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樓的名字源自東晉名士庾亮。
庾亮曾任晉朝江、荊、豫、益、梁、雍六州都督,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史,號征西將軍。他官做得很大,個人名氣也很大,威震一方,呼風喚雨,乃東晉的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元老,為晉王朝的興旺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古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執(zhí)政期間,庾亮做了很多實事,勤儉治政,心系民眾,受到百姓贊譽。一個秋夜,庾亮來到位于古樓街北段的武昌南樓體察民情,遇見下屬也在此賞玩吟詠,諸賢欲起避之,庾亮趕緊攔住大家,隨意坐在胡床上,與下屬一起詠詩、談笑,甚得任樂,留下了“南樓賞月”的千古佳話。后人為紀念庾亮的功績,將“武昌南樓”改名為“庾亮樓”,簡稱“庾樓”。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樓中,有三座南樓的記錄,都叫“庚亮樓”,且都有紀念庾亮之意。另外兩座南樓,一座是江西九江市湓水西岸的“江州南樓”,一座是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上的“鄂州南樓”。
樓以人名,可見人們對庾亮的崇拜與認可。
江州南樓,是比武昌南樓稍晚一點的同時代建筑。庾亮出鎮(zhèn)蕪湖時,朝廷加授他為征討都督,討伐殺害江州刺史劉胤的后將軍郭默。這場征討戰(zhàn)斗,以郭默父子被砍頭而告終。后人為彰顯庾亮的功德,將江州南樓稱作庾亮樓。江州南樓乃九江最早的古樓,比著名的潯陽樓早幾百年,比鎖江樓早一千多年,享有“九江第一樓”之美譽。
矗立在武昌蛇山上的“鄂州南樓”,始建于晚唐,原位置在武昌長江邊的司門口,重建時移位于現(xiàn)黃鶴樓街域蛇山黃鶴樓公園內(nèi)。與江州南樓、武昌南樓相比,鄂州南樓要晚建500多年。
三座庾樓同名同姓,成就了一座文學(xué)坐標,吸引著李白、杜甫、杜牧、黃庭堅、陸游、辛棄疾等歷代文人墨客前往遇見、敬仰和膜拜。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貶至江州(今九江)任司馬,次年賦《庾樓曉望》詩:“三百年來庾樓上,曾經(jīng)多少望鄉(xiāng)人?!钡菢峭l(xiāng),寄托著濃濃的鄉(xiāng)愁。在這些望鄉(xiāng)人中,詩人白居易何嘗不是其中的一個。
千百年來,三座庾樓矗立于長江之濱,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凝固著歷史和鄉(xiāng)愁,留存至今。正是因為三樓同名,加之地名古今交錯,經(jīng)常被世人所混淆。歷代許多吟詠南樓的詩文,在流傳過程中很容易張冠李戴,鬧出了一些歷史誤會和美麗的笑話。
從這個意義上講,詩人的遇見成就了庾樓的另一個歷史場景與故事。
1
庾亮是東晉的一位重臣名將。
據(jù)史書記載,庾亮容貌英俊,善于談?wù)?,風格峻整,動由禮節(jié),喜好《老子》《莊子》。在晉元帝時,他歷任丞相參軍、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等要職,被封為都亭侯。明晉帝時,因討平王敦叛亂有功,而封為開國公。
西晉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庾亮出生于潁川郡鄢陵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市鄢陵縣一帶。庾氏家族顯赫,乃朝廷的名門望族。東晉建立后,庾亮的妹妹庾文君因“性仁慈,美姿儀”,在眾女子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太子妃。庾亮與皇太子司馬紹由此結(jié)為布衣之交。
