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將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在高三一輪復習教學中,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效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文章從探究式教學理論基礎出發(fā),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復習教學為例,從教學分析與具體措施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并談幾點思考,與同行交流.
[關鍵詞] 探究式教學;復習;教學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數(shù)學教學要提倡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研究性學習,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1]. 事實證明,探究式教學模式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能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精神,還能有效促進學生數(shù)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探究式教學理論基礎
1. 主體性教育理論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主體性教育理論主張將學生放在教學首位:①從教育目標來看,數(shù)學教育的目的在于發(fā)展、增強學生的主體性;②從教育過程來看,數(shù)學教育的本質就是借助合理的手段與方法,將人類積累的活動經驗、優(yōu)秀文化以及科學知識等轉化為學習者的“德”“才”,實現(xiàn)人類精神財富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主體性教育涵蓋了理性與非理性教育,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互相滲透、影響、補充、支持. 想要促進個體的長足發(fā)展,可從理性與非理性兩個角度出發(f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深入探究,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興奮的狀態(tài)下建構新知,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造精神.
2. 科學哲學理論
科學哲學理論源于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分別經歷了歷史主義、邏輯經驗主義以及批判理性主義等發(fā)展階段,各個派別的理念雖然呈現(xiàn)出了差異性,但每種科學觀都表現(xiàn)出了Gzy3QyES83r7uAPiSlGmcWZgaN74wgEUfM0R1l2ak5I=共同的合理性,即主張用發(fā)展與辯證的眼光來認識并理解科學. 實踐告訴我們,在某個確定的時期內,人類已經掌握的知識體系與科學認知是基本穩(wěn)定的,這些穩(wěn)定的知識體系經實踐、科學實驗與推理論證過;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歷史上任何階段的知識體系并不是絕對的真理,任何知識都存在一些不全面的地方,這是促進科學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
探究式教學既能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結構,又能促使學生大膽猜測、敢于探索,這些都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前提,而且在彰顯科學精神的同時還能有效推動學科的發(fā)展.
3. “再創(chuàng)造”理論
弗賴登塔爾提出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是推動教育發(fā)展的關鍵,該理論主張數(shù)學學習屬于一種實踐、掌握與反思的過程,推崇學生為教學的主體[2]. 在該理論的指導下,體現(xiàn)“教輔助學”是教學的立足點,即將教師的灌輸轉化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實踐.
“再創(chuàng)造”理念下的數(shù)學教學,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自主探索教學內容,并在教師適當?shù)狞c撥下,自主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提升創(chuàng)造意識,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 如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可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并經歷猜想、想象、推理、驗證、抽象、概括等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深化學生對知識本質的理解.
下面筆者結合上述教學理論,以“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為例,講述高三數(shù)學復習課教學應如何開展.
教學分析
1.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授課對象為高三物化組合的學生,學生有較扎實的知識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運算素養(yǎng)與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都不錯,大部分學生能綜合應用“解三角形”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 考情分析
“解三角形”是高考重點內容之一,其中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重要定理. 縱觀近些年的高考試題,發(fā)現(xiàn)解三角形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填空題與解答題中. 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主要考查學生對三角形邊角互化的理解程度,這一類題屬于小綜合題,對學生而言稍有難度;以解答題的形式呈現(xiàn),意在考查學生對三角恒等變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雖說難度系數(shù)不大,但對運算能力與推理能力有較高要求.
3. 教情分析
本節(jié)課為高三一輪復習課,其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靈活應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其中選擇定理與優(yōu)化求解是教學難點,尤其涉及多解取舍的問題,需要學生能自主辨析. 本節(jié)課,若借助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教學,不僅能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解題意識與辨析能力.
教學實施
1. 自測探底
為了充分了解學情,課前教師發(fā)放導學案,借機了解學生對正弦、余弦定理的掌握情況. 關注學生在定理變形、證明及應用方面的掌握程度,以更好地認識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為后續(xù)教學提供參考.
導學案中的自測題:
(1)已知△ABC中,(a+b+c)(b+c-a)=3bc,則A=______.
(2)已知△ABC中,acosA=bcosB,則△ABC的形狀是______.
(3)已知△ABC中,A=45°,C=30°,c=10,則△ABC的面積是______.
2. 探究梳理
第一步 定理的證明回顧.
要求學生回顧正弦、余弦定理的證明方法(多種),展示余弦定理的向量證法,師生互動交流. 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探究欲,另一方面達到復習提升的效果.
學生展示:因為=-,所以a2=·=(-)(-)=2-2
·
cosA+2=b2-2bccosA+c2.
教師先肯定了學生的證明過程,并提出這種證法簡潔明了,體現(xiàn)了向量的工具性,然后要求學生進一步說明此處應用了向量的哪些知識內容促進代數(shù)與幾何的靈活轉化. 學生一致認為是“數(shù)量積公式”.
師生共同總結:正弦、余弦定理的向量證明,先構建三角形中的向量等式,再借助數(shù)量積運算將向量等式“實數(shù)化”,此為用向量解決幾何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第二步 定理應用的探究.
第一,探究解三角形的類型.
師:如圖1所示,這四個三角形應用哪種定理可以求解?
生1:前兩個三角形中,第一個已知兩個角和一對邊,第二個已知兩條邊和一對角,因此可借助正弦定理求解;后兩個三角形中,第一個已知三邊,第二個已知兩邊和一夾角,因此可借助余弦定理求解.
生2:我認為第②個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構建關于c邊的一元二次方程求解.
師:很好!想得比較周全,哪位學生能對此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生3:這四個三角形,可用正弦定理求解的有①②兩個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求解的有②③④三個三角形,值得注意的是三角形②可用兩種定理求解.
