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周是綿延不絕的山岡,中間是一馬平川的平壩,一條河在壩子里流淌,這就是元謀開發(fā)最早的壩子——華竹壩。千余年前,這個地方是一個傣族部落的領地。華竹是傣語,意為“高高盤起的發(fā)髻”,代指傣族人居住的地方。
元謀開始成為傣族定居的地方,遠可到唐代尋其蹤跡。在唐王朝支持下逐漸壯大的南詔到天寶末年走完了蜜月期,雙方在唐玄宗天寶九年至十三年有三次較大的戰(zhàn)斗,史稱“天寶之戰(zhàn)”,南詔取得勝利,并乘勝北進,于唐肅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年)占領金沙江北岸的巂州,即以現(xiàn)在西昌邛海為中心的涼山地區(qū),并一直打過大渡河,兵鋒直指成都,搶掠“子女玉帛,百里塞道”而還。之后,還有多次爭戰(zhàn),各有勝負,直到雙方腐朽到無力再戰(zhàn),南詔于902年被大長和取代,唐朝在907年被后梁所滅,中原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傣族先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來到元謀的。當時的銀生百夷人落受南詔統(tǒng)屬,被征調(diào)到巂州參加征戰(zhàn)。隨南詔大軍北征獲勝而還,傣族官兵退出涼山地區(qū),退過金沙江,落籍元謀。這里壩子平坦,河流交匯,氣候炎熱,符合他們的生活習慣,但是那時叫作毋血水的龍川江兩岸還不適合人類居住,他們選擇了龍川江支流上更小更便于駕馭的壩子作為族人的生活繁衍之地,這就是華竹壩。他們在這個壩子里聚族而居,在這里靜靜地生活著、發(fā)展著,逐漸強大起來,到南詔被滅后,華竹部已經(jīng)成為對周邊有一定號召力的部落了。
南詔滅國之后到大理國立國之前這一小段時期,洱海地區(qū)的上層建筑動蕩不已。閱讀這段歷史,常使人掩卷嘆息,偏居云南的地方政權開始走馬燈,先是南詔清平官鄭買嗣廢南詔哀帝舜化貞建立大長和國,歷三世二十六年到鄭隆。繼之劍川節(jié)度使楊干貞廢掉鄭隆,推舉趙善政即位,建立大天興國。十個月后,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建立大義寧國。兩年后,楊干貞被其弟楊詔滅掉,改元“大明”,楊詔又被通海段思平所滅。這是一個政局動蕩的年代,三十七部就是在政局動蕩中走進歷史的。
楊詔在位七年后,通海節(jié)度使段思平聯(lián)合包括華竹部在內(nèi)的東方三十七部武裝力量西進,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這是大理國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后,三十七部因為有功而得到優(yōu)待。華竹部是三十七部之一,而且是地理位置上比較靠近洱海核心區(qū)的一個部落。
971年,大理國第五代王段素順命令宰相段子標和駙馬段彥貞等于年初率兵東征,平定叛亂。平叛大軍從大理出發(fā),沿著通海城路,一直打到現(xiàn)今的文山州富寧縣延眾鎮(zhèn),剪除了反叛勢力,又回師拓東城,西向討平了求州等地的武定、元謀、祿勸三邑,接著又討伐了今云南富源、貴州盤州市的反叛,最后聚集石城(今曲靖城北)。段子標、段彥貞等大理國東征將領在這里與三十七部部落首領刻碑“共約盟誓,務存久長”。
