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采用文獻細(xì)讀法,以《論語》單音節(jié)動詞為對象,對其引申方式與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進行研究,并探尋二者之間是否有所交叉重疊?!墩撜Z》動詞的引申方式主要分為鏈條式、輻射式與混合式,其中單純的鏈條式或輻射式引申較少,輻射式鏈條式交叉的混合式引申較多。動詞的詞類活用分為兩類:動詞活用為其他詞類、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關(guān)于古漢語引申或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研究很多,但對古漢語詞義引申與詞類活用是否有交叉的研究較少,也無落腳《論語》對二者交叉關(guān)系進行的探究。本文聚焦于《論語》的單音節(jié)動詞,采用正反向雙向研究,以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為正向,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為反向,《論語》中三種詞性的詞均有詞類活用臨時所得詞義成為固定意義甚至沿用至今,被納入引申研究范疇。本文通過對《論語》具體字詞的研究,證實詞類活用臨時得到的活用義成為固定義并非偶然。詞類活用是得到引申意義的方式之一,是橫向研究,詞義引申是縱向研究,二者都圍繞詞的意義展開,所以必然有所交叉。
【關(guān)鍵詞】《論語》;單音節(jié)動詞;引申;詞類活用
【中圖分類號】H141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122-05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36
單獨對詞類活用與引申進行研究的作品較少,但是幾部古漢語著作都有涉及,為單獨研究這兩類不同的現(xiàn)象做了規(guī)范。王力《古代漢語》中有專門篇章講古漢語的詞類活用,對詞類活用有五個分類:“(1)名詞用如動詞,(2)動詞、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3)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4)名詞用作狀語,(5)動詞用作狀語”[11]341,后人研究詞類活用分類大多不出這幾類。郭錫良著有《古代漢語》,將動詞的活用分為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與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4]614,并在《漢語史論集》中專門對古漢語的詞類活用進行定義[6]43。雷漢卿版《古代漢語》詞類活用分類大致與王力版本相同,在引申方面則將詞的本義與引申義關(guān)系分為相似、相關(guān)、相因三種,在相因部分將引申的方式分為鏈條式與輻射式,對引申方式做出規(guī)范[16]43。王群《常用字引申義辭典》對1000個常用字的引申義進行概括。張永勝《從〈論語〉、〈孟子〉談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幾個問題》對兩部作品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進行分類整理,得出詞類活用的條件與規(guī)律。[18]車小雯《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研究綜述》將各個學(xué)者對詞類活用的看法進行總結(jié)。[1]郭攀《詞類活用與詞類引申》中就二者關(guān)系進行研究,認(rèn)為詞類活用是另類的詞類引申。[3]趙成林《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之區(qū)別淺探》中提出用新詞義的穩(wěn)定性、新詞義與其他詞義的關(guān)系來區(qū)別二者。[19]鐘發(fā)遠(yuǎn)的《〈論語〉動詞研究》,從語法語義方面,對《論語》動詞的整體情況進行較為全面的概括,詞類活用與引申都有涉及,在引申方式上除了鏈條式與輻射式還提出了混合式引申。牟青的《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類型及規(guī)律——以〈論語〉為例》將《論語》的詞類活用單獨作為研究對象,按詞類從名詞、動詞、形容詞方面進行研究,對不同詞類的活用進行整理并研究活用的規(guī)律。[10]
前人研究的詞類活用大致分類為:動詞用為名詞、名詞用為動詞、動詞用為狀語、名詞用為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引申的方式為鏈條式與輻射式,兼有部分混合用法。詞類活用與引申兩者是不同的現(xiàn)象,但都涉及詞義的研究,所以可能會有部分字兼具兩種現(xiàn)象?,F(xiàn)將《論語》中單音節(jié)動詞的引申與詞類活用單獨列出分別研究,以楊伯峻《論語譯注》為底本,在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希望能在詞義引申詞類活用雙線研究上找到交叉之處。
