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諺語告訴我們:人說話、做事要占理、要講理,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兩面觀、有限觀、變化觀等,才能認識到諸多實物的屬性和常理。諺語常常用對比的方式,讓我們在善惡、美丑、得失等問題上獲得清醒的認識,做出正確的選擇。四川諺語還非常強調(diào)增長見識和多做實踐的重要性,認為這樣能使我們更好地明辨事理。
關(guān)鍵詞:事理諺語;講理;常理;對比;知行
一、凡事講道理
人應(yīng)該講感情,更應(yīng)該講道理。所以四川諺語說:“人情可偏袒,道理偏不了”“信情不如信理”“路有千條,理有一個”“理字沒多重,萬人抬不動”“吃能讓,穿能讓,理不能讓”。
要講好道理,說話、做事就要憑理、要占理,正所謂“劈柴看紋理,講話憑道理”。木材都有一定的紋路,劈柴的時候順著紋路來劈,輕松省力又容易劈開;說話也是一樣,按照道理來闡述就能把問題說清楚。諺語“人可饒人,理不饒人”,說的是道理比人情更加重要。我們或許可以對他人犯下的過錯通融寬恕,但道理卻要做出嚴正的裁決,決不含糊。衡量一個人是否講理,并不是憑空下結(jié)論,只需放到約定俗成的道理標準面前一對比就明白了。所以諺語說:“彎木要過墨,橫人要過理。”這里的“墨”,指墨斗,是傳統(tǒng)木匠師傅的一種常用工具;“過墨”,指木材經(jīng)過墨斗的測量。并非每一件木材都是筆直的,智慧的木匠們通過“過墨”的方式,對彎曲的木材去彎取直,才能保證房屋或家具端端正正、合規(guī)合矩。彎曲的木材經(jīng)過墨線測量就能取直,蠻橫的人也只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才能轉(zhuǎn)變其思想,讓其服理。
諺語告訴我們,在道理面前人人平等:“問理不問人,公理勝強權(quán)”“言巧不如理直”“認人不認事,幫理不幫親”。那么,道理在哪里呢?諺語的回答是:“有理無理,全在眾人嘴里?!钡览碓诒娙说难壑?、口中、心中。
當我們有理時,說話、做事就會占據(jù)主動:“無理氣短,有理話長”“有理翻山越嶺,無理寸步難行”。是否占理,不在嗓門高、力氣大、嘴巴巧,而在是否理直、理正:“有理不在嗓門高,有米不在籮篼大”“有理不在先告狀”“會說說不過理,會編編不過墨”“志大不在年高,理直何須嘴巧”。當然,即便我們占理,也不能得理不饒人:“有理讓三分,不親也是親?!?/p>
當我們無理時,說話、做事自然就處于被動了:“理不直氣不壯,放屁也不響”“謠言腿短,理虧嘴軟”“牛無力拖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菜無鹽無味,話無理沒力”。當然,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占理卻胡攪蠻纏的人,也是不好對付的:“三個諸葛亮,抵不倒一個咬卵匠。”其中的“抵不倒”,是“當不了、頂不上”的意思;“咬卵匠”,指一根筋、死咬不放、不講道理的人。諺語是說,聰明人也怕遇到胡攪蠻纏、不講道理的人。
二、萬物有常理
世間事物,都各有其屬性,不同的屬性決定了它們不同的作用和特點?!傲荫R會摔人,石板會滑人”“螳臂不能擋大車,雞蛋不能碰石頭”等諺語,便是對部分事物屬性的總結(jié)。了解了事物的屬性,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做到揚長避短、物盡其用:“斧砍大樹,鞭打快?!薄爸蹦疽俗髁?,彎木宜作犁”,因為事物各有屬性,所以小材不能大用,大材也常常不能小用:“鑰匙不能劈柴,斧頭不能開鎖?!?/p>
事物的屬性是很難改變的,正所謂“山河易改,本性難移”。相關(guān)諺語非常多,如“虎死不變形,狼死不變性”“老鼠再大也怕貓”“胳臂不能朝外曲,手指總是朝里彎”“老虎吃人不吐骨,狐貍做夢也數(shù)雞”“雄鷹夾著翅也可飛上天,蛤蟆插上翅也只在地上爬”等等。
