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汪沆為“松里五子”之一,是浙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在康乾詩壇頗具盛名。汪沆曾師承厲鶚,受其教導(dǎo),浙派對其亦有深刻的影響。他游歷各地,廣交好友,以其豐厚的家族藏書,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通過系統(tǒng)梳理史料,立足文獻考辨,從汪沆的詩歌中能窺探到康乾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與文學糾葛,這有助于揭示其重視性情的思想,山水之助的追求,崇尚學問的主張,表現(xiàn)出疏離于朝堂的文人的野逸心態(tài)與清瑩的人格追求。
【關(guān)鍵詞】汪沆;詩學思想;性情;山水之助;學問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7-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7.004
汪沆(1704—1784),字師李,一字西顥,號槐塘。其工詩文,與杭世駿齊名,是清中期著名詩人,在文壇頗具盛名。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廷試額溢,報罷。后游歷于杭州、天津、揚州等地,交游廣泛,晩年居橫山莊祠,與后學談詩論學,編定師友遺集。他在詩學上宗宋,對杭州詩壇的創(chuàng)作風氣有很大影響。厲鶚、杭世駿、邵晉涵等人皆予以贊譽,肯定其地位的重要性。汪沆作為浙派文人中聲名卓著者,著述存世較多,為研究康乾時期浙派野逸文人的文化價值取向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本文意在借助汪沆詩集情況聚焦汪沆的詩歌創(chuàng)作思想。目前學界對于清中期的上層士人、名家子弟研究較多,而對汪沆這樣的中低階層的士人探討較少,他的一生經(jīng)歷是康乾時期政治環(huán)境與文學糾葛中寒士詩群的縮影,對其詩學思想研究,有利于審視特定時代與人生際遇下仕人的追求與情感寄托。
一、主張“詩以性情”之說
汪沆一生著述頗豐,涉及經(jīng)史子集多方面,詩文成就亦飲譽海內(nèi)?!痘碧猎姼逍颉吩疲骸拔膹€非知言者,竊嘗聞同里諸君子之言,謂先生雖少的師法于厲先生。然厲之詩,密栗洗削,幽峭孤迥。而先生之詩,則淡沱逶迤,豐容流美。其天性固自不同?!盵1]308汪沆的詩文創(chuàng)作師法厲鶚,以自然清妙見長,但他的詩歌有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展現(xiàn)出淡沱逶迤、豐容流美的審美情境。
汪沆繼承其師主“性情”之說,他意識到性情在詩歌表達中的地位,認為詩載性情,用以抒發(fā)人的真情實感。同時,他的詩文兼采眾長,不屑摹擬,從而去除與自己品性不同之處,將詩格與人格相統(tǒng)一?!痘碧猎姼逍颉吩疲骸跋壬谠娢募娌杀婇L,不屑摹擬。嘗謂文章體格,視其年其遇而變,其不可變者,性情也。舍性情而求諸體格,是謂無實之華。學識日充,則性情日以和粹,故善養(yǎng)性情者,又視乎其學焉。”[1]307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其它皆可變,唯有性情最為重要,不可變革。
性情乃是保持每個詩人獨立個性的根本,古今詩者皆十分重視,汪沆亦如此。當時,眾多文人為了迎合盛世“文治”,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倡導(dǎo)“清雅”“醇正”,反而忽視詩歌的性靈,汪沆與其相悖。在《查如岡詩序》中,他闡發(fā)“性情論”的主要觀點:“不誦其詩,不知其人之性情。誦其詩矣,不審其人立身之本末,亦無以知其性情之誠偽……今之言詩者,予惑之附庸風雅,假行卷以博名高者,姑無論。亦有負通人之望,以詩道自任,及觀所作,僅貌取前賢,聲律字句,寸橅尺仿,以求相肖。究之性靈不居,譬于繪孟賁之目,圖西子之貌,雖大而不足畏,雖美而不足悅。如岡詩不多作,作必抒胸展臆,自罄其性情之真。”[1]448-449在汪沆看來,詩歌承載詩人的真實情感,且要求言行一致,詩與人合二為一。并且,認為審視詩人“立身之本末”是辨別詩歌性情真?zhèn)蔚闹匾椒ǎ^于注重詩歌的格律形式,反而會影響其直抒胸臆的作用。