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地理學視域下蘇軾黃州詩作探析

2024-09-20 00:00:00李婭菲孫振田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35期

【摘要】“地方性”是蘇軾詩文的一大特點,蘇軾謫居黃州期間,他的詩歌明顯打上了黃州地方特色的烙印。首先,蘇軾大部分的詩作都有在標題中直接標明黃州及周邊地名,給讀者以直觀可感的印象;其次,蘇軾黃州詩作的題材內(nèi)容也較之以往有所擴展,不僅抒寫當?shù)靥赜械纳剿拔铮€記錄了當?shù)孛袂轱L俗以及個人感慨哲思;再者,蘇軾作為一個天才詩人,有著對詩歌藝術時空的建構(gòu)的才能,他把黃州當?shù)氐淖匀痪坝^特色和人文環(huán)境的內(nèi)涵都發(fā)掘了出來,并且將自己的情思蘊藏其中,從而建構(gòu)了黃州獨特的文學地理空間。

【關鍵詞】文學地理學;蘇軾;黃州;詩歌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35-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35.015

蘇軾一生幾經(jīng)周折,輾轉(zhuǎn)多地,他晚年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寫道:“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边@一句不僅是他經(jīng)歷的縮影,同時也給讀者傳達出一個信息,即這些地方對蘇軾有著非凡的意義。并且,這種影響進一步滲透到了他的詩文當中,使他的詩文帶上了地方色彩。這不免涉及文學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文學地理”是梁啟超先生在談論中國地理時提出的一個概念,而文學地理學則是20世紀8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新興學科。不過,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勰就曾在《文心雕龍·物色》中提出“然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其中“江山之助”,指的是自然地理的地方性對文人的創(chuàng)作有所助益。近些年來,曾大興則將文學地理學向前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曾大興在《文學地理學概論》一書中明確提出:“文學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概括地講,就是文學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毖芯刻K軾黃州的詩作,自然也離不開黃州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蘇軾的黃州詩作由《初到黃州》開篇到最后離開黃州所作的《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一共330余首。這一時期的詩歌整體上以抒寫貶謫時期地方風物和人生感慨為主,創(chuàng)作風格也向清曠簡遠發(fā)展。黃州時期蘇軾詩歌題材和風格的轉(zhuǎn)變,不僅和蘇軾被貶的經(jīng)歷有關,同時也和黃州這個地區(qū)的自然人文環(huán)境息息相關。本文即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出發(fā),對蘇軾黃州詩作從更廣闊的客體地理空間與時間以及主體的審美觀照方面加以探析。

一、蘇軾黃州詩作標題中的地理意象

蘇軾一生到過許多的地方,在蘇軾的詩文中存在大量地名意象的標題,有些標題甚至清楚地標明了寫作的時間。這都與蘇軾本人有著強烈的地方意識有關,蘇軾似乎是在有意地記錄自己寫作的時間與地點,這也就使得蘇軾的詩文的地方性特征十分顯著。蘇軾在寓居黃州期間的詩作也是如此,清楚地記錄了他在黃州及其周邊的活動軌跡。

黃州的定惠院、臨皋亭、安國寺、赤壁、東坡、南堂、雪堂、浠水的蘭溪、綠楊橋,武昌的西山、樊山,麻城的岐亭、關山等風景名勝和歷史建筑的名字都有在他的詩作標題中出現(xiàn),如《初到黃州》《黃州春日雜書四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安國寺尋春》《南堂五首》《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薩泉見餉,二首》《曉至巴河口迎子由》《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東坡》《晚游城西開善院,泛舟暮歸二首》《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等詩,都直接將地名放在詩歌標題中,使得讀者一看便一目了然,并且還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而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往往會將文本中的提到的地方和自身的經(jīng)歷結(jié)合起來,并產(chǎn)生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建構(gòu)起特定的文學地理空間。比如當讀者讀到作品中跟他相關聯(lián)的地方,例如出生地、生活地以及去過的地方,他便自然地想起當?shù)叵鄳淖匀痪坝^和人文景觀。這時,他再看作品就覺得親切可感,同時也能深刻地體會文本當中提到的地方特色。

蘇軾的詩作標題中的地理意象不僅是他有意為之的藝術特色,與此同時,還能喚起讀者的地理空間意識。

二、黃州自然環(huán)境構(gòu)造的地方文學景觀

蘇軾的詩作除了大量地理意象的標題能展現(xiàn)地方性特征,其詩作中對獨特的自然景觀描寫也具有濃厚的地方性色彩。通過對于黃州自然山水的呈現(xiàn),黃州的地方性也得以文學書寫。

