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視頻平臺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三分鐘說電影”這類二次剪輯的影視解說類短視頻深受各類人群的喜愛,該類視頻以方便快捷,形式多樣等優(yōu)勢將電影壓縮為三分鐘左右來進行解說,滿足了大眾對娛樂文化的需求。本文主要以“三分鐘說電影”這類影視解說短視頻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市場需求、審美觀念及產業(yè)影響進行分析,探究其合理性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
【關鍵詞】“三分鐘說電影” 影視解說短視頻 審美反思
從受眾關聯(lián)度而言,“三分鐘說電影”屬于影視解說類短視頻。所謂短視頻,是指適合較短時間或在移動狀態(tài)下觀看、在新媒體平臺播放的視頻內容?!叭昼娬f電影”將一部時長達一個半小時左右的電影壓縮到三分鐘左右,為經常接觸抖音, B站等短視頻平臺的年輕群體,特別是學生黨和上班族提供了在碎片時間內迅速了解一部電影的便利。這種“短視頻+電影”的“碎片化”傳播方式,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娛樂消費習慣。首先,“‘全媒體’的制作技術和‘拼貼式’的敘事技巧把觀眾‘縫合’在影片的內在敘事,使觀眾與影片本身完成了一次親密接觸?!盵1]其次,在受眾反應層面,“三分鐘說電影”成為受眾篩選自身感興趣影片的快捷途徑。通過三分鐘的解說,能讓受眾了解影片的大致劇情、結局,進而決定他們對該電影是否感興趣。通過視頻解說對影片進行篩選,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觀眾的閱片效率。第三,在影片與受眾的關系維度上,影視解說短視頻通常使用較直白的語言,通過快節(jié)奏的剪輯,急速反轉的劇情解說讓受眾迅速了解故事。第四,“三分鐘說電影”不同于豆瓣評分等平臺,短視頻通過對電影原片二次剪輯,能迅速激發(fā)受眾強烈的觀影欲望,更加容易被“種草”。
從三分鐘說電影這類短視頻的生產者角度而言,通過觀看影片,梳理劇情,二次剪輯,運用ai配音將文字稿與剪輯畫面切合,這一系列工作操作門檻較低,即使是技術小白也可以通過手機端的剪輯APP進行創(chuàng)作。另外,影視解說類短視頻的受眾需求較為穩(wěn)定,不同于其他類型短視頻諸如廚房料理、美女寫真、健身科普等容易帶來審美疲勞,影視解說類短視頻每一期所解說的電影不同,能不斷給受眾帶來新鮮感,這類博主也能不斷圈粉。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電影作為一種媒介并沒有消亡,但它的主導形式已經消亡(或正在消亡)?!盵2]影視解說類短視頻作為電影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獨特的方式對電影的推廣和宣傳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盎ヂ?lián)網時代讓電影營銷宣傳手段更具有實效性和多樣性,它的信息承載力遠超傳統(tǒng)媒介,內容更多樣化,衍生宣傳物料更豐富,普通人也可以參與電影的評價,不再是單一且同質化電影評論?!盵3]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分享和傳播,影視解說類短視頻可以迅速觸達大量的潛在觀眾,打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讓更多人了解到電影的存在。它們就像無數個傳播的觸角,將電影的信息傳遞到各個角落,從而擴大電影的傳播范圍。
對于被解說的電影本身,三分鐘說電影這類解說短視頻更容易被推廣。受眾決定看一部影片往往是因為劇情的撲朔迷離、戲劇性反轉帶來更多的探究欲。另外,短視頻平臺也不同于豆瓣評分需要長時間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它們能通過評論區(qū)更迅速地接收到受眾的反饋。三分鐘說電影的視頻博主往往不會在視頻中透露影片名,而是通過受眾在評論區(qū)留言提問公布影片名等信息。影視制作方也能通過該渠道更充分了解當下受眾閱片的熱度和關注點,順應潮流發(fā)展,打造更加符合大眾審美的電影,從而提高影片的質量,打造更高票房。