廣哀是第一個見于史料的華竹部首領名字:“元謀吾氏始祖景東百夷人,南詔贊普鐘六年(757年)奉調(diào)北征巂州,后留駐元謀,為部落酋長,九傳至廣哀”。1254年,忽必烈大軍接連破襲大理城、拓東城,大理國末代國王段興智投降,華竹部首領廣哀隨后在金馬山歸附,與云南其他地區(qū)一起并入大蒙古國版圖。此時元朝尚未建立。到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華竹部正式改為元謀縣,屬武定路和曲州管轄。華竹部部酋廣哀回元謀招撫本地夷民恢復生產(chǎn),動蕩的元謀逐步穩(wěn)定下來,廣哀由部酋轉(zhuǎn)而成為元謀縣土知縣,開啟土司制度。
明代,元謀吾氏土司仍是縣一級土司,在《滇考》中有確鑿記載。《滇考》中把明代云南土司按官階分為四類二十五家,即知府級別十家、同知級別兩家、知州級別十家、知縣級別三家。元謀吾氏土司是縣一級的土司,等級低,列末位,但畢竟是元明兩代統(tǒng)治元謀的土司,不可忽視。
元謀流官首任知縣是張元禮,他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到任,一年后病故,之后到弘治七年(1494年)才再次設置流官,百余年間,再無流官到元謀當知縣。廣哀的后代阿吾,曾在張元禮之前擔任元謀土知縣,張元禮病故后,他親赴南京朝覲。這次遠途跋涉,沿途的所見所聞和恢宏的明廷大殿,阿吾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無異于一次徹頭徹尾的洗腦,這正是明廷所需要的。朝廷見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于是嘉其忠勇,授土知縣。就在阿吾回云南的當月,西平候黔國公沐英奉欽旨在昆明為阿吾舉行了土官“授職典禮”。土司機構設置為:更資三人,各領從征,聽從土司調(diào)遣,唯土司之命是從;曲覺三人,分管地方;遮古三人,管理田莊;扯墨一人,統(tǒng)領站班快手;管家十二人,管理租谷徭役。土兵非常設,數(shù)目不恒定,不計在內(nèi)。阿吾之后,他的后代就以“吾”姓為部落首領的家族姓氏開始有序傳承。
在靖難之役后,明成祖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委派流官是明廷改革基層政權的手段之一。當時武定府的和曲、祿勸二州都改設了流官,而在武定管轄之下的元謀縣依然實行土官,由阿吾之子吾忠襲位。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吾忠去世,他的兒子吾政向登基繼位的新皇帝朱瞻基新朝廷貢馬,明廷準許他承襲土職。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吾起在總督尚書處襲父職。吾起任內(nèi)在縣西一里處建橋以利通行也利于盤詰行人。這件事,《華竹新編》是這樣記載的,“其關梁有七。曰望城關,在茶房山東,距縣城25里;曰大板橋,在縣西一里,土縣丞吾起建,后廢”這是元謀第一個有名有姓修建的關梁哨卡,距今約600年了。天順二年(1458年),吾起因病亡故,他的弟弟吾超向朝廷貢馬,得奉圣旨,準襲他接任土知縣。成化三年(1467年),不是吾超嫡子的吾隆依令披冠帶襲。他死以后,于弘治七年(1494年)元謀設流官一員,吾隆的兒子吾大用因此未得襲元謀土知縣。七年之后的弘治十四年(1501年),云南撫司又請旨準吾大用承襲其父輩的土官職,但不可以世襲。元謀從這一年開始又實行“土流同置”。二十七年之后的嘉靖六年(1527年),云南發(fā)生變故給吾大用的子孫承襲元謀土職提供機遇,而吾大用也確實抓住了這個機遇。原來,這一年尋甸土司安銓、武定土司鳳朝文反叛朝廷,斬殺官吏,奪取知府印信,攻圍省城昆明。