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導了前兩部《寂靜之地》的約翰·卡拉辛斯基,此次從導演轉做監(jiān)制,卻與《寂靜之地:入侵日》(下簡稱《入侵日》)的導演邁克爾·薩諾斯基一起交出了一份難稱合格的答卷。
誠然,在設備過硬的電影院觀看《入侵日》時的體驗可以用刺激、過癮形容,但那不過是單純生理性應激。電影故事平平無奇,可以說毫無亮點,從驚悚電影到小清新文藝片的轉型,顯得不倫不類。
以往那些從正傳到前傳層層鋪展的系列電影,其實是體現(xiàn)電影工業(yè)化魅力的絕好途徑,最佳范例是《異形》系列到《普羅米修斯》系列。《寂靜之地》兩部前作的劇情其實已經較為全面地渲染了外星怪獸的特征——它們行動迅猛,襲擊發(fā)出聲音的生物,視覺完全退化并害怕水……接下來,在前傳中有效解釋并建構怪獸的來龍去脈,是觀眾的正常期待,也是電影主創(chuàng)應該展開的設定。但《入侵日》卻辜負了影迷。作為一部前傳,《入侵日》的劇情完全沒有講清觀眾關心的幾件事,如外星怪獸的來歷、來到地球的目的,以及它們對聲音極為敏銳的特性如何形成?!澳闶钦l?你從哪里來?你到哪里去?”哲學領域的標準三問是解讀人物和故事的基礎,影片卻一個都沒有回答,難免令人感到失望。
《入侵日》的主角薩姆是一位罹患絕癥的非洲裔女性。通常,在好萊塢電影中,女性、動物、孩子和病人是弱勢群體的典型代表。顯然,薩姆和她的小貓就占了其中三項,再加上她的膚色,讓這部帶有科幻色彩的驚悚片頓時有了幾分政治正確先行的意味。
可能是受限于制作經費,電影從主角視角出發(fā),采取以小見大的切入手法,這本無可厚非。但隨著劇情發(fā)展,影片世界觀卻始終難以讓觀眾信服——怪獸入侵的第一天,美國軍方為什么完全沒有發(fā)現(xiàn)?智商顯然并不高的怪獸,是如何到達地球上空的?如果它們沒有視覺,如何在星際航行?入侵后,怪獸又是如何適應地球環(huán)境?如果它們來到美國的目的就是殺戮人類,那么主角是怎么在短時間內就了解了怪獸的習性?反正,觀眾不能多想,也不能認真,認真就輸了。
哪怕個體再脆弱,對于《入侵日》里怪獸呈現(xiàn)的戰(zhàn)斗力,人類顯然也是有辦法反抗的,但電影卻舍棄了讓人類組織有效防御的大場面,對怪獸入侵的量級也含糊其辭,這只能歸咎于劇本并沒有做好足夠的信息建構。如果勉強為本片做一點電影哲學解讀的話,那就是吞噬聲音的怪獸,可以視為我們這個充滿噪聲世界的異化反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