庾亮早年被瑯邪王司馬睿召為西曹掾,因其姿容俊美,善談玄理,且舉止嚴肅遵禮,頗受器重。晉元帝去世后,司馬紹繼位,庾文君則被冊立為皇后。兩年后,27歲的晉明帝司馬紹英年早逝,年僅五歲的太子司馬衍繼位,作為其生母的庾文君被尊為皇太后,且在群臣的擁護下臨朝稱制,庾文君將政務(wù)交給了兄長庾亮裁決。
庾亮以國舅爺?shù)纳矸輬?zhí)掌朝政,大權(quán)獨攬。此前因平定王敦之亂,庾亮曾立下功勞。執(zhí)政后,由于過分嚴厲,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大家顧忌他的方正嚴峻,不敢隨便接近他。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執(zhí)意征流民統(tǒng)帥蘇峻入京,造成了蘇峻之亂。京師陷落后,庾亮果斷奔赴尋陽,與江州刺史溫嶠共推荊州刺史陶侃為盟主,一舉平定了動亂。亂事平定后,庾亮出鎮(zhèn)豫州。陶侃死后,又代其為征西將軍,兼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史,都督七州諸軍事。
庾亮剛愎自用、固執(zhí)己見,即使有時勇于修正錯誤,但又容易再犯新錯誤。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庾亮部署諸將,意圖北伐,但遭朝臣反對。不久,重鎮(zhèn)邾城失陷,致使北伐遇挫,庾亮憂悶成疾。
病床前,庾MYTHuW09Ufxh7DgeDAdQCw==亮詢問占卜、星相大師戴洋:“上天為何對胡人(后趙)有利而對我不利?”戴洋回答道:“石虎今年也將受死,現(xiàn)在擔憂的不是賊寇,只是擔憂您的病?!扁琢羻枺骸霸鯓硬拍苤魏梦业牟∧兀俊贝餮笳f:“荊州受兵,江州受災(zāi),您可以辭去這二州刺史的職務(wù)?!钡琢敛辉附饴殻谑遣≈?。有人問戴洋:“庾公還能活多久?”戴洋:“到明年吧?!碑敃r庾亮已經(jīng)認不清人了,眾人都認為他亂說,而庾亮果然到次年的正月初一才去世,終年52歲。朝廷追贈太尉,謚號文康。
庾亮善書法,有文集二十一卷,今已佚。庾亮有個十分要好的書法朋友,叫王羲之。庾亮任征西將軍時,讓王羲之做他的參軍。王羲之在鄂州生活了6年,軍事藝術(shù)高超,且書法藝術(shù)大有長進。
庾亮臨終前,向皇上上疏,推薦王羲之,說他“清貴有鑒裁”。后來,王羲之先后擔任了寧遠將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等職。后稱病辭職,放情于山水之間,弋釣娛樂。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寫得一手好書法,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后,都受到人們的尊崇,有“書圣”之譽。
2
在今日鄂州市的十字街,聳立著一座古城樓,巨型石砌成的半圓拱門,跨街而立,氣勢雄渾。古樓為上下兩層,樓上為閣狀,磚木結(jié)構(gòu),白墻紅欄,青瓦蓋頂,雕花木窗,結(jié)構(gòu)古樸而莊重。
據(jù)《武昌縣志》記載,武昌南樓建于三國時期,原為孫權(quán)稱帝時皇城中的安樂宮之端門,由于位于古城南面,被稱其為“南樓”。又俗稱鼓樓,或古樓。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東晉咸和九年(公元334年),重臣庾亮鎮(zhèn)守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常率左右登南樓賞月,與殷浩、王胡之、王羲之等人坐胡床詠談,其樂融融,盡興而歸。由此,庾亮因“南樓詠謔”的故事而名聲大噪,人們將南樓改名為“庾亮樓”“庾公樓”“玩月樓”,以贊賞庾公平易近人和坦率真誠。
細觀之,古樓兩邊的樓名不一樣,在南、北兩個拱形頂正中墻上鑲嵌的石刻上寫著“庾樓”,另一面墻上一塊青石刻上寫著“庾亮樓”。其實,“庾樓”是“庾亮樓”的簡稱而已。
