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選取了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為源語文本,運用紐馬克(Newmark)的翻譯理論,結合相應的譯文,對譯者使用的翻譯策略進行具體的分析。本文主要從詞匯、句子、語篇這三個方面分析交際翻譯對英文小說的指導作用,探析其中的可行性,以期為此類翻譯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紐馬克;交際翻譯;自傳體小說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27
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介紹
自傳體小說,顧名思義,即是將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與小說特有的寫作手法相結合所形成的一種文體。這其中,故事、人物都是虛構的,但其原型都是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塔拉·韋斯特弗的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為一本優(yōu)秀的自傳體回憶錄小說,自2018年出版以來便獲得了眾多讀者的盛贊,長期占據(jù)圖書暢銷榜,風靡全美。
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主人公名叫塔拉·韋斯特弗,她出生于愛達荷州的偏僻山區(qū),9歲前還沒有出生證明,一家人都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由于她的父親不信任政府,他不愿意讓孩子們接受教育。塔拉在17歲前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她的生活除了養(yǎng)豬喂牛這類的農(nóng)場工作,就是幫她的父親收集那些廢銅爛鐵,她根本不知道大學是什么樣子。用十分平淡的口吻描述她那不堪和痛苦的童年,講述了她艱難求學的成長歷程。憑借自己頑強的意志力和前輩的幫助,這樣一個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貧苦女孩,最后竟成了劍橋的博士。她沖破了原生家庭的牢籠,活出了屬于她熠熠生輝的人生,實現(xiàn)了奇跡般的逆襲,讓普羅大眾看到了教育對人所產(chǎn)生的深刻意義。除此之外,教育讓塔拉擁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堅強的心靈和更包容的胸懷。原生家庭對塔拉的傷害在她16歲那年就已經(jīng)結束了,但那些在塔拉心中久久無法愈合的傷疤,卻成了她晚年生活的陰影,一直籠罩在她的心頭。但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知識讓她的心變得更加強大,塔拉最終放下了過去的種種,選擇了接受。
二、走進譯者
任愛紅,中國當代翻譯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教師。她曾表示,在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最讓人為難的一步就是翻譯書名。這本書的英文名字為Educated:Memoir,這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就將整本書的意思進行了準確的概括,但是要想把原英文名翻譯成中文是很困難的,需要精練表達還要與整本小說的主旨貼切。她曾經(jīng)考慮過將其譯為“教育改變?nèi)松?,但這又偏向于一本普通的成功勵志學著作了,而沒有將作者本人成長中的一個復雜過程以及自我蛻變體現(xiàn)出來。思考斟酌了大半年后,她突然間就想到了《圣經(jīng)·詩篇》里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翻譯過來就是現(xiàn)在這本書的中文譯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巧妙地將作者塔拉的經(jīng)歷進行了升華和總結,同時多了幾分讓人遐想的空間。這句話非常具有象征意義,教育就是那雙翅膀,讓人可以擺脫禁錮,展翅高飛,通往自由之路。這本書教育人們敢于改變自我,敢于向自己的命運發(fā)起挑戰(zhàn),從而成功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塔拉以親身經(jīng)歷讓那些受原生家庭束縛的孩子獲得啟發(fā),即不管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只要你想飛,你都能飛往屬于自己的那座大山。所以,如果單純按照直譯將書名翻譯為《受教育:回憶錄》的話,未免顯得刻板且單調(diào),并不傳神。
三、交際翻譯理論
彼得·紐馬克,英國翻譯家、理論家,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81年,他寫了《翻譯文體探討》(Approach to Translation)。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翻譯方法,也就是紐馬克理論最核心的內(nèi)容,即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簡單來說,語義翻譯指的是,在滿足目的語語法和標準的前提下,譯文應當盡可能準確地貼合原文本,類似于異化。而交際翻譯指的是,強調(diào)目的語讀者的中心地位,非常重視讀者的閱讀感受,盡可能準確地重現(xiàn)原作的內(nèi)容和意義,類似于歸化。
這本自傳體小說有著大量的語言、環(huán)境及人物的描寫,具有極強的語言感染力,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能進行字對字的生硬對照或是一味地拘泥于原作的形式,而應讓書中的人物形象在目的語語言的環(huán)境下進行重現(xiàn)。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非常重視讀者的閱讀體驗,譯文中也可以看到譯者任愛紅采取了大量的歸化和意譯的處理。所以在翻譯實踐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使用合適的翻譯方法,生動地將譯文譯出。同時要注意,譯文要始終忠實于原作,切忌過于主觀臆想,天馬行空。
四、案例分析
(一)詞匯層面的翻譯
由于中外兩種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翻譯外國作品時,必然會碰到很多具有外國特色的詞匯或符合源語表達習慣的詞匯。任愛紅譯者在翻譯這些詞時,利用歸化、詞類轉(zhuǎn)換、意譯等翻譯策略和技巧,使得該書的中譯本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讀起來更加自然、流暢,符合交際翻譯理論。
例1:原文:Grandma was a force of nature—impatient, aggressive,self-possessed.