他主張詩歌的“性情”不應(yīng)受到其“體格”的約束,認為詩品和人品一致且決定文品,如徐增《而庵詩話》云:“詩乃人之行略,人高則詩高,人素則詩亦俗,一字不可掩飾,見其詩如見其人?!盵2]430當時,社會上形成了將詩歌作為追名逐利工具的風氣。如此環(huán)境下,以汪沆為代表的一眾詩人,探討強調(diào)性情實與世道人心相聯(lián)系,詩并不是身外之事,而是與一身生命性情相關(guān),無關(guān)乎窮達,在于保持本真。詩歌既出于人,必然能夠反觀其人。汪沆與其他寒門士子一樣,并非仕途達意者,因其遭際所醞釀的性情所作詩歌,多孤淡,非達人卻作真詩。
清代盛世承平的表面下暗潮洶涌,朝廷對文人的思想行為處處鉗制,對抒情載體的詩歌更是嚴密控制。這一時期,來自下層寒士或貶宦遷客群體多遠離朝闕、不慕功名、標榜自我個性,以“真”為立身處世之本。他們借助各種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將其心聲傾注于詩歌中,汪沆便是踐行者之一。他借儒家詩教為詩歌“真性情”正名,為中下層文士抒發(fā)心聲開辟新路。在與友人的唱和之作中,“不馳騁以使氣,不涂澤以炫才,意與辭稱而止”[1]309,如《坐放鶴亭同稼翁勿藥作》:“水墨屏風當檻橫,一巵孤嶼寄孤情。香來不斷在荷葉,櫓過依稀似雁聲。堤上漸看扶屐少,亭中初試裌衣輕。獨慚小隱輸逋老,欲結(jié)巢居閣未成?!盵1]318內(nèi)心的感情借著亭邊之景吐露,“孤情”既有“櫓過依稀似雁聲”的羈旅他鄉(xiāng)之感傷,也有“欲結(jié)巢居閣未成”的隱逸未成之遺憾。與友人相交,汪沆盡情傾吐胸中情感。此時,朋友間的唱和并非簡單興起的應(yīng)酬,而是心靈溝通的橋梁。汪沆希望保持自我個性和真性情,不愿曲意奉承,依人作幕是最佳的選擇,更是以其為代表的寒士詩人群的選擇,如汪沆《可莊八詠同愿圃涑園百藥蘭垞松巖賦》:“結(jié)廬避俗喧,愛茲孤山岑。山冷道不孤,寂寥抱冬心。何須王錄事,持贈雙南金。不種東陵瓜,不耘南山豆。荷鍤帶月歸,問君何所有。掉頭笑不言,寒香落吾手?!盵1]407此處“王錄事”“雙南金”化用南朝王弘造訪陶淵明和晉張載所言佳品的典故,表現(xiàn)其淡泊功名、不喜約束的性情。
汪沆主張“詩以性情”,使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攄胸展臆,自罄其性情之真”[1]308的境界。一方面繼承了儒家情志論的精神,是表現(xiàn)主體“真”情志的外現(xiàn);另一方面也彰顯了文品與人品渾然一體的詩學思想,是詩歌道德規(guī)范功能的內(nèi)隱。這種獨抒性情詩歌創(chuàng)作,得到眾人的認同與推崇,不僅維系了盛世詩歌的生命氣脈,而且對于雍、乾之際地域詩風的發(fā)展有所裨益。
二、崇尚“山水之助”的思想
汪沆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踐行“山水之助”的思想,認為得山川風土感召可產(chǎn)生出相應(yīng)的文思。汪沆喜游歷,將山水作為其情感寄托的主要載體,山水詩體現(xiàn)出瘦硬、清麗、幽寂的風格。吳雷發(fā)亦認為游覽山水可洗滌心靈,其于《說詩菅蒯》中言:“欲治其詩,先治其心。心最難于不俗,無已,則于山水之間求之?!盵2]906汪沆《山游集序》云:“詩之工拙,果系于游哉?然有難以理度者。假詩必游而后工盤、西兩山,裹糧擔簦者,一歲之內(nèi),趾相錯,肩相摩,不知凡幾。或游矣,而不必能詩;能詩矣,而不必盡工……”[1]446最后,汪沆得出“詩之工拙,果發(fā)于游哉”的結(jié)論。此二人皆認為游歷山水有益于文學創(chuàng)作。
“山水之助”對個人文學風格的轉(zhuǎn)變與塑造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汪沆認為山川游歷對詩歌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意義,以《盤西紀游集》為代表。汪沆曾寓居于查氏水西莊,乾隆六年(1741)八月,查為仁、萬光泰、吳文錫、汪沆游田盤、西山,約二十余日,各有詩,汪沆感嘆“兩山之游,冠絕平生”,詩四十二首,后輯成《盤西紀游集》。如厲鶚所言,汪沆游歷山水之間,有所得而傾注于筆端,《盤西紀游集序》云:“西顥游其間,前后發(fā)響,得詩凡四十余首。以堅瘦為其格,以華妙為其詞,以清瑩為其思。山水五言,自康樂后,體制不一。西顥此作,絕去切儗,冥心獨造,而卒無不與古人合。仆性喜為游歷詩,搜奇抉險,往往有得意句,讀之亦絕叫,以為不如也。凡詩之難,難于鍛煉情景,而尤難于近理……蓋西顥從羈棲流轉(zhuǎn)、憂愁閱歷之余,有所得而形于言?!盵3]751