多少年來,關(guān)于這座樓的來歷與名稱,學(xué)術(shù)界、民間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此樓為三國東吳時期吳王安樂宮的端門;有人認為是三國吳王城的鼓樓;還有人認為是東晉重臣庾亮修建的過街樓……
據(jù)考,古樓最初叫“南樓”,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劉宋年間的《世說新語》中。書中記載:“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氣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樓理詠。”這里講述的是庾亮秋夜登南樓賞月的故事。書中的武昌,即今日的鄂州。古時,鄂州稱武昌,武昌則稱鄂州,正好與今日的位置與名稱對調(diào)了一下。
“武昌南樓”歷經(jīng)了多次損毀,又多次修復(fù),每一次修建都融入了時代的影響和主修人的意志,但跨街而立的石砌圓拱的基本建筑外形都沒有變過。如今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南樓是1940年在原來基礎(chǔ)上修建的,不知道是否因為正值淪陷時期的影響,城樓外形似乎有些日式建筑的特點,城門洞加高加寬,顯然是為了適應(yīng)機動車通行的需要。
南樓內(nèi)空高12米,長寬均超過了11米,即便樓體建在古樓街上,也絲毫不影響南北街面的交通通行。站在城門樓上,樓角屋檐和燈籠一處,定格為一派古風場景。上樓后,樓棟前沿的護欄處,是一條檐廊,這里有城墻垛口、內(nèi)庭和紅柱、屋檐。城樓的主體渾然一體,可以站在城墻上鳥瞰街景,也可以走進城樓里,內(nèi)外相通,四周貫穿。
相傳,原來高大的石砌圓拱內(nèi)東西拱邊墻上有四個大的鐵環(huán)。傳說那是明代余閣老死無葬身之地懸掛棺材用的環(huán)子。鄂城民間至今仍然流傳著“出殯抬柩不能從鼓樓洞過”的習(xí)俗,就是因為此洞中曾經(jīng)是余閣老懸棺之處的原因。老樓為亭式木結(jié)構(gòu),城樓上還建有一個大約可存放兩三個立方水的應(yīng)急滅火用的水池。
流連南樓,雖然看不見當年的斷劍殘簇,但駐足沉思,分明能感受到當年金戈鐵馬的聲響和影子,只是因為人們心態(tài)的浮躁,而難以見到和聽到罷了。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武昌縣志》,在收錄的《縣市圖》中,可以清楚看到此城樓在地圖中的標注也是“庾樓”。20世紀90年代,維修古樓時,其石匾額仍是青石鐫刻之“庾樓”,因破損而替換成今之所見大理石之匾額。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清晰而且唯一的結(jié)論,武昌古樓在今日的鄂州,更名為“庾樓”,是因庾亮在鄂州登樓賞月而得名,這個說法是歷史的延續(xù),有史可循,毫無疑義。
3
東晉咸和年間,江州(今九江)也建有南樓,又稱為庾樓。
“樓南對廬山,北臨長江,氣象雄麗。自京口以西,登臨之地多矣,無出庾樓右者。樓不甚高。而覺江山煙云皆在幾席間,真絕景也?!边@是陸游當年游歷于此,對江州庾樓的描繪。
明嘉靖《九江府志》云:“庾樓,在府治后,城外十余步,濱大江。晉咸和間,庾亮鎮(zhèn)江州時所建。”同時寫道,庾亮治理江州期間,“蒞政以寬,使民以義,田野辟,訟諜簡,軍民婿安,遠近悅服?!币虼?,當他“嘗作樓于湓江之涯”時,“人號庾樓,蓋不忘其遺愛也”。
江州庾樓位于尋陽郡柴桑縣湓口關(guān),為湓水入江處,面臨大江,風大浪急,洪水肆虐。同時,這里又處于交通要道,古人取水路沿江上下時,常經(jīng)此地,庾樓背后的廬山,更是以其永恒的魅力吸引文人駐足登覽。
庾亮樓首建地址在湓口城(今九江市開發(fā)區(qū))東側(cè)湓水西岸。出于鎮(zhèn)水妖、扼水患、保平安的初心,庾亮提議修建了此樓。被民眾稱之為“庾樓”。