一、《論語》的單音節(jié)動詞
《論語》總字?jǐn)?shù)15806個,單字?jǐn)?shù)1410個,動詞總499個,其中單音節(jié)動詞469個,約占動詞總數(shù)的94%。[20]可見單音節(jié)動詞在《論語》中占比極高。不只是《論語》如此,在古代漢語中單音詞也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單音節(jié)動詞占據(jù)動詞的絕大部分。同時《論語》中動詞涉及范圍廣,鐘發(fā)遠(yuǎn)《〈論語〉動詞語義概貌》中將其分為婚俗禮儀、教育、心理活動等十七類。[21]本文以《論語》單音節(jié)動詞作為研究對象,數(shù)量大,案例多,涉及范圍廣,貼近生活方方面面,同時詞類活用與引申義的出現(xiàn)頻率也更高。
二、動詞的引申
詞的引申是以本義為出發(fā)點進行延伸得到其他意義,稱為詞類引申或詞義引申。引申是從本義出發(fā)研究詞的其他詞義,義項可能會跨詞類,但不出詞義范疇,故在此稱為詞義引申。引申義以本義為基礎(chǔ),所以兩者必然有關(guān)聯(lián)之處。雷漢卿《古代漢語》將本義與引申義的聯(lián)系方式分為鏈條式、輻射式[16]165,鐘發(fā)遠(yuǎn)提到混合式。輻射式和混合式引申出現(xiàn)較多且復(fù)雜,呈現(xiàn)多重輻射式引申重疊,或者輻射式與鏈條式交叉進行的情況,由此得到多個詞義,現(xiàn)對《論語》部分單音動詞的引申情況進行研究。
單純的鏈條式引申較少,僅以“懷”“執(zhí)”“歸”為例,輻射式引申則取“己”“退”“問”為例,混合式出現(xiàn)最多,用“使”“興”“出”為例,詞的引申義并不一定全部出現(xiàn)于《論語》中,故以部分引申義作例。
(一)鏈條式
鏈條式引申由本義為出發(fā)點引申,在引申義的基礎(chǔ)上再次引申,各個引申義之間有前后關(guān)聯(lián)。[16]165
如“懷”:在《論語》中出現(xiàn)9次[14]304,許慎《說文解字》中“懷,念思也”[13],本義為“想念”?!皯选钡囊饬x引申過程為:想念→愛惜→懷抱→安撫→胸襟→懷藏→包、圍繞→歸向[12]411,幾個意義都以前一引申義為起點,呈現(xiàn)鏈條式的引申過程 ①?!墩撜Z》“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里仁11) ②用本義,在句中具體譯為“懷念”,“邦無道則卷而懷之”(衛(wèi)靈公7)中“懷”用“懷藏”的意義,“然后免于父母之懷”(陽貨21)用“懷抱”的意義。
“執(zhí)”:在《論語》中出現(xiàn)14次 ③,《說文》中“執(zhí),捕罪人也?!北玖x為“捉拿”。引申過程為:捉拿→拿住→掌握→控制 ④,又由“拿住”又引申出“堅持”的意義,“掌握”引申出“實施”的意義,六個意義由多重鏈條式引申嵌套得出?!墩撜Z》“陪臣執(zhí)國命”(季氏2)中用“控制”的意義,“詩書執(zhí)禮”(述而18)用“實施”的意義。
“歸”:在《論語》中出現(xiàn)10次,《說文》中“歸,女嫁也?!笔瞧浔玖x,意義引申過程為:女子出嫁→結(jié)局→依附→專屬→返回→返還物品→投案自首?!墩撜Z》“歸與歸與”(公治長22)用“返回”的意義,“無所歸”(鄉(xiāng)黨22)用“依附”的意義。
(二)輻射式
輻射式引申即所有意義都由本義引申得到,各個意義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
如“已”:在《論語》中出現(xiàn)14次?!耙选北玖x為“停止、結(jié)束”,結(jié)束就意味著這一事件成為歷史,所以引申出“從前”的意思,停止也引申出“事情完成時間過去”的意義,因停止這一意義引申出“罷免”的意義,“從前”“事情完成、時間過去”“罷免”三層意義都由本義直接引申而來是并列關(guān)系,所以是輻射式引申?!墩撜Z》中“三已之,無慍色”(公治長19)用引申義“罷免”,“斯害也已”(為政16)用本義“停止”。這樣采用輻射式引申義的用例《論語》中還有很多。
“退”:在《論語》中出現(xiàn)13次,《說文》:“退,卻也?!北玖x為“向后移動”,向后移動就引申得到“后退” “離開”兩個意義,又由“離開”的意義又引申出“辭位”“削官貶職”“減少”“返回”的意義,幾個意義由兩次輻射式引申套疊而成?!墩撜Z》中“退而省其私”(為政9)用“返回”的意義,“不與其退也”(述而29)用“后退”。
“問”:在《論語》中出現(xiàn)118次,《說文》:“問,訊也?!北玖x為“有所不知請人解答”,“問”字的幾個意義是通過輻射式引申重疊得到?!皢枴庇杀玖x引申得到“表示關(guān)切”“追究”“干預(yù)”三個意義,又由“表示關(guān)切”引申得到“贈送”“書信”兩個意義。在《論語》中“子路問政”(子路1)用本義,《論語》本義的使用最多,“問人于他邦”(鄉(xiāng)黨15)采用“贈送”的意義 ⑤。
(三)混合式
混合式即兼有鏈條式和輻射式的引申方式。
如“使”:《說文》:“使,伶也。”本義派遣、命令,由“派遣”引申得到奉命派往他國處理外交事務(wù)的意義,即“出使”,又由“命令”引申得到“讓、叫”的意義,同時“出使”又引申出奉命派往他國處理外交事務(wù)的人,即“使臣”?!笆埂钡亩鄠€意義,“出使”“讓、叫”由本義引申而來,屬于輻射式引申,但派遣→出使→使臣這一過程得到的意義,屬于鏈條式引申。如“子華使于齊”(雍也4)用其“出使”的意義。