宋代的湖北黃州盡管在當時是一個偏僻的江邊小鎮(zhèn),但它依然不失為一個依山傍水的好地方。黃州地處大別山南麓,東臨巴水,西南和長江相連。蘇軾初來此地時還因為“烏臺詩案”心情苦悶,但很快他就被黃州的山水所吸引,他的創(chuàng)作也不由得受到當?shù)刈匀坏纳锱c水文的影響。黃州的自然景物便是蘇軾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題材,因而,蘇軾在此地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黃州地域特色的詩作。其中,江水、溪水、佳竹等自然意象在蘇軾詩作中頻頻出現(xiàn)。

黃州南臨長江,而蘇軾的故鄉(xiāng)眉州在長江的支流岷江邊,因此詩人視長江為故鄉(xiāng)之水,便覺江水愈發(fā)親切有情,所以詩作中有不少“江”的描寫。

如《次韻和王鞏六首其一》中就描繪了江水的青碧:“我來黃岡下,欹枕江流碧。”

在《寒食雨二首》里,因住所與長江距離較近,時有大江入戶之感:“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p>

《正月三日點燈會客》中描寫了冬日江上起風浪的景象:“江上東風浪接天,苦寒無賴破春妍?!?/p>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中則寫出了江邊有地瘴這樣潮濕的生活環(huán)境:“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p>

此外,黃州附近的蘭溪也為蘇軾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靈感。如《東坡志林》卷一載:“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敝灰蛱m溪溪水是向西而流,蘇軾便就此引發(fā)了哲思。

如果說“江”“溪”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黃州水文對蘇軾詩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那么“竹”這一意象則反映了當?shù)匚锂a(chǎn)對蘇軾創(chuàng)作的影響。

例如,《少年時嘗過一村院……故作一絕》中記錄了詩人在靜謐的雨夜中聽到雨落竹林的聲響:“佛燈漸暗饑鼠出,山雨忽來修竹鳴?!?/p>

《初到黃州》里寫到詩人初來黃州山清水秀之地,不自覺由眼前的江水和竹林聯(lián)想到相關美食:“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p>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中對竹葉上的露珠作了細膩的特寫:“江云有態(tài)清自媚,竹露無聲浩如瀉?!?/p>

《安國寺尋春》寫出了古寺外修竹成林的清幽環(huán)境:“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檻敧深紅?!?/p>

《曉至巴河口迎子由》中詩人隨意勾勒出了清泉佳竹之景,直接由此產(chǎn)生了想在此地安享晚年的想法:“此邦疑可老,修竹帶泉石。”

可見,由于黃州一帶多竹,蘇軾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不免會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描寫此物以表情達意。

蘇軾于閑暇時的沉思與親近大自然,使他的心靈得到了安頓,正所謂“好山水把逐臣變作了一個完全的詩人,而詩人也把這好山水帶進文化史”。

三、黃州人文環(huán)境中的宗教氣息和民情風俗

文學作品地方性的存在,并不僅僅與自然環(huán)境相關,同時還與在自然環(huán)境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文環(huán)境緊密相關。蘇軾黃州詩作中的地方性,也是與黃州人文環(huán)境中的宗教氣息和民情風俗分不開的。

荊楚地域素來有佛教傳統(tǒng),唐代、宋代尤盛。黃州作為佛教禪宗文化興盛的地區(qū),大小寺廟遍布,可見黃州與禪宗的淵源深厚。

蘇軾來到黃州這片土地之后,第一個住所就是定惠院,此后的四年期間,他流連于不同的寺廟古剎,既有黃州當?shù)氐陌矅隆⑶魉?、承天寺,又有黃州附近的黃梅五祖寺、蘄水清泉寺、武昌西山寺。這些寺廟是他詩文創(chuàng)作中的地理元素,而寺廟中特有的宗教文化則對蘇軾本人及其詩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市橋人寂寂,古寺竹蒼蒼?!保ā队昵绾蟛街了耐は卖~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其二)“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檻攲深紅?!保ā栋矅聦ご骸罚┻@兩首都對古寺進行了直接描寫,凸顯出古寺的幽靜肅穆。