至晚唐時,庾樓已成為江州地標,當時有關(guān)江州的送別詩,常常提及庾樓,如杜荀鶴《送友人牧江州》就說“江山勝他郡,閑賦庾樓詩”。鄭谷《送人之九江謁郡侯苗員外紳》也有“雙旌相望處,月白庾公樓”之句。
湓口城是庾亮的福地。蘇峻、祖約作亂時,京都淪陷,庾亮乘小船逃到潯陽湓口城,會同江州刺史溫嶠、荊州刺史陶侃,共同平息叛亂,穩(wěn)定東晉王朝,顯示出非凡的政治才干。
隋朝文帝開皇年間,庾亮樓毀于特大洪水。洪水過后,在原址二建庾亮樓。此樓存續(xù)數(shù)百年,至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11月,庾亮樓被攻入江州的宋軍夷為平地。北宋神宗熙寧、元豐年間,三建庾亮樓,并遷新址,與灌嬰所建的“浪井”為鄰。建成后的庾亮樓,門向長江,背依城墻,被文人稱作為絕景。
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政治風雨的不停沖刷,庾樓是屢毀屢建,它像一面鏡子,它見證了社會的變革,也目睹了江湖的險惡,從而驗證出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興衰,反映出地方當政者的文化心態(tài)。
元末明初,陳友諒稱帝九江,與朱元璋決戰(zhàn)九江,以爭奪天下。城樓邊的庾亮樓,自然成為戰(zhàn)爭的殉葬品。朱元璋登基后,下令重建庾亮樓,并擇址長江南岸石磯(山坡)上,以圖更加顯眼突出。然而,不足百年,江岸樓基垮塌,庾亮樓被大江吞噬。
爾后,明嘉靖年、清順治年、乾隆年、嘉慶年,庾亮樓多次毀于戰(zhàn)火,又多次重建。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清軍與太平天國軍隊鏖戰(zhàn)九江,全城生靈涂炭,庾亮樓未能幸免。直至2007年第七次重建,重新延續(xù)起了歷史文脈,其中間斷約150余年。
九江庾亮樓重建于西園舊址,與長江僅一路之隔。新樓高約15米,東西長約50米,進深10米,墨柱紅墻,朱門黛瓦,為一座仿宋式風格的樓閣。
坐一樓臺階,可靜聽江水濤聲,登二樓環(huán)廊,可觀長江東去的氣勢,到樓東側(cè)的庾亮路,可閱盡現(xiàn)代城市的繁華,無疑是一道文化底蘊厚重的人文景觀。從當初的地標建筑,逐漸附加商旅驛站、江州絕景、抒情之地、苦難之地、懷舊之地的內(nèi)涵,記錄了九江從江邊小鎮(zhèn),到七省通衢、米茶市場、通商口岸,再到今日現(xiàn)代化城市的歷程,成為九江不可或缺的獨特風景和精神寄托。她如同一本線裝古書,厚重大氣,值得翻閱、品味和記憶。
4
古往今來,詩人墨客,多愛登樓眺望,飲酒吟詩。
庾樓作為歷史文化名樓,東晉后,常有詩人墨客登樓憑吊、飲酒吟詩,三座庾樓都留下不少歷代名詩力作,成為不可置疑、不可多得的文化名樓。
唐朝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原景地,就在江州庾亮樓東側(cè)的湓水。光鮮亮麗的庾亮樓,顯然與“秋風瑟瑟”的背景不搭,自然不會出現(xiàn)在這首以悲情為主題的“琵琶行”詩中。白居易貶任江州司馬三年,數(shù)次登上庾亮樓,傾訴鄉(xiāng)情、怨情、苦情,詩中曾多次提到庾樓。他初到江州時,就寫下了“潯陽欲到思無窮,庚亮樓南湓口東”。他“春游慧遠寺,秋上庾公樓”,曾在“山色初明”時,登上庚樓“獨憑朱欄”。他登庾樓遠眺山川城郭,思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情真意切,氣象萬千。
白居易的司馬官邸,坐落在潯陽城西門外,離湓浦口很近,北臨大江,背靠湓水。庭院的北面,是一個綿亙不斷,長約數(shù)千尺的土岡,岡上竹林青翠,樹木茂盛。宅后有個院子,里面也種滿了各種樹木。這些環(huán)境,在白居易寫庚樓的詩中經(jīng)常顯現(xiàn)。
歲時銷旅貌,風景觸鄉(xiāng)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
