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讀書人,除了追求仕途外,更注重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所以,他們需要有一間不大不小的書房,通過收藏書畫、擺設(shè)用品、種養(yǎng)植物等方式,營造出一個符合自己審美和情趣的環(huán)境,說白了,那就是精神家園。
因此,給自己的書房取一個既符合個人審美又03d6975199cef723d4385ced78a42b820cc0d95cdf902ff0106b236ca5c5a5f7能表達自己志向、情趣、品格的名字就變得非常重要,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堂、齋、園、舍、館、廬等,這些意向悠遠又出落紅塵的建筑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書房的名字里。不過,細數(shù)起來,用來給書房命名最多的還是“齋”字,為什么呢?
因為和“齋”的本意相關(guān)?!褒S”字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寫作“斎”,從“示”,“齊”聲,本義是指古人在祭祀或舉行典禮前整潔身心以示虔敬,《說文解字》里說“齋,戒潔也”。
所以,“齋”字成為書房用詞的頭牌,顯然表達了主人清心寡欲、清凈雅致、不與世俗論短長的志趣。
(摘自《北京青年報》 楊學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