吾大用得令率本地土兵協(xié)助朝廷征剿,奮勇平叛獲得軍功,授職土巡捕,這是他第二次被授職土巡捕。嘉靖九年(1530年),吾大用的兒子吾至先奉欽旨承襲父職,兼理元謀全縣事務,再次打破了“不得世襲”的禁令。在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流官知縣于文蔚打算修建縣城,選址在元陽河邊的河壩街(今元謀縣老城鄉(xiāng)政府所在地),一年時間建成土城,可以想象那個一年建成的土城是何等的簡陋。二十年后的天啟二年(1622年),元謀知縣齊以政才把土城改建為磚城,縣城城墻總圍長一里三分,設四道城門,分別是東面午茶門,西面回龍門,南面丙弄門,北面住雄門,元謀這時有了較成規(guī)模的縣城。這次筑城在《華竹新編》有記載:“歷稽縣治三遷而始定丙弄山下,閱三紀而議城,時萬歷三十一年也”。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武定土司鳳朝文的兒子阿克約反叛,攻陷武定、祿勸、元謀等一府三州四縣,進而進兵昆明,省城震撼,吾至先的兒子吾孟才再次率元謀土兵與協(xié)同官軍作戰(zhàn),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恢復縣治。吾孟才后,他兒子吾道南仍然承襲元謀土巡捕。到吾道南的兒子的時候境況更差,因為改設流官力度加大,吾道南的兒子吾必奎襲位時被降為元謀土舍。在元謀改土歸流中處置不當,迫使在鎮(zhèn)壓叛亂中獲得軍功的吾必奎卻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令人唏噓。吾必奎兵敗奔走江外,被斬殺于會川,即今天的會理城內(nèi)。吾氏家族成員和傣族部族有的不甘屈辱而流落江外,有的改名換姓隱忍于當?shù)?,此后,由銀生百夷人(景東傣族)演化而來的元謀傣族在元謀土地上消失得干干凈凈,像被大風吹走一樣,只為元謀留下千余個以傣語命名的村落,這恐怕是那些曾經(jīng)移居此地的銀生先祖最不愿意看到的結(jié)果。
其實,吾必奎才干出眾很有威望。在明末清初,吾必奎受云南巡撫沈敬炌、閔洪學調(diào)遣,先后率領元謀土司兵參與鎮(zhèn)壓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叛亂、貴州水西土酋安邦彥叛亂和云南沾益土知州安紹慶、安效良叛亂的鎮(zhèn)壓,兵鋒所及川南和大半個云南,并屢屢取得勝利,保一方平安,在云南歷史舞臺上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云南巡撫閔洪學當年把吾必奎的戰(zhàn)績上報熹宗朱由校,授吾必奎坐營都司加游擊將軍銜,這是從三品的武將官銜,是吾氏有史料記錄以來獲得的最高官階。
在元謀,留下很多與吾必奎有關的民間故事,其中一個叫“九圍大樹”的故事被賦予神話色彩,流傳甚廣,婦孺皆知。
話說吾必奎被剝奪官職賦閑在家,看著衙所外那棵九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攀枝花樹聳入云霄,心里隱隱有某種想法。這天夜里,吾必奎睡夢中夢見一位高人,這位高人告訴他“明將亡,彼可取而代之”,并傳授他點豆成兵之術,說可以作舉事之用。吾必奎醒來,連忙吩咐隨從,撮芝麻綠豆無數(shù),到僻靜處播撒,并用茅草覆蓋得嚴嚴實實,再灑上神符水,盼望著七天之后能見到奇效。到第六天,舉事心切的吾必奎,來到播撒芝麻綠豆處,見不到有什么變化,心想七天期限,到第六天還沒有什么動靜,怕是不靈驗,思來想去,不如干脆翻開茅草看看,翻開茅草一看,只見芝麻、綠豆將都已變成數(shù)十萬兵,列為戰(zhàn)陣,提槍挎刀,但是時間不到,都軟弱無力。