短視頻“二創(chuàng)”是指以某藝術作品為原始素材,使用仿作、改編、解說、混剪等手法進行再創(chuàng)作,產生新作品的行為。早期二創(chuàng)內容因其傳播面廣、素材來源合法性不明而常被貼上“野蠻生長”甚至“侵權”的標簽。但在一系列管理規(guī)范、審核細則相繼出臺后,慢慢涌現(xiàn)出了不少優(yōu)質的二創(chuàng)作品。它們超越了傳統(tǒng)形式和宣發(fā)價值,在不對版權方著作權造成侵害的前提下,成為針對原作進行主題深化、文化解讀、趣味加持的“助燃器”。
然而,以劇情陳述、素材拼接為基礎邏輯的“三分鐘說電影”,仍舊難逃壓縮餅干式審美。將一部電影濃縮成三分鐘的解說短視頻,首先對解說對象選擇的范圍較為局限,通常是劇情片居多,那些劇情內容豐富,反轉較多的電影被剪輯為短視頻具有較好的效果。如果忽略電影的審美,僅僅停留于波折的劇情,那么隱藏于電影背后的審美元素(如歷史反思與社會問題、精美巧妙的視聽語言、獨特的攝影角度)則無法在短視頻中得到充分地體現(xiàn)。正如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序中所言:“電影是名副其實的愛的藝術,這一點勝于任何其他藝術品類。對于電影來說,熱愛人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我們不首先探索弗拉哈迪、雷諾阿、維果,尤其是卓別林的影片所反映的特有愛心、溫柔和感傷情緒,那就不可能透徹理解他們的藝術?!盵4]以《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為例,如果將影片劇情轉換為解說,可能就是1900具有非凡的鋼琴天賦,他一生都沒下過船,也因此錯過了屬于自己的愛情。但是看似索然無味的劇情背后,更加值得體味的是細節(jié): 1900于下船階梯的無數次輾轉,在名利面前,也始終保持對音樂的尊重,寧愿一生孤獨,也不愿隨波逐流。這些來自電影賦予我們心靈上的震撼和感動,是“三分鐘說電影”這樣壓縮餅干式的短視頻無法展現(xiàn)的。因此,從“三分鐘說電影”這類短視頻中,是無法完全理解藝術內涵的。作為電影營銷短視頻同樣有這樣的困境,“目前互聯(lián)網與中國電影產業(yè)的融合大多停留在‘工具層面’,其融合的產物大多是商業(yè)模式上的顛覆與創(chuàng)新,尚未觸及電影本體?!盵5]與此同時,還有很多文藝片是非線性的,非敘事性的,根本無法被“解說”,因此這類影片也很難登上影視解說短視頻平臺,從而被大多數受眾忽視。
其次,即使是能夠與“三分鐘說電影”適配的劇情片,短視頻也難以取代其電影的獨特價值。短視頻解說就如同一塊壓縮餅干,將一件集視聽語言、懸念設計、情感暗線于一體的藝術品,壓縮為一個干癟的故事。從根本上而言,解說短視頻和電影具有本質區(qū)別,電影放映本質是藝術傳播,解說短視頻本質是信息傳播。從目的與內容上看,藝術傳播側重于藝術作品和藝術體驗的傳播,旨在引發(fā)情感、審美和文化體驗;信息傳播則更注重傳遞事實、知識和實用信息。從價值取向上看,藝術傳播強調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獨特性和美學價值;而信息傳播更關注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實用性。從受眾反應來看,藝術傳播期望引發(fā)觀眾的情感共鳴、思考和審美感受;信息傳播通常追求觀眾對信息的理解和應用。解說短視頻本質是通過解說臺詞為受眾傳達信息,屬于文本類的傳播。而電影的本質是通過視聽語言、通過畫面和聲音的融合來進行敘事和抒情,屬于體驗類的傳播。此外,影視解說短視頻通過二次剪輯可能會打亂原本電影的時間線與情感上的明線暗線,切碎導演精心安排的敘事結構,從而導致觀眾的誤解。
第三,將主角的名字簡化為“小美”“小帥”,沒有背景的交代,沒有主角性格的展現(xiàn),只是梳理故事的大框架,受眾只能通過剪輯者的思路對影片進行理解,限制了欣賞電影的角度,從而導致一種審美的固化。
第四,受眾通過觀看影視解說短視頻仿佛得到了“上帝視角”,已知大致劇情和人物結局走向,在劇透產生的短暫性“顱內高潮”以后,受眾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就大大下降了。與此同時,由于過短時間的解說,受眾無法對電影內容產生深刻記憶,也無法提升受眾的審美觀和感知力,電影原本所要給我們傳達的精神力量和人文關懷也被輕而易舉的拋諸腦后了。三分鐘說電影就好像壓縮餅干,對于饑餓的人而言,可供飽腹。精神壓力較大的受眾,通過三分鐘的電影解說來獲得快感,釋放壓力,但如果一直沉溺在這類影視解說短視頻中,則無法感知電影豐富、獨到的韻味。
首先,由于短視頻平臺對解說對象的局限性,使受眾長期接收不到其他類型的影片,非線性、非敘事性的文藝型影片遇冷,從而導致此類型作品稀少、市場萎縮,加劇類型的小眾化、邊緣化。