汪沆登臨山水,作詩以寄寓心魂。他在外游歷,所處自然風貌與家鄉(xiāng)迥異,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當?shù)氐淖匀伙L貌影響,其創(chuàng)作在無形之中與自然風貌契合,表現(xiàn)為詩歌題材與風格的轉(zhuǎn)變。從取材上,汪沆游二山之時,寫詩取景多從山中凈庵寺、多寶佛塔、雙峰寺等塔寺、碑碣景致,從意象到意境,皆給人清幽冷寒之感,如《證果寺曉起懷水西諸子》:“秋山斷柝聲,但聞露鶴警。安禪小蒲團,了了心地惺。四更缺月吐,萬象入寒影。開門悄獨立,幽幽亂蛬哽。遙知西莊人,此時夢幽騁?!盵1]352秋日曉起,寺里僧人于蒲團打坐,詩人獨自一人推開門,在如此安靜之時聽見“斷柝”“蛬哽”,抬頭望月卻見皎皎月色籠罩之下萬物的影子皆給人清冷之感,不由想起水西莊的好友此時應(yīng)在睡夢之中。由眼前所見所聞之聲襯托所處之幽景,想象異地友人之境,表現(xiàn)對月獨行時思念朋友之情。
其次,汪沆“以堅瘦為其格,以華妙為其詞,以清瑩為其思”,“清”是其人格追求,“瘦”“硬”是其風格追求。汪沆在詩學淵源上宗法宋詩,其以詩歌語言來闡發(fā)哲理,如《入都一宿復(fù)有西山之行出廣寧門作》中云:“食魚難兼熊,得隴莫望蜀。人生無止境,達者戒知足。山林俗不爭,遺榮亦遠辱。所以物外游,嗜好未嫌篤”[1]350。這首詩寫山林之景,抒發(fā)人生應(yīng)知足常樂,不可貪多務(wù)得的感慨?!断闯巿D》云:“人心譬硯本湛白,嗜欲相乗垢乃積。應(yīng)知滌硯如滌心,浴德澡躬俾無跡?!盵1]415此詩以硯比人心,前者因墨積垢,后者因欲而濁,洗心亦如洗硯一般,以德行熏陶的哲思。汪沆不少詩歌皆是如此,如“詎識快心地,人生有局步”(《將至古中盤誤墮樵逕行三四里始達》)、“締造綿一紀,役罷萬夫瘠”(《入少林寺登多寶佛塔下觀紅龍池》)、“生年誰滿百,辛苦營臺榭”(《過陶元洞贈煉師》)諸句,以所見之物作為其詩歌表達的重要內(nèi)容,由此表現(xiàn)其個人對人生與社會的思考和感受。
沈德潛《艿莊詩序》言:“得江山之助者,詩之品格每肖其所處之地?!盵4]1526對自然山水的深刻體驗與感受所激發(fā)的文思詩興所形成的詩歌,其風格自然而然會鐫刻上當?shù)氐纳?。而因山水之助而改變?chuàng)作風格的趨向,在游幕士人群體中是較為普遍的。汪沆客居他鄉(xiāng)時,所處地域不同,民俗風情亦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使他在文學表達上進行了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如汪沆在天津與劉文煊、查為任、吳廷華等人互相唱和時,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多涉及天津山水風物,如《津門雜詠四十七首》中:“秋草離離魚化橋,科名盛事記前朝。一枝仙桂重攀掇,赤鯉蘭舟潑刺跳”[1]339?!棒~化橋”“赤鯉蘭舟”指當?shù)嘏e子入都秋試時,見雙鯉躍過而入舟中,后中舉之事。詩句多用當?shù)厝耸煜さ囊庀?,極具地方民俗風情。“山水之助”使詩人詩風有所改變,還使其詩歌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提升了詩歌的藝術(shù)性與思想性。
三、重視學問的主張
雍乾時期,朝廷仍然采取高壓政策,以此禁錮天下文人的言行。眾多文人在政治上難以有所成就,逐漸趨向于重學問、重考據(jù)。在此時,詩歌已發(fā)展至各詩體兼?zhèn)?,且可為詩歌提供新意的材料似乎不多。在此背景下,文人亦普遍重視學問。厲鶚主張融匯“群籍”,倡言儲學為詩,又強調(diào)自出新意,而成就一家自成面目之詩[5]73,通過學問為詩歌寫作提供新的支撐點。汪沆亦秉承這一理念,其詩論曰:“學識日充則性情日以和粹,故善養(yǎng)性情者又視乎其學焉?!盵1]307他認為只有每日充實學問,才能實現(xiàn)“善養(yǎng)性情”的目的。在自身的人格提升之時,也會帶來詩歌審美境界的提升。同時,他拋卻對功名利祿的追慕,選擇以著書立說為追求,《寄題茨檐義橋邨齋圖》云:“才高翻被拙目嗤,骨傲常遭市兒詬。浮云富貴決意拋,要使著書垂不朽?!盵1]355《施北亭輯荊州府志書成旋里辱書存問賦此答之》:“立言足不朽,無為羞賤貧?!盵1]355可見,他極為注重學問。正是他將治學與作詩相互配合,為詩歌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詩歌呈現(xiàn)出才力與學問相交融的特點。
