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萍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做一個講道德、有品德的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入手。其實,“德”這個字本身就給我們指引了方向。
人無德不立。要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是重中之重。德既有個人品德,也有社會公德,更有報效祖國和服務人民的大德。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古文字的“德”對家庭教育有怎樣的啟發(fā)。
德是會意兼形聲字。從組圖1的甲骨文形體來看,左邊是“彳”(chì),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義;右邊是“直”字,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
西周金文的形體與甲骨文的形體基本相似,只是,有的字形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這時的人們又給“德”的含義加了一條標準,即除了“行正、目正”外,還要“心正”??梢姡藗儗Α暗隆钡臉藴室笤絹碓礁?。所以,“德”造字時充分抓取三個意象:“彳”表示道路,“直”表示目光直視前方,“心相”通過目光外顯。
大約到春秋時期,“直”字上部一豎漸變?yōu)椤笆弊中巍T凇墩f文》中,小篆在“目”下加了個“拐橫”。秦始皇用小篆統(tǒng)一六國文字后,“德”字便這樣固定下來。此后的楷書也只是對其筆畫稍作規(guī)整而已。
古人認為心是主管思維的器官,是德之血脈所在。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兩者互為表里。正因如此,在古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對視有著特別的禮儀要求—“非禮勿視”。而這種要求的基本點就是目光端正、合乎規(guī)范。
德與行為舉止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彳”的意思是行走,而古代人對行走有著種種規(guī)定?!稜栄拧め寣m》中說:“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辈粌H如此,與不同身份的人同行,其行止規(guī)范也各不相同。如果不遵守這些規(guī)范,就違反了禮法。而禮法又是衡量人們道德品行的準繩。按禮法行止,自然也就是品行端正而有德了。
德意味著好的品行,古今都是如此。但在不同領域里,人們對“德”字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如儒家以“溫、良、恭、儉、讓”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嚴”為將之五德。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如何讓孩子“心正”呢?可以通過身教言傳,先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
作為家長,我們要從孝養(yǎng)自己的父母開始。孝養(yǎng)父母有四個層面: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和養(yǎng)父母之慧?!梆B(yǎng)父母之身”就是能夠讓父母衣、食、起居、健康得到很好照顧,包括家中大事小情都讓父母身體安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要“養(yǎng)父母之心”,即讓父母心情愉悅,陪父母說話,做讓父母開心的事。接下來要“養(yǎng)父母之志”,通過奮斗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讓父母以我們?yōu)闃s。最后一層也是最高層面是“養(yǎng)父母之慧”,父母有他們的人生、未來,我們希望父母能夠在其內在世界獲得更多成長,更多了解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文化開啟父母的智慧,讓父母找到自我,讓父母傳承的家風和家教滋養(yǎng)子孫后代的德行。