第二,探究邊角互化的途徑.
師:請大家思考并說一說自測第(3)題的求解思路.
生4:可借助正弦定理a=2RsinA,b=2RsinB將邊統(tǒng)一為角,把問題直接轉化成三角問題進行分析.
生5:還可借助余弦定理cosA=,cosB=變形,即把角都轉化為邊,也是將幾何問題轉化成代數(shù)問題來分析.
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兩種解題思路,并再次強調邊角互化是解三角形最常用的方法.
第三,探究邊角關系的規(guī)律.
師:哪位學生來說一說,應用正弦定理時需要注意什么?其求解的關鍵是什么?
生6:用正弦定理解題時需要注意可能有兩解的情況,其關鍵是辨析多解的取舍.
師:解此類題型存在什么竅門嗎?
生7:只要關注到“大邊所對的角比較大”這一點,在多解的取舍上就能節(jié)約很多時間.
師:非常好!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一個新問題:已知△ABC中,sinA=,cosB=,則cosC的值是多少?解決本題的關鍵是什么?
生8:解決本題的關鍵是判斷角A屬于鈍角還是銳角. 若角A為鈍角,則cosA=-,sinB=,可得cosC=;若角A為銳角,則cosA=,可得cosC= -,因此無法判斷角A屬于鈍角還是銳角.
師:還有其他判定方法嗎?
生9:根據(jù)cosB=得sinB=,因此sinA<sinB,結合正弦定理得<,也就是a<b,因此角A必然為銳角.
師:非常好!一般情況下,在△ABC中,sinA>sinB?a>b?A>B,此為取舍三角形多解的基本規(guī)律.
第三步 探究典型例題.
例題 已知△ABC中,a=3,b=2,B=2A.
(1)cosA的值是多少?
(2)c的值是多少?
解 (1)根據(jù)題設條件,借助正弦定理得=,所以=,解得cosA=.
(2)方法1(先求sinC,再用正弦定理解題):根據(jù)(1)可知,cosA=,所以sinA==;根據(jù)B=2A可知,cosB=2cos2A-1=,因此sinB==. 在△ABC中,sinC=sin(A+B)=,所以c==5.
方法2(先求cosC后,再用余弦定理解題):略.
方法3(構建關于邊c的方程解題):根據(jù)余弦定理a2=b2-2bccosA+c2得c2-8c+15=0,因此c=3或5. 根據(jù)(1)可得sinA=<,因此A<45°,B<90°,可知C>45°>A,c>3,所以c=5.
學生通過對題設條件與結論的綜合分析,擇取了合適的定理解題. 其中,方法3看起來容易,但要排除增解卻不那么簡單. 關于多解取舍問題的解決,本題除了應用之前強調的“大邊所對的角比較大”外,還結合三角函數(shù)值對角的范圍進行了估算,這也是解決多解取舍問題的常用方法之一.
探究:已知△ABC中的B=2A,則a,b,c三邊之間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生10:根據(jù)B=2A可知,cosB=2cos2A-1,應用余弦定理把角化為邊,即可明確三邊必須滿足的條件.
生11:根據(jù)B=2A可知,sinB=2sinA·cosA,借助正弦或余弦定理把角化為邊,有b2c=a(b2+c2-a2).
師:生10的方法雖然能獲得結論,但過程比較繁雜,而且化簡時容易出錯;生11的方法相對便捷很多. 大家想一想有沒有什么辦法可化簡生10的方法?
生12:通過因式分解可得b2=a2+ac或a=c.
師:若a=c,那么b與a,c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生13:若a=c,則△ABC為等腰直角三角形,b2=2a2.
探究至此,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a=c這個結論源于b2=a2+ac. 鑒于此,形成結論:在△ABC中,如果B=2A,那么b2=a2+ac. 教師準備就此結束本題的探索,一位學生提出他還有更簡便的方法:根據(jù)B=2A,可知sin(B-A)=sinA,也就是sinBcosA-cosBsinA=sinA,結合正弦定理,得b·-·a=a,經化簡,得b2=a2+ac.
教師充分肯定了這種證法,并強調將B=2A變形為B-A=A是這種解法的大膽之處,它打破了常規(guī)解題模式,聯(lián)用正弦、余弦定理化角為邊,值得推廣.
第四步 課堂小結.
(略)
幾點感悟
1. 回歸基礎,選準探究起點
高三一輪復習是進一步夯實學生知識基礎的過程,在教學設計上應回歸教材,帶領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為后續(xù)二輪、三輪復習夯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探究起點決定復習教學的成敗,起點太低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缺乏探究的必要;起點過高使學生無法順利銜接知識與方法,會挫傷學生的探究信心. 本節(jié)課,每一步的探究活動都是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而設置的,既滿足學生對知識基礎復習的需要,又有效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2. 注重練習,構建知識體系
復習課與新授課有較大區(qū)別. 開展復習課,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因此無需像新授課一樣“再創(chuàng)造”概念. 精選練習一方面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回顧舊知;另一方面讓學生在解題中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厘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完善認知結構[3]. 本節(jié)課,以自測的方式來分析學情,并在此基礎上精心準備練習,探究過程中師生積極互動,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成效.
3. 自主探究,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探究式教學同樣需要將學生放在首位. 本節(jié)課的復習容量大、時間緊,為了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最大的效益,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自主探究,必要時通過合作交流攻克難關,有效推進了教學深度,整個課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弗賴登塔爾. 作為教育任務的數(shù)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 鄭毓信,肖伯榮,熊萍. 數(shù)學思維與數(shù)學方法論[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