事物總是有規(guī)律的,四川諺語對此多有總結(jié)?!皟尚懿徊⒆撸R難同槽”,比喻的是各懷心思的雙方不相為謀。“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指一無所有或沒有牽掛的人,便不會擔心失去什么,也就不懼怕那些有財產(chǎn)、有牽掛的人?!八镭i不怕開水燙”,常用來比喻臉皮厚、無所顧忌的人,通常包含諷刺或鄙視的成分;也用于自嘲或調(diào)侃,指已經(jīng)有了足夠多的心理準備面對困難,或?qū)Ρ砻嫔侠щy的事情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怎么樣都能接受了。
世間事物不是孤立的,彼此間常常存在著關(guān)聯(lián)性。“無風不起浪,無水不行船”“有上坡必有下坡,有進路自有出路”“端人碗,受人管”等諺語,總結(jié)的便是這樣的關(guān)聯(lián)性。這類諺語里,不少條目具有鮮明的“川味”。“一個鼎鍋一個蓋,各人婆娘各人愛”(“鼎鍋”是過去四川鄉(xiāng)村常用的一種炊具,“各人”指自己),是說自家的東西自家喜歡,自家的人自家愛;“歪戴帽子斜穿衣,必定不是好東西”,是說人們看到衣冠不整、舉止放蕩的人,通常便會認為其品行不會端正(這當然有些片面化的意思);“跟著好人學(xué)好人,跟著端公跳大神”,類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語。其他如藏族諺語“野牛撞下的禍事,與老虎沒有關(guān)系”和彝族諺語“哈叭狗挨打,獵狗鼻梁酸”,反映的也是人們對事物之間是否存在關(guān)聯(lián)性的認識。
要明辨事理,我們就必須樹立一系列正確的觀念。比如“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亂麻必有頭,事出必有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駿馬馳過,塵土自揚”(彝族)、“樹根竄得寬,樹影鋪得遠”(羌族)、“虱子不咬人不搔”等,都是反映因果關(guān)系的諺語。“饞豬肥,饞狗瘦,饞嘴老貓包骨頭”,則說的是在家畜中,只有豬是不需要自己尋食的,所以饞豬只吃不動,很容易長肥;饞狗、饞貓于饞之外,卻懶得去自己尋找食物,自然瘦得皮包骨頭。
總結(jié)兩面觀的諺語也很多。如“河有兩岸,事有兩面”“月兒有圓有缺,花兒有開有謝”,是說事物的兩個方面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不斷轉(zhuǎn)換的。既然事物都有兩面,那就不能只聽一面、只看一面,所以諺語說:“偏聽生奸,兼聽則明?!薄安黄鲆幻鎵?,不聽一面話?!币虼?,我們不能仗著一技之長而忽略相關(guān)要害因素的影響:“須知水以柔全,莫忘金以剛折”“秤砣雖小壓千斤,酒杯雖小淹死人”。事物不但具有兩面性,而且關(guān)鍵的一面常常并不顯現(xiàn)出來,諺語“埋頭漢,耷耳狗,口頭不說心頭有”說的便是這種情況?!稗嵌贰敝皋抢涞墓?,民間認為這種狗慣于偷偷咬人。諺語是說,平時沉默寡言、不露聲色的人,其實往往是有想法、有計謀的?!坝懈1赜械湥信d必有敗”,是說世間人和事,有優(yōu)點就有缺點,不會完美無缺;我們看到或遇到好的一面時,千萬要注意還有不好的一面。
其他如“一山不容二虎,一洞不藏二龍”“一手難遮兩耳風,一腳難蹬兩只船”“巧媳婦做不出無米飯,巧姑娘繡不出無線花”“蚱蜢跳不過河,蝸牛爬不出家”(彝族)、“腳肚子拗不贏大腿”等諺語,是對有限觀的總結(jié),是說有些事物的結(jié)果或影響是有限制的?!瓣帨侠锏哪喟?,總有翻身之日”“不要歧視弱小者,弱小的會長大;不要看重強大者,強大的也會變老”(彝族)、“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一回香,二回臭,三回討人咒”“小漏不補,大漏吃苦”“毛毛雨,成大水”“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等諺語,則是總結(jié)變化觀的,說的是事物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處于變化之中,發(fā)展到一定限度時會向相反方向轉(zhuǎn)化。
三、對比見道理