這首《庾樓新歲》詩,白居易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年底。新年將至,詩人登臨江州庾公樓,客居他鄉(xiāng)的愁容剛剛消散,眼前的風光又觸發(fā)了新的鄉(xiāng)愁。這首詩表達了在歲末時刻,詩人的容顏已經(jīng)消瘦并感嘆離開故鄉(xiāng)的美景帶來的思鄉(xiāng)之情。令人高興的是,詩人最終擺脫了情感的束縛,精神百倍,登上庾樓,迎接新年的到來。
唐代詩人元稹的筆下,也十分鐘情于庾樓,“庾公樓悵望,巴子國生涯”“庚樓今夜月,君豈在樓頭”“傷心最是江頭月,莫把書將上庾樓”等詩句,膾炙人口,給人以無限遐想。
唐朝詩人崔峒,在《書情寄上蘇州韋使君兼呈吳縣李明府》詩中,寫出了“陶潛縣里看花發(fā),庾亮樓中對月明”的佳句。詩人登樓對月,解剖人生,抒發(fā)自己在仕、隱間徘徊的矛盾心情。自此后,登庾亮樓賞月,又稱為“對月”。
將江州庾樓與廬山比肩,將現(xiàn)實與過去相聯(lián)系,無形中讓庾亮樓多了一層虛無縹緲的色彩。南唐詩人徐鉉在《送王員外宰德安》詩中,用“柳影連彭澤,湖光接庾樓”的詩句,借湖光樓色,表惜別之情,庾亮樓似乎成為舊時江州專司惜別的地方。
在宋代,蛇山南樓已經(jīng)成為文人雅士觀景賞月、借景抒懷、題詩作賦的名勝之地,其中不乏名人名作,來湖北必登蛇山南樓,登南樓必留詞賦。重要客人,在此迎來送往,成為一項禮遇和規(guī)矩。蛇山南樓的名聲,一度蓋過了黃鶴樓。陸游在《入蜀記》中對南樓贊賞有加:“制度閎偉,登望尤勝。鄂州樓觀為多,而此獨得江山之要會?!?/p>
陸游也曾多次游歷江州庾樓,并傾心于欣賞這座庾亮樓閣的壯麗景色,著文贊道:“樓南對廬山,北臨長江,氣象雄麗。自京口(今鎮(zhèn)江)以西,登臨之地多矣,無出庾樓右者。樓不甚高。而覺江山煙云皆在幾席間,真絕景也?!庇纱丝梢?,庾樓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還有北宋王安石的《千秋歲引·秋景》、蘇軾的《點絳唇·閑倚胡床》等詩作,都引用了庾公樓和庾亮的典故說事。
閱讀歷代文人墨客緬懷庚樓的詩文,無論這些詩作或成文于蛇山南樓,或江州南樓,還是武昌南樓,都能讀出詩人對庚樓的敬重,以及詩人與庾樓的淵源關(guān)系和未來的暢想之情。
5
沿長江行走,三座庾亮樓依次顯現(xiàn),不分彼此。臨窗遠眺,風景燦爛,一江春水向東流。
也許應(yīng)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詩人們與庾樓的遇見,在贊美庾樓、讓庾亮樓聞名遐邇的同時,也讓人們對三座庾樓真假難辨,鬧出了許多歷史誤會和笑話。
這年李白來到古武昌城(今日鄂州),陪御史中丞宋若思登南樓憑吊庾公。宋中丞名宋若思,他為李白主持公道,將在九江監(jiān)獄坐牢的李白釋放出來。李白為感恩,在南樓請宋喝酒。這是一個難得的夜晚,風流人士都聚集到了武昌,南樓的夜色美如畫,清爽、歡快、喜慶。宋大人就像當年的庾亮公一樣,喜愛熱鬧、喜歡賞月,他乘興坐在胡床上,只聽玉笛聲聲,宛如流水寒蟬。滿地的銀霜,如從銀河緩緩下降。他不禁連聲感嘆道:“好月色,好美景?!毕g,李白觸景生情,寫下了《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的千古名篇。
清景南樓夜,風流在武昌。
庾公愛秋月,乘興坐胡床。
龍笛吟寒水,天河落曉霜。
我心還不淺,懷古醉馀觴。
殊不知,正是李白的這首詩,讓歷史誤會了一次。開頭詩句中的“南樓”“武昌”,很多人都以為是今日的武昌,那么南樓自然就是蛇山上的南樓了。其實,李白詩中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詩中的南樓是鄂州的武昌南樓。
