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特別偏愛這種講瑣碎日常的電影,甚至不需要主線故事,我也能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天水圍的日與夜》講的就是香港老城區(qū)里一對平凡母子的生活故事。作為母親的貴姐在水果超市打工,兒子張家安暑假在家里等待結(jié)業(yè)成績,還有與母子住在同一棟樓里獨居且生活節(jié)儉的婆婆,狹窄老房子里重復(fù)著簡單的一日三餐,貴姐對婆婆的關(guān)愛與幫助,母子間講不完的平常但溫馨的話……
這部電影的時長恰好是我最喜歡的舒適電影時長—— 90分鐘。這些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要素,組合起來卻滿是溫情。這些溫情的片段也讓我意識到,我們何嘗不是生活在這樣的日常幸福里。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喜歡逛公園。
小時候,我家就住在小城里最早建的那批公園的附近。夏季,人們組隊打太極拳、打羽毛球、跳廣場舞、爬山,幾乎所有的娛樂活動都集中在公園里,我喜歡坐在溫暖的陽光里,聆聽路人的對話,讓自己融入這樣輕松的氛圍里,成為公園的一部分。
逛公園時間長了以后,我逐漸摸透了公園中小動物們的生活習(xí)性。
秋季,我會帶上幾粒榛子在公園中心的松林區(qū)域“蹲守”,午后,聽到硬硬的榛子殼磕碰的聲音,灰棕色的小松鼠就會從松樹枝干上躥下來,一點也不怕人地蹦跳著向我跑來,將我手中的榛子含在嘴里,再鼓著腮幫子跑遠。同時,公園中的松林區(qū)域也是小城里攝影愛好者們的“據(jù)點”,他們扛著“長槍短炮”,待到紅嘴鷗遷徙期共同聚集在公園里,拍下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人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煩惱與痛苦,但這些所謂的痛苦與身體上的病痛相比其實都不算什么,身體上的病痛很多時候是隨機的、避無可避的,你無法同人抱怨,也無法怪罪命運。
是什么支撐著飽受病痛折磨的史鐵生繼續(xù)堅強活著的呢?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這樣寫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實是一片空曠,除了希望什么也沒有,想要也沒有。”但我想,他的面前也并不算是一片空曠,支撐他不輕易向命運投降的也許是秋天北海盛放的菊花,是多次手術(shù)后卻沒喊過一聲痛的隔壁床病友,是幾乎與自己生命相交織的地壇公園……
有了對比,才懂得從前身體健康時瑣碎又平凡的日常有多幸福,但也正因有了對比,才懂得經(jīng)歷過病痛后所感知到的平凡的一切有多幸福,也為自己帶來了關(guān)于生與死等更為沉重的思考。
琴弦不能一直繃緊,人亦是如此,如果凡事都追求極致的完美,那你將會背上沉重的壓力,讓自己永遠陷在追求完美而不得的痛苦循環(huán)里。這也正是2021年末時我自己的寫照,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情都不好。
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水杯,手掌被碎玻璃扎得滲出了血,很奇怪,去醫(yī)院縫針的路上,我的心里沒有一絲對傷口的恐懼和擔(dān)憂,那一刻反而充滿了逃離工作、逃離痛苦的松弛。那時,我開始明白原來自己早已陷入不斷向自己施壓的怪圈,弦繃得久了,偶爾松下來喘口氣,才恍然大悟,我本不該如此,生活也本不該如此。
后來,我趁休假獨自去了上海,抓住一切出走的機會,用新環(huán)境、新經(jīng)歷沖淡工作和學(xué)習(xí)積累的疲憊。在國際青旅八人間宿舍門口的小黑板上,有用雙語畫出的春節(jié)快樂的賀語,好像聯(lián)歡會時教室后墻的板報。我用蹩腳的口語與室友們交流,聽她們在中國的見聞和感受。后來,無法外出時,我也會通過視頻博主拍攝的vlog來擴展自己的視野,并非執(zhí)著于那些無法到達的景點,而是想看看陌生城市街頭的陌生人在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懂得了人要留有松弛的余地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觀察生活的視角變得更加細膩。雨后清新的空氣,初春冒出芽的小草,入秋后隨風(fēng)飄落的楓葉……往日里我眼中那些瑣碎又平凡的事物變得珍貴而閃耀,這一刻,我終于找到了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