世間道理,常常需要在對比中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這種對比是多方面的。
比如主客對比。藏族諺語“金銀雖然寶貴,比不上人寶貴;財產(chǎn)雖然重要,比不上人重要”,說的便是這個道理。相關(guān)諺語很多,如“腳和地相隔一張紙,天和地相隔萬重山”“山不會轉(zhuǎn),人卻會轉(zhuǎn)”“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刀傷易治,口傷難醫(yī)”等。有一句叫“不怕紅臉關(guān)公,就怕抿嘴菩薩”的諺語非常生動形象:關(guān)公雖然紅著臉生著氣,但他性格耿直,與他相處不會有什么顧慮和畏懼;但有的人(諺語里用“菩薩”指代)雖然帶著微笑,看起來善良厚道,實際上卻心機很重,會記仇,與這樣的人不好交往。
比如真假對比?!霸谶h方撒謊,撒了便留下;在村內(nèi)撒謊,撒了被識破”(彝族)、“真的做不得假的,軟的做不得硬的”(藏族)、“實話好說,瞎話難編”等諺語,總結(jié)的便是真假生存情況。因為真假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會被印證,所以我們不能“吃豆腐,報肉賬”。當然,我們也要認識到,有時真的東西不一定受歡迎,假的東西反而被追捧,“黃芩無假,阿魏無真”說的便是這種情況。黃芩和阿魏都是中藥材的名字,黃芩非常普通,所以在藥材行里不會買到假貨;阿魏則是一種產(chǎn)自西域戈壁灘的名貴中藥,由于非常稀有,再加上多數(shù)人沒見過,所以過去藥店里的阿魏多是假的。關(guān)于真假,人們通常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諺語提醒我們,眼見也不一定為實:“過目之事猶有假,背后之言未必真?!毖哉Z包裝,也會以假亂真:“殼子沖得圓,狗屎蜜蜜甜?!薄皻ぷ印敝笩o關(guān)緊要的話或無根據(jù)的話,“沖殼子”即吹牛皮。不過,好在“泥人經(jīng)不起雨打,假話經(jīng)不起盤查”“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丁是丁,卯是卯,真就真,好就好”。
比如善惡對比。廣大民眾普遍持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念,對行善者是祝福的,對作惡者是詛咒的:“毀路不得子,修路九個兒”(彝族)、“土硬不長苗,人惡要絕種”“日行一善,長壽百年;日做一惡,很快出脫”(“出脫”是失去、丟掉、斷送的意思)。在諺語中,作惡者要么會被天懲罰,要么會被強人收拾:“人有善念,天必從之;人懷惡意,天必誅之”“草怕嚴霜霜怕日,惡人自有惡人磨”。行善不拒絕微小,而罪惡一丁點都不能做:“善小要做,惡小不為。”在古代社會,也存在善不得善報、惡還得好處的現(xiàn)象,于是也產(chǎn)生了“惡惡惡,有吃喝;善善善,喝稀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樣帶著不平之氣的諺語。但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相信多做好事會給子孫后代留下福蔭,總做壞事的人會給子孫后代留下災(zāi)禍:“積善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積善之家有余慶,積惡之家有余殃”。從善并不容易,從惡卻很簡單:“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xué)善如爬壁,學(xué)惡一下成”。
比如美丑對比。人們自古就推崇人的內(nèi)在美:“馬的美在奔跑中,人的美在勞動中”“鳥類是美在外,人類是美在內(nèi)”(彝族)、“仗智勝過仗勢,美色不如美名”“沒有見不得人的面孔,只有見不得人的靈魂”。美丑,要在比較中才能得出結(jié)論:“比比看看,美丑自見”“狐貍不知尾巴臭,田螺不知屁股皺”。人往往只看到別人的不足,卻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是需要引以為戒的:“說別人的丑,遮各人的羞。”
