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歐陽修的一生涉足多個領(lǐng)域,著述頗豐,成就斐然。他一生經(jīng)歷坎坷,雖經(jīng)歷生活的重重打磨,仍能保持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歐陽修倡導“文與道俱”,重視道義的同時也不輕視文法。歐詞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進一步強化了詞這一文學體裁的特點。受繁榮的宋朝經(jīng)濟影響,他提倡詞的通俗化審美傾向。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歐陽修關(guān)注現(xiàn)實,主張詩歌要重視反映社會現(xiàn)實,并在韓愈的影響下,在詩歌中加入了散文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是北宋文壇巨匠,在多種文學體裁上均有造詣,繼承中有創(chuàng)新,因襲中求變,自成一家,成就很高,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歐陽修的生平經(jīng)歷
歐陽修幼時喪父,母親帶著他去投奔親戚。母親知書識禮,畫荻教子,是他的啟蒙老師。所以,歐陽修從小就顯現(xiàn)出才學方面的天賦,酷愛讀書,尤其愛韓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歐陽修的科舉之路并不順遂,連續(xù)兩次失利。這并不是因為他才學能力不足,而是主考官晏殊刻意磨煉他的心性,以便其日后更好地發(fā)展。第三次考試時,他雖未考中心儀的狀元,也獲得不錯的成績,被授任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
歐陽修十分仰慕范仲淹,兩人也交往頗深。宋仁宗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弊病開始顯現(xiàn),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著手呼吁改革,歐陽修也看到當時社會問題的嚴峻,力挺改革。自古改革都是阻力重重,難以施行,慶歷新政也不例外,沒過多久便以失敗告終。歐陽修為范仲淹等人上書分辯,受到牽連,被貶知滁州。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古文藝術(shù)達到成熟。
歐陽修主張文學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yǎng)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后人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唐宋八大家、古文四大家并不只是一個頭銜,歐陽修在唐宋那么多文學家中脫穎而出,確有過人之處。
歐陽修提攜后進,賞識才干,舉賢薦能,為北宋朝廷和文學界貢獻了不少的人才。歐陽修有著獨到的目光,得到他賞識、舉薦的人,大多成為天下的名士,例如曾鞏、王安石、蘇洵以及蘇洵的兒子蘇軾和蘇轍。他們原本都籍籍無名,不為人所知曉,但歐陽修一直廣泛宣傳他們的聲名,堅信他們將來一定會聞名于世。
歐陽修涉獵廣泛,成就斐然。除了文學成就外,歐陽修在經(jīng)學、史學、金石學方面均有顯著成就。關(guān)于經(jīng)學的著作有《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十四卷;奉詔撰《唐書》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自著《五代史》七十四卷是史學方面的代表作;金石學的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集古錄跋尾》十卷。
二、文與道俱——歐陽修的文
歐陽修生活于北宋剛剛建立不久的時期。當時的北宋不僅需要在政治上穩(wěn)固中央集權(quán),更需要在文化思想上形成強大的號召力,來鞏固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但是唐末五代以來,文風綺靡流蕩,古文陣地漸失,無法實現(xiàn)鞏固中央集權(quán)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道與文的統(tǒng)一,歐陽修積極倡導古文運動,高舉變革的旗幟,繼承宣揚儒家思想,并提出一系列文學理論主張,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帶動古文運動的發(fā)展。歐陽修的古文深受當時文人的推崇。蘇軾就曾評歐陽修的文:“歐陽子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睔W陽修博采眾家、自成一派,他如詩如歌般的存在,給了蘇軾奇跡般的震撼。