而“心困萬緣空,身安一床足?!保ā栋矅略 罚昂翁幍皖^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保ā段洳闷兴_泉送王子立》)“道人開此軒,清坐默自照?!保ā抖ɑ菰簬煘橛嘀裣麻_嘯軒》)這幾首則是詩人在思想上受到了禪宗思想的影響。蘇軾以佛家的隨緣思想解脫后,從而發(fā)現(xiàn)了自己心中的一塊凈土,不再執(zhí)著于官場上的得失和世俗的名利,而是以一種曠達的心境坦然面對當下的生活。

除此之外,在蘇軾其他的黃州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參禪悟道的獨特體驗。他在《黃州安國寺記》中寫道:“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則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僅此幾句便可知蘇軾常去周圍的寺廟省察內(nèi)心,以尋求內(nèi)心的寧靜,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在黃州的這段時間,他的心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慢慢達到了寵辱不驚、曠達寧靜的境界。

蘇軾在受佛教禪宗文化的熏陶之余,同時也深受黃州當?shù)孛袂轱L俗的影響,這些風俗畫卷在的詩作里面也均有所體現(xiàn)。

民情風俗表現(xiàn)之一是黃州當?shù)氐霓r(nóng)耕生活。朱剛在《蘇軾十講》中曾這樣總結(jié)蘇軾在黃州的生活內(nèi)容:“耕種自濟、養(yǎng)生自保、著書自見、文學自適、韜晦自存?!庇捎诒毁H賦閑,蘇軾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全新生活體驗,躬耕、游玩、讀書、寫作,是其主要內(nèi)容。這也使得他能有機會去觀察社會,去接觸各個階層的人,感受黃州人民的淳樸和熱情。他的詩文也因此充滿了黃州民情風俗的畫面。其中,元豐四年所作的《東坡八首其五》里就反映了黃州人民已經(jīng)掌握了種麥技術,并且還在實踐中總結(jié)了種植經(jīng)驗——出冬麥返青前要提防其苗葉過于旺盛,且不怕牛羊踐踏的經(jīng)驗:“良農(nóng)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農(nóng)父告我言,勿使苗葉昌。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p>

此外,北宋時,農(nóng)副作物的種植在湖北已經(jīng)十分普遍。這種情況在其黃州作品里也有明顯反映。如《問大冶長老乞桃花茶栽東坡》云:“嗟我五畝園,桑麥苦蒙翳,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蓺?!?/p>

民情風俗表現(xiàn)之二是真實而動情地展示了黃州人“知尊愛賢者”的民風?!逗蓖ㄖ尽W?!酚涊d:湖北各地自宋朝開始,建置書院之風頗感。一些地區(qū)雖然貧窮,但兒童必令讀書。由此可見,湖北重視文化教育,求學之風日盛。這種重教好學的風氣也必然帶來尊重知識“知尊愛賢者”的民風的形成。

蘇軾遭貶謫后,之前的故人鮮有問訊,而黃州人民卻熱情歡迎蘇軾的到來。蘇軾在《次韻孔毅父久早已而甚雨三首》中如實記載道:“四鄰相率助舉杵,人人知我囊無錢。”當?shù)厝嗣裰捞K軾此時囊中羞澀,于是紛紛慷慨解囊。且之后還幫助他辟東坡、建南堂、建雪堂,《東坡八首其七》就記錄了郭選、潘丙、黃州進士古耕道等參加了東坡墾荒活動:“我窮交舊絕,三子獨見存。從我于東坡,勞餉同一飧?!泵鎸S州人的熱情幫助,蘇軾則十分感激地寫道:“吾師卜子夏,四海皆弟昆?!保ā稏|坡八首·其一》)

而在元豐七年蘇軾改移汝州、告別黃州之際,他作《別黃州》以表留戀與不舍,并且還有《過江夜行武昌山上,聞黃州鼓角》中的“黃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來不辭遠?!边@句發(fā)自肺腑留戀之情,直接表達了他在離開黃州之際對黃州的滿腹不舍??梢?,雖只是短短的四年,但是黃州這片土地上的民情風俗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了蘇軾的生命當中。

四、黃州地理空間和詩人蘇軾相輔相成

蘇轍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寫道:“既而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而轍瞠然不能及矣。”因此,蘇軾詩文風格的轉(zhuǎn)變與黃州生活是緊密相關的。