比如愛憎對比?!皭廴苏呤苋藧?,恨人者遭人恨”(彝族)、“寧救千只羊,不救一只狼”。在古代,人們還沒有野生動物保護概念,在人們心目中,狼就是應(yīng)該被憎恨和打擊的敵人。但愛與不愛,在行為發(fā)生的當時,人們的感受卻很復(fù)雜:“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愛你”“虧是福,人人不;利是害,人人愛”。順著別人的心意說好聽的話就討人喜歡,坦率直言說公道話反而會招人嫌惡:“順情逗人愛,公道討人嫌”“人愛殷勤狗愛食”。雖然這種情況是很多人都難以避免的,但諺語告訴我們,應(yīng)盡量避免,需要做到愛憎分明:“只要是愛的,一日見三次也愛;只要是恨的,三天見一次也恨”(彝族),“嚴是愛,寬是害”。
比如是非對比。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是非專往百姓家中跑,瘟疫專往牛羊群中鉆。”(彝族)搬弄是非的人常常巧舌如簧,以致人們有時分不清是非:“背黑色糞肥的人得不到表揚,翻弄是非的人到處受表揚”(羌族),“嘴巴兩張皮,說是又說非”“嘴巴兩張皮,翻上又翻下”(彝族),“嘴多會引起是非,水多會造成災(zāi)害”(藏族)。是非一多,可能造成“偷牛的抓不著,抓著拔樁的”。但人們始終相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非總會大白于天下:“渾水越澄越清,是非越辯越明?!?/p>
比如得失對比?!昂昧睡彴掏送础薄皷|山看著西山高,到了西山?jīng)]柴燒”“好漢不吃眼前虧”等諺語,便是對得失情況的總結(jié)?;刈逯V語“手中麻雀勝過天上的仙鶴”,比喻大而美的空想,不如小而實惠的現(xiàn)實利益可靠。生活中,做有些事情,本是想盡快得到什么,結(jié)果失去的卻更多。諺語“省下一斤鹽,壞了一盆醬”,比喻省儉不當,結(jié)果卻因小失大?!按蛄藰渖先溉?,丟了家中雞婆”,則是說樹上嘰嘰喳喳的雀鳥,平時可能會吃掉一些糧食,但它們有報警的作用:每當狐貍、黃鼠狼之類野獸進村時,它們都會發(fā)出不一樣的聲音,沒有了它們,家里的雞就不安全了。在得失方面,人們雖然都深知錢財很重要,但相比之下更加重視良心和名譽:“寧失重金,不失良心”“黃金丟失可再得,名譽掃地難挽回”。
比如禍福對比。首先,諺語強調(diào)禍福是彼此依存的,有時還是互相轉(zhuǎn)化的:“福中有禍,禍中有?!薄坝蟹鸬牡胤窖Ф啵懈5牡胤阶飷憾唷薄疤饛目嘀衼?,禍從福中生”“伸手是禍,縮手是福”。后一句指遇事愛出頭或愛占便宜容易惹禍,遠離是非或莫貪錢財則會平安無事。有時候,禍福是難以預(yù)料的:“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落。”關(guān)于禍福,人們普遍信奉吃虧是福、饒人是福的理念:“虧人是禍,饒人是福”“吃虧是福,貪人有禍”;又信奉“禍福天注定”“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還信奉福是行善積存來的:“福是積的,禍是作的”“福自德生,禍由惡作”。
在各種對比中,人們早就認識到了事物的相對性。如“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強不如家伙利”“池里無魚蝦為大”“歡悅嫌夜短,愁煩恨更長”“你獻給喇嘛一根哈達,會當作你的一片誠心;你送給壞人萬兩黃金,還會嫌你送得不夠”(藏族)等?!案咦訒蚣埽訒@胯”,說的是高個子手長腳長,打架有先天優(yōu)勢;矮個子個矮,但可以鉆到對方胯下頂翻對方,變短處為長處?!把酪詣傉?,舌以柔存”,是說剛硬的牙齒卻先脫落,柔軟的舌頭卻永久存在,闡述的是柔能克剛的道理。
四、知行求真理
怎樣才能更好地把握萬事萬物的內(nèi)在道理呢?諺語告訴我們:可以通過知、行兩方面的修煉,來提高對內(nèi)在道理的認識和把握。
知行方面的諺語,首先要說到的是見識。諺語強調(diào),處于不同環(huán)境中的人,其見識也不會相同:“山里娃兒不怕狼,城里的娃兒不怕官。”