而南宋詩人范成大創(chuàng)作的《鄂州南樓》詩,也有不少現(xiàn)代人認為寫的是今日的鄂州南樓。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六月,范成大作為封建王朝的高級官吏,被委任“知成都府”“權(quán)四川制置使”,溯江經(jīng)武漢去四川,兩年之后,卸任回臨安,又經(jīng)過武漢,當時正趕上中秋節(jié),登蛇山南樓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佇立在蛇山頂上,憑欄南樓,看到的是繁華江城和山水風光?!罢l將玉笛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表達了詩人對古鄂州的贊美之意和留戀不舍之情。南宋詩人戴復(fù)古的《鄂渚張?zhí)魄渲芗沃偎蛣e》詩,也是寫的蛇山南樓。他筆下的武昌江頭的熱鬧場面,儼然一幅江山市井風俗畫。一句“漢陽門外望南樓”,點出了蛇山南樓聳立于蛇山之巔的雄姿。
清同治年《江夏縣志》對鄂州南樓的歷史有著清楚的記載:“南樓在黃鵠山頂,宋元祐中,知州方澤重建,自為記。建中靖國初再修。乾道初重建,嘉定中又修,元中統(tǒng)又修……”
有學(xué)者認為,唐代詩人杜牧的《南樓夜》寫的是“鄂州南樓”,而不是“武昌南樓”。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杜牧的《南樓夜》并沒有說明此南樓是鄂州南樓或武昌南樓,甚至有人懷疑《南樓夜》根本不是杜牧所寫。
再說江州庾樓,早在中唐時就已成為文人紛紛書寫的對象。北宋滕子京就在《求記書》中,將江州庾樓與南昌滕王閣、吳興消暑樓、宣城疊嶂樓并列,稱其“名與天壤同”。王得臣《江夏辨疑》也稱,江州庾樓和黃鶴樓、岳陽樓“著稱于江湖”。
《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有關(guān)庾亮的趣聞軼事,庚亮樓上賞月的故事也被收入其中。對此,江州后人對此事津津樂道,以為庾亮賞月就發(fā)生在江州庾樓。其實,這是地理上的誤會。當今武昌人也認為,史書上寫的是“庾亮鎮(zhèn)守武昌……南樓賞月”,那還有錯?其實,《世說新語》中所載的庚亮賞月的南樓在“武昌”,即三國吳時所立的“武昌郡”(今鄂州市),并非“潯陽郡”(今九江市),江州流傳的這則趣事,純屬后人移植附會。
北宋學(xué)者陳舜俞明確指出,“事在武昌之南樓也”。當代學(xué)者施國新先生在《武昌蛇山南樓的興衰研究》一文中考證,庾亮并沒有登過武昌蛇山頂上的“鄂州南樓”。
平心而論,江州南樓得江山之助,背靠廬山,名氣遠超武昌南樓。也就是說,江州南樓比武昌南樓更有“地利”的優(yōu)勢,更具備“登覽”的價值,游歷的名人更多。所以易為人知,引人留題。而文人留題,對亭臺樓閣等人文景觀的名聲往往影響巨大。世人往往有將名人軼事和名樓聯(lián)系在一起的心理慣性,本屬于武昌南樓的軼事,在流傳過程中便逐漸被移植到了江州南樓。
北宋崇寧三年,文學(xué)家、書法家黃庭堅曾寫了一首《庭堅以去歲九月至鄂登南樓嘆其制作之美成長》,他贊頌鄂州南樓無可非議,一句“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卻不經(jīng)意間就把鄂州南樓放在了“天下無”的位置,傷害了人們對武昌南樓的感情。顯然,黃庭堅筆下的南樓,即今日的武昌蛇山南樓。黃庭堅還寫了一首《鄂州南樓書事》:“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詩句中的“明月”“南樓”,都是蛇山頂上的鄂州南樓具體的景物存在。
此外,陸游、辛棄疾、文天祥等諸多詞人,均有吟詠蛇山南樓的名篇傳世,留下的詩詞以及碑文是除黃鶴樓以外最多的。雖不能說有魚目混珠之嫌,但可謂是晉為宋用了。
庾亮曾在古鄂州(今武昌)鎮(zhèn)守八年??h志上說,他鎮(zhèn)守古鄂州時,“崇修學(xué)校,高選儒官”,“坦率行己,召集有方,政績丕著”。也就是說,他德行可嘉、政績顯著,是位頗得人心的封疆大吏。
