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厚喜慶的團阿福、飽滿俏麗的小花囡、英姿煥發(fā)的穆桂英……在王南仙的手中,一件件泥人敷彩生花,于樸拙與精致間鮮活出秀,可見惠山泥塑工藝之傳統(tǒng)風致。
王南仙,1941年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qū)手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無錫惠山泥人)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從藝60余年,致力于惠山傳統(tǒng)泥人的全面復制、修復與創(chuàng)作。作品風格簡潔明快,洗練清麗,尤擅表現(xiàn)戲曲人物的手捏戲文彩塑技法,對人物面相的描繪十分精致。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工藝美術展覽并獲獎,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南京博物院等機構收藏。代表作品有《水斗》《團阿?!贰逗秃隙伞返?。
王南仙、龔琦泥塑藝術工作室坐落于江蘇無錫惠山古鎮(zhèn)繡嶂街11號,這里是“元代四大家”之一倪瓚的祠堂,居室靜雅,竹石掩映,曾經的琴舫而今被改為泥塑藝術工作室。工作室是無錫惠山泥人彩塑領域的代表人物王南仙與兒子龔琦共同創(chuàng)辦的?;萆降貐^(qū)祠堂林立,運河流芳,白墻黛瓦與山林野趣孕育了古鎮(zhèn)雅致清幽的江南韻味。歷史于此沉淀,非遺亦在此賡續(xù)著鄉(xiāng)土民間的文化記憶。
美自土中來
王南仙、龔琦泥塑藝術工作室內擺滿了造型各異的惠山泥人—憨態(tài)可掬的彩塑阿福、機警靈動的生肖動物、身姿綽約的戲文人物,市井與梨園角色爭相上演。王南仙深知,惠山泥人的魅力在于本真的民俗特質,“留住惠山泥人的根”,方能架構起連接民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審美的橋梁,在傳統(tǒng)韻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觀照時代的審美樣態(tài)。
惠山泥人最早見于明代張岱所著散文集《陶庵夢憶》,在惠山地區(qū)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早期造型多為神佛、人像及各類動物,以祈福納祥的喜慶題材為主,如團阿福、小花囡、蠶貓等,形象圓渾質樸,色彩鮮艷明快,民俗氣息濃郁,習稱“粗貨”。其后,隨著昆曲、京劇在無錫地區(qū)流行開來,惠山出現(xiàn)了以表現(xiàn)戲曲人物為題材的“手捏戲文”泥人類型,亦不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題材。與“粗貨”相比,手捏戲文人物形態(tài)玲瓏秀美,小生俊朗,花旦嬌俏,裝飾工致考究,捏塑、彩繪皆趨于寫實化、精致化,因而習稱“細貨”。
據王南仙介紹,惠山泥人使用的泥料取自惠山東北坡山腳下,質地細膩潤澤,干而不裂。龔琦形容,惠山泥人的精華之處在于“美自土中來,美自民間來”。這是一門真正在惠山土生土長、富于深厚鄉(xiāng)土特質的工藝品類。同樣生活在惠山這片土地的王南仙出身于泥人世家,因而對惠山泥人的情感更為深切。小時候,王南仙的外公與父親在寄暢園附近各自經營著一家耍貨泥人店,外婆擅做阿福,母親則專繪戲文。面如滿月、懷抱瑞獸、笑臉盈盈的阿福與阿喜,底板上裝有四個輪子、可以牽拉玩耍的張仙送子……家里大大小小的泥人成了她童年的重要記憶。
20世紀50年代,惠山泥人面臨失傳的局面。江蘇省文化廳為了搶救惠山泥人工藝,在無錫成立了江蘇省惠山泥塑彩繪訓練班,面向社會公開招生。正是在這一時期,王南仙進入訓練班開始正式學習泥人彩塑技藝。她系統(tǒng)學習了雕塑、色彩、素描、圖案、國畫、戲曲理論等課程,在一年的基礎夯實后,她被分配到彩塑組,跟隨虞仁金學習,后師從彩繪技藝精湛的陳毓秀專攻彩繪。王南仙承襲師業(yè),在惠山泥人彩塑一途薪火相傳,用泥土凝固瞬間,以敷彩激活生命,將豐沛而細膩的情感全部傾注于泥人之中,延續(xù)著江南水鄉(xiāng)的泥韻芬芳。