“興”:在《論語》中出現(xiàn)9次,《說文》“興,起也。”本義為“起來”,由輻射鏈條引申交叉得到多個意義?!墩撜Z》中“則禮樂不興”(子路3)“興”是“舉辦”,“則民興于仁”(泰伯2)里“興”是“昌盛”。
“出”:在《論語》中出現(xiàn)31次,《說文》“出,進也?!北玖x為“由里到外”,多個意義也由輻射式與鏈條式的引申交叉得到。在《論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子罕9)中用本義,在“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26)中則用“超越”這一意義。
三、動詞的詞類活用
在王力的基礎(chǔ)上,郭錫良于《古代漢語》中對詞類活用進行更明確的定義:“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盵5]269經(jīng)過各個學(xué)者完善,目前對詞類活用公認(rèn)的的定義是:“詞在具體的運用中,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而臨時改變其意義、詞性、和語法功能,即甲類詞當(dāng)乙類詞用?!盵8]
對動詞詞類活用的分類各家有所不同,王力《古代漢語》中將動詞的詞類活用分為使動用法與動詞用作狀語,使動用法中又分為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使動[11]350;郭錫良《古代漢語》中只分為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與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同時特別提出“破讀”是屬于及物動詞的一般用法。[4]615牟青《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類型及規(guī)律——以〈論語〉為例》中對動詞的詞類活用分類有了不同,將其分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以及為動用法。[10]本文將動詞的詞類活用分為四類: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動詞活用為形容詞、為動用法,同時也單獨列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來進行反向研究。關(guān)于王力先生分出的動詞作狀語分類尚有存疑,狀語是就句法成分的劃分出的類[15]302,應(yīng)與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等為一個層面,而名詞、動詞、形容詞是詞類中就實詞而言分出的類別[15]272,動詞與狀語有不同的劃分標(biāo)準(zhǔn),故在此不作動詞活用為狀語的分類。
詞類活用需要與詞的兼類進行區(qū)分,詞的兼類是詞類活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9],有學(xué)者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區(qū)分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7],但在具體語境中如何進行區(qū)分仍然是個復(fù)雜的問題。古漢語與現(xiàn)代的用語習(xí)慣有所不同,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習(xí)慣、不同語境的使用情況都加大了區(qū)分難度,故在此選擇大部分學(xué)者所認(rèn)同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進行研究。
詞類活用是具有時代性的現(xiàn)象,研究時要持歷史觀點,一個詞義在先秦可以看作一般用法,或許漢代就已經(jīng)成為詞類活用[6]43,在此將研究范圍縮小到《論語》,進行具體歷史時代歷史著作的研究,并只研究其中的單音節(jié)動詞。郭錫良《漢語史論集》中就說到“所謂詞類活用是指詞的非經(jīng)常性的臨時用法,它是與本用相對的,本用是指詞的經(jīng)常用法”,在此對詞類活用進行研究時依舊從本用與活用展開。
(一)動詞活用為其他詞類
1.使動用法
“出”:本用為動詞,與“入”相對[22]64,如“河不出圖”(子罕9),在“必表而出之”中用使動用法,譯為使之出。
“見”:本用為動詞,表示看見、謁見 ⑥,在《論語》中本用出現(xiàn)55次,如“子路慍見曰”(衛(wèi)靈公2),“陽貨欲見孔子”(陽貨1)中用使動用法,譯為使之謁見。
“止”:本用為動詞,表示停止,如《論語》“止,吾止也”(子罕19)用的一般意義,在《論語》“止子路宿”(薇子7)中用其使動用法,譯為使他停止、留住。
2.動詞活用為名詞
“生”:本用為動詞,表示生產(chǎn)、生存,《論語》中多次出現(xiàn),如“本立而道生”(學(xué)而2),在“君賜生,必畜之?!保ㄠl(xiāng)黨18)中活用為名詞,跟在“賜”后作賓語,譯為活物。