譯文:奶奶性情強勢——急躁,咄咄逼人,堅持己見。
例1用了好幾個形容詞簡明扼要地陳述了奶奶的性格特點。在作品中,作者對每個人物都有大篇幅且細致的描述,每個人物的形象都非常立體飽滿。同時,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在例1中,可以看到,譯者將原文中的名詞詞組“a force of nature”進行了詞類轉(zhuǎn)換,由之前的名詞改成了形容詞。該名詞詞組直譯過來為“自然的力量”,譯者在這里運用了詞類轉(zhuǎn)換的方法,將其翻譯為了“性情強勢”,不僅讓譯文更加自然地道,使得目的語讀者讀起來更加自然,沒有理解障礙,同時還符合了交際翻譯的原則。譯者對后面三個形容詞也進行了處理,運用了增譯的手法,同時還將其中的兩個詞“aggressive”和“self-possessed”分別翻譯為目的語讀者耳熟能詳?shù)乃淖殖烧Z“咄咄逼人”和“堅持己見”,使得奶奶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活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例2:原文:Then it was drowned out by sounds from another conjured remembrance—crickets,then gunfire,then silence.
譯文:然后這聲音被另一個召喚記憶的聲音淹沒——蟋蟀的叫聲,接著是槍聲,之后是寂靜。
在例2中,破折號的前半句有一個被動,“be drowned out”,意思是“被……所淹沒”。同時,介詞from連接的短語作為定語修飾sounds,形成了“……的”這種結構。由于原文前半部分講的是“……被另一個召喚記憶的聲音淹沒”,可以推斷出后面的破折號講的是各類聲音。“Crickets”一詞單獨拿出來,該名詞的意思為“蟋蟀”。譯者對這個詞進行了增譯,將其改為了“蟋蟀的叫聲”。通過這樣的處理,與后面的兩個聲音,即“槍聲、寂靜”形成了并列的關系。因為兩個詞都是屬于前面提到的“聲音”大類,這樣一來,譯文更為流暢和諧。
例3:原文:Mother also used the money to improve herself as a midwife.
譯文:母親也用這些錢來提高自己的助產(chǎn)技能。
例3的發(fā)生背景是,作者的母親負責家鄉(xiāng)身邊產(chǎn)婦的助產(chǎn)工作,雖然她很不情愿,也不專業(yè),但通過這份助產(chǎn)工作能賺到錢,還能為家里貼補家用。在例3中,“midwife”作為名詞,意思是“助產(chǎn)士”。而在譯文中,任愛紅譯者運用了增譯的手法,將“助產(chǎn)士”這個代表身份含義的詞修改為“助產(chǎn)技能”,使得邏輯更加通順,將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更加準確地表達了出來?!癷mprove”一詞作為動詞,有“提高”的意思,與增譯的“技能”二字進行組合,組成“提高……的技能”這個短語。如果按照直譯,就是“提高她自己,作為助產(chǎn)士”,譯文就會顯得生硬,讓目的語讀者摸不著頭腦,讀起來云里霧里。所以,譯者進行這樣的處理,更有利于原作信息的傳達,減少了翻譯腔。
(二)句子層面的翻譯
原文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既然是小說的話,就不免會出現(xiàn)很多的長句、復雜句。其中一些句子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性很強,都是層層相扣,前后呼應的。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重視目的語的語言邏輯。任愛紅譯者對此類句子并沒有單純地按照原文順序進行翻譯,而是又重新進行了拆分、組合,使得呈現(xiàn)出來的譯文更加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靈活運用了交際翻譯理論指導實踐。
例4:原文:She said Dad was like a sunflower—he’d die in the snow—and that come February he needed to be taken away and planted in the sun.
譯文:她說爸爸就像一株向日葵,會在雪地里凍死,來年二月需要把他帶走,種在陽光下。
例4的發(fā)生背景是,在作者的父親身體狀態(tài)每況愈下,但媽媽卻對爸爸的狀態(tài)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她將父親比作向日葵,表達父親韌性很強,雖然在冬天病懨懨的,但是一接觸到陽光后,就能復原??梢钥吹剑脑摾庸渤霈F(xiàn)了兩次破折號,將“父親像向日葵”“在雪地里凍死”以及“來年二月被帶走”等這些句子連接在一起。在譯文中,譯者并沒有拘泥于原作的形式,按照破折號的位置進行逐字的翻譯,而是將破折號進行了省略的處理,使用了省譯策略,將整句話組成了四個小分句。這樣一來,原文想要表達的意思依舊沒有發(fā)生改變,而且使得句子邏輯更加明晰。同時,最后半句如果進行直譯的話,應該是“來年二月他需要被帶走并種在陽光下”。這樣會顯得譯文十分拗口,沒有將作者的意思進行有效地傳達。譯者對此進行了被動改成主動的處理,將“被帶走”改成了主動意義上的“帶走”,讓“來年二月”作為了句子的主語。同時,句子當中,出現(xiàn)了連接詞“and”,在翻譯的過程中不需要對此類詞進行強行翻譯,可以靈活處理,該省略的省略。通過這些巧妙的處理,使得語言更加自然。
例5:原文:We just needed the right snow.Thick,sticky flakes.
