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四重奏》里的一句臺詞“人生,易如反掌”火了,這句中文翻譯也得到熱議。劇里女主角炫耀鉆戒,說著“人生、チョロかった”(直譯為“人生、超簡單的”),字幕組卻用“人生,易如反掌”巧妙照應了劇情動作,達到完美的意譯效果,讓許多觀眾對這一幕劇情產(chǎn)生共鳴。
中文翻譯的魅力,總是能讓文字和語言一下子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
不少英文名句,你能試著用最簡短的中文翻譯出來嗎?
The deepest truths are the simplest and the most common.(大道至簡)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身在井隅,心向璀璨)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優(yōu)秀的翻譯能給外國語言第二次生命。措辭簡潔、句式靈活、聲調(diào)鏗鏘,這正是中文的文化底蘊之美所在。
在小學語文課上大家都做過“修枝剪葉”的句子縮寫題目,無論使用多么復雜形容修辭的“枝稠葉茂”的長句,都能被縮短為只留“主干”的短句。漢語語法學紛繁多歧,因為中文的根本特點在于它以簡易質(zhì)樸的單位為基點,可以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做靈活多變的運作與發(fā)揮。
而中文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也賦予了漢語更為高效的表達效率,用最少的字眼表達最多的含義。
在英文里,詞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來連接,例如man and wife/you and I/back and forth。但在中文里,類似的場合往往不用連接詞,只要說“夫妻”“你我”“前后”就夠了。同樣的,一長串同類詞在中文里,也任其并列,無須連接,“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柴米油鹽醬醋茶”皆是如此。
英文在形式上重邏輯,喜歡交代事物的因果關(guān)系,中文則不盡然?!半S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其中當然有轉(zhuǎn)折和先后承接關(guān)系,但是中文兩句上下文無需連詞,即可表達出任芳菲消遣而淡然處之的不言之喻。從事文學翻譯的大家許淵沖在翻譯王維這句詩詞時,也不免加上了兩個承接詞,才能譯出原意:
Though fragrant spring may pass away, Still here’s the place for you to stay.
而在大部分中文的語境里,即使刪掉“因為所以”“雖然但是”,不但無損文意,反而可使文章干凈。
(即使)行到水窮處,(但是)坐看云起時。
(因為)清風徐來,(所以)水波不興。
除了連詞以外,紛繁復雜的動詞更是西方語言文法的“是非之地”。實際上,英文時態(tài)的變化,比起其他歐洲語言來已經(jīng)單純得多。若是西班牙語,一個動詞就會變出“條件式現(xiàn)在時”“虛擬式未完成/完成時”等十余種時態(tài)。而中文的名詞不分單復與陰陽,動詞也不變時態(tài),不知省了多少麻煩。比如: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就《阿房宮賦》里的這么一個“哀”字,若用西班牙語來說,真不知要殺死多少外國人的腦細胞。
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中文的“擴展”又十分自由,如“荒(乎其)唐”“慷(他人之)慨”“滑(天下之大)稽”。
中文里的寶藏詞匯浩如煙海,能夠精準表達各種情感和思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向來喜歡短小精悍,言簡意賅,這一特點深植于漢語文化之中,使得我們說起話來簡練有力,杜絕一切冗長啰嗦。當然,中國人要是故意啰嗦起來,各種繞口令自然也層出不窮。
中國古代語文學家很早就發(fā)現(xiàn),一個個漢字就好像一個個發(fā)散性的粒子,蘊藉著無窮組合的可能性,句子的組織好似積木,可以隨心所欲地組成不同的語句,這為中國的語言藝術(shù)提供了廣闊的天地。而在各種各樣的語素意合中,“對偶”可能是中國人最常用的語言藝術(shù):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
The sounds of the wind, of the rain, and of reading aloud all fall upon my ears; The affairs of the family, of the state, and of the world are all my concerns.
《紅樓夢》大觀園沁芳亭的對聯(lián),意在以周圍景色映襯沁芳亭的美景,為古代園林景致平添一份靈動,但若是英譯出來,只能成為客觀的景色描述:
繞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脈香。
Three pole- thrust lengths of bankside willows green, one fragrant breath of bankside flowers sweet.
由于尚簡,漢語語詞單位的大小和性質(zhì)往往無一定規(guī),有常有變,可常可變,隨上下文的聲氣、邏輯環(huán)境而加以自由運用。語素粒子的“隨意”碰撞可以組成豐富的語匯,詞組看似“隨意”的堆迭可以形成千變?nèi)f化的句子格局。
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曾提出“譯事三難”,即信、達、雅?!把拧笔欠g的理想境界,而中文翻譯對雅的要求并不止步于文采斐然這一層面,更追求翻譯的意境與內(nèi)涵之美。
日本動畫電影《玲芽之旅》的臺詞:
命がかりそめだとは知っています,死は常に隣にあると分かっています。それでも私たちは願ってしまう。いま一年、いま一日、いまもう一時だけでも、私たちは永らえたい?。ㄖ弊g:我知道生命垂危,死亡總是在我們身邊。但我還是希望,再過一年、再過一天、再過一點得以永生?。?/p>
中文翻譯是:
我深知命如蜉蝣,深知死亡總是如影隨形,但此時哪怕再多一年、再多一日、再多一時也好,我輩仍愿人生得續(xù)。
相比原版日文表達,中文翻譯引入蘇軾在《赤壁賦》中對蜉蝣的隱喻,多了一絲文雅與歲月的沉淀,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為動畫劇情增添了色彩。
無論是外國地名、人名,還是商業(yè)品牌名、電影譯名,中文都趨向于采取更美的表達稱呼,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
就拿地名來說,中文翻譯出來的優(yōu)美外國地名太多了。法國的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 - Elysées),從法語詞根來說,Champs意為田園,Elysées指希臘神話中的眾神聚集之地,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我們中文里的“天宮”或者“凌霄寶殿”。詩人徐志摩根據(jù)發(fā)音將其譯為“香榭麗舍”,從字面上就仿佛能看到衣香鬢影、往來如織的街景。同樣雅致的還有朱自清翻譯的法國泉水景點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意大利的佛羅倫薩(Firenze)也曾被徐志摩稱為“翡冷翠”。
外國詩句的翻譯,更能為其增添中文文化的精妙。我們所熟知的“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實際上是余光中翻譯的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詩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鄭振鐸翻譯印度詩人泰戈爾詩集《飛鳥集》中的那句“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這也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句詩名揚中國。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