“戒”:本用為動詞,表示警惕、防備,如《論語》“戒之在色”(季氏7),在“君子有三戒”(季氏7)中活用為名詞,譯為有所警惕而不去做的事。
“宿”:本用為動詞,表示過夜,如“子路宿于石門”(憲問38)用,在“子釣而不網(wǎng),弋不射宿”(述而27)中則活用為名詞,譯為歸巢歇宿的鳥。
3.動詞活用為形容詞
“成”:本用為動詞,表示完成、實現(xiàn),本用多次出現(xiàn),如“惡乎成名”(里仁5),在“成事不說”(八佾21)中活用為形容詞,譯為已經(jīng)過去的。
“放”:本用為動詞,表示摒除、舍棄,在“隱居放言”(微子8)中活用為形容詞,譯為無拘無束、放縱。
“絕”:本用為動詞,表示斷絕,如“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衛(wèi)靈公2)用本用,在“興滅國,繼絕世”(堯曰1)中活用為形容詞,譯為后代子孫斷絕的。
4.動詞的為動用法
“御”:本用為動詞,表示駕馭車馬,在《論語》“樊遲御,子告之曰”(為政5)中用為動用法,在此是為之駕馭車馬。
(二)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
1.名詞活用為動詞
“主”:本用為名詞,表示主要人員或君主,如《論語》“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季氏1)用一般用法,譯為主祭者,“主忠信”(學(xué)而8)中活用為動詞,譯為以他為主。
“先”:本用為名詞,表示時間或次序在前,在《論語》中出現(xiàn)多次,如“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13),在“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先做。
“后”:本用為方位名詞,表示位置在后,時間較晚,如“忽而在后”(子罕11),在“子畏于匡,顏淵后”(先進23)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在后、落后。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正”:本用為形容詞,表示端正、合規(guī)矩,本用在《論語》中出現(xiàn)多次,如“割不正不食”(鄉(xiāng)黨8),在“就有道而正焉”(學(xué)而14)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匡正、糾正。
“固”:本用為形容詞,表示堅固、牢固,如《論語》“學(xué)則不固”(學(xué)而8),在“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wèi)靈公2)中則活用為動詞,譯為固守、安守。
“恒”:本用為形容詞,表示固定的、長久的,在“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22)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堅持、延續(xù)。
四、詞類活用與引申現(xiàn)象的部分交叉
詞類活用現(xiàn)象在古代漢語中很常見,詞類活用突破其本有的詞性臨時造出新的意義,是從詞義的共時層面進行研究。詞義的引申同樣常見,但是引申是就一個詞本身而言進行歷時研究,研究在歷史中一個詞如何得到多個語義。張文國《關(guān)于古漢語詞類活用定義的檢討》中認(rèn)為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語法角度看為詞類活用,語義角度看為詞義引申[17],這與從共時歷時層面展開研究仍有關(guān)聯(lián)。當(dāng)一個詞臨時得到的活用義被多次使用時,就可能成為固定意義[19],被納入引申研究的范疇,同時詞類活用必然推動詞義發(fā)展[2],從某個方面而言詞類活用是得到引申義的一種途徑,所以二者必然有所交叉?,F(xiàn)以《論語》中的動詞為對象進行研究,探尋詞類活用與引申之間的交叉。
“生”:《說文》“生,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北玖x為草木長出,多個詞義由輻射式與鏈條式引申交叉得到。“生”在《論語》中出現(xiàn)16次,本用為動詞,表示生長、產(chǎn)生,如“本立而道生”(學(xué)而2),在“君賜生,必畜之”(鄉(xiāng)黨18)中用為名詞譯為活物,是用“有機物的存在”的意義,這一意義在《論語》中僅出現(xiàn)一次,可視為詞類活用。王群《常用字引申義辭典》(下稱《辭典》)將其作為固定意義收錄,如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之乎?”用“有機物的存在”的意義,可見唐代這個意義已經(jīng)成為固定的意義,并且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然在使用,屬于詞義引申的研究范疇,是詞類活用與引申現(xiàn)象的交叉。
“戒”:《說文》“戒,警也?!北玖x為防備、警惕。由本義引申得到“謹(jǐn)慎”“警惕而不能做的事情”“命令”“佛教中的禁制律條”“作為信物或裝飾的指環(huán)”五個意義,又由“佛教中的禁制律條”得到“持齋以示對鬼神的尊敬”“改掉不良嗜好”“界限”三個意義,多個意義由兩次輻射式引申重疊而成?!敖洹痹凇墩撜Z》中出現(xiàn)5次,其本用為動詞,在“君子有三戒”(季氏7)中活用為名詞譯為“有所警惕而不可做的事”,這一意義在《論語》中僅出現(xiàn)一次,可視為詞類活用,也成為固定意義進入詞義引申的研究范疇。