覆蓋的茅草被翻開,這些奇兵異馬經(jīng)太陽一曬,看著看著就枯萎死去了。吾必奎見天機已經(jīng)泄露,萬分懊惱。憂心忡忡的吾必奎,抬眼看看衙所外那棵的九圍粗的大樹,便爬上大樹。說來湊巧,吾必奎爬上大樹朝京城一望,正好望見皇帝剛剛起床,正要洗臉。吾必奎一見大喜,連忙拈弓搭箭,瞄準皇帝的頭部就是一箭,翎箭向著皇帝飛去,就在箭頭離皇帝的腦袋只有一尺遠的時候,皇帝一下子彎腰洗臉,“錚”的一聲,翎箭射在皇帝前面的玉屏上,箭鏃沒入玉屏有幾寸深,嚇得皇帝半晌才回過神來,忙令朝臣查看翎箭,只見箭桿上刻有“吾必奎”三個小字。吾必奎是誰?有大臣回答說是云南元謀的一個土舍。皇帝又令人取出寶鏡來對著翎箭飛來的方向一照,發(fā)現(xiàn)有棵大樹上有個人在向京城窺望,急忙叫人畫下像來,隨即派兵進剿。圍剿官兵來到元謀,砍倒了那棵九圍粗的大樹,吾必奎無所依靠,他的土兵四處奔逃,不久就被抓住斬首。不料斬首之后的吾必奎倒地之后竟然連頭帶身遁土而去。官軍大驚,忙用草木灰劃圈圈住,掘地三尺,又挖出了吾必奎。這一次官軍抓住吾必奎后就不讓他落地,怕他又遁土而去。不著地的吾必奎就再也不能起死回生了,但是這棵被砍倒的大樹當年又發(fā)了芽,幾年后長有六圍粗,算是起死回生了。外地人來到這里,當?shù)厝硕紩钢@棵“六圍大樹”說,這是“九圍大樹”的后代。這就是流傳在元謀民間的“九圍大樹”的傳說。傳說里的“九圍大樹”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存在過,但六圍大樹確實存在,徐霞客在元謀游歷時記載:“官莊之北,十里為環(huán)州驛,又十里為海鬧村,濱溪東岸,即活佛所生處,離寺二十五里。其村有木棉樹,大合五六抱??h境木棉樹最多,此更為大”。木棉樹,元謀本地人稱為攀枝花樹,海鬧村現(xiàn)在的牛街村。元謀壩子攀枝花大樹很多,有趣的是好多村子都說“九圍大樹”的故事發(fā)生在自己的村子里。
這是在我老家元謀廣為流傳的傳奇故事,小時候聽過無數(shù)遍,版本不同,情節(jié)卻差不多。傳奇歸傳奇,吾必奎是確實存在著的歷史人物,在云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楚雄人物》一書里,吾必奎位列“楚雄古代人物傳”第六位。
元謀歷史進入清代,受吾必奎事件牽累,世居于此的華竹人大多亡命江外,大量漢族人涌入元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與當?shù)厝巳诤?,共同繁榮發(fā)展??滴踉\知縣翁詠榴在他的《元陽賦》里就生動地記錄了當時的元謀移民景象:“土成沃壤,人富于財,詩書式榖,風氣頓開,荊湘之民間至,九江之眾頻來”。當時的文人墨客對元謀也稱贊有加:“馬街為兩省通途,每逢街期,百貨云集,上達郡城省會,下抵江外巴巫,商多三姚楚景,客盡江右湘湖,所謂滇南都會也。故當時有金馬街、銀元謀之謠?!逼浣Y(jié)果必然是留在元謀壩子傣族人改名換姓,逐步漢化,那些傣語地名一直叫到現(xiàn)在。
今天再到華竹,鑲嵌在枯黃的群山中的華竹壩子依然碧綠,只是當年莽莽甘蔗林已經(jīng)全部改種冬早蔬菜,銷往全國各地。問及華竹往事,當?shù)厝诉€知曉一些,那是口耳相傳的結(jié)果,但已經(jīng)相當模糊。問及華竹壩是否還有傣族,回答說一個都沒有了。至于歷史的遺物,有帕地村幸存的大鐘一口。
責任編輯:李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