怎樣才能增長見識呢?諺語告訴我們,要多看多做:“見多識廣,少見多怪”“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臨深淵,不知地厚”“不上高山,不知路懸;不下河壩,不知水險”(羌族),“沒上高山,不曉得平地;沒吃過稗子粑粑,不曉得粗細”“多銼出快鋸,多做長見識”(多銼即多用銼子打磨鋸子,可使鋸齒鋒利),“多做就多知,久病成良醫(yī)”“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井里的蜞螞,沒看見過簸箕大個天”。后一句里的“蜞螞”,指青蛙,諺語是說生長環(huán)境不但會限制自身的見識,甚至想象力也會被束縛。
見識可以從書本中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币娮R也可以從生存環(huán)境中得來:“住在林邊會爬樹,住在河邊會涉水?!币娮R還可以從別人的口中得來:“要知山中路,須問打柴人?!鄙踔脸蕴潯⑸袭?shù)慕?jīng)歷,也能增長見識:“上回當,學(xué)回乖。”
無論我們的見識來自哪里,除了讓自己受益外,還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諺語“學(xué)在一人之下,用在萬人之上”,便表達了這樣的意思:從老師那里學(xué)到的知識、學(xué)問,可以傳授給許許多多的人。
知行方面的諺語,除了見識,還有實踐。這方面的諺語很多,如“青山雖有路,還得要人行”“不實行的空話,像沒翅的小鳥”(藏族),“經(jīng)過荒年的人才知荒年苦,調(diào)過糾紛的人才知糾紛難”(彝族)。傳統(tǒng)諺語非常強調(diào)實踐或者行動:“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是鋼是鐵,告了才曉得”。后一句里的“告”,是四川方言,動詞,有“試”“嘗試”的意思。諺語是說,一個人或一個東西、一件事情到底怎么樣,需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
實踐或者行動,常常比我們心中以為的要艱難許多:“看山不遠走山遠,看花容易繡花難?!彼?,實踐必須要親身參與:“走走看看,不如親手干干”“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想知對岸事,須得過河去”“信別人的嘴,不如信自己的腿”(彝族),“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岸上學(xué)不會游泳,嘴上說不出莊稼”“打鐵要自己把鉗,種地要親自下田”。諺語強調(diào)的是,凡事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經(jīng)驗體會,才能取得成功。
有一條叫“火矢落在腳背上,才知道厲害”的諺語,強調(diào)了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能感同身受?!盎鹗浮庇謱懽鳌盎鹗?,四川方言,指火灰、火炭。過去,每到冬天,鄉(xiāng)村的人們都圍著火塘烤火,在撥弄柴火的過程中,常有火灰、火炭落到腳背上的情況發(fā)生,往往燙得人一陣痛喊。沒經(jīng)歷過的人,是體會不到那種滋味的。
盡管通過實踐獲得真知的過程并不容易,但人們都知道,只有多實踐才會讓我們懂得更多、學(xué)得更快:“實踐多,懂得多;實踐少,不知曉”“雞叫三遍,一遍比一遍亮;路走三遍,一遍比一遍熟”(回族)。反之,不下功夫,就難以獲得真知:“不嚼碎,不知味?!?/p>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民間文學(xué)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xué)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4年版。
2.本卷編委會編纂《中國民間文學(xué)大系·諺語·四川卷》,2023年3月送審稿。
3.四川省各市(地、州)縣(區(qū)、市)1980~1990年編纂的諺語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