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中央軍委授予孫樂義“優(yōu)秀司務長”榮譽稱號。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一心為公,艱苦奮斗。請看——
20世紀60年代,濟南軍區(qū)守備四師的司務長孫樂義,是家喻戶曉的英模人物。1965年2月,原總政治部向全軍發(fā)出了《關于宣傳和學習孫樂義同志模范事跡的通知》,孫樂義還曾受到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孫樂義,山東乳山人,1939年出生,1958年1月入伍,先后在原濟南軍區(qū)守備四師十一團二連任戰(zhàn)士、給養(yǎng)員、司務長,后任某部后勤部部長。入伍后,孫樂義在基層服務保障崗位作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先后榮立二等功7次、三等功3次,他所帶領的炊事班連續(xù)4年被評為“五好”食堂、“四好”班。
1964年1月,中央軍委授予他“優(yōu)秀司務長”榮譽稱號?!皩O樂義式好司務長”成為人民軍隊行業(yè)隊伍建設的標桿,成為“基層紅管家”的代名詞。
孫樂義擔任司務長工作后,秉持自我革命的準則,用毛澤東思想不斷錘煉思想、改進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孫樂義從毛主席著作里汲取智慧,找到了“兩把尺子”和“兩面鏡子”。他常常講:要把思想改造得好一些,把工作做得好一些,就要經常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尺子量一量;用對工作“極端”負責、對同志“極端”熱忱的鏡子照一照。
孫樂義給自己訂了一條鐵律:職務變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能變。他一如既往地掏大糞、扛麻袋、送貨上門,處處與群眾打成一片,為連隊服務不遺余力。
孫樂義注意節(jié)省一塊煤、一粒糧、一分錢。剛當司務長的時候,伙房燒煤超支,他下決心改灶省煤。兩年里,他改灶180多次,成功地將耗煤量降低40%。
伙房的用具,能做的他就動手去做,沒有掃帚自己扎,缺少筷子自己削,籠屜破了自己補,營具壞了自己修。他花一分錢都要掂一掂分量,外出買菜購糧時,中午寧可餓肚子,也不花公家一頓伙食費。
訓練中,他見到戰(zhàn)士爬山涉水,鞋磨損得厲害,就自費買來修鞋工具,掌握補鞋技術,每天抽休息時間幫戰(zhàn)士補鞋。其他木匠、瓦匠、鐵匠活,他也樣樣學著干,只要自己能解決,就不向上級要錢。
為管理好連隊生活,他常年與炊事員一起干活,想方設法地調劑主副食品種類,每天起得早睡得遲。
為使豆子多出豆腐,炊事員還沒起床,他就早早來到伙房,先把豆子磨一遍,又把渣子再磨一遍,一斤豆子能做出4斤豆腐。每年的蔬菜淡季,他帶著炊事員生綠豆芽,綠豆芽怕熱、怕冷、怕透風,他每天夜里要起來幾次侍弄,把綠豆芽生得又嫩又肥。
每次深夜冒雨巡邏的戰(zhàn)士歸來,他提前燒好姜湯送到戰(zhàn)士手上;戰(zhàn)士膝關節(jié)發(fā)炎,他用羊羔皮一針一線地為他縫制護膝筒子……
孫樂義從不舍得亂花一分錢,但為戰(zhàn)士、為集體、為人民卻慷慨解囊。他曾多次為有困難的戰(zhàn)士家庭悄悄捐錢,在每月只有50多元工資的情況下,把自己積蓄的150元錢無私捐獻給災區(qū)人民。
正因為孫樂義對待思想改造“從難從嚴”,一絲不茍,把“兩把尺子”和“兩面鏡子”理論廣泛應用,才能把毛澤東思想的根越扎越深,才能在“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大道上不斷前進。
后來,組織調孫樂義到團后勤處擔任軍需股長。他在新的崗位上,遇到不少問題。他帶著這些問題,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進一步改造思想。
職務變了,工作變了,普通一兵的思想不變。孫樂義始終與戰(zhàn)士同吃、同住、同勞動,鋪的、蓋的、用的還是當戰(zhàn)士時發(fā)的東西。他的全部家當,都包在一條白布包袱里。
如今,退休后本該安享晚年的孫樂義依然保持共產黨員本色,2015年,他干起了“老本行”——經營飯店。他經營飯館的理念是“為人民服務”。油,是他親自挑選的健康油;食材,也是他親自采購最新鮮的,從不“宰”客,被業(yè)內人嘲笑為“傻子”。但孫樂義不為所動,仍然堅持自己的人生準則。孫樂義這種“傻子”精神令人敬佩。
(責任編輯:潘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