歐陽修平生以韓愈的繼承人自居,并發(fā)展了韓愈的觀點。歐陽修并不是簡單在道統(tǒng)上繼承“文以載道”,而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將思想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統(tǒng)一結(jié)合起來,“文與道俱”“重道不輕文”。他強調(diào)作品必須有作者的個人特色,藝術(shù)風格必須有獨創(chuàng)性,反對因襲模仿。這對于端正今天的學術(shù)風氣仍然是有所裨益的。歐陽修的文章,才華橫溢,樸實流暢,文字用量恰到好處。議論上,簡單而明了,精確且通情,善于用聯(lián)系的觀點去分析不同問題,以此來闡明道理、駁斥錯誤,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他超然獨到、文情奔放的風格,是別人無法代替的。此外,他還廢除了辭賦中對排偶等格式的約束,不求對偶工整,也不求典故成語的大量應用,使辭賦創(chuàng)作更加自由、多樣。
《朋黨論》這篇古文作于慶歷新政時期,是歐陽修用來反對呂夷簡、夏竦等守舊派的武器。文章從正反兩個方面對比論證,指出治理國家必須“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文章引證歷史,有理有據(jù),且穿插運用了排偶句式,增加了文章的氣勢。《論語》一書中提出了“君子不黨”的理論?!杜簏h論》創(chuàng)新地發(fā)展了孔子的觀點,提出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以同禮為朋”,成一家之說。歐陽修倡導古文要明道致用。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并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加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匡正當時的朝廷風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足見他的浩然正氣。
歐陽修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是《醉翁亭記》。這篇古文與《朋黨論》的風格差異較大。作者創(chuàng)作這兩篇文章時的境遇不同,慶歷新政時期,歐陽修得到重用、意氣風發(fā),此文是他帶著滿腔的熱血揮灑而就的;而《醉翁亭記》作于新政失敗、作者被貶滁州的時候,當時他內(nèi)心十分苦悶。文章以“樂”字貫穿全篇,寫了不同身份的人之樂,而歐陽修心中卻不只有樂,更有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的難言的苦衷。全文條理清楚,構(gòu)思極為精巧,前有伏筆,后必照應,藏墨于首,顯豁于尾。歐陽修反對浮華與怪澀之風,提倡平易文風。這篇古文平淡自然、流暢婉麗,音節(jié)鏗鏘。
繼《醉翁亭記》后,歐陽修最負盛名的散文代表作是《秋聲賦》?!白怨欧昵锉帕取?,歐陽修這時已經(jīng)是一位50多歲的老者了,長久以來的政治斗爭已經(jīng)讓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與復雜,變得淡泊名利。文章由自然之秋的枯敗凋零寫到人生之秋的枯槁憔悴,引出作者對人生遲暮的無限感慨,道出了數(shù)十年宦海沉浮的深沉慨嘆。即使年過半百,歐陽修依然不改創(chuàng)新本色?!肚锫曎x》是一篇文賦,是歐陽修在繼承傳統(tǒng)賦的特點之上,首創(chuàng)的一種文學體裁。全文融合了寫景、抒情、敘事與議論,駢散結(jié)合,自由揮灑,是宋朝文賦的典范。
三、開一代詩風——歐陽修的詩
歐陽修的文學創(chuàng)作成就首推其文,其詩歌成就雖不如散文,但也有轉(zhuǎn)變一代詩風之功。雖然詩與文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但歐陽修關(guān)于兩種文體的觀點有相通之處。
在古文創(chuàng)作上,歐陽修受韓愈的影響較大,在詩歌上同樣如此。歐陽修強調(diào)“以文為詩”,運用散文手法、議論入詩。歐詩也學李白,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清新自然。他的詩歌呈現(xiàn)出平易自然、流麗宛轉(zhuǎn)的風格特點。然而,歐陽修并不滿足于對古人的亦步亦趨,他始終在探尋自己的風格,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歐陽修主張詩歌要重視反映社會現(xiàn)實,歐詩中的議論往往可以與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稓W陽文忠公集》就很好地印證了這個特點。