處于一個遭受政治壓制的時代,文人下筆不得不謹慎,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氣只能以隱晦、曲折的方式借他人之事抒己之情。自身學識的淵博使汪沆在具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形成新穎的語言。汪沆學習其師利用新僻典故以開詩歌新風貌的手法,詩歌審美情調(diào)更加趨于平和、開闊?!洞寰訄D為晴江題》:“陸機憶竹筱,張翰思莼鱸。古來賢達士,懷鄉(xiāng)情不殊。”[1]327此詩用“陸機”“張翰”的典故,表達懷鄉(xiāng)之情。善于用典,這正是浙派的特點。他將學問與詩人融為一體,經(jīng)過學問浸潤的詩歌創(chuàng)作便不會流于表面。除此之外,他還寫了一些有關(guān)歷史人物分析和評論的詩歌,如《謁謝皋羽墓》敘述南宋末謝皋羽率兵投文天祥任參軍,后因其被俘而逃亡至浙東創(chuàng)汐社,哭悼文天祥之事,寫道:“許劍亭前路,參軍剩一壞。逃名歸汐社,慟哭上西臺?!盵1]354表現(xiàn)了對文天祥殉難的悲慟:“絕壁青楓暗,長歌朱鳥哀。故人書片碣,零落繡莓苔。”[1]354
汪沆通過個人的學識的積淀,逐漸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詩歌語言、意象,使詩歌具有獨特個性色彩??登瑫r期,文字獄大興,眾多浙人放棄作為王朝粉飾太平的仕子,轉(zhuǎn)而隱居山林,緘口政治,但文人心底的沉悶還是透出幾絲孤傲與個性特點。此背景下,浙派提倡“清”“寒”的詩風與人格追求,汪沆亦是野逸山林詩群一員,秉持堅瘦、清瑩的追求。汪沆的詩歌中,為了營造獨特的清境,選擇最多的意象是:“松風”“荷花”“梅花”“云”等,這些意象客觀上營造出一種“清”的意境?!段迦A寺樓云閣》:“五華古道場,高出飛鳥上。檐端宿白云。舄下疊青嶂,地迥心已超,境絕情逾曠。久之落樵音,丁丁荅梵唱?!盵1]351詩中“白云”“樵音”“梵唱”透露出詩人身處寺廟,心境亦超然、平靜下來,體現(xiàn)其拒俗排媚的人生追求,詩中營造的“清”境已然成為了詩人在野的人生之境,是對個性隱曲的追求。
“清”與詩歌本身的意趣和詩人的性情相關(guān),既是高潔的性情,又是一種清靈的風格?!扒濉币笤姼璧男蜗蟾校哂醒酝庵?、象外之象,避免學問堆砌,而“學”則使詩歌獲得新的語言材料與靈感,有愈加豐富的內(nèi)涵,以免空洞、膚淺,“性情”使詩歌一去聲利之氣,保持本真。這三者相互制約、密不可分,從而形成汪沆淡沱逶迤、豐容流美的詩歌風格。
四、結(jié)語
汪沆前半生經(jīng)歷求學、科考,后半生顛沛流離,幾入幕府。他堅持“宗宋”的詩學立場,以學問為作詩的基本條件,以“山水之助”為輔助,詩得以載“性情”,達到“清”的詩歌意境。無論是論如何為詩還是詩的本質(zhì),他都主張人品與詩品的統(tǒng)一,詩與人的合一。而這種追求人品高潔與詩歌清雅的心志是寒門士人共同的追求,這形成了疏離于朝堂,以隱逸為特征的文化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汪沆.槐塘詩稿[A]//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0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王夫之等.清詩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厲鶚.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沈德潛.沈德潛詩文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5]王小恒.厲鶚的文學思想和詩詞創(chuàng)作[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