“成”:《說文》“成,就也?!北玖x為實現(xiàn)、順利做到,多個意義由輻射鏈條式引申交叉得到?!俺伞弊衷凇墩撜Z》中出現(xiàn)20次,本用為動詞,表示實現(xiàn)、完成,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里仁5),在《論語》“成事不說,遂事不諫”(八佾21)中活用形容詞譯為已經(jīng)過去的,這一引申意義在《論語》中只出現(xiàn)一次,可視為詞類活用。
“后”:《說文》“后,遲也?!北玖x為時間晚,由本義輻射式引申得“方位與前相對”“子孫”“方位落于尾部”三個意義。“后”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19次,本用為名詞,表示時間晚、位置靠后,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本用表示方位在后,在“子畏于匡,顏淵后”(先進23)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在后、落后,這一意義在《論語》中僅出現(xiàn)兩次可視為詞類活用。王群《辭典》收錄該意義作為固定意義,并列舉宋代歐陽修《醉翁亭記》“前者呼,后者應(yīng)”,可見宋時“方位落在尾部”已成為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義。
“固”:《說文》“固,四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四塞者,罅漏之謂?!北玖x為堅牢,由本義輻射式引申得到“安穩(wěn)”“執(zhí)著”“堅持”“本來”“必定”五個意義。“固”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10次,本用為形容詞表示穩(wěn)固、固執(zhí),如“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季氏1),在“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wèi)靈公2)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固守、堅持,這一詞義在《論語》中僅出現(xiàn)一次,可視為詞類活用。王群也將該意義作為固定義收錄于《辭典》,如《史記·齊世家》“管仲固諫不聽”,漢時這一動詞用法已常見。
“恒”:《說文》“恒,常也?!北玖x為經(jīng)常,由本義輻射式引申得到“長久的固定的”與“一般的普通的”兩個意義,又由“長久的”輻射式引申得到“全部”“延綿”兩個意義,幾個意義由兩重輻射式引申疊加得到?!昂恪弊衷凇墩撜Z》中出現(xiàn)四次,本用為形容詞表示長久的、穩(wěn)定不變的,在“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22)中活用為動詞,譯為堅持、延綿,這個意義也在《論語》中只出現(xiàn)一次,同樣可看作詞類活用?!稘h書·敘傳上》“恒以年歲”中譯為延綿,同時收錄于王群的《辭典》中。
其中“生”“戒”是動詞活用為名詞,“成”是動詞活用為形容詞,“后”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固”“恒”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所舉字詞有動詞活用為其他詞類,也有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墩撜Z》中動詞活用為名詞與形容詞所得到的活用義部分發(fā)展成為固定義,并且進入詞義引申研究范圍,當(dāng)進行反向研究時,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時依然有活用義作為固定意義保留下來??梢娕R時得到的活用義成為固定意義不是偶然,詞類活用是得到引申義的一種方式,當(dāng)臨時的活用義使用頻率增加就成為引申義的部分,從而二者產(chǎn)生交叉。
五、結(jié)語
關(guān)于古漢語詞類活用或者詞義引申的研究極多,也有少數(shù)研究二者的關(guān)系,本文落腳于《論語》中的具體字詞進行研究,證實詞類活用與引申之間確實存在交叉關(guān)系。詞類活用是得到新詞義的一種方式,也是得到引申義的一種方式?!墩撜Z》中的動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極多,尤其以使動用法最為常見,為動用法較少,引申方式則以混合式與輻射式為主。部分詞類活用現(xiàn)象運用次數(shù)增多后逐漸成為固定意義沿用至今,由此詞義增多,曾經(jīng)是詞類活用的臨時義項現(xiàn)在成為引申的研究對象,所以詞類活用與引申之間出現(xiàn)部分重疊交叉。本文列舉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的多個例子,將動詞活用的正向研究與其他詞類活用為動詞的反向研究相結(jié)合,得到的結(jié)果均是有所交叉。所以,動詞的部分詞類活用現(xiàn)象與詞義引申的研究有所重合。