《歐陽文忠公集》中收錄了很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歌,如《邊戶》《食糟民》等;還有很多或展現(xiàn)個人生活經(jīng)歷,或抒發(fā)個人情懷,或吟詠歷史的詩歌,如《書懷感事寄梅圣俞》《戲答元珍》《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等。這里選取了《邊戶》進行分析。
邊戶
宋·歐陽修
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兒僮習鞍馬,婦女能彎弧。
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
自從澶州盟,南北結(jié)歡娛。雖云免戰(zhàn)斗,兩地供賦租。
將吏戒生事,廟堂為遠圖。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漁。
該詩作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冬季,當時歐陽修擔任出使契丹的使者,路過宋遼邊境時,見到邊境人民委屈的生活,想到“澶淵之盟”給朝廷帶來的恥辱,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有感而作。
詩的前八句描寫的是“澶淵之盟”之前、與京都安逸享樂的風氣完全不同的邊境生活圖景?!斑厬簟敝傅氖桥c契丹交界地帶的平民。從首句我們就能感受到邊地濃郁的尚武精神,這與宋朝整體的重文輕武的風氣截然不同。兒童婦女都精于騎射,何況七尺男兒?“年年”反映出邊地戰(zhàn)事的頻繁,“胡塵朝夕起”四句與“年年”相呼應,極言戰(zhàn)事頻頻、少有寧日。盡管如此,邊地百姓們依然無所畏懼、威武不屈。戰(zhàn)爭是殘忍的,盡管要付出流血的代價,邊地的百姓們依然無所畏懼、勇往直前。前八句看似敘事,實則無處不涌動著作者對邊民英勇果敢的精神的贊嘆與敬佩。正是他們的日夜奮斗,才牢牢地捍衛(wèi)住了大宋的尊嚴。
隨著“澶淵之盟”簽訂,邊境人民的生活徹底被打破,詩歌自此一分為二。作者的目光由回憶轉(zhuǎn)回到現(xiàn)實,一股難以抑制的憂憤涌上心頭。“南北結(jié)歡娛”看似平淡的話語卻字字諷刺,“澶淵之盟”后,邊境雖獲得暫時的安寧,卻暗藏了更為深重的災難,就像是一顆被埋藏著的炸彈。昔日彎弓駑馬,縱然萬般辛苦,卻倍感光榮;今日輸租納稅,雖安逸平和,卻未免恥辱。“雖云免戰(zhàn)斗,兩地供賦租”,這兩句話道盡了歐陽修的感慨?!皩⒗艚渖隆眱删渲敝富杈?,將他們茍且偷安、不恤民情的真面目暴露無遺。他們打著“為遠圖”的幌子自欺欺人,實際上是犧牲邊民的權(quán)益來保全自己生活的安定?!吧砭咏绾由希桓医绾訚O”,這一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足見歐陽修用筆的高妙。此詩于此戛然而止,言有盡而意無窮。
本詩語言平易自然、流暢易懂,沒有刻意地求新求奇。這首《邊戶》將事、情、論融會貫通,看似句句敘事,實則字字融情,同時發(fā)表議論,表達出作者對昏君佞臣的諷刺、對茍且偷安的世風的不滿以及對邊地百姓的深切同情,開啟了宋詩的新風氣。歐陽修關(guān)注現(xiàn)實,通過詩歌前后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重大社會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為百姓疾苦而發(fā)愁、為國家前途而憂憤的詩人形象。
四、因襲中求變——歐陽修的詞
學者普遍對歐陽修的詩文評價甚高,相比之下,關(guān)于其詞的研究著述卻不多。一些文學史教材提到歐陽修的詞時,往往以“遠紹花間”“近襲馮延巳”略略帶過。其實,將歐陽修的詞放到文學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在承繼前人基礎(chǔ)上的創(chuàng)新開拓。筆者認為歐陽修是北宋詞壇承前啟后的關(guān)鍵性人物。在柳永之后,蘇軾之前,北宋的詞壇是由歐陽修來承接的。作為北宋巔峰詞人的承接者,歐陽修的詞比起兩大家并不遜色,而是各有千秋、各擅勝場。
在題材上,歐詩除了傳統(tǒng)的艷情題材,也有關(guān)于節(jié)序風俗、身世之感、豪放壯志等方面的詞作。歐陽修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擴大了詞的抒情功能,如《踏莎行·候館梅殘》,情感委婉細膩;同時強化了通俗化的審美傾向,如《漁家傲·花底忽聞敲兩槳》,充滿民間的氣息。歐陽修擅長以女子的視角來抒情,這種抒情方式能夠把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里選擇了歐陽修的《踏莎行·雨霽風光》來分析,一覽“醉翁”風采。這首詞不是歐詞中最負盛名的,但也很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吉安師專中文系教授劉文源曾評價這首詞:“調(diào)遣抑揚、擒縱變化之工,加強抒情力度,形成作品的翻轉(zhuǎn)頓宕之勢?!?/p>
