響起的鳥鳴外,只有自己因為氣喘吁吁而粗重的呼吸。踏著一塊塊殘留的石板,我們很快就爬升至半山,松林也在此時戛然而止,一大片山間坡地讓整個天地豁然開朗?;赝麃頃r路,綠蔭遮蔽了山箐的溪流,對面山坡上的石佛哨村已升起了炊煙裊裊。坡地上一處低矮的殘墻展示著曾經(jīng)的痕跡,這里正是石佛哨的遺址,正是徐霞客所記:“東向下者四里余,有數(shù)家居峽中。是為石佛哨,乃飯?!钡氖鹕?。
石佛哨以石佛寺而得名,康熙《蒙化府志》亦記:“隆慶關,在府城東,高出云表,西有沙灘哨,望域廓如聚。東有石佛哨,兩山如峽,入郡咽喉?!笨梢?,石佛哨東連桃源哨,西經(jīng)隆慶關達沙灘哨,地勢險要,是從彌渡到達巍山的重要通道。眼前的石佛哨,佛寺難尋,哨所也只剩殘垣斷壁,但身處此地,遙望遠處的彌渡壩子和身后的崇山峻嶺,還是能感受到石佛哨控扼山川的重要地理位置。當年徐霞客跟隨馬幫在石佛哨歇腳,吃過午飯匆匆順山而下。書中記載:“又三里,有三四家在北坡,曰桃園哨。于是曲折行峽中,隨水而出,或東或北。不二里,輒與峽俱轉,而皆在誰左,如是十里,再北轉,始見峽口東達川中;峽中小室累累,各就水次,其瓦倶白,乃磨室也。以水運機,磨麥為面,甚潔白,乃知迷渡川中,饒稻更饒麥也?!毙煜伎团c我們的行徑相反,他從石佛哨一路走出深山,走向彌渡壩子。見到峽谷中到處都是利用水磨磨面的磨坊能判斷出彌渡壩子盛產(chǎn)小麥。仔細觀望白崖、定西嶺的方位,雖然他跟隨馬幫,沒有涉禮社江上游、覽彌渡風景,但對彌渡的新城、舊城方位也是了如指掌。
經(jīng)過石佛哨后,山勢漸漸開闊,群山環(huán)抱之間,一處處的草甸讓行走其間的旅人心曠神怡。古道已然淹沒在花海之中,沒有路,卻哪里都是路。走在山坡草地上,低矮的小黃花遍布四野,星星點點,在風中搖曳,幻化成似海洋起伏的浪花,肆意展露最美的風姿。不遠處的山坡上,一個木柵欄的羊圈圈住了一大群大大小小黑白相間的山羊,大家激動地直奔過去觀看,不曾想來勢洶洶的我們引來了牧羊犬高度的警惕,它連續(xù)發(fā)出的叫嚷聲警告著不速之客,羊群也不安地騷動起來,發(fā)出咩咩叫喚。看來,是我們大驚小怪的激動和興奮驚擾了它們安寧平靜的世界。不一會,聽到警報的牧羊人淡定地出現(xiàn)了,這位石佛哨村的彝家漢子平靜地回答我們七嘴八舌的提問。幽寂的空谷間回蕩著大家的歡笑,羊群們也恢復了平靜,繼續(xù)吃草,只有牧羊犬還保持著警惕。
沿著山坡,我們輕松愜意地從大片茂盛的蕨菜叢中走過。山谷中,清風陣陣,送來草地的清香和山野的氣味沁人心脾。讓人忍不住想放聲高歌一曲,借用空谷傳音呼喚旅伴,消解旅途的寂寞。山歌,或許就是在此情此景中應運而生,為山河增添一絲多彩靈動的氣息。
遠處,陽光普照的彌渡壩子隱隱可見,前方,又是云遮霧繞的峽谷。走著走著,山勢漸漸險峻起來,我們又進入一片密林。石板路再次出現(xiàn),引導著我們前進的方向。凌亂的碎石小道上,遮天蔽日的古樹林虬枝蒼勁,散發(fā)著無聲的神秘感,讓人不得不放低身姿小心翼翼地在林間穿行。巍巍古道的氣勢再次顯現(xiàn),腳下石板或規(guī)整或散亂,無一不印刻著歷史的痕跡。很難想象,當年的徐霞客跟隨著馬幫是以如何的姿態(tài)走過這段彌蒙古道的。密林間,回蕩的是馬兒脖頸間的鈴聲,還有馬蹄踏進石板的鏗鏘之音,行將踏錯可能就是人仰馬翻、折腿崴腳的嚴重后果。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支支馬幫從這里經(jīng)過,踏出了一個個深深的蹄窩,也走出了一條屬于馬匹的“前車之鑒”。
石板路間夾雜著的山石越來越多,正是徐霞客所言“石骨嶙峋”的崢嶸之姿。隨著山勢漸陡,大家互相鼓勵,隆慶關應該就在不遠處的埡口之間。
從彌渡翻越西山到達巍山的埡口,海拔約2700米,因地勢險峻,形似一條昂首騰飛的巨龍而得名龍箐,亦作隆慶關,也正是徐霞客筆下的“龍慶關”。此時此刻,山間陰云密布,風聲陣陣,零星細碎的雨點襲來。風云變幻中,濃霧漸起,一個狹長的V形山谷中一塊巨石橫臥,帶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讓人不得不手足并用攀爬而過。巨石下,一個個深深的馬蹄窩蓄滿雨水,這正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馬匹踏著這個蹄窩騰躍而過,留下的深深印痕。不遠處的關口佇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四個筆力雄健的魏體大字“鳥道雄關”讓我們?nèi)呵榧ぐ?,傳說中的隆慶關終于到了!