《論語》中用詞豐富多變,現(xiàn)階段得到的研究結(jié)論是,詞的活用是得到引申義的一種途徑,部分詞的活用義成為固定義與詞義引申相重疊。但一個義項是在何時因為什么原因使用頻率增高成為引申義,使用頻率增高的詞又是哪些類別還不得知,這需要參考大量的文獻,以歷史的觀點考查具體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fēng)俗等等因素,從古代漢語的實際使用情況出發(fā)進行歸納。
注釋:
①本文字詞的多個引申義、引申義間的關(guān)系以及參照《說文解字》原文得到的本義均以《常用字引申義辭典》為參照。
②“里仁”表篇次,“11”表章次,篇章次序依楊伯峻《論語譯注》。
③本文以楊伯峻《論語譯注》為底本,字詞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統(tǒng)計、原文引用、意義解釋均以其為參考。
④用“→”表示鏈條式引申前后關(guān)聯(lián)。
⑤用“{”表示輻射式引申的包含關(guān)系。
⑥本文關(guān)于本用、活用的釋義大部分以《古代漢語詞類活用例釋》為參考。
參考文獻:
[1]車小雯.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研究綜述[J].文學(xué)教育,2019,(7).
[2]崔重慶.試論詞類活用對詞義引申的影響[J].學(xué)習(xí)與探索,1981,(2).
[3]郭攀.詞類活用與詞類引申[J].十堰大學(xué)學(xué)報,1991, (2).
[4]郭錫良,李玲璞.古代漢語[M].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2.
[5]郭錫良,唐作藩.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1999.
[6]郭錫良.漢語史論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7]蔣瑜.從《論語》用詞看古漢語詞類活用[J].陜西師范大學(xué)繼續(xù)教育學(xué)報,2003,(2).
[8]李雪冰.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演變及其存在的問題[J].閱讀與鑒賞(中旬),2011,(3).
[9]羅竹蓮.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論析[J].南華大學(xué)學(xué)報,2005,(2).
[10]牟青.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類型及規(guī)律——以《論語》為例[J].遼寧教育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17,(2).
[1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8.
[12]王群.常用字引申義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1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楊文全.現(xiàn)代漢語[M].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2018.
[16]俞理明,雷漢卿.古代漢語[M].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2010.
[17]張文國.關(guān)于古漢語詞類活用定義的檢討[J].山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1,(4).
[18]張永勝.從《論語》、《孟子》談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幾個問題[J].內(nèi)蒙古師大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5,(01).
[19]趙成林.詞類活用與詞義引申之區(qū)別淺探[J].湘潭大學(xué)學(xué)報,1994,(4).
[20]王群.常用字引申義辭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21]鐘發(fā)遠(yuǎn). 《論語》動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xué),2003.
[22]鐘發(fā)遠(yuǎn).《論語》動詞語義概貌[J].宜賓學(xué)院學(xué)報,2006,(8).
[23]周國光.古代漢語詞類活用例釋[M].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王苡涵,女,四川儀隴人,青海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