多年來,蛇山南樓歷經(jīng)多次維修和重建,其位置也由蛇山最高處,遷建到長街處。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因武昌當時沒有報時的鐘鼓樓,布政使韓鎬將南樓改建為報告時辰的譙樓,名“楚觀樓”,民間俗稱“鼓樓”。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鼓樓毀于大火。于是,在鼓樓遺址上,新建了“南樓”。1935年,為擴修長街,遂將南樓及鄰近建筑全部拆毀,在原址建起一座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蛇山橋,蛇山橋是武漢第一座人行過街天橋。1957年,因建設(shè)武漢長江大橋的需要,蛇山橋被拆除了,鐵路及公路引橋取而代之。1985年,南樓重建于黃鶴樓公園南區(qū),是園區(qū)中一處重要的園林建筑景觀。
滄海桑田,歷史上行政地名的劃分演變,也為三座南樓的軼事相互交換提供了契機。“武昌”“江州”“尋陽”“柴?!钡鹊孛跉v史上的關(guān)系本就頗為復(fù)雜,容易混淆?!拔洳痹瓰榭h名,乃東吳孫權(quán)改漢荊州江夏郡“鄂縣”而來,同時分江夏郡六縣立“武昌郡”。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惠帝為分荊、揚二州勢力,割揚州六郡和荊州四郡(含武昌郡),“合十郡,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后又單獨劃出立尋陽郡,屬江州,武昌郡被劃入。柴??h原屬武昌郡,后屬尋陽郡。一縣先后屬兩郡,兩郡又同屬江州。這就是柴桑、武昌、尋陽和江州之間一度的行政關(guān)系演變。
庾亮領(lǐng)江、荊、豫三州刺史,坐鎮(zhèn)武昌郡,即今日的鄂州市,是在東晉咸和九年(公元334年)以后的事。他在武昌南樓賞月時,身居江州刺史之官職,時間上一致??臻g上,武昌郡的南樓和柴??h湓口關(guān)的江州南樓,雖有地理距離,卻因行政關(guān)系交錯橫雜。時過境遷后,人們在對軼事口口相傳時,便很容易因時間邏輯一致導(dǎo)致空間邏輯錯位,對軼事發(fā)生地產(chǎn)生錯覺。這也是名樓軼事傳播歷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
6
有人說,庾亮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文學(xué)辭典。
讀史得知,庾亮是故事最多的古人,而且也是創(chuàng)造典故、成語最多的古人。他與弟弟庾翼曾任征西將軍,在當時的都城建康留下了許多成語典故,如“感遇忘身”“何肥何瘦”“作民之俊”“屋下架屋”“自有公論”“胸中柴棘”“束之高閣”“拒賣的盧”“何者居右”“足沒林公”“元規(guī)嘯詠”“戴洋預(yù)言”“白頭公在”等成語,多達三十余條,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言文學(xué)的寶庫。
走進東晉成帝時代,追尋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
這天,一個來自江州的信使頂著暴雨,快馬加鞭沖到秦淮河南岸。雨點擊打著河面,騰起一片水霧。信使揉了眼,兩腿一夾,縱馬奔過浮橋,穿過南北向的御街,停在了庾亮的理政公署前。
此時,身居中書令要職的庾亮,正在伏案辦公。作為協(xié)助皇帝處理朝政大事的重臣,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信使的主人溫嶠,乃藩鎮(zhèn)重臣,也是庾亮的好兄弟。他得知蘇峻企圖謀反,心急如焚,打算派兵進入京都建康,可他不敢自作主張,趕緊派來信使,請庾亮以朝廷的名義頒布詔書,允許他自江州發(fā)兵。
庾亮給溫嶠一個簡短回復(fù):足下勿越雷池一步。
當時的軍事分布圖是這樣的:溫嶠鎮(zhèn)守的江州上游是荊州的陶侃,下游就是歷陽的蘇峻。雷池在江州東部,因注入長江的雷水在此積水成池,而被稱為雷池。庾亮的意思是,不得向蘇峻出兵。
蘇峻磨刀霍霍,偏執(zhí)的庾亮卻依然把陶侃當成最危險的敵人。兵戎相見之前,庾亮又派使者去歷陽,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蘇峻來帝都面議。
蘇峻的回復(fù)很直白、很霸氣:“庾亮誣我圖謀作亂,我入帝都,豈能活命?”