隆慶關,不但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關隘,也是候鳥遷徙的咽喉通道。這塊刻于明萬歷年間的石碑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唯一一塊最早、最古老的關于“鳥道”記載的石碑。石碑邊是一間用紅砂石建蓋的小屋,包括屋檐、房梁、柱子、四壁全都由石材構建。里面供奉著淺浮雕雕刻的五尊神祇,面目已然模糊卻又依稀可見。供桌上的香爐和杯盤碗盞都在昭示著他們護佑過往行人的功績。石廟和石碑周圍已被青苔和綠葉覆蓋,滿眼的古意盎然,無聲地詮釋著隆慶關曾經(jīng)擁有過的輝煌歲月。而今,這里有著霧鎖深山獨有的靜謐,彌蒙兩地以此為界,一邊是從彌渡走來亂石嶙峋中布滿深深馬蹄窩的古道,一邊是通往蒙化的密林。一座山關隘口將兩地如此迥異的風景在這里實現(xiàn)了交接和匯聚。
1639年8月19日,徐霞客在冷泉庵與妙樂告別,妙樂送給徐霞客當?shù)氐拿朗橙樯龋煜伎蛣t以俞禹錫詩扇作詩答謝。飯后,妙樂將徐霞客送至北門,跟隨馬幫出發(fā)通過彌蒙古道前往彌渡。其筆下記載:“更躡坡直上五里,登坡頭,平行岡脊而南度之。此脊由南峰北度而下者,其東與大山夾為坑,北下西轉而入大川,其西則平墜川南,從其上俯瞰蒙城,如一甌脫也。又北倚坡而再東上三里,有三四家當脊而居,是為沙灘哨。脊上有新建小庵,頗潔。又躡脊東上二里,盤崖北轉,忽北峽駢峙,路穿其中,即北來東度而南轉之脊也,是為龍慶關?!?/p>
走南闖北,路過太多關隘的徐霞客對隆慶關沒有太多的介紹,似乎也沒有注意到“鳥道雄關”的題刻,稀松平常的描述自然而然。然而,這里的神奇之處還有很多。走過隆慶關后,一條用古舊紅砂石翻整鋪就的古道將我們引入密林深處。四下筆挺高聳的華山松密密匝匝,與古樸粗壯的水冬瓜木、纏繞林間的藤蔓、依偎樹下的灌木草叢構成了層層疊疊的綠色屏障。只有紅色的砂石路醒目地在這濃密的綠意中劈開一條道路。行走其上,清涼愜意,圓潤的石塊讓腳掌得到了按摩似的放松,森林氧吧釋放的負氧離子讓人每一口呼吸都心醉神迷。走了不遠,就到達一處小院落,這里正是徐霞客當年路過的沙灘哨小庵,現(xiàn)在是巍山縣沙塘哨管護站。如今的院落依舊整潔,幾面墻壁上精心繪制的壁畫向人們無聲地展示和講述著鳥道雄關的故事。
原來,位于彌渡與巍山分界處的隆慶關之所以得名鳥道雄關,是因為每年仲秋,大批南遷候鳥經(jīng)此處關隘南飛過冬,卻常在月黑風高之夜因山高霧大而迷失方向。山高林密無路可循的鳥兒們低飛盤旋著發(fā)出陣陣哀鳴,越聚越多,形成群鳥畢至,盤旋翱翔的奇觀。如果出現(xiàn)火光,它們則成群結隊,如飛蛾撲火奮不顧身地向火堆沖去,令不明所以的人們震驚,也借機誘捕獵殺鳥類,無數(shù)候鳥前仆后繼殞命于此為這雄關古道增添了幾分悲壯和凄涼。幸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懂得了候鳥遷徙的規(guī)律,頒布禁止捕殺鳥類的法律法規(guī),鳥道雄關便成為觀察研究、保護鳥類的好地方。1985年秋天,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生態(tài)研究所、云南省環(huán)科所的專家來到“鳥道雄關”首次對夜間遷徙的9種57只鳥類進行了環(huán)志,從此揭開了云南鳥類環(huán)志史的第一頁,國際鳥類環(huán)志巍山站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每年人們在這里與鳥兒相遇,采集數(shù)據(jù)環(huán)志,帶著無限的祝福放飛,期待明年與鳥兒們再次相遇!正如院內(nèi)百鳥朝鳳照壁對聯(lián)所希冀的那樣:“龍柏蒼桑雄關鳥道留佳景,鳳鸞和鳴古道茶馬存遺風?!睍r移世易,如今的茶馬古道已經(jīng)消逝在歲月的長河中,而鳥道雄關卻依舊守候和迎接著一年一度的候鳥飛越。徐霞客筆下整潔的小庵已經(jīng)更換了模樣,只有院中的云卷柏見證著時光的變遷。即便歪歪斜斜地匍匐于地面,卻依舊有著遒勁的枝干,透出無限的生命力,彰顯著歷經(jīng)歲月磨礪的古樸和滄桑,描繪出這“雄關漫道、百鳥和鳴”的詩意畫卷。