譯文:只要雪質(zhì)夠好,雪花夠厚、夠黏就行。
例5描述的背景是,愛達荷州在下雪的時候,此地的雪根據(jù)雪的質(zhì)感,通常會滾成一個個的雪球。例5中出現(xiàn)了兩個短句,將前一句直譯過來,就是“我們只需要合適的雪”,后一句直譯就是“厚的、黏的雪花”。將這兩句的譯文放在一起,句子邏輯性不強,譯文還顯得十分生硬、刻板。譯者在處理此句的時候,對前后兩句話進行了整合和省譯,前一句沒有保留“we”這個主語,而是進行了省略,同時提煉出了“雪質(zhì)”一詞,將“正確的雪”改為“雪質(zhì)夠好”,避免了翻譯腔,意思表達得更加明白。之后,將后一句的“flakes”這個詞提前,讓定語“thick,sticky”放在后面,同時補充了“夠”和“就行”,使得譯文表達更加地道。這樣一來,譯文的句意變得更加明晰,句子連貫性也更高。
(三)語篇層面的翻譯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小說,描述人物和風景的語言都十分優(yōu)美,故事情節(jié)刻畫得十分生動。同時,篇章當中多出現(xiàn)分句,這就導致句子的結構比較松散。如果按照原作者的原文順序進行翻譯,就會導致譯文生硬、句與句之間連接邏輯性較差,不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譯者在這一部分使用了重新拆分、改變標點位置、意譯等策略,體現(xiàn)了譯者深厚的語言功底,使得譯文更加生動,讀起來自然流暢。譯者十分注重讀者的閱讀感受,充分體現(xiàn)了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
例6:原文:We were in Cornish,a farming town twenty miles south of Buck’s Peak,when the station wagon drifted over the center line into the other lane,then left the highway.The car jumped a ditch,smashed through two utility poles of thick cedar,and was finally brought to a stop only when it collided with a row-crop tractor.
譯文:在巴克峰以南二十英里的一個農(nóng)業(yè)小鎮(zhèn)康沃爾,旅行車偏離了中間線,進入逆行車道,然后離開公路,跳過一個溝渠,接連撞倒兩根粗大的雪松木電線桿,最后撞上一輛中耕拖拉機才停了下來。
通過對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可以得知,漢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簡潔性,表達效率高;而英語屬于表音文字,句子需要通過一定的外顯形態(tài)標記來表現(xiàn)。所以在中文中常出現(xiàn)短句,少用連詞,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便自然就能顯現(xiàn)出來,而英語的邏輯思維外顯,思維的過程必須用表示邏輯發(fā)展關系的連接詞表現(xiàn)出來,所以英語連詞用得較多。在例6中,可以看到原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銜接連詞,比如“when,then,and,when”,所以在翻譯成中文時,不需要將這些連詞全部譯出,只需要跟隨著原文的邏輯或時間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梳理,進行語序之間的調(diào)整,再結合意譯、省譯等技巧??梢钥吹?,原文中主語是“We are”,在譯文中,沒有出現(xiàn)“我們”這個主語,而是將其進行省略的處理,且沒有影響句意的表達,反而使得句子更加通順。同時,由于原文中出現(xiàn)的“the station wagon”和第二句中的“The car”指的是一輛車,也就是那輛旅行車,所以就沒有必要重復說明。如果重復了,不僅會顯得冗余,還會讓讀者讀起來產(chǎn)生誤解。因此譯者對此進行了重新整合,將原文的兩句改成了一句譯文。通過這些處理,使得這一段的銜接十分自然。
五、結語
本文以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為例,在紐馬克交際翻譯理論的指導下,分析了其中譯本在翻譯的過程中采用的各種翻譯策略,涉及了增譯、省譯、詞性轉(zhuǎn)換以及拆分、重組等。小說選取的例子按照了詞匯、句子、語篇的順序進行了分析,譯者任愛紅的譯文符合了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即服務于讀者,譯文符合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視讀者的感受,讀起來也十分地道自然。同時,譯文又能把原作者想要傳遞的內(nèi)心情感生動地表達出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充分理解源語文本,體會作者想要傳達出來的感情,并被小說中刻畫的人物、風景、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譯文十分生動傳神。
參考文獻:
[1]Nida Eugen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1964.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高鳳妮.教育與代際階層流動——評《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J].中國教育學刊,2021,(11):110.
[4]楊士焯.彼得·紐馬克翻譯新觀念概述[J].中國翻譯,1998,(01):48-50.
[5]鄧婕.論交際翻譯理論在英文小說翻譯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