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抑郁癥,不太想吃藥,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可以試試心理治療嗎?”
“當然可以。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作用方式不同,副作用也是相對的?!?/p>
很多人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心理治療。我們都默認心理治療不會有副作用,或者從未考慮過心理治療有沒有副作用。事實上,超過75% 的心理治療師都會忽略心理治療對來訪者的副作用,甚至當來訪者的心理狀況出現(xiàn)明顯惡化時,治療記錄里也不會提及“惡化”二字。
心理治療如果也像藥物的說明書一樣,明確標注會有一定的副作用,那么我們在選擇做心理治療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到心理治療會有副作用。
在藥物治療中,副作用如何定義呢?副作用是指應用治療量的藥物后出現(xiàn)的治療目的以外的藥理作用。在這里,我們暫時借用國外學者對心理治療副作用的定義:心理治療副作用是指在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后,出現(xiàn)治療目的以外的非意愿性事件,這些事件會給患者或其周圍環(huán)境帶來負擔。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像服用藥物一樣,心理治療也會讓人上癮。比如,有的來訪者會說:“醫(yī)生,我不想出去交朋友,他們不會像你一樣理解我。我遇到事情了,就想來和你說一說,心里感覺舒服多了。如果沒有你,我不知道該怎么辦……”
心理治療師為來訪者提供了共情、接納、尊重的人際互動模式,對于某些來訪者來說,心理治療室似乎成了避風港。這有可能導致來訪者對現(xiàn)實失望,消極應對真正的人際關系。如果心理治療師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這個副作用,就將損害來訪者建立現(xiàn)實關系的能力。
沒有人想要終身服藥,同樣,來訪者走進心理治療室的目的,是更快地走出心理治療室。我們要警惕來訪者依賴心理治療師的同時又回避現(xiàn)實關系的時刻,它在提醒我們,副作用正在發(fā)生,我們要面對和處理它。
“我記不清了,好像有人把我按在沙發(fā)上,掐住我的脖子,我的臉上都是血,太可怕了!”
這個場面最后被證實是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來訪者在小時候看過這部電視劇,這個場面一直在其記憶中揮之不去。
有些心理治療師過于強調(diào)過去的體驗對現(xiàn)在的影響,比如夢的解析、自由聯(lián)想等無意識的探索,這有可能會讓來訪者出現(xiàn)錯誤的記憶。
心理治療的過程需要來訪者面對過去回避的問題,或者喚起埋藏已久的痛苦記憶。這樣的時刻,容易誘發(fā)來訪者的高情感表達。
“我覺得小時候我爸打我這件事已經(jīng)過去了。自從我爸我媽離婚后,我就沒有見過我爸了,他對我來說無關緊要。但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變得和他一樣,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這幾乎讓你不得不意識到他對你的影響,太難接受了。”
這位來訪者在談論父子關系時顯得有些煩躁,不久后,他重新開始通過酗酒來排解情緒。
對于一些本身具有不良應對方式的來訪者來說,情緒“上頭”后,他們可能就會采取一些不良應對方式,如酗酒、濫用藥物、強迫行為、暴食等。
雖然心理治療的原則要求心理治療師保持價值中立,但心理治療師很難做到真正的中立。心理治療師的經(jīng)歷、人格、價值取向,會對來訪者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更何況,每個心理治療流派本身就有不同的取向。
“我整天無所事事,只能躺在床上,沒有人喜歡我,我沒有朋友。這些想法出現(xiàn)的時候,我告訴自己這不是事實,我只是生病了。我努力使用學習的技能,和自己不合理的信念辯論,但我花了太多時間,一整天過去了,我到底該怎么辦?”
部分來訪者的反饋是,在行為認知療法中,他們獲得了一些新的觀念,反而更加糾纏于新觀念和核心信念的辯論,但這對生活的改變卻很有限。對于這種情況,來訪者一定要和心理治療師討論,看看自己是否能正確使用心理調(diào)節(jié)技能。如果這個技能不適合來訪者,那么他就需要其他的情緒排解辦法。
通過暴露反應預防、治療強迫癥的患者,也許會在強迫行為得到改善后又出現(xiàn)新癥狀。采用認知行為治療干預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兒童,一段時間內(nèi)可以改善癥狀,但患兒之后也有可能出現(xiàn)黑暗恐懼和尿床等新癥狀。
比如,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正和一群小朋友玩耍,他的父親突然沖過去,沖著這個孩子大聲吼道:“你趕快跟我回家!”周圍的孩子都被嚇了一跳,然后跑開了。連我在旁邊聽著也很害怕,想讓這個父親閉嘴。只有這個孩子好像什么都沒有聽見,他開始往家里走。
他可能長期待在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變得情緒不敏感了。認知行為治療中的系統(tǒng)脫敏法確實能幫助來訪者對某一事物逐漸變得不敏感,但也可能會降低來訪者對其他事物的情緒敏感度。
當然,我們也需要警惕,心理治療的副作用和藥物的副作用一樣,并不是總會出現(xiàn)。而且,每個人的反應不一樣。比如,具有低社會支持、缺乏社會支援、擁有高經(jīng)濟負擔和嚴重家庭問題的來訪者,心理健康問題更容易惡化。自尊水平低、成長愿望高等特征的來訪者,也更容易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發(fā)生副作用。
面對心理治療的副作用,我們并非束手無策。一方面,來訪者選擇有經(jīng)驗的或者有督導的治療師,可以幫助減少副作用的發(fā)生,另一方面,來訪者和治療師坦誠討論副作用的發(fā)生,也有助于減少副作用。
本文源自上海市健康科普專項計劃。項目編號:JKKPZX-2023-B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