走出沙塘哨管護站,沿著山路繼續(xù)在密林中穿行。叢林依舊幽深靜謐,目之所及,芳草萋萋。山環(huán)路繞,視野開闊之地俯瞰整個巍山壩子就在山腳下,齊整的古城,鱗次櫛比的房屋盡收眼底。穿山越嶺,彌蒙古道已盡末端。順著山林小路走到公路上,就是彌巍公路,一輛輛汽車不時飛馳而過。穿越隆慶關的山間古道就此被拋擲在密林深處,默默地被人們淡忘的歲月的長河之中。當長長的馬幫隊伍或悠然或艱險地行走在古道上時,可否想到有這么一天,人們劈山開路,穿山鉆洞,所向披靡無堅不摧地打通萬水千山,鋪就了一條翻山越嶺的坦途。當跟隨馬幫走過重重山路的徐霞客,也曾在這里“從其上俯瞰蒙城,如一甌脫也”。當他居高臨下地眺望蒙化古城時是否尋找過曾經(jīng)居留兩夜的等覺寺冷泉庵,又是否回憶起“城中居廬甚盛,而北門外則闤阓皆聚焉”的景致?
蒙化城給徐霞客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僅因為“聞城中有甲科三四家,是反勝大理也”,還因“蒙化土知府左姓,世代循良,不似景東桀驁”,更因“北門外有賣餅者三四家,想皆中土人。其制酷似吾鄉(xiāng)眉公餅,但不兼各味耳,即省中亦不及”。蒙化著名的4座寺院,天姥、竹掃、降龍、伏虎中,徐霞客有所選擇地考察了位于 圖山的天姥寺。這一次,因有馬匹之便,徐霞客得以一日來回,從城中前往天姥崖云隱寺參觀考察。雖然依靠蒙化左氏土司勢力曾經(jīng)修建得非常整潔壯麗的寺宇在明末不免有些寥落,乏善可陳,但徐霞客還是回顧和記錄了“蒙氏龍伽獨自哀牢將其子細奴邏居其上,筑 圖城,自立為奇王,號蒙舍詔”的歷史。從 圖城到云隱寺,呈現(xiàn)的是巍山地區(qū)從蒙舍詔始祖細奴邏躬耕于此到左氏土司效忠于大明王朝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徐霞客沒有記載的是,傳說建都彌渡白崖的白子國首領張樂進求,以細奴邏才干過人而招為女婿。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在部落間的祭祀中,一只神鳥盤旋于細奴邏的肩頭3日不去,眾人以為神兆,于是公推細奴邏為部落首領。張樂進求隨即禪位于細奴邏,兩個部落的合并進一步充實和擴大了細奴邏的實力,為蒙舍詔的建立和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民間還有傳說,當細奴邏繼承張樂進求王位時,一只彩鳳飛翔在埡口,百鳥便從四面八方來朝拜這只鳳凰,此后每年秋冬均有百鳥來朝的神奇景象出現(xiàn),年復一年地歡叫著,慶祝著。這也不由得讓我想到生活在山林中的彝族山民,他們不但能夠用樹葉吹出動人的歌曲,還能夠模仿各種鳥叫,與鳥兒交流。這是一個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原始基因,這是不能改變的血緣記憶。
一路走來,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蒙舍詔和白子國如何山水相依,彌蒙古道如何將兩個部族密切相連,牽系著彌巍人民的交往和聯(lián)系。一山分兩半,彌渡的沙帽山、巍山的文華山阻隔不了兩地一衣帶水的親緣。千百年來,一條古道串聯(lián)起兩地的睦鄰友好,相親相愛唇齒相依,在悠悠的歲月長河中無聲地講述著過往數(shù)千年的故事。
古道漫漫,徐霞客走過,無數(shù)的馬幫和旅人走過,今天的我們走過,千年的歲月也靜靜地流淌而過,凝聚成珍貴的地方歷史文化遺產(chǎn)。無數(shù)連通東西,溝通南北,逶迤蜿蜒的雄關古道,如人體的一條條毛細血管,溝通和串聯(lián)起華夏山河大地每一處角落,見證著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如今,它們依舊在深山中寂寞的歲月里,等待著喚起人們的回憶,等待著人們用腳步丈量,聆聽那段被塵封的歷史。跟著霞客走過彌蒙古道,在一處處動人的風景中,在一個個的故事里,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進古道的歷史記憶,體驗和感受古道獨特的魅力和價值,相信彌蒙古道會在不久的將來,在一次次的行走中煥發(fā)生機,綻放別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