戲文飾麗彩
惠山泥人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泥坯捏塑決定了泥人的整體樣貌,彩繪則賦予了泥人鮮活的生命力,使其神采奕奕、活靈活現(xiàn),意趣盎然?;萆侥嗳松室郧唷⑺{、綠為主,色調明艷,花紋秀麗,具有傳統(tǒng)民間文化特色和江南水鄉(xiāng)神韻?!凹t搭綠,一塊玉;黃搭綠,自相宜;藍搭綠,清里靜;紅搭黃,亮旺旺;藍搭黃,柔中醒……”惠山泥塑藝人有著一套自己的用色心得,使作品色彩純凈、和諧。
王南仙總結,惠山泥人彩塑以“新、清、齊、爆”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即要注重筆力新鮮、清爽、整齊、準確,色彩飽滿、豐盈、亮麗、鮮明,遵循“遠看顏色近看花”的繪制原則,講究層次協(xié)調分明,注重對人物神態(tài)和性格的塑造。創(chuàng)作時,一般先將胚體磨光、擦光、糊尺、涂粉、擦紅,再進行細節(jié)的繪制和上色,具體有拓、涂、勾、點、撣、暈、刷之“彩繪七法”。藝人不僅要掌握彩繪人物的精髓,對各種傳統(tǒng)圖案紋樣也需諳熟于心。半筆頭是王南仙的運筆絕活,顏料只蘸到毛筆頭的一半,勾畫細巧輕盈。彩繪完成后,藝人一般還會使用絲棉布、絹布、色紙、彩珠等材料,制成冠飾、胡須、令旗、披風、折扇等附件,裝飾在人物身上,使其形象更加生動逼真。
王南仙認為,一件人物彩塑創(chuàng)作成功的關鍵在于“開相”,即對面目神情的精細刻畫,如張飛是蝴蝶臉,要畫得“彈眼落睛”;關羽則要畫紅臉鳳眼,寥寥幾筆即可勾勒出人物的神韻。創(chuàng)作手捏戲文,不僅需要泥塑、彩繪技藝嫻熟,還要熟知戲曲范式與故事情節(jié),充分揣摩人物心理,在深入體察理解的基礎上覓得神意。王南仙指出,“創(chuàng)作一定要有充分的生活積累,須吃透題材的內涵和特點后再動手”,應根據創(chuàng)作場景和需求的不同而進行差異化、個性化的表達。
王南仙筆下的戲文人物總是鮮活而靈動的:鐘馗頭戴高冠,怒目圓睜,抬腿持劍,威而不兇;穆桂英披掛上陣,剛柔并濟,既有巾幗英雄的英氣,又有女性形象的柔美;楊貴妃半醉半醒的朦朧醉態(tài)與高力士誠惶誠恐的迎合姿態(tài)形成鮮明的對比,服飾華美,面目傳神。王南仙一筆一畫的描摹,將戲曲中的經典場景定格并重新演繹,其作品構思雋妙,格調文雅,色彩雜而不亂、艷而不俗,風格明朗而不失清麗。
傳承亦未歇
傳承,是對傳統(tǒng)的敬重和對情懷的守護。年逾八十的王南仙與喻湘漣是惠山泥人領域的“黃金搭檔”,二人一塑一彩,珠聯(lián)璧合,合作搶救、修復、創(chuàng)作了大量傳統(tǒng)惠山泥塑作品,如《貴妃醉酒》《鐘馗嫁妹》《霸王別姬》《醉打山門》等,并對惠山泥人做了一次“技法層面的整理、分析、歸納”。這種塑、彩分工的合作方式在惠山泥人行業(yè)由來已久,二人的師父蔣子賢和陳毓秀就曾是長期合作的搭檔。喻湘漣同樣出身于泥人世家,喻、王二人沿襲傳統(tǒng),延續(xù)情誼,攜手傳承。惜喻湘漣于2023年秋作古,余王南仙仍堅守如斯。
“惠山泥人不能脫離生活,建立在生活功能之上的文化內涵才能得到很好的傳承。”王南仙堅信,惠山泥人根植于鄉(xiāng)土,也終將回歸鄉(xiāng)土,回歸生活。其創(chuàng)辦的泥塑藝術工作室時常舉辦惠山泥人研學體驗、鄉(xiāng)土技藝進校園、鄉(xiāng)土大師進課堂、“技”憶公益課堂等活動,依托學校與社會渠道展示、傳播和弘揚惠山泥人文化。她和兒子龔琦都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可以靜下心來,感受惠山泥人創(chuàng)作的樂趣,繼而喜歡并且學習惠山泥人這一傳統(tǒng)技藝”。
泥土無形而心有形,惠山人對泥土的眷戀涵養(yǎng)了惠山泥人明快質雅、俊秀傳神的特征。泥土與人始終有著最緊密的關系。滋養(yǎng)萬物的泥土在王南仙手中被賦予了樸質的情感、珍貴的記憶與鄉(xiāng)土的特質,因而具有了恒久的藝術生命。王南仙用一生的時間鍥而不舍地追求泥人彩塑的至高境界,探究民俗傳統(tǒng)與當代生活共生共榮的有效路徑,她懇切道:“我想盡可能多地完成一些富有意義和價值的作品,以留存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