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空間,圖書館從誕生那一刻起,就不單純屬于某一個人。但有些時候,圖書館是屬于一個人的。這背后的故事有些已經(jīng)成為一段佳話和傳奇,我將之比喻為“一個人的圖書館”。
錢恂的圖書館,是浙江圖書館。1912年,浙江圖書館孤山路館舍(今稱白樓)落成,錢恂出任浙江圖書館的首任館長。經(jīng)有關程序,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等圖書并歸浙江圖書館。錢恂認為文瀾閣地處孤山山腳,太潮濕,對保護藏書不利。恰好與浙江圖書館一墻之隔有一幢考究的紅墻洋樓,是當時權貴聚會的場所。敢作敢為的錢恂頂住各方壓力,派人將墻挖開,把《四庫全書》等文瀾閣藏書全部搬遷至紅樓內(nèi)。后來,紅樓也成為浙江圖書館的一部分。之后,錢恂離職赴京,但他仍心系《四庫全書》的情況,在北京組織補抄文瀾閣所缺的閣書,共抄缺書33種268卷,同時還購回舊抄182種,為浙江圖書館的《四庫全書》的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翠利的圖書館,是利用自家超市一角辦的書苑。因為擔憂舊風陋俗對孩子的影響,李翠利清出自己家超市貨架的一片區(qū)域,將自己收藏的200本書整齊擺上去,又從縣城買回300本舊書,免費供村民借閱。為了在閑言碎語中堅持下去,她給這塊閱讀空間取名“微光書苑”。她說:“微光易滅,如果哪一天你不去堅持了,這一點光都沒有了。”讓所有人感到欣慰的是,微光終成火炬——500本書變成5 000本書,貨架圖書區(qū)變成單獨圖書室,全國各地越來越多人效仿李翠利。2017年,這個質(zhì)樸的農(nóng)村大姐受邀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草案)》立法審議座談會。在這十幾年間,李翠利“用生活供養(yǎng)理想,在田埂守望書香”,回首最初的起點,正如她寫下的那首詩:“喂下文字的乳汁,點亮心靈的洪荒,去吧,向前方,讓心溫暖心,讓光點亮光?!?/p>
楊素秋的圖書館,是一座沒有爛書的圖書館。2020年,陜西科技大學教師楊素秋分管的工作是為碑林區(qū)建設一座3 000平方米的過渡性圖書館。她以一個學者的執(zhí)拗,堅持自己選書,她說:“圖書館的靈魂是書目,我們要把錢用在刀刃上,在皮囊和靈魂之間,我們選擇靈魂?!睏钏厍锾魬?zhàn)圖書館“館配”的潛規(guī)則,與書商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角力,不允許那些書店賣不動的書、倉庫滯銷的書、明知沒有讀者還自費出版的書強塞給圖書館,把“館配書”變成“自選書”。在最終的書單里,有余華、劉慈欣等暢銷書作家的作品,也有陳春城、班宇等文學新秀的作品;有《從一到無窮大》《第三種黑猩猩》這樣的科學讀物,也有《查理和巧克力工廠》這樣的經(jīng)典童書,還有專供視障人群閱讀的盲文讀物……她溫暖了萬千讀書人的心,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稱作“公共選書人”。楊素秋把這段經(jīng)歷寫成一本名為《世上為什么要有圖書館》的書,讓很多讀者感動落淚。
在這些“一個人的圖書館”里,錢恂砸開一堵墻,打開一條通道,讓中華文脈賡續(xù);李翠利從身邊做起,不袖手旁觀,為全民閱讀貢獻一己之力;楊素秋讓圖書館回歸圖書館,書籍回歸書籍,用常識詮釋最簡單的道理。
圖書館的背后,永遠有一群人的故事。它是一個時代的足跡,是一方堅守的溫暖,是一種追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