踏莎行
宋·歐陽修
雨霽風光,春分天氣。千花百卉爭明媚。畫梁新燕一雙雙,玉籠鸚鵡愁孤睡。薜荔依墻,莓苔滿地。青樓幾處歌聲麗。驀然舊事上心來,無言斂皺眉山翠。
歐陽修的這首春分詩詞,通過強烈反差對比,寫盡歌女之愁。上闋寫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春分時節(jié),恰好下過一場春雨,天氣已經(jīng)放晴,風光無限好,百花盛開,千嬌百媚。畫梁之上的新燕成雙成對,而玉籠中的鸚鵡卻愁悶不堪地孤柄獨宿。成雙的燕子反襯孤眠的鸚鵡春景,對比強烈。詞作表面說鸚鵡的“愁”“孤”,其實是說自己孤獨。下闋寫閨婦,特別寫閨婦居所周圍的環(huán)境。薜荔已經(jīng)爬上了墻面,苔蘚鋪滿了地面。這一片荒蕪的景象與上闋明媚的春景截然不同。景悲心更悲,心悲景才悲。遠處傳來青樓斷斷續(xù)續(xù)的動聽歌聲,勾起了主人公對舊事的回憶。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時到青樓尋歡作樂,閨婦感慨自己正如“玉籠鸚鵡愁孤睡”,不禁憂心滿懷,愁上眉頭
詞的開頭,春分時節(jié)的明媚風光躍然紙上,百花盛開,新燕歸來,生機勃勃。欲抑先揚,緊接著筆鋒一轉(zhuǎn),寫自己的住所滿是依墻而長的薜荔,遍地而生的莓苔,一派荒涼。遠處傳來的歌聲,勾出了她的愁腸,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先詠春日美景,后嘆浮華往事,跌宕起伏,通過節(jié)序風物嘆身世之苦,突出她的情感之深切。語言流暢自然,哀婉動人。歐陽修對女性的心理有頗深體會,上下兩闋用今昔對比,描寫出一個悲從中來,卻無以訴說,只有獨自體味痛苦的形象。從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到歐陽修的景物描寫也是細致生動、富有層次的。整首詞筆調(diào)委婉細膩,寓情于景,含蓄深沉。語言風格曉暢自然,抒情委婉紆徐,自然地表現(xiàn)出情感的濃烈。
五、結(jié)語
歐陽修是我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光耀北宋文壇、福澤后人的文學大師。他在北宋文壇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深受國人推崇。但歐陽修的影響并不局限于國內(nèi),早在14世紀時,日本、朝鮮等國就已經(jīng)開始翻譯、學習他的文章。19世紀后期,歐陽修的詩文篇章先后被譯成英、德、法等多種文字,在世界文壇上發(fā)揮著他的作用、閃耀著他的光芒。歐陽修是真正名垂千古的文學家、史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者。
參考文獻
[1] 王冰彥. 歐陽修的“道”及其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J]. 文學評論,1980(6).
[2] 寧百庚. 宋遼金文學指要[J]. 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1988(12).
[3] 張貴. 歐陽修的文學理論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D]. 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0.
[4]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 蘇軾全集校注[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5] 周劍之. 從“意象”到“事象”:敘事視野中的唐宋詩轉(zhuǎn)型[J]. 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6] 趙偉. 歐陽修詞研究[D]. 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7] 周欣媛. 歐陽修詩歌敘事性研究[D]. 蘭州:蘭州大學,2018.
[8] 吳梅影. 歐陽修[M]. 北京:中華書局,2019.
[9] 趙芳嬈. 歐陽修的詩學觀念與詩歌創(chuàng)作[D]. 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9.
[10] 楊少涵.“唐宋八大家”與《中庸》的升格[J]. 中州學刊,2023(4).
[11] 劉文源. 廬陵文章耀千古 全國首屆歐陽修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