溫嶠得知蘇峻的態(tài)度后,一面請求庾亮允許他率兵從小路進入建康保衛(wèi)京都,一面號召將士們做好各種準備。然而,庾亮小看了蘇峻的反叛力量,不希望溫嶠率兵來都城。由于溫嶠在江州按兵不動,蘇峻進攻都城建康一路暢通無阻,建康城淪陷。
庾亮毫不畏懼,身先士卒,率兩千人馬,奮勇殺敵,隨著溫嶠援軍的到來,共同擊退了一萬多叛軍。殺掉了蘇峻,平定了叛亂。
正是這個庾亮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案例,引申出了好幾個成語和典故。后來人們用“不敢越雷池一步”,形容墨守成規(guī)、不敢推陳出新,比喻難以適應(yīng)局勢的變化。這場戰(zhàn)爭的發(fā)生,是庾亮一連串的失誤造成的,庾亮非常自責,主動拜見陶侃,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庾亮的風度舉止,成就了“引咎自責”這個典故。庾亮的兒子庾會在蘇峻之亂中被殺,其妻諸葛文彪有意改嫁江虨,其父諸葛恢寫信與庾亮商量。庾亮回信說:“令愛還年輕,這樣做自然合適。只是我感念死去的孩兒,就像他剛剛?cè)ナ酪粯??!庇谑牵钟辛恕案心钔鰞骸边@個成語。
有關(guān)庾公的成語大多源自庾亮的經(jīng)歷和日常生活,源自他對朋友的情誼和豐富的語言表達。庾亮曾經(jīng)去佛寺,拜見臥佛時說道:“這位先生是因普度眾生而疲勞了?!睍r人把這句話看成是名言,有了“疲于津梁”這個成語。
溫嶠年輕時,屢次和揚州、淮中的客商賭博,逢賭必輸。有一次,他又去賭博,輸了很大一筆錢,沒法回去。溫嶠和庾亮交好,他就在船上大聲招呼庾亮說:“你快來贖我!”庾亮立刻送錢過去,他才能夠回來。這種事發(fā)生了很多次。于是有了“卿可贖我”的典故。
庾亮鎮(zhèn)守武昌時,秋夜登南樓賞月,與民同樂,傳為佳話。因此,庾亮又被人稱為“南樓使君”“南樓老子”,并留下了“庾亮南樓”“庾亮登樓”“庾公愛月”“胡床待月”“庾監(jiān)高樓”等典故和成語。
庾亮備受世人稱頌,人們稱贊他像豐年的美玉、像災(zāi)荒年頭的糧食。乃至庾亮死后即將下葬時,他的好友何充悲傷不已,嘆道:“把玉樹埋在土中,讓人在感情上怎么受得了?!庇谑?,又收獲了“豐年美玉”和“玉樹埋塵”兩個成語。
歲月如梭,有關(guān)庾樓的人和事,在詩人的筆下,演繹成了一場場精彩的遇見和故事。歷史再次證明,百姓心中有一桿秤,無論哪個朝代,只要你心系百姓,真心地為百姓謀福祉,百姓就會記住你、贊頌?zāi)恪?/p>
作者簡介:王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漢水文化學(xué)者?,F(xiàn)任西南交通大學(xué)、蘇州科技大學(xué)兼職教授。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xué)、學(xué)術(shù)論著多部(篇),共計750萬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報》《人民文學(xué)》《中國作家》《青年文學(xué)》《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報刊刊登或轉(zhuǎn)載。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陰陽碑》《傳世古》《金匱銀樓》(合稱“漢水文化三部曲”)、長篇報告文學(xué)《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fā)展紀實》《中國智慧——中國高鐵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力量——高鐵正在改變中國》(合稱“中國高鐵三部曲”)等。作品被譯為英、法、德、西、俄、阿、日、羅、波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