第二,由于受眾在三分鐘說電影等影視解說短視頻平臺對于反轉式劇情,爽文式電影等類型的青睞和一致好評,使影視生產方聚焦于同一類型的影片,容易導致影片劇情的流水線生產和“撞款”,創(chuàng)作者難以跳出被圈定好的舒適圈,也會引發(fā)受眾審美疲勞。
第三,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為了更好的“圈粉”,通常會選擇“日更”,更新速度較快,解說影片數量龐大,導致被解說的影片質量良莠不齊。而博主們對“爛片”的解說往往會帶偏受眾的審美。尤其對青少年群體而言,如果被算法“推薦”,有可能會損害其價值觀與審美觀。
第四,“三分鐘說電影”這類影視解說類短視頻博主為了賺取更多流量,通常將一部電影的解說進行分集更新,吊足觀眾的胃口,獲得持續(xù)的關注和訂閱量。考慮到受眾的需求具有一定時效性,分集推送、拖沓更新容易消磨受眾的熱情,有人往往只看了上半集忽略了下半集的更新,對整部影片一知半解,降低了受眾的獲得感。
最后,這類影視解說很容易違反著作權法,產生法律糾紛。我國《著作權法》第24條提出了無需版權人同意且無需支付報酬合理使用的13種情形,其中第二項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fā)表的作品”,其中合理情形僅限于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這就排除了以商用為目的的引用。然而,影視解說類短視頻屬于個人欣賞還是商用的界定非常困難?!敖^大多數影視作品的著作權人認為,該類短視頻的創(chuàng)作模式僅僅是在對現(xiàn)有的影視作品中部分內容、人物畫面、劇情的拼接重構的基礎上再加以講解,而相關視頻畫面內容并未得到著作權人許可。盡管部分影視解說類短視頻能夠表現(xiàn)與原創(chuàng)作品原意完全不同的看法或態(tài)度,但是在創(chuàng)作中使用了原影視作品人物的畫面,增添了對原影視作品內容的吐槽、戲謔等,違反了著作權法上對于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規(guī)定?!盵6]觀看電影對大多數受眾來說是一次性的消費行為,受眾反復觀看同一部電影的概率相對較低,而“三分鐘說電影”這類影視解說博主通過影片剪輯,向受眾免費投放內容,導致制片方和視頻播放平臺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此類案件已經受到了廣泛關注,比如古阿莫影視解說系列侵權案,騰訊視頻上訴抖音關于《掃黑風暴》解說類短視頻侵權的案件等等。
“三分鐘說電影”這類短視頻,對電影原片二次剪輯,通過壓縮的方式介紹電影的大致劇情,成為受眾篩選自身感興趣影片的快捷方式,不僅增加了觀者閱片的數量,也提高了閱片質量,在電影營銷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從電影的審美角度來說,僅停留于曲折波瀾的劇情,隱藏于電影背后的審美元素無法被體現(xiàn)出來,容易導致審美固化。因此,應加強對“三分鐘說電影”這類短視頻的研究與引導,使之能夠為中國電影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幫助。
注釋
[1]王玉良.全媒體語境下電影類型研究的“互文性”建構[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5 (01): 42.
[2] Gaudreault A, Marion P, Barnard T. The End of Cinema? —A Medium in Crisis in the Digital Age [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5: 1.
[3]田長樂.短視頻社交應用在電影營銷中的優(yōu)勢和困境[J].當代電影. 2019 (4): 115.
[4] (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序言
[5]吳曼芳、黃立瑋.創(chuàng)新理論視域下我國電影產業(yè)與互聯(lián)網融合發(fā)展研究[ 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20(1): 120.
[6]王藝穎.影視解說類短視頻侵權問題研究[D].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