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心理科普
很多人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一些讓人非常掃興的行為。比如,跟朋友分享一些自己覺得很開心的事情,他一邊表現(xiàn)得很冷漠,一邊說:“這有什么好開心的?”再比如,興奮地跟父母分享自己獲得的一些成就時,父母總會說:“這就驕傲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總有人一張口就會說出讓人掃興的話呢?
對于有些人來說,為別人感到高興真的很難,因為他們的人格特點就是“掃興”。
根據(jù)五大人格特質(zhì)理論,可以將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劃分為五個維度,分別是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神經(jīng)質(zhì)和開放性,而其中宜人性和開放性就與“掃興人格”緊密相關(guān)。
宜人性指的是對他人的友好和合作程度,反映了一個人在人際關(guān)系中的態(tài)度和行為。掃興者一般在宜人性維度上的得分會比較低,因為他們在性格上就是一個喜歡競爭的人,比較注重個人的想法和成就,所以當他們面對別人分享的喜悅和成功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我能做得比這更好,所以這沒什么大不了的”,或者“人外有人,要時刻保持危機感,所以這點成就還不夠,目標要更加遠大”。
開放性指的是個體對新思想、文化、經(jīng)驗的接受程度。開放性得分較低的人更喜歡傳統(tǒng)和熟悉的事物,面對別人分享的新奇體驗或小眾冷門的事物時,往往會表現(xiàn)出抵觸和貶低的傾向,比如經(jīng)常會說:“正事兒不干,整天搞這些歪門邪道?!?h3>我也不想掃興,可我是真沒懂
要做到不掃興,最重要的是識別和理解別人表達的情緒和想法,這往往被稱為“同理心”,而心理學家們更愿意將其稱為“心智理論”,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讓我們能夠推測他人的意圖、情緒和觀點,并預測他人可能的行為和反應。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采用理解任務和社會合作量表來探究成年人心智理論與社會合作能力之間的關(guān)系。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社會合作能力與理解任務答錯數(shù)量,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也就是說,心智理論越低的人,社會交往能力也越低。
所以,一個大家眼中的“掃興的人”,其實也有自己的煩惱,有時候并不是他們故意要掃興,而是因為不太擅長識別和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意圖而已。
在很多時候,我們直白一點指出別人的掃興言行,并充分表達自己對此的感受,會比自己直接生氣或不說話好得多。因為對方的性格特點可能就是那樣,或者一開始沒有理解到你的點,所以才會說出那些掃興的話。而當對方充分理解你的意思,或者知道你的期望后,他也更加容易做出轉(zhuǎn)變。
在嘗試讓對方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保持情緒穩(wěn)定。一方面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能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意思,而不至于產(chǎn)生情緒上的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是因為情緒價值不僅可以來源于他人的反饋,也可以來源于自己的內(nèi)心,而這份情緒價值并不會因為別人負面的反饋而消失,我們依然可以繼續(xù)享受那份屬于自己的成就和喜悅。
當然,有時候我們很難讓那些掃興的人都能換位思考,但也要記住,我們永遠都有主動選擇環(huán)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