自“烏臺詩案”后,蘇軾始謫居于黃州,在黃州四年多的生活,讓蘇軾重新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因此黃州時期成為其心態(tài)轉(zhuǎn)變的重要轉(zhuǎn)折時期。正是在這一時期,蘇軾遠離了官場斗爭的紛擾,他開始全身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之中,將自己的身心與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也是這一時期,蘇軾逐漸淡然面對艱苦的謫居生活,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開墾荒地,結(jié)交當?shù)馗鱾€階層的人物,積極融入黃州的風土人情中。此外,蘇軾還頻繁往來于黃州的各個寺廟,不斷地參禪悟道修身養(yǎng)性。在黃州謫居的幾年時間里,蘇軾的心性得以磨煉,其因年少成名而形成的耿介直言、狂放不羈的性格,在被貶后由最初的失落絕望逐漸轉(zhuǎn)向了平和淡然。正如《答李端叔書》云:“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蘇軾經(jīng)過黃州地理空間的浸染,他的心境也逐漸發(fā)生了改變,遂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蘇軾的胸襟由此變得豁達,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能坦然以對。而他在黃州這一時期埋首詩書、種田自樂的生活體驗也反映在他的文學藝術中,使得他的詩文風格為之一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佳作。

當然,蘇軾詩文中的地方性形成,同樣也和詩人的自我主體息息相關。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提到“有我之境”,沒有詩人的主觀情感,山水便只是山水,沒有任何獨特的意義。蘇軾作詩文會將自己的感知和情思投入到他所見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中,由此便產(chǎn)生了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境界。

蘇軾詩文中的黃州地方景觀建構(gòu),同時也是黃州文化景觀建構(gòu),由于詩人創(chuàng)作時將他的親身經(jīng)歷、當?shù)氐拿袼罪L情甚至是相關歷史傳說等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蘇軾的作品中不可能存在僅以自然環(huán)境為內(nèi)容的地方性。由此可知,詩人在一首詩里的藝術呈現(xiàn)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有客體提供的本色之美,也有主體思想情感的投入。因此詩人對于地方性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對于自我的表達,即自我的經(jīng)歷、自我的人生體驗的表達。

五、結(jié)語

黃州清幽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富有濃郁宗教氣息的寺廟、重農(nóng)淳樸民風是構(gòu)成了蘇軾黃州詩作的獨特地理空間的基礎,與此同時,詩人的主觀因素也對地理環(huán)境賦予了重大的意義。蘇軾受黃州自然山水風物和民情風俗的感染,在古寺中參禪悟道,又將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想進行反饋,這所有的要素共同建構(gòu)起了蘇軾詩作的黃州地理空間。通過從文學地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發(fā)掘出蘇軾詩作中蘊含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情感內(nèi)蘊,也可以更好地把握蘇軾黃州詩作的特色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孔凡禮.蘇軾年譜[M].北京:中華書局,1998.

[3]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蘇軾全集校注·詩集[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4]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5]朱剛.蘇軾十講[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

[6]梅大圣.論蘇軾黃州時期的心態(tài)與創(chuàng)作[J].汕頭大學學報,1993,(01).

[7]馬亞倩.蘇軾黃州詩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21.

[8]白銳.惟有東坡居士好,姓名高掛在黃州——蘇軾謫居黃州時期的生存樣態(tài)及其文學、書法創(chuàng)作[D].陜西師范大學,2004.

[9]吳嘉敏.元豐五年蘇軾文學研究[D].吉林大學,2015.

[10]黃海鵬.試論蘇軾在黃州的詩歌[J].黃岡師專學報,1982,(02).

[11]莫礪鋒.黃州東坡史話之四: “東坡五載黃州住”[J]. 古典文學知識,2008,(06).

[12]程磊.論蘇軾黃州時期山水之游的審美意義[J].中國蘇軾研究,2016,(02).

[13]張珈萌.蘇軾詩歌中的空間表現(xiàn)與哲理意蘊[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作者簡介:

李婭菲,女,漢族,湖北麻城人,西安工業(yè)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孫振田,男,漢族,安徽利辛人,西安工業(yè)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鄯善县| 泸西县| 炎陵县| 开远市| 全州县| 宣城市| 台南市| 博湖县| 威远县| 台东县| 安化县| 宣化县| 社旗县| 贞丰县| 中卫市| 开鲁县| 阳城县| 仪征市| 贵溪市| 福州市| 绥中县| 柏乡县| 黔南| 江油市| 马关县| 高唐县| 泰州市| 景谷| 永川市| 桐柏县| 虎林市| 尼玛县| 佳木斯市| 惠水县| 邢台县| 繁昌县| 南丹县| 